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國內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此次發行價38.5港元,開盤77.1港元,最高衝到81港元,收盤價為69港元,按此計算泡泡瑪特市值953.29億港元。
不僅泥巴君表示unbelievable,即使是遊走資本市場多年的投資老手,也在大呼「看不懂」。
Z時代下,「小賭」之風盛行
在社交媒體上,泡泡瑪特IPO已被廣泛認為是「Z時代」的代表。更具可笑的是,部分資本市場從業者擔心被OUT,興致勃勃的去貼近年輕人,在資本布局中加入「Z」元素。
Z世代,指1995-2009年出生人群,又稱網際網路世代。人類生來愛賭,這一點在Z時代身上貌似青出於藍。遊戲直播可賭,潮鞋可賭,潮流玩具亦可賭。
可能作為中年人的我們已經迷茫,當下年輕人的潮流到底是什麼?某短視頻平臺對Z世代用戶畫像關鍵詞TOP5排序:1盲盒、2漢服、3JK、4潮鞋、5電競。其中,電競已逐漸成為體育競技項目主流化,前四項Z世代潮流都可歸結為亞文化。
事實上,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對拆盲盒上癮?
一位90後資深買家的感受恰好解答了這一問題。他向某媒體描述其第一次拆盲盒的感受,「整個過程都帶著對未知的興奮感,期待抽到想要的款式」。還有一些買家會通過直播和視頻形式,記錄拆裝的過程與大家分享。
或許正是抓住了消費者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小賭」心理,泡泡瑪特盲盒獲得了成功。
遊走於監管邊緣
盲盒,合法與否,顯然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現實角度看,並沒有明確的條款聲明顯示,也沒有監管機構的約束或處罰,就是「合法」的。
而那些存在爭議的灰色地帶,巨大的收益誘惑下,給了企業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的巨大動力。
泡泡瑪特作為一家生產和售賣文化用品和藝術周邊的公司,顯然不滿足於正常售賣產品的收益,而是饒有興趣的研究如何讓消費者對自己的產品「上癮」從而謀取更多更高的毛利率。
最終他們找到了盲盒模式,成功的讓消費者「上癮」,同時到目前為止又成功避開了市場監管機構的約束。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商業成功同時,也給相關行業的人士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只是這種模式能持續多久,是否會存在政策風險,翻閱泡泡瑪特的招股書,並沒有提及。
「盲盒理論上有可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認定為『有獎銷售』。」有業內人士稱,「但它不同於現在眾多流行的抽卡類手機遊戲,監管層可以通過提取後臺代碼對中獎概率進行直接監管。盲盒的概率設置過程中應該如何來監管,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低門檻,長線收益」戰略
泡泡瑪特59元、69元的盲盒在潮玩市場僅屬於入門級產品,相對於潮鞋、手辦等產品來講,其價格門檻明顯偏低,因此很多消費者最初都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購買,而當體驗到拆盲的快感後,便很容易「入坑」,並逐漸「上癮」。同時,基於購買前對產品的「未知性」,消費者之間還滋生了分享和交換的需求,於是,便逐漸形成了一個被賦予「社交屬性」的泡泡瑪特圈子,而消費者在進入圈子以後,「上癮」程度難免會更進一層。
隨著泡泡瑪特的「癮」蔓延擴散,其受眾也在不斷擴大。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瑪特的註冊會員數已經達到360萬,而據二手交易平臺閒魚數據顯示,2019年閒魚上的盲盒玩家已經超過30萬。
但泡泡瑪特的企業戰略並非一擊即中,其早前的模式僅僅是一個日式雜貨店,直至2015年其創始人王寧拿下日本潮玩品牌Sonny Angel的盲盒產品,開始針對Z世代的消費者(1990年至2010年的年輕群體)進行銷售,才發現這一群體的驚人購買力。
除了幾十元的基本入門款,泡泡瑪特還有上千元、上萬元的產品。據POP MART官方小程序顯示,其ZIMOMO泰坦套裝價格39999元起步,Atom Labubu要8800元起步,M78星雲要8000起步……多款產品的售價均讓「圈外人」大跌眼鏡。
Z世代的消費者成功「入坑」造就了泡泡瑪特。據招股顯示,泡泡瑪特2017年至2019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59億元、5.18億元、16.96億元,後兩年的同比增速分別高達224.79%、227.61%。分別實現淨利潤156.90萬元、9952.10萬元、4.51億元,可見2017年泡泡瑪特還僅盈利幾百萬,而至2018年盈利翻了62倍,2019年再翻了3倍!
而隨著泡泡瑪特赴港上市,如今其市值已達千億港元,其87年的創始人王寧身價約500億港元。
暴利之下的泡沫瑪特
其實,泡泡瑪特單件產品的成本並不高。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泡泡瑪特的毛利率分別高達47.61%、57.92%、64.77%,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這也意味著59元一件的單品毛利潤已逼近40元。
但即便如此,在泡泡瑪特潮玩市場中,仍顯示為需求遠大於供給。例如上文所述的DIMOO迷途動物系列中的隱藏款-錦鯉、Labubu怪物嘉年華系列的隱藏款-美人魚的售賣者分別為2.8萬人、2.7萬人,而想要購買的人數均高達4.5萬人,近乎是售賣者的一倍!
潮玩行業,業務核心競爭力在於IP。泡泡瑪特在市場上也被大眾定義為是一家IP全產業鏈公司,即連接IP設計師與消費者的雙邊平臺,其產品暢銷的原因也與其強大的IP密不可分。但問題的關鍵是,IP的保質期能有多久?
2016年,泡泡瑪特因推出Molly一戰成名,瞬間出圈。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其基於Molly形象的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比重分別為89.4%、62.9%,如此大的比重可以說是其「臺柱子」。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開始出現審美疲勞,於是泡泡瑪特需要不斷創造新的爆款IP。其於2018年推出了Pucky畢奇、2019年推出了Dimoo和Labubu,2020年推出了SKULLPANDA。隨著新的角色登臺,2019年基於Molly形象產品的銷售額佔比已降至32.9%,其爆款IP生命周期之短也由此可見。
而無論是泡泡瑪特精準觸達消費者,還是IP設計師設計出符合大眾期待的產品都並非易事。不斷創新卻是潮玩企業的動力燃料,當無「油」可燒時,企業便難以前進,而泡泡瑪特在「加油」的過程中,早已出現過「翻車」事件。
今年2月8日,其發布的AYLA動物時裝系列正式發售,此後卻引發諸多消費者投訴,要求退款,原因在於該產品疑似抄襲知名娃社「DollChatueau」2017年的產品,最終泡泡瑪特官方發布致歉聲明,給消費者退貨退款。
該事件的發生,意味著泡泡瑪特的IP開發已經陷入增量瓶頸,因此想通過「走快速路」的方式前進,不過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看了很多報導也會發現,在泡泡瑪特找到「盲盒」這個模式之前,在商業上一直是苦苦掙扎。可以想見他們的產品在去除娛樂屬性之後,其文化屬性及其所支撐的文化價值,是非常弱勢的。而將來面對IP枯竭後,泡泡瑪特的千億市值還能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