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14日發表了題為《美中軍事記分卡 顯示臺海結局》的報導稱,美國獨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主席達爾德表示,根據蘭德公司劇本「美中軍事記分卡」顯示,美國「會輸到脫褲子」。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獨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主席達爾德10月8日在《芝加哥論壇報》撰文指出,根據蘭德公司劇本,美國「會輸到脫褲子」。
達爾德所謂的蘭德公司劇本,實際上是指該公司14位專家執筆的長達400頁報告「美中軍事記分卡」。軍事記分卡號稱10張,其實只有9張,最後1張不是卡,是核打擊的自信心分析。每張卡說明美中在某個特定作戰領域的相對實力。這些領域是空軍、海軍、太空、網絡以及核武等。
▲資料圖片:9月25日,在菲律賓海參加「勇敢之盾2020」軍演的美軍艦機聯合編隊。(美國海軍網站)
記分卡是一個以7年為間隔的時間系列比較(1996、2003、2010和2017年),並用5種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比較等級。所謂優勢是指一方能在一定時間內(數周)達到主要目標。
蘭德公司的記分卡說明,在臺海區域內美國的軍事優勢逐漸在消失;1996年9張卡中美國有6張優勢卡,2003年只剩下4張。到了2017年美國優勢只剩3張(網絡作戰、打擊解放軍艦隊及飛彈攻擊中國基地),但對臺灣地區局勢最關鍵的兩張卡美國甘拜下風:一張是1號記分卡(解放軍攻擊空軍基地的能力),另一張是5號卡(解放軍反水面作戰能力)。
達爾德的憂心不止於此,他更注意到蘭德記分卡只到2017年,最近三年對美方更不利的比較並未納入。
美中軍事記分卡引起了兩項重大衝擊:一個是對禁忌的衝擊,長期以來臺灣防務主管部門最不願面對的民間問題「能守幾周」,記分卡完全可以揭蓋並給出答案。另一個重大衝擊是戰爭曲線的移動。40多年前法國數學家託姆的「突變論」改變了戰爭預測的規範。而「威脅與代價」的二元模型更為一般人預言戰爭找到科學根據。
戰爭的蹺蹺板一頭是威脅,比如軍備預算和軍事基地。另一頭是代價,比如死亡的人數和資源的破壞。如果戰爭的威脅變大,戰爭爆發的機率將增加;相反,如果戰爭的代價加大,則和平的機率將加大。比較複雜的情況是如果戰爭的威脅和戰爭的代價同時加大,會怎樣呢?一個偶然的因素可以招致狼煙四起,或者一個偶然的因素使千鈞一髮的戰爭化幹戈為玉帛。1962年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不就是這樣嗎?
記分卡的增加表示戰爭代價的相對減少,使曲線向戰爭側移動。因此,蘭德公司的美中軍事記分卡暗示我們,臺海地區戰爭的可能性在升高,美軍失利的機會也在升高。在這種大環境下,臺灣地區為什麼要不斷地全面地向美國傾斜呢?
來源:參考消息 編輯:陶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