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運理小傳

2021-02-13 罪與恩

 

 

  胡爾德萊斯·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Ulrich Zwingli,1484年1月1日—1531年10月10日,生長於瑞士威赫斯城Wildhaus)。 他是瑞士的基督教新教改革運動的改革家之一。

  慈運理在維也納和巴塞爾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卷和拜馬裡亞等。1519年,讀過馬丁·路德的著作及成為蘇黎世教會牧師。原追隨馬丁·路德,後來自一派。在嬰兒洗禮上,慈運理曾與再洗禮派始創者試圖廢除嬰兒受洗的傳統,但後因現實政治的考量,慈運理與再洗禮派分道揚鑣。

    1529年在馬爾堡 (Marburg)舉行與馬丁·路德的聯盟會議時,雙方企圖協調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慈運理反對馬丁·路德在信徒聚會中保留如唱詩、聖餐等儀式。馬丁·路德認為在聖餐禮儀式中,基督的確是親自降臨。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禮只是一種象徵的紀念儀式。會議至終無法在聖餐禮問題上取得共識,結果兩派對造分離。

 

歷史背景

 

  十五、十六世紀時的歐洲,在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史上,同時出現了三顆閃亮的明星,馬丁路德在德國、慈運理在瑞士、加爾文集兩者之大成,將改革的燎原之火擴及全歐洲。慈運理在宗教與政治之間、傳統與改革之中、保守與激進的掙扎裡,努力去尋找他自己的定位,且堅持他所知道的、所信仰的、並竭力將心中的意念化為行動,把他的信仰與社會的公義結合,在《聖經》的研究中窺見真理的亮光,在社會的亂象中看見自己的責任,在教廷的腐敗中發出改革的怒吼。這樣的慈運理,在瑞士的宗教改革上放了第一把火。

 

慈運理一生大事記


1484年(出生)元旦生於瑞士,家境富裕,受到相當良好的人文教育。 

1498年(14歲)入維也納大學,後轉巴塞爾大學,1504年(20歲)畢業。

1506年(22歲)從巴塞爾大學獲得神學碩士學位。

1516年(32歲)遇見伊拉斯謨,並成為伊拉斯謨的忠實門徒。

1519年(35歲)元旦,擔任蘇黎世大教堂教會﹝Great Minstar﹞之神父。

1522年(38歲)與寡婦安娜秘密結婚。

1523年(39歲)蘇黎克議會主持教義辯論。慈運理發表了《六十七條》。

1523年(39歲)10月舉行第二次辯論。與會者多數贊成廢除彌撒。

1529年(45歲)慈運理至瑪爾堡(Marburg)與馬丁路德討論教會體制。

1531年(47歲)10月11日在卡皮爾(Kappel)戰役中受傷,最後被敵人用石頭打死。

 

慈運理的幾個人生轉折點

 

慈運理原生家庭富裕,使他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瑞士於1499年獨立,但因地產貧瘠、人民貧窮,僱傭兵遂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慈運理本性和平,因反對僱傭兵文化而涉入政治。

1516年慈運理結識伊拉斯謨,使他的思想充滿基督教哲學與人文主義。

1519年得悉路德的一些著作,影響慈運理一些早期的論述。

1519年蘇黎克黑死病流行,城中死了三分之一人口,慈運理因探視安慰病患而染病,幾乎喪命,他哀求上帝醫治,並奉獻一生事主。在這過程中,強化了他宗教結合社會改革的決心。

1523年開始的教義辯論,點燃了瑞士的宗教改革之火。

1529年的瑪爾堡會議中,因在聖餐的解釋上與馬丁路德未能達成共識,以致失去支持,須獨立對抗瑞士邦聯中羅馬天主教的勢力。

 

慈運理與羅馬天主教的主要衝突

 

1522年羅馬天主教高舉傳統與聖經相等,慈運理斷然拒絕此項宣告。他並於同年八月出版《始與終》,堅持聖經為唯一之權威,並認為聖經是人人可讀的。

1523年擬定《六十七條》,攻擊教皇、聖徒崇拜、善功、禁食、節期、朝聖、修道會、教牧獨身、告解、贖罪券、苦行、煉獄等等。

1523年起多次公開辯論,廢彌撒、除聖像、毀管風琴等。

與瑞士邦聯中羅馬天主教勢力城邦的戰爭。

 

慈運理的重要著作

 

《始與終》(1522年)-堅持聖經為唯一的權威,並認為人人都有讀聖經的權利。

《六十七條》(1523年)-攻擊教皇、聖徒崇拜、善功、禁食、節期、朝聖、修道會、教牧獨身、告解、贖罪券、煉獄等等不合聖經的教導。

《真假宗教詮釋》(1525年)-詳細說明宗教改革的理念及目的,並駁斥當時教會的敗壞與謬誤。此作品通常被視為第一本改革宗信條。

《論慈運理的信仰》(1530年)-慈運理陳述他對浸禮的觀點。

《論神的照管》(1531年)-慈運理從自然神學開始,想要證實神的存在和本性乃是決定一切的實有,高高在上,同時決定自然與歷史。

《基督教信仰淺釋》(1531年)

慈運理的神學思想


1、上帝有至高的主權 

 

上帝的主權——有關上帝的教理,是慈運理神學體系的中心。他的神學架構是以「神」為中心,而不是以「基督」為中心。在慈運理的作品《論神的照管》一書中,慈運理想要從自然神學開始,來證實神的存在和本性乃是決定一切的實有,並且上帝是高高在上的,他的至高主權同時掌管著自然界一切的定律與歷史進程中一切事件的發生與演變。若神「想要」改變一切的常態,以致於脫離一切理性中的常軌,仍然是神自己的權力。凡是違背神旨意的事都不會發生,因此慈運理認為一切的邪惡和一切的良善,都一樣可歸因於上帝;連亞當犯罪墮落的事亦可歸因於上帝。但我們不能據此控告上帝為有罪,因他不處在律法之下。舉凡偷盜、兇殺等罪行是人濫用「自由意志」而導致的行為,故人要受律法的定罪。神雖造了會墮落的人類,但他也決定他的獨生子取了人性,以拯救墮落的人類。關於人的得救,慈運理強調「神恩獨作說」。

上帝的揀選與預定——上帝的揀選是無條件的、不變的、且是永恆的。蒙揀選者必然得救,即使這人尚未獲得信心之前就死了。慈運理認為上帝的揀選不獨在基督教之內,神的揀選能延伸到舊約的眾聖徒,甚至也可以延伸到希臘、羅馬時代的偉大英雄和聖賢哲士。關於一個人會上天堂或者下地獄,這一切都是神所預定的。慈運理認為神的揀選與預定,乃是他預知的原因。並神的揀選只是指著預定得救者,以及他們將來在天上所要接受的的命運而言;至於其餘未被揀選的人,他們不僅自由任意地選擇詛咒,他們也預定要承受下地獄的命運。

上帝給人活出信仰的力量——慈運理徹底的強調造物主與被造者的分際,雙方必須分開而不可互相混亂。他也藉此徹底除去教會內外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風氣,例如圖像、政治領袖等。他更進一步追求上帝主權在信徒外在生活的彰顯,他所努力的是,「內聖」的信仰體驗必須達到「外王」的生活實踐。

2、聖經是唯一的權威


聖經高於一切權威——慈運理非常強調聖經的原則,認為聖經是基督教信仰和傳統及習俗中的最高權威,並且一切從人而來的傳統,當然包括教會和教廷中所流傳的傳統,都必須接受聖經的評判。基督教的神學應該要回歸聖經並奠基於聖經,「惟靠聖經」是宗教改革家的口號與信念,一切無法在聖經中找到根據的傳統或信仰,都應該被摒棄,或是被宣布無效,例如「馬利亞無罪」的教義、以及慈運理在《六十七條》中用來攻擊教皇、聖徒崇拜、善功、禁食、節期、朝聖、修道會、教牧獨身、告解、贖罪券、煉獄等等不合聖經的教導都是。而緊接著的是解經式的講道、聖經書卷的注釋、以及聖經神學方面著述的蓬勃發展。

整本聖經都是神的話——有別於馬丁路德將聖經中的某些書卷高抬於其它書卷之上,或質疑某些書卷的屬靈價值。慈運理則一視同仁的將聖經中的各書卷都視為「神的道」,也認為都具有同樣崇高的地位。慈運理在他牧會的生涯中,有一段時間無視於羅馬天主教的「統一進度」規範,堅持逐章逐節的在講臺上將全本新約聖經講解清楚,在當時只有神職人員才能讀聖經,並且多以靈意解經的背景之下,慈運理他以文法字義的解經法,並以解經為中心的講章,且連結在生活上的應用,此作風在當時獨樹一格。

聖經為信仰與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慈運理他不刻意去分辨律法與福音之間有何差別,他從律法的觀點來運用聖經,並將聖經看成是一本生活的準則。在慈運理的想法中,律法就如同福音一般,都是上帝慈愛的啟示,要叫人遠離罪,並與神和好且保持親密的關係。慈運理的主張是「凡聖經沒有說的就不要去做」。

3、聖禮為見證與紀念


聖禮——慈運理認為「聖禮」的儀式並不能使人得著信心或恩典,這些恩賜乃是由聖靈所給予的,他更進一步以「禮儀」來替代「聖禮」這個詞。慈運理認為聖禮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的儀式,而非真正恩典的媒介。他認為聖禮使教會確信這個人具有信心,遠大於聖禮使這人確信他是真有信心,真信心需要儀式來證明它的真實,並且是經得起考驗的。聖禮實質上的功用,是為了教會而存在,並且為了宣揚和紀念基督的拯救行動以及這行動對個人的功效。聖禮也可以幫助人想到福音,並幫助我們記住基督的工作和表明我們的信心。慈運理也強調,在整個聖禮進行的過程中,聖靈是實際臨在當中,並且接受禮儀者的信心。他堅持沒有信心、拯救的恩典與赦免與這禮儀結合在一起。

浸禮——慈運理將「浸禮」等同於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割禮」,只是在新約時代要成為神百性的一種入會儀式,也是表示神揀選的一個記號。慈運理並強烈否認重洗派「重洗」的必要性。

聖餐——慈運理的聖餐觀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反對任何的迷信與傳奇色彩,較為注重靈性與精神層面。同樣的,慈運理強調聖餐也是一種紀念、象徵性的行動,他認為基督並未真實的臨到聖餐的餅和酒裡面,主餐只是一個紀念主的儀式,是為了教會的緣故,因此紀念和宣揚基督的死。在主餐的儀式中,當中的每一位基督徒都要清楚的表明自己是基督身體的一份子,彼此互為肢體。在聖餐上的歧見,成了馬丁路德與慈運理在瑪爾堡討論教會體制的過程中,兩者決裂的最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慈運理後來必須獨自面對反對勢力的困境。

  

慈運理的影響‍

 

  在沃木斯有一座慈運理的紀念雕像,一手持聖經,一手持刀劍,這代表他一生持守基督信仰,並且對社會公義的追求全然擺上而不遺餘力。慈運理一生都是個行動派,將他的理念實踐出來,與當時的多方勢力如羅馬天主教、瑞士邦聯政府議會、重洗派、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勢力,都有過微妙的互動或激烈的交鋒。甚至在他「政教合一」的理想中,亦曾聯絡一位德國公爵,利用法國國王為後盾,並聯合威尼斯艦隊,想要推翻德國皇帝查理五世。然而在他四十七歲時任隨軍神甫時,在戰場上為敵人所殺。他的神學思想雖未臻完美、政教改革雖未竟全功,但他所留下的寶貴資產,提供後繼者與加爾文一個改革的方向。

相關焦點

  • 記念先賢:慈運理牧師
    記念先賢:慈運理牧師作者:何奇偉慈運理(Huldrych Zwingli,也有譯為
  • 教會歷史|慈運理與加爾文的改教運動
    慈運理與瑞士德語邦的改教運動慈運理的改教運動慈運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年)生於瑞士的威德赫斯。少年時在巴塞爾和伯恩接受教育,開始修習古典語文。爾後慈運理進入維也納和巴塞爾大學就讀。
  • 路德與慈運理(四):人性與實體
    路德在主的晚餐這件事上無法與慈運理妥協,因為他相信道成肉身的教義和基督的人性會因此受到危害。慈運理根據邏輯結論和理性來辯論;路德則一再訴諸基督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路德把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當作他所需的全部彈藥,以擊倒其他任何的意見。
  • 慈運理:基督教改教運動的第一代改教家
    (JAMES C M YU) 來源/www.AboutBible.net 編輯排版/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瑞士宗教改革領袖慈運理 (Ulrich Zwingli, 1484-1531),父親是薄有資產的農民,是鄉村的地方首長。
  • 動漫《討厭的慈運理一家》另類紀念宗教改革
    慈運理是蘇黎世一個教區的神父,後來是新教軍隊牧師。著名的慈運理研究專家Andre Gounelle認為:「慈運理是三位最偉大的改教家中最易受到忽略的一位。他對後世的加爾文思想的啟發和影響遠遠超過我們一般的想像,他的影響力特別是通過法雷爾(Guillaum Farel)和布林格(Henri Bullinger)的改教創製和神學主張加以實施。
  • 了解人物小傳文體特點,學習寫一篇人物小傳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每個時代都有值得我們追隨的人,他們或以深邃的思想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或以其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或以其在自然課科學領域的巨大成就造福於人類……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老師一起來學習寫人物小傳。小傳的定義傳記是記述某人生平事跡的文章。
  • 家族人物小傳 |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之魏章
    相關連結:家族人物小傳 |抗戰英烈之抗日根據地區長張英家族人物小傳 |明朝進士之戶部主事守貞家族人物小傳 | 鄉邦楷模之舉人寶賢家族人物小傳 | 豪爽正直之中憲大夫麟兆家族人物小傳 | 慷慨好義之中憲大夫從典家族人物小傳 | 捐資紓國難之朝議大夫麟藻家族人物小傳 |
  • 馬丁·路德小傳 第八章
    馬丁·路德小傳  第四章馬丁·路德小傳  第五章馬丁·路德小傳  第六章馬丁·路德小傳   第七章
  • 「人物小傳」與《海街日記》
    在解答這些小問題的時候,感受到了「人物小傳」中的「人物信息」對整個故事脈絡走勢的重要性。一、故事的第一場戲為什麼從次女佳乃開始?可能有朋友說是因為演員的大長腿吸引眼球,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一部電影的開始,首先要交待時間、地點、人物。有的影片開篇直接用空鏡頭來鋪陳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
  • 讀創讀書|《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 [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0"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 細嗅鬱金花香——荷蘭三劍客小傳
    細嗅鬱金花香——荷蘭三劍客小傳 2020-05-30 16:59  AC米蘭足球俱樂部
  • 《歷史鉤沉——華北24位來華傳教士小傳》在線版發布,歡迎閱讀下載
    福音小冊子《歷史鉤沉——華北24位來華傳教士小傳》在線發布,歡迎免費閱讀下載。可按此 在線閱讀或下載pdf卷首語歷史是一種言說,遺憾的是歷史的聲音常常被淡忘。
  • 世界英雄小傳之讓雅各盧梭和孫中山
    世界英雄小傳之讓雅各盧梭和孫中山
  • 人物小傳--- 賴其肖
    人物小傳    賴其肖 字若夫,又字未若。廣東省蕉嶺縣白馬鄉(今陂角村)人,明末清初抗清志士之一,是蕉嶺縣載入《明史》的人物之一。雲南省雲州刺史賴如保之子。少年刻苦好學,聰慧過人,12歲應童子試,14歲「補邑弟子員」。明崇禎六年(1633年)初,剛滿20歲的賴其肖寫下留傳後世的《請開築鎮平縣城池呈稿》。
  • 同治皇帝小傳
    同治皇帝小傳同治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載淳(zǎi chún),生於1856年卒於1875年,是清王朝的第十個皇帝。
  • 世界英雄小傳之莎士比亞和魯迅
    世界英雄小傳之莎士比亞和魯迅莎士比亞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劇作家,人稱莎翁。
  • 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
    【1882年11月23日】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 :\Seal\未發布\文章\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0.png 約翰·拉貝,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國漢堡。
  • 王者榮耀歷史之宮本武藏小傳
    接下來是他在王者裡的小傳:夕陽西下路邊走來一個健壯的身影,路旁茶棚老闆和客人天南地北聊著奇問八卦。「世間之寂寞,莫過於無敵。」「這……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