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1916年9月15日凌晨,當時為保密被稱作「水櫃」的坦克,第一次出現在索姆河戰場,摧毀了一個個火力點,衝過塹壕,壓平鐵絲網,德軍丟棄陣地四散逃跑,堅固的防線頃刻間便土崩瓦解。
1922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創建中國第一支坦克部隊,當時從英法等國購買了36輛「雷諾」FT-17型坦克。在「九一八事變」後,這些坦克大都被日軍摧毀或繳獲,成為其炮製「滿洲國」裝甲部隊。
1933年長城抗戰,時任國軍第4師長徐庭瑤目睹戰場上日軍坦克部隊縱橫馳騁,中國軍人雖血肉之軀奮不顧身,但依舊被日軍機械化部隊打得大敗,深感未來戰爭坦克部隊的重要性。不久,徐庭瑤壽命籌建交通兵學校,並與輜重兵學校合併為「陸軍交輜學校」。徐庭瑤任教育長,開始戰車(當時稱坦克為「戰車」)戰術教學,並成立了由杜聿明任團長的「陸軍裝甲兵團」,裝備德國、義大利製造的坦克36輛。但在淞滬會戰中,這個團遭到重大損失,其中部分坦克在撤退過江時,缺乏組織沉於江中,白白損失掉了。
由於國家積貧積弱,軍隊建設所需坦克只能從發達國家進口。據有關資料顯示,抗戰前我國先後從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德國等多個國家進口過坦克:30年代初,從英國購進24輛戈登式1.5噸坦克;1934年從德國購進22輛中型坦克、22輛2噸輕型坦克;1935年從德國購進16輛Vicker型坦克,從英國購進24輛6噸坦克、16輛3噸水陸兩用坦克;1936年從德國購進14輛6噸坦克、15輛8噸坦克、15輛4噸坦克、18輛2.5噸坦克;1937年從英國購入3輛6噸坦克,18輛4噸坦克,從德國購入17輛1號輕型坦克、12輛裝甲車等。據資料顯示,期間還從義大利購進了200輛菲亞特汽車公司生產的3.85噸小型坦克。不但來源多、型號雜,而且裝甲薄、火力弱、數量少,談不上有戰鬥力。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華北和淞滬戰場很快打得如火如荼,軍火消耗很快。與日本結盟的德國和義大利除了完成先前的訂貨外,已不可能繼續對華銷售軍隊急需的重武器,隔岸觀火的英美法等國也不可靠,只有曾大力支持中國國民革命軍,並且與日本在遠東有不可調和矛盾的蘇聯能夠指望。於是乎,中蘇兩國因4.12事變陷入冰點之後,迅速升溫。
1937年8月21日,中蘇雙方籤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不久,時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的楊傑被任命為赴蘇考察團團長,前往蘇聯爭取中蘇結盟和蘇聯武器援助,隨員還有戰車工程專家餘人瀚。
經過緊張接洽、會商與觀看蘇聯各種軍械實彈演習,中方提出請援初案,經雙方會商,很快正式確定下來。關於購買坦克問題,在中蘇會談記錄上,楊傑有如下表示:「關於戰車,餘等擬購置八十二輛,共編成一營,其編制約如次:營由四連編成,每連配備小炮戰車九輛、機槍戰車五輛、煙幕散放戰車三輛,計十七輛。」
這裡楊傑指的「戰車」,就是T-26型輕型坦克。1938年1月,裝甲兵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任師長,德國留學歸國的邱清泉任副師長。1938年春,向蘇聯訂購的T-26陸續運抵湖南湘潭訓練基地,大部分裝備給了200師。
T-26輕型坦克,於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在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開始大量生產,裝備蘇聯紅軍。T-26坦克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最為成功的坦克設計之一。這種坦克長4.88米,寬3.41米,高2.41米,重10.5噸,乘員3人;發動機為1臺91馬力的GAZT-26型汽油發動機,最高速度30公裡/小時,最大行程公路225公裡,越野150公裡;爬坡性能32度,涉水深度0.76米,越障高度0.71米,越壕寬度1.73米;主要武器,T-26A為37毫米坦克炮,中國進口的T-26B為45毫米坦克炮,另有7.62毫米DT機槍2梃,備彈3654發。
T-26總產量11000輛,遠超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生產的任何坦克。有53種衍生型,包括火焰發射車、戰鬥工兵車、遙控坦克、自行火炮與人員運輸車等,其中23種型號進入量產。
二戰前,T-26曾多次參加實戰,除中國抗戰外,還參加過西班牙內戰、諾門坎和蘇芬戰爭,一直使用到衛國戰爭初期,均取得了很好的戰果,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環。在實戰中,T-26坦克可靠性也很高、容易維護。但同時也發現T-26輕型坦克裝甲防護只有15毫米,加之步坦協同組織不好,沒有足夠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攻擊,這也是二戰中期後,T-26逐步被T-34等新型坦克所取代。
T-26曾被很多國家裝備,主要用戶可以說是遍布亞歐,除了蘇聯外,也外銷到包括西班牙、芬蘭、中華民國、土耳其等,此外芬蘭,德國、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等國都曾使用戰場上繳獲的T-26坦克,其中芬蘭裝備的T-26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
與中國同期進口其他國家坦克裝備,如德國一號、二號坦克、義大利菲亞特坦克、英國戈登超輕型坦克等相比, T-26的性能可以說是壓倒性的。僅就火力而言,英、意、德等國的坦克多數僅裝有1-2梃機槍,沒有安裝火炮。而T-26坦克裝備46倍45毫米炮1門,7.62毫米機槍2挺。即便是裝有20倍47毫米炮的「維克斯」六噸坦克、37毫米炮的雷諾FT-17坦克,火力上也無法與T-26相比。時任國軍第五軍裝甲兵團團長胡獻群曾評價說:「俄制九噸半戰車(即T-26坦克),火力旺盛,射擊之操縱靈便,利乎戰鬥。」
T-26坦克進入中國後,當時有70輛裝備了200師。此時的200師下轄四個團,即第1149戰車團,裝備70輛T-26、4輛BT-5、18輛菲亞特CV-33;第1150裝甲團,裝備蘇聯BAE系列裝甲車50餘輛;第1152摩託化步兵團,初期僅裝備蘇聯卡車;炮兵第52戰防炮團,裝備12門122毫米榴彈炮、45毫米戰防炮、75毫米野戰炮。200師步兵使用的也是蘇聯步機槍,可以說裝備全面蘇械化。
不久,國民政府又從德國購入彭斯柴油卡車百餘輛、美國福特卡車400餘輛等裝備。1939年3月第200師與榮譽第1師、新編第22師合編為第五軍,這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軍事訓練成績也居1939年度全國陸軍之首。在美國大規模援華前,T-26是中國軍隊抗戰中的主力戰車。
T-26坦克進入中國後即投入抗戰前線,先後參加了蘭封會戰、桂南會戰、滇緬路作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等一系列戰役,取得了很好的戰績。1938年5月濰坊戰役,乘坐T-26坦克的200師副師長邱清泉,率領著8輛戰車,把「偶遇」的日軍偵察連一頓暴打,讓驕橫的日本兵嘗到了「挨坦克壓」的滋味。1939年崑崙關血戰上,由T-26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成功從側翼切斷了日軍退路,日軍第21旅團遭受毀滅性打擊。
但在1942年緬甸戰役中,200師遭受重創,T-26坦克也因步坦協同問題,遭到很大損失。中國遠徵軍甚至將裝甲戰車炸毀,作為路障來遲滯日軍前進。
T-26坦克除首批82輛外,1939年進口過T-26坦克零件以備維修外,未見再進口過整車的記錄。
截至1945年6月,T-26因各種原因損毀24輛,至抗戰結束尚有58輛。
在解放戰爭中,T-26也多次參加實戰,其中在定陶戰役中部分為我軍繳獲。
1949年國民黨軍隊退敗臺灣時,殘存的T-26坦克也被運往臺灣。(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