目標美利堅,漢斯版B-29,德國Me-264超遠程戰略轟炸機

2020-12-23 北雁自南歸

二戰後期投入實戰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確實引發無限關注,6000公裡超遠航程、9噸載彈量、1萬米飛行高度以及增壓座艙、前三點式起落架、遙控機槍炮塔等,無不彰顯它的出色性能。和字面數據相對應,投入使用後的B-29承擔起對德、對日戰略轟炸任務,特別是對日本本土持續轟炸使其各大城市化為一片火海。空襲摧毀成百上千的工廠以及家庭工場,同時造成數十萬人傷亡,日本戰爭潛力在一次次轟炸中損耗殆盡。

1945年8月,B-29攜帶兩顆原子彈投向日本直接加速了二戰結束,由此可見戰略轟炸的意義非同凡想。同樣二戰德國也有過類似遠程轟炸機方案,雖然大家在影視作品以及紀錄片中常見的是Ju 87俯衝轟炸機四處徵戰,但這並不影響德國對於大型遠程轟炸機的渴求,對於戰爭早有預判的德國早就將遠隔重洋美國列入目標。於是,一款目標明確鎖定美國本土的超遠程轟炸機就此拉開序幕,它就是漢斯版B-29——Me-264,兩者高度相似外觀最大的識別特徵就是單/雙垂尾。

B-29和Me-264對比

研製背景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備發展產生巨大阻礙作用,雖然空有一套完善的軍工研發體系卻無從發揮,戰敗後海軍大部自沉、陸軍被限制在10萬以內規模,空軍則乾脆被解散。精明的德國人以航空俱樂部這種方式儘量保持航空技術不荒廢,直到1935年小鬍子撕毀凡爾賽條約重建三軍,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真正給予德國重整軍備的時間相當少,連帶前期暗箱操作頂多十年間,基本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以閃擊戰為理念的德軍初期對手是蘇聯、英國,隨著地緣因素變化顯然可以戰術飛機執行戰略任務,但潛在對戰局能起關鍵作用的美國由於遠隔大西洋不能一概而論。對此強敵的超遠程打擊自然納入空軍考慮之中,雖然難度太大但有戰爭就有需求。

1937年,梅塞施密特率先開始了P 1062(Me-261)遠程創記錄/偵察機的研製,同期還有一款代號P 1061遠程偵察/轟炸任務的機型也在研製中。為避免資源浪費將P 1062併入P 1061項目,重新整合過的P 1061兼具1062功能成了一款四發超遠程戰略轟炸機,設計航程高達2萬公裡。兩者關聯性很強,從後機身看基本長的一樣。

Me 261遠程偵察機

研製歷程

二戰爆發在即備戰時間有限,諸如BF109/110這樣的戰鬥機才是優先保障對象,P 1061啟動時間雖早但沒有實質進展更像是一款技術儲備項目。1940年8月,海軍部希望航空部門提供一款航程6000公裡,可以直飛中非殖民地的運輸機。同時航空部也提出為空軍研製一款航程12000公裡,可以從法國直飛北美大陸的遠程洲際轟炸機,為可能到來的美德正面衝突提前做好準備。

1940年10月10日,航空部正式向各飛機製造商發布需求說明書,有了軍方的明確需求梅塞施密特P 1061項目步入正軌。對照軍方要求性能上進行了一定調整,P 1061改為轉場航程大於2萬公裡,機腹內部彈艙掛彈量不少於5噸(犧牲航程可以增加外掛)。同時還要求P 1061能夠軍民兩用,今後有改裝為民航的潛力。

1941年,航空部和梅塞施密特籤訂了6架原型機的合同(另有24架生產型合同待籤訂),並給予了一個正式的官方編號Me 264。下圖是Me 264設想中的作戰半徑,以歐洲為中心覆蓋最重要的對手美國、蘇聯部分區域,甚至設想部署於菲律賓、日本將覆蓋範圍擴大到澳洲、印度、太平洋區域等。

Me 264設想中的作戰半徑

1941年1月,在戈林最引以為傲的「一切能飛的東西都歸我管」思想指導下,海軍用於遠程支援潛艇作戰飛機也被空軍橫插一腳。各大廠商一切已經造出或停在圖紙上的機型都擺出來供選擇,果然還停留在圖紙上的Me 264成功吸引眾多目光,成為遠程潛艇支援飛機的選用方案。由於需求改變Me 264開始了性能大調整,特別為應對航程以及載彈量大幅躍升,提出了很多現在看來很不可思議的方案。

兩機牽引升空(參考滑翔機),拖帶機到達一定距離後脫離返航,任務機則依靠自身動力開始下段航程。也有改裝空中加油機以增大航程,或者增加發動機數量並安裝助推火箭方式,在綜合這些設想後Me 264的輪廓慢慢成形。理想狀態下預計性能如下:載重5噸、航程約18100公裡,如果空載航程將達到驚人的26000公裡,這性能在當然絕對是無敵的存在。

美洲轟炸機遠隔大西洋

有了清晰目標的Me 264開始正式研製,不過和陰晴多變的天氣一樣,1942年初航空部開始大刀闊斧裁減任何短期無法見效項目。Me 264差點也成為刀下鬼雖然最終逃過一劫,但是原定的6架原型機縮減到3架(V1-3)。

Me 264風洞模型
Me 264轟炸機三視圖

1942年4月,Me 264轟炸機原計劃採用奔馳DB 603發動機,不過發動機不給力無法量產,為保證進度轉而求其次換裝容克Jumo 211J發動機。動力不足性能肯定跟著縮水,在梅塞施密特5月份的一份報導中顯示:最大起飛重量45噸的情況下,採用四發Jumo 211J發動機(單機1340匹馬力)航程可達13000公裡;採用四發BMW 801發動機(單機1750匹馬力)情況下航程可達14000公裡,同時還考慮了當時最先進的空中加油技術以擴大航程。

Me 264V1安裝Jumo 211J發動機

兩者對比,發動機艙還是有所區別,另外螺旋槳長度也不同。

Me 264V1安裝BMW 801發動機

1942年7月,Me 264V1原型機基本製造完成,預期當年10月10日試飛。由於起落架和發動機不能及時交付試飛工作延遲,此時在蘇聯戰場已陷入膠著的德軍正在慢慢消耗實力,雖然仍保持優勢但戰略資源的優先保障以及對裝備需求的速度明顯加快。四發版現成的Ju 290以及六發版研製中的Ju 390成了備選目標,但是源於Ju 90民航客機較弱的機體結構讓海空軍多少有所顧慮,因此還沒能上天的Me 264才能繼續等零件裝配試飛。

Ju 290轟炸機

六發版的Ju 390轟炸機顯得很威猛,不過最令人頭疼的是它脆弱的機體結構,畢竟戰略轟炸機要面對大量戰鬥機攔截不扛揍肯定撐不住。

Ju 390轟炸機

1942年12月23日,Me 264V1原型機終於迎來首飛,為安全著想起落架鎖死未收回。整個試飛過程持續了22分鐘,試飛員反饋起飛快速平穩、整體操控穩定,對它的評價是:它是一架完美的飛機。雖然做足預防工作但在著陸時還是出現問題,由於制動裝備失靈導致降落時衝出跑道飛機受損,經過一個月修復後才重新進入試飛測試。

Me 264V1原型機首飛
Me 264V1原型機首飛

下面是B-29和Me-264對比圖兩者無比的相似,此時的Me-264隻比B-29原型機首飛遲4個月,二戰德國缺的不是人才而是時間。一貫對機械富有天份,再加上雄厚的工業基礎,只要時間允許德國人絕對可以引領航空新時代。

B-29和Me-264對比

坎坷不斷

接下來的1943年Me 264試飛工作還在不斷進行中,不過二戰整體戰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德國敗相初現,相對應的戰略轟炸美國是否還有意義?受此影響Me 264已不再是當初的香餑餑,大家對它的未知命運都不報樂觀態度,雖然Me 264所表現出來的性能還是比較理想。

此時Me 264有幾種載彈方式,配套250KG、500KG、1000KG等多種彈藥選擇,但總體來說載彈量最大不超過6噸。如果以滿載6噸的方式飛行,航程將大大縮水飛到美國估計沒戲,理想狀態以4噸載彈遠程轟炸相對正常。

Me 264V1轟炸機
Me 264V1轟炸機

雖然飛行測試結果相對還算理想,但決定它命運的悲催時刻還是快速到來,1943年5月帝國航空部要求梅塞施米特終止Me 264項目。7月份公司投訴到小鬍子那裡才得到變通解決,Me 264將放棄遠程轟炸美國目的僅用於海上作戰,理由很簡單在戰局不利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通過少量遠程轟炸機襲擾將引發美國報復。今時不比往日,實力消耗下德國已經沒了戰爭初期的雄心壯志。

由於戰場需求迫切,更實用的Me 262噴氣式戰鬥機佔用了Me 264的生產車間、資源。但現實的打擊更直接,7月9日美國陸航轟炸過程將Me 264V1原型機炸傷,V2-3以及幾乎所有零部件全部摧毀。戰況日下連基本的戰術機型的生產都無法保證,再不用考慮用於戰略轟炸的Me 264,真的出發轟炸機美國估計半路就被攔截打光光。下圖是在轟炸中受損的Me 264 V1原型機,外表看起來還可以修復,不過零部件已經不復存在只能回收廢鐵了。不管願不願意,這款可以和B-29一決高下的「雙胞胎」轟炸機就此成為歷史。

轟炸中受損的Me 264 V1原型機

由於轟炸損毀,Me 264 V2-3原型機只能以紙圖為準,翼下還掛著魚雷明顯考慮海上打擊

Me 264 V2-3原型機

機體構造

Me 264設計風格相當流暢簡潔,採用全金屬半硬殼結構(圓形橫截面)、懸臂式上單翼雙垂尾布局。全機劃分為全透明花房式玻璃機鼻(視野良好)、駕駛艙、機組休息室、全封閉彈艙上方還有一條前後連接通道。高空飛行需要駕駛艙以及中段乘員艙進行了增壓設計,機上自衛武器均採用遙控射擊,還引入了大量自動化控制手段,如:發動機轉速、進氣等大大減輕了機組乘員負擔。

Me 264內部構造圖

Me 264油箱全部分布於機翼結構內部,機翼外段14個、內部8個,總容積可達4.4萬升。同時考慮到航程需要在設計時為增加載油量,自衛機槍和防彈裝甲配置較少以減輕重量。

Me 264駕駛艙

Me 264執行的是超遠程轟炸任務,飛行時間相當長,為讓機組成員能有一個相對舒適的飛行環境。機上裝有高低床和小型廚房,可以在飛行途中適當休息以保持戰鬥力。

Me 264機身內部

Me 264採用當時不常見的前三點式起落架,由於機型龐大前起落架原計劃使用雙輪,不過試驗結果顯示操作性較差後改為單機輪。更有意思的是,隨著航程和載彈量的不斷增加,為滿足滿載條件下順利起飛,以及減少空中油耗甚至設計了可拋式外輪(V2-3型包括翼尖輔助起落架以及可拋外輪總重達4.3噸)。

還是為了保證航程,Me 264整體造型簡潔流暢,採用戰鬥機常用的單片式主起落架,起飛後直接向內收起和發動機短艙完美融合。

Me 264單片式主起落架

結語

Me 264生不逢時,戰局急轉直下給不了它所需要的時間,不過戰後人們發現關於Me 264還有很多衍生方案。這裡要重點表揚德國工程師們,做事情往往嚴瑾又有遠慮(加入很多新鮮創意),衍生出的版本對後來美蘇兩國第一代轟炸機研製都產生重要影響。

加裝兩臺BMW801發動機,變身6發版本的Me 264/6M(Me-364)方案,機型外觀變化不大主要是增加發動機獲得更大推力和航程。

Me 264/6M(Me-364)方案

混合動力版Me 264方案,兩側機翼中段各安裝兩臺串列布局BMW801發動機,翼根處則再加上一臺Jumo 004噴氣發動機。這款機型翼根加裝發動機的設計理念,在後來蘇聯圖-16轟炸機身上得到體現。

噴氣式技術一直走在前沿的德國也沒有放棄動力轉換,安裝了四臺Jumo 004C噴氣發動機,同時改為T型尾方案。注意發動機採用的是吊掛式,這種理念在美國後續B-47等機型上才得到採用,不過這種平直翼方案只能飛到亞音速(最大平飛速度740千米/小時)。

噴氣式版本

不管怎麼說二戰德國戰略空軍的缺失是個事實,專為襲擾美國定製的Me 264以其高性能新機型而言,在總體研製方面還是相當成功的。只不過二戰德軍以閃擊戰起家,戰略資源及國力都給不了Me 264足夠需求,最後這款性能強於B-29的戰略轟炸機只能止步飛行測試無緣進入美利堅。

基本性能:

最大起飛重量56噸、最大飛行速度560公裡/小時、巡航速度350公裡/小時、最大航程15000公裡、實用升限8000米。

相關焦點

  • 目標美利堅!二戰中德國納粹的「六發怪物」,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
    因此,德國卻沒有能夠深入敵方腹地執行戰略轟炸機,這也成為了德國空軍致命的缺陷。雖然說德國沒有打造一支戰略空軍,但是納粹德國卻在二戰期間也研製了戰略轟炸機,曾經以轟炸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為目標,打造出了幾款轟炸機,雖然該項目到最後被廢除。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轟炸美利堅合眾國轟炸機當中的——容克斯Ju-390遠程轟炸機。
  • 轟炸美利堅,日本六發巨獸G10N「富士山」重型戰略轟炸機
    隨後二戰軍工狂魔身份曝光的美國,打造出無數遠程戰略轟炸機對兩國展開戰略轟炸,前期由B-17、B-24等充當主力,後期由更先進載彈量更大的B-29接手。在美國長時間戰略轟炸下德國、日本叫苦不迭,雖然兩國都有意報復轟炸美國本土,但現實情況是前者和美國遠隔大西洋,後者和美國中間擺了個大平洋,想炸也是有心無力。
  • 納粹德國的末日武器,用於向美國本土投擲炸彈的Ta-400戰略轟炸機
    說起二戰期間德國的空軍,這是一個津津有味的話題。因為二戰德國空軍定位是戰術性,其空軍主要戰術使用是支援地面部隊,對敵方的裝甲、軍事集結地等重要目標進行打擊。因此,德國空軍所建造的轟炸機基本上都是雙發中型轟炸機,比如He-111轟炸機,Ju-88轟炸機等,而德國空軍卻由於沒有遠程戰略轟炸機,在二戰前期取得的優勢在後期也開始不復存在。
  • 川崎Ki-91,用於向美國本土投擲原子彈的重型轟炸機
    在轟炸美國本土這件事情上,日本人明顯比德國上心,二戰德軍由於歷史原因在《凡爾賽條約》限制下,所有軍備研製都是偷偷摸摸進行。1935年元首重建三軍時才慢慢進入正軌,但時間有限而且在閃電戰的理念下,空軍成了前線戰術支援工具,對於打造戰略空軍基本是後期用於翻盤的賭徒心態。
  • 二戰日軍的超級重型坦克和「日版」B-29超級轟炸機
    日版「B-29」超級轟炸機 在1984年日本羽田機場擴建時,便發現了一架體型巨大的發動機殘骸,經專家鑑定後發現 由於日軍需要在遼闊的太平洋上進行遠程作戰的需要,日本中島飛機的社長中島知久平在中途島戰敗後,首倡以遠程戰略轟炸機挽回敗局,於是一款超級戰機的設計方案產生。
  • 名不見經傳,活在B-29轟炸機陰影下的配角,B-32「終結者」發展史
    說起轟炸機,目前轟炸機在很多國家當中已經變得很少見了,現在轟炸機已經成為了大國才能玩得起的裝備。轟炸機目前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中的關鍵一環,基本上是能夠攜帶核飛彈的。其實轟炸機的黃金時代是在二戰期間,當時的轟炸機作為世界各國航空的主要利器,也加快了德國以及日本法西斯走向滅亡。
  • 末日神器,二戰德國百變飛翼阿拉多Ar.E.555系列轟炸機
    二戰德國跨代武器井噴式的發展,遠超時代科技時至今日還是有德國是不是得到外星科技的傳言,但不論事實如何終歸在德國設計師手上打造了無數高新產品。今天給大家來一款百變飛翼,來自二戰德國的末日神器——阿拉多Ar.E.555系列轟炸機。在此之前,德國有過一款Me-264四發遠程重型轟炸機方案,初始目標就是飛越大西洋轟炸美國本土。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徵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許多學者對B-29研製過程中的技術和工程問題有著詳細的記錄,但是很少有提及一些關鍵的決定——即如何指揮和運用這種遠程轟炸機。這是對日進行戰略轟炸行動中最根本的問題。 阿諾德是個有遠見的人,當歐洲爆發戰爭時,他就覺得需要一種在航程、速度、載彈量都遠遠勝過B-17和B-24的四發戰略轟炸機。他在1939年11月,也就是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兩個月後,下令開始了B-29「超級空中堡壘」的研發。
  • 美兩架B-1B戰略轟炸機飛越北極點
    當地時間10月2日,美軍公開了一段B-1B戰略轟炸機今年9月部署阿拉斯加期間、執行多次長途飛行任務的視頻。美方同時證實,9月25日,兩架B-1B戰略轟炸機從阿拉斯加起飛後,飛越北極點,一路飛抵挪威海及格陵蘭島附近海域上空,途中還與挪威空軍進行了聯合演練。整個任務共持續16個小時,飛行距離6100海裡。
  • 中國遠程戰略轟炸機,現身招飛大片?
    聽聽航知怎麼聊近日,中國空軍的招飛宣傳片引起了海內外眾多軍迷的熱議,主要原因是片子的末尾出現了傳說中的中國遠程戰略轟炸機。這說明,飛翼式隱身轟炸機的外形設計可以有多種,不一定完全照搬B-2。因此,中國的遠轟雖然也是亞音速飛翼布局,但可能會有自己的獨特氣動外形,與B-2有較大差異。圖片:空軍招飛宣傳片中出現的中國遠程戰略轟炸機印象。
  • 轟-20:超音速中程隱身轟炸機與遠程隱身戰略轟炸機
    而且目前的隱身無人機和隱身轟炸機都是採用的飛翼布局。如果不執念於大型超音速隱身戰略轟炸機,等待科技慢慢發展去解決超音速與飛翼布局的結合。而設計一款遠程隱身戰略轟炸機和一款中程隱身超音速轟炸機如何呢?超音速隱身中程轟炸機超音速隱身中程轟炸機:經過一次空中加油,航程可以達到8000公裡 以上,能夠隱身,且超音速飛行的轟炸機。
  • 最成功的傑作,二戰中美國產量最大的重型轟炸機,B-24「解放者」
    要說起轟炸機,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轟炸機基本上都在美國與俄羅斯(前身蘇聯)這兩個國家當中,比如美國的B-隱身戰略轟炸機、B-52H戰略轟炸機、B-1B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戰略空軍當中的三劍客圖-160戰略轟炸機、圖-22M3戰略轟炸機和圖-95戰略轟炸機。
  • 紅色空軍的重錘,蘇聯二戰中的遠程主力雙發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
    以上轟炸機基本上都是四發重型轟炸機,反觀蘇聯在二戰期間出現的轟炸機,與美國、英國相比到是處於落後階段,但是蘇聯也有能拿得出手的轟炸機,其中一款就是伊爾-4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可是在二戰期間表現非常的好,經常用於打擊納粹德國境內戰略目標。今天咱們就仔細的來來聊一聊伊爾-4轟炸機。
  • 第三帝國的重錘,二戰中的德國轟炸機和攻擊機
    斯圖卡在戰爭初期配合裝甲部隊作戰,取得了很大成功,一度成為德國閃電戰的象徵。為增加恐怖氣氛,該機特意安裝了風笛以加強俯衝時的嘯叫。戰爭中期以後因為自身性能落伍以及制空權易手,該機多編入夜間襲擾部隊。容克斯Ju 87G,專用反坦克攻擊型。該機掛裝兩門發射鎢芯彈的37毫米火炮作為主要武器,此型號產量不大,但名聲很響,它的投產以及誇張的聲譽與著名斯圖卡飛行員漢斯·魯德爾的個人偏好息息相關。
  • 二戰德國斯圖卡轟炸機被譽為尖叫死神,同時也是最為奇特的轟炸機
    說到二戰時期德國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該型戰機當時幾乎是德國空軍的代表性主力機型,曾經一段時間,是德國主力戰機,之後才被其它戰機所代替成為德軍主力戰機的其中之一
  • 在戰略轟炸機運用方面,中國應向美俄學什麼?|巡航|美國b-2轟炸機|...
    在轟炸機遠航或轟炸機運用方面,俄羅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鑑的方面,而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同樣豐富。畢竟,在戰略轟炸機方面,中國還是後來者,俄美兩國的轟炸機巡航和運用方式,值得關注。挑戰全天24小時飛行戰略轟炸機進行長航時巡航具有很強的實戰意義。轟炸機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航程遠、飛行時間長。
  • 曾搭載原子彈轟炸日本本土,擁有優秀性能,詳談B-29轟炸機
    B-29轟炸機被譽為超級空中堡壘,最初的設計定位為螺旋槳式重型轟炸機,研發於上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42年進行了首次試飛活動,於1943年正式進入美國陸軍航空部隊服役。
  • 新「航母殺手」問世,中國轟-6J中遠程轟炸機顯真容,三大改進
    如今, 美國在亞太區的活動頻繁,早在今年6月下旬,美國派出三支「航母戰鬥群「,先後在西太平洋巡航,7月份,美國有航母艦隊進入南海地區,在此進行了兩次軍事演習,直到之前的」八一建軍節「,美國的」裡根「號航母艦隊在東海海域巡航多日後,返回了駐日本母港,隨後將美國」美利堅「號航母接替裡根號在東海繼續巡航
  • HE-177:納粹空軍唯一一種投入實戰的重型戰略轟炸機
    提起二戰時期的納粹空軍,大部分讀者首先會想起著名的BF-109和FW-190戰鬥機、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以及裝備數量最多的HE-111雙發前線轟炸機等等,可謂是一支典型的戰術型空軍。
  • 末日多面手,噴氣式戰鬥機的鼻祖,二戰中德國研製的Me-262戰鬥機
    在當今的世界上,轟炸機作為一款古老的航空兵器到現在還出現在大國當中,現在的轟炸機已經費彼轟炸機了,現在的轟炸機被稱為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力量中具備多種作戰能力的空中平臺,能攜帶核武器對敵方進行核空襲以及核反擊。其實轟炸機的黃金時代是在二戰期間,二戰期間當時出現了一大批性能優異的轟炸機。比如美國B-29轟炸機、B-24轟炸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