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女茶人「守藝」44年:「古技藝」 研製「七味茶」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尹炳珍制茶44年獲得了眾多榮譽 董曉斌 攝

中新網恩施8月17日電 題:湖北女茶人「守藝」44年:「古技藝」研製「七味茶」

作者 董曉斌 姚舜 李馨

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國硒都國際茶城內,尹炳珍來到自家的茶葉店,開始當天的「早課」:給22歲的兒子教授傳統制茶技藝。

尹炳珍今年55歲,是當地的一名高級制茶技師。44年來,她堅持用傳統技藝制茶,並耗時16年研製出一款「七味茶」,已申請了發明專利。

恩施州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是中國茶樹原產地和「萬裡茶道」源頭之一。據記載,茶葉在恩施已有3000多年生產栽培歷史。

由於母親在茶廠工作,尹炳珍在小時候就接觸到了採茶和制茶。11歲時,她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制茶技術,不久便進入了恩施市芭蕉鄉茶葉科學研究所參與制茶。

進入茶科所後,尹炳珍對傳統制茶技藝很「上手」,她還經常到茶田觀摩種茶、採茶,然後細細研究。儘管制茶的日子很苦,薪水也很低,但是熱愛制茶的她沒有和別一樣選擇放棄。

尹炳珍在茶園採茶(資料圖) 受訪者 供圖

1992年,尹炳珍研製的竹葉青茶榮獲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屆名優茶一等獎。「那是我第一次得獎,我特別開心。」兩年後,29歲的她被恩施州制茶技師評委會評選為「高級制茶技師」。

此後,尹炳珍成了芭蕉鄉茶科所的「老師」,培養了不少技術骨幹。1998年,日本一家茶葉公司高薪聘請她去制茶,「當時我的孩子還小,所以沒有去成,有些遺憾,但是不後悔。」

尹炳珍說,年輕的時候,她喜歡花香味,於是花了兩年時間研製出了一種花香型紅茶。後來,在一位茶葉專家的啟發下,她立志做出一種衝泡後包含多種味道的茶葉。

2004年,尹炳珍選擇停薪留職,和丈夫黃磊一起創業,在海拔1000多米的屯堡鄉承包了400多畝的茶園。隨後,夫妻倆成立恩施市紫竹熙潤茶葉專業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茶廠。

但尹炳珍沒有忘記夢想,她採用採青、風選、攤青、搖青、殺青、出水、揉捻、包柔、做型、烘焙、提香的古法制茶流程,再「組合」不同茶葉的不同工藝,進行制茶試驗。

「那個時期,我每年要花1萬多元買鮮葉做試驗,家裡人對此不太支持,但我一直咬牙堅持。」尹炳珍說,倔強的她暗暗發誓,做不出來自己喜歡的味道絕不罷休。

經過10年不斷嘗試,她研製出有著蘭香、鐵觀音、熟普、滇紅、單樅、奇蘭烏龍、曬白茶7種茶香的古茶,接著又用了近6年的時間,將「七味茶」的茶湯口感「打磨」到了最佳。

通過不斷研究,尹炳珍摸索出了一套古茶製作工藝。她介紹,做「七味茶」,採摘前至少要有一天的晴天,採摘時間為上午10點到12點之間,鮮葉為茶樹上的一芽二葉部位的嫩片。採摘後,還要將茶葉嫩葉放置在通風、乾燥、陰涼處鋪開攤放2至3小時。

2019年,尹炳珍和丈夫「七味茶」命名為「土家一葉」,並將「恩施紫竹古茶的採摘加工工藝及其衝泡品嘗方式」申請了發明專利,目前該申請已進入實質審核階段。

如今,尹炳珍的茶葉基地已達600餘畝,每年可產近3000斤的「土家一葉」茶,加上2000平米的標準化廠房,年茶葉銷售額有60多萬元,帶動了屯堡鄉60多戶貧困戶增收。

「我的兒子製作『土家一葉』茶略有小成,我很欣慰。」尹炳珍說,做茶要的是心誠,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愛茶葉,了解傳統手工制茶工藝,弘揚茶文化。(完)

相關焦點

  • 茶人必須了解《七碗茶歌》的境界
    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詩中反映封建帝王為了個人奢欲,當春驚蟄節時,驅使茶農入山採摘至精至好的陽羨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的無限情趣。
  • 李衡記|世代相傳,卻別具匠心的制茶技藝
    有人說過:茶有千百種,但茶人的最後一站,還是普洱。普洱茶有別於六大茶系,除了地域文化具有特點,製作工藝才是濃墨一筆。作為後發酵茶,為何能有別於六大家茶,獨佔鰲頭?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感受那普洱茶世代相傳的匠心工藝。
  • 抗擊疫情,全國茶企和茶人在行動!
    茶行業這次抗疫表現很不錯,普洱茶龍頭企業大益茶業,瀾滄古茶等茶企都積極捐款,老班章的茶農也參與到捐款行列,這非常令人感動。昆明兩大茶城雄達與康樂都為商戶減免一個月房租。其實茶行業受到的衝擊很大,真正的萬戶閉門啊。 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雖然假期一直還在延遲,但越來越多的茶企和茶人加入了支援隊伍中。
  • 福州茉莉花茶製作技藝
    茉莉花茶是用鮮茉莉花和綠茶茶坯混合窨制而成的茶品種,它不同於一般的直接以花作為浸泡物的花草茶,而是窨制後將花剔除只保留茶。所謂的「窨制」,即薰制。因此,成品茉莉花茶見茶不見花,茶中卻有茉莉香。2014年11月,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冰島老寨:時光裡的茶味
    01/ 地理位置 /此冰島茶以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冰島位於雲南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的最北邊,距離縣城44公裡的地方。苦澀度極低,香氣濃鬱,入口時平淡純淨順滑,隨後整個口腔都充滿清涼的茶味,回甘生津強烈,喉韻深長,特有的冰糖甜,回味無窮,香濃可掛杯,杯冷良久,香氣不減。經久耐泡且湯不變是冰島一大特點,數十泡有餘,依然湯色黃亮,滋味醇濃,沒有衰敗的跡象。
  • 張大偉:石磨承技藝 古味芝麻香
    在素有「芝麻王國」之稱的河南省駐馬店市,小磨香油榨取技藝起源於明,鼎盛於清,文化底蘊深厚。古味小磨香油採用「水代法」製作,是小磨香油的傑出代表。駐馬店古味小磨香油第五代傳承人張大偉仍保留著傳承下來的古石磨、古石臼、古油壇、銅鐺等小磨香油的製作工具。其中,古石磨直徑1.08米、重900多公斤,古石臼重200多公斤,銅鐺直徑約18.8釐米。
  • 2020大型人文記錄片《手藝·守藝》第三季即將上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手藝·守藝2018年,《手藝·守藝》第一季以《執守技藝·不忘初心》為主題,推出10集系列。2019年,《手藝·守藝》第二季以《耕讀傳家久·手藝寫匠心》為主題,在全市尋找手藝憶鄉愁的遂寧故事,記錄舉手間薪火的傳承,展現春耕望秋收的家國情懷。2020年,《手藝·守藝》第三季以《匠人匠心·傳遞傳承》為主題,即將推出10集系列。
  • 「陝西專稿」王雪峰採訪周海英研製的辣木茯茶「兒童茶」
    品鑑會由陝西茶人聯誼會副會長、國家級茶葉審評員趙明博先生主持。與會專家、茶人、企業家等嘉賓首先參觀了茗語軒茶空間辣木茯茶展廳與展品即進入品鑑會現場。鹹陽溫州商會會長、陝西仙喜辣木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海英女士向與會專家和嘉賓詳盡介紹了自家的辣木茯茶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程。
  • 傳承古茶歷史文化 創新安康茶產業發展
    首先,從古文獻中找到了最早記載「茶」「香茗」的「華陽國志,巴志」,在此古文獻中記錄了周初巴國聯合周武王東徵伐紂勝利,周武王封賞巴國為「子」爵。為感恩,巴子國進貢茶、蜜、鹽、銅、鐵、漆、丹、香茗等山珍於周武王。這裡記錄的「香茗」是人工培植的茶。其次,陸羽在《茶經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廣雅》系三國魏人張揖所撰。以上二部古文獻記載茶葉的源脈直指古代的巴國。
  • 技藝四川|何麗榮湔江制茶人
    2010年,走訪遊歷了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去過日本、英國等地到處尋茶的她,一心想在彭州給自己喜歡的茶安個家,又因自己是個鋼琴教師,除了喜歡泡杯茶練練琴,教教學生而外,根本不懂什麼經營之道,只記得小時候爸爸開茶店時每天都有好多人來店上喝茶,爸爸的吆喝聲,得意勁兒現在都讓人羨慕。
  • 福建漳浦徐文偉:堅守古法制茶盤活「非遺技藝」
    日前,福建省漳浦縣公布了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漳浦荔枝木炭焙制茶技藝位列其中。徐文偉在介紹荔枝木,一般需要選取十年以上荔枝木,經過日曬,裁切,放置90天以上備用徐文偉是位80後,漳浦南浦人,荔枝木炭焙制茶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徐文偉從小與茶結緣,其成長的南浦鄉盛產茶葉,他的爺爺奶奶常常用荔枝木炭焙制茶葉,制茶自用,他從小就耳濡目染,聞著茶香長大。
  • 保靖七大古茶園,隱忍在時光深處的老屋場
    黃金姑娘馬燕攀上414年的古茶樹採古茶,茶農們為古茶樹繫上紅絲帶,用苗語呼喊:「茶發芽,茶發芽,一起採茶去!」他們用最質樸的心聲祭古茶,將古茶樹的第一片嫩芽敬奉給先祖,祈禱茶葉年年豐茂。2020年4月16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開啟了「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
  • 野生茶行業標準研製工作會暨碧水禪野生茶品鑑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22日上午,「野生茶行業標準研製工作會暨碧水禪野生茶品鑑會」在北京市碧水潺茶空間舉辦,此次會議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主辦,江西資溪碧水禪茶業有限公司承辦。此次工作會議,意在為中國野生茶的工藝標準進行全面的評級,為野生茶行業制訂公平公正的市場標準。
  • 陸羽不是茶人
    陸羽,字鴻漸,生於唐玄宗時代的公元733年,卒於804年,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陸羽對中國茶文化的肇端及傳播,產生了無人可替的作用。宋朝的陳師道在《茶經序》裡云:「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而今之「好事者」給陸羽冠以茶人之名,蓋因其不懂古代的語境,拿現今的語境去套取古代的人事。何為茶人?茶人者,種茶、採茶、事茶之人是也。
  • 世界-茶人李正海!
    「誠」是李正海的靈魂,他以此魂賦茶魂,生意能不做得風生水起、爐火純青麼?普洱茶,是哈尼族語。明清始外運,形成茶馬古道,後進貢朝廷。雲南西雙版納,是世界公認的茶樹原產地。製作普洱茶的原料,正是取自這原產地域的特定大葉種古茶樹,以其曬青毛茶經發酵加工而成散茶或緊壓茶。
  • 盧仝的「七碗茶詩」,你真的讀懂了嗎?
    因為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盧仝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評析】《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為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 提醒 | @湖北人!國慶回湖北老家,一定要帶走的「湖北特產」!
    不要覺得奇怪,襄陽的確盛產狀元,從2011年至2015年,僅僅5年,襄陽四中、五中搶走10個文理科狀元中的七個,成為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也是全國產高考狀元最多的城市。無奈試以芝麻蔗糖佐以桂花陳皮,研製成粉以饗老母。母喜食之,不日病癒體復,且目朗神清,心舒氣暢。子心大悅,乃複製成品,取名曰:」酥糖」。英山雲霧茶
  • 山東齊筆「守藝人」制筆50餘載 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
    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級非遺廣饒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 趙曉 攝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依賴手機、鍵盤打字,而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
  • 守藝| 高粱稈到他手裡就活了
    趙潤生1969年出生,老家在礦區西崗頭村。村名原來就叫「崗頭」,後來因為煤礦搬遷,分成了東崗頭和西崗頭兩個村子。「說起我們村,還真是跟高粱稈有緣。」趙潤生告訴記者,崗頭村村民有一項世代相傳的技藝——編炕席,席篾用的就是高粱稈的表皮。「整個礦區就我們村幹這個。」
  • 雲南茶人的夢想和初心 | 雲茶之夜千人雅集完美落幕
    在世界茶源,春城昆明舉辦一場前所未有的茶會,是每一個雲南茶人的夢想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