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蘭德公司是智庫,主要是搞戰略戰術、策略推演方面的研究。其實,這並不是蘭德公司的全部。比如,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蘭德公司的一項成果,就為當今網際網路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段往事,跟一個叫做保羅·巴蘭的蘭德公司工程師有關。
保羅·巴蘭,通信系統分組交換技術的先驅,曾為蘭德公司研究人員
1960年前後,古巴飛彈危機剛剛過去,蘇美還處於白熱化的軍備競賽階段。蘭德公司接到美國軍方的一項任務是,對蘇美之間的核突襲以及飛彈通信系統進行分析計算。
美軍的想法和需求是,假設美國的核設施遭遇蘇聯突襲,受核武器爆炸電離影響美軍所有通信系統中斷,或者蘇聯用其他方式突襲造成美國軍方的指揮系統和通信系統中斷,美國應該怎麼辦?
保羅·巴蘭(Paul Baran),1926年生,生于波蘭的美籍猶太人,曾經擔任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工程師。
保羅·巴蘭一直對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比較感興趣。接到公司任務後,他類比神經網絡的模型,構思了一套新型的通信系統。
這個系統的創新在於,將通信信息轉化分割成很小的信息單元(信息包),每一個信息包都攜帶有發信端、接收端、網絡停留時間、序列號等信息(學過通信的知道,這叫報頭和報文),然後可以利用通信網絡中的「節點」傳輸這些信息單元,在接收端再按照原來的順序重新組合拼接。
如果通信系統中某個節點損壞,則網絡中別的節點能夠馬上代替進來。也就是說,如果華盛頓和威奇託飛彈發射井之間的直接通信遭到破壞,那麼信息包還可以通過其他任何可以連通的節點線路完成傳輸,從而實現軍方繼續指揮戰爭的目的。
1964年,巴蘭發表了關於上面通信系統的學術論文,題目就是「分布式通信系統」。這個通信系統理論,也就是後來為外界熟知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技術,或者分組交換技術,作為網際網路信息傳輸的基礎方式,最終催生出現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
正如第一個原型網際網路——ARPA網項目重要負責人之一塞弗表示:「巴蘭的主要貢獻是,他提出了這種信息傳輸的基礎原理,並闡述了其工作方法及這種通信網絡所具備的發展潛力。」
後來,保羅·巴蘭提出的分組交換技術進入了《通信系統原理》教科書,成為一個經典模型,悟理哥當年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也專門學習過。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蘭德公司不僅僅是只懂文字政策的「文科生」,還是具備科學研究原創能力的「理工科學霸」,不僅出了軟的戰略思想——一份份報告,還出硬的科技成果——革命性的新技術。
這種綜合研究能力,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智庫都缺乏的,所以蘭德公司的Slogan就是,Let Knowledge Be Your Guide,即知識引領。
這並不是會寫幾篇新聞報導,建立一個自媒體帳號就可以做到的,否則的話,所有的報紙、微信公眾號和圖書館都是智庫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