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展訊
清朝宮廷服飾既有滿族特色,也是中國古代官服制度的民族化發展,色彩制度上是在堅守滿族舊制的基礎上參照了漢代服制內容加以制定。在特色方面,官服中的大紅色的使用得到了強化、黃色仍然是皇家用色、湖藍色、紫色等高純度色彩使用也是清朝宮廷禮儀服飾一大特點。清朝宮廷禮儀服飾遺存較多,配色大都豐富而明快,這源於清朝紡織、染色技術的提高。清代宮廷禮儀服飾色彩主要體現在服裝的鑲滾包邊、下擺、大襟、裙邊和袖口上綴滿各色珠翠和繡花,鞋上也繡上多色彩密匝的花紋,表現出了清朝官服繁複的特點。即所謂的服飾色彩的「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多至「十八鑲」。
清朝服飾面料主要有綾、錦、綢、羅、絹、葛、棉布、緙絲等。入關以後,服飾圖案中也常出現許多漢族的福、壽、萬等字的吉祥符號。雖然滿族的服飾有很強的民族傳統特色,但也被深遠歷史積澱的漢族文化所融化,在長期與漢族雜居中,滿、漢兩族服飾的色彩、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與發展。織物紋飾多用寓意吉祥紋樣,以團形紋、適合紋、菱形紋、散點紋為主。花邊圖案廣泛運用,不僅用在帷幕、桌圍、床上紡織品,也大量使用在男女服裝上,鑲、滾、繡工藝是此時服飾的重要裝飾手段。
滿族服飾色彩常用紅、藍、紫、白、淡黃、紫黑等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淨,象徵著如意。
清代帝後成衣出自江南三織造,他們根據宮廷畫師所繪服飾圖樣進行織造。織繡好的成衣匹料進呈宮中驗收後,再交由衣作匠人按照衣料上的「裁剪線」裁剪縫紉成形。衣料的精湛織繡工藝成就了帝、後服飾的最高水平。
本次展出的是本院多方徵集的清代服飾部分佳作,其中不乏皇家精品。是研究清代服飾文化和非遺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本次展覽在學術上側重對清代服裝藝術和滿清文化審美上的比較加以呈現。朝服、吉服、禮服和滿清貴族等不同社會階層的多元服裝文化構成了清代服裝的文化體系,是研究清代社會發展變革的重要文化遺產。
本次展覽選取正是基於上述考慮,力爭通過展出的服裝、款式、紋樣、色彩、工藝、材料等各個角度,全面反映清代服裝的特殊文化內涵與視覺魅力。適逢盛夏來臨之際,希望本次展覽可以給大家帶來別樣的清新。
展出時間:2019年7月1日—7月9日
展出地點:北京文博和光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西路南湖西裡20號院
QQ諮詢號:244639884
微信諮詢號:beijingwenbo
微信公眾號:wenboxueyuan
電話:6473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