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李宗仁將軍所統領的第五戰區部隊在臺兒莊重創日軍磯谷師團,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更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此次大捷也是徐州會戰時國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當年第五戰區下轄的六個集團軍的司令官都分別是誰。
第3集團軍:于學忠,上將軍銜,山東蓬萊人,早年曾擔任過東北軍第一軍軍長兼天津衛戍司令。抗日戰爭時期,于學忠先後參加了津浦路南段戰役、臺兒莊戰役和武漢會戰,屢立戰功,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並多次與八路軍合作抗日。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脅迫于學忠跟隨自己前往臺灣,為了躲避蔣介石,他只好隱居四川鄉間,新中國成立後,于學忠以桑榆之年勵精竭誠,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1964年9月22日,于學忠病逝於北京,享年74歲。
第11集團軍:李品仙,上將軍銜,廣西蒼梧人,早年曾跟隨唐生智參與北伐,後來唐生智兵敗下野,李品仙只好選擇投奔老同學白崇禧。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李品仙被任命為第11集團軍總司令,下轄部隊除了韋雲淞率領向淞滬戰場開拔,其餘大部都留在了第五戰區準備徐州會戰,並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1949年12月,李品仙逃往臺灣,被蔣介石委任為「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的閒差,最後於1987年3月23日在臺北去世,享年98歲。
第21集團軍:廖磊,上將軍銜,廣西陸川人,早年也曾跟隨唐生智南徵北戰,後來湘軍被桂軍擊敗,廖磊和李品仙選擇一同投靠桂系。全面抗戰爆發後,廖磊升任第21集團軍總司令,隨後率領第7軍、第48軍南下抗日,並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武漢失守後,日軍隨著佔領區的不斷擴大,兵力也日益分散,廖磊趁機對大別山周圍之敵發動了強有力的驅逐和抗禦,並收復了部分失地。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發腦溢血病逝,享年49歲,彌留之際仍不忘告誡部下,一定要堅持抗戰。
第22集團軍:鄧錫侯,上將軍銜,四川營山人,早年曾跟隨劉存厚參與護國戰爭,後因自己勢力逐漸壯大,被四川軍閥劉成勳排擠出川。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鄧錫侯在全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抗日救國熱潮的推動下,主動請纓,出川抗日,並先後參與了太原會戰、徐州會戰。解放戰爭後期,在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陳蘭亭率部起義的配合下,四川省會成都市終於實現了和平解放,鄧錫侯等人功不可沒。1964年3月30日,鄧錫侯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75歲。
第24集團軍:顧祝同(兼任),上將軍銜,江蘇漣水人,早年曾跟隨蔣介石一同參與東徵、北伐、中原大戰。抗戰爆發後,顧祝同率領第九集團軍馳援淞滬戰場,上海失陷後,顧祝同奉令抽調部分兵力退至南京,歸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組織南京保衛戰。隨後,顧祝同升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第24集團軍總司令,由於自己所統領的戰區位置比較特殊,顧祝同便負責牽制日軍,配合各戰場上的對日作戰。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
第27集團軍:楊森,上將軍銜,四川廣安人,早年曾跟隨熊克武一同參加革命,後在二次革命中失敗被滇軍俘虜,選擇改投滇軍將領黃毓成。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楊森率部徒步行軍出川,參加淞滬抗戰,隨後又接連參與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其他重大戰役,把川軍不畏犧牲的精神給徹底發揚光大。新中國成立後,楊森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於1977年5月15日在臺北病逝,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