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圖
2月8日,市自然資源局網站將《桂林市第三中學(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改擴建項目》方案對外公示。
方案顯示,項目位於規劃巾山路以東,規劃文採路以北,原桂林師專甲山校區以北,規劃淨用地面積為65651平方米。
文採路現狀
改擴建內容為拆除校區內危舊建築約6392平方米,保留現狀建築6棟;新規劃建設體育館、學生宿舍、教學樓、綜合教學樓、門衛室、地下公共停車庫;規劃總班級從原有的52班增加至66班,規劃學生總人數3300人。
未來通過改擴建,該校將新增700個學位,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滿足周邊業主乃至整個桂林市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未來還會將目前位於文採路上的主入口封閉,待規劃陽江北路和規劃文採路實施之後,將新的校區主入口向西調整,開向規劃文採路。
此舉有利於緩解將來待桃江小學和興進交投·江山樾建成後,人流車流量大幅增加,道路交通承載壓力過大的問題。
桂林市第三中學(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位置示意圖
桂林市第三中學(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是桂林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改制學校。2005年5月在原桂林市外國語學校的基礎上創辦,經桂林市人民政府同意,桂林市第三中學增掛「桂林市外國語學校」(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的牌子。
該校是各項生均佔有面積及硬體配套設施是桂林市最好的學校之一,歷屆中考成績均列桂林市同類學校前茅。
桂林市第三中學(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校門
然而就是這麼一所名校的校園內,竟然存在一個爛尾17年的「半拉子工程」。
在校園的東面,緊鄰著文採湖的土地上聳立著兩座五層半的建築,樓體只有灰色的混凝土框架和砌了一半的磚牆,沒有門窗。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整個建築已經發黑。旁邊還有一塊空地,立著幾根不知什麼時候打下的地基。
校園內的兩棟「爛尾樓」
在該地塊附近有一則告示顯示,因地塊需進行地面改造,請附近居民在規定時間內清理拆除在地塊上種植的農作物和附著物,逾期將統一拆除。落款日期是2020年8月5日。
規劃方案內顯示要拆除的危舊建築極有可能就是這兩棟已經飽經風雨「摧殘」的房子,但目前卻沒有任何施工跡象。兩年多來這幾棟建築究竟因為什麼而停止建設?
據知情人士介紹,早在2001年,桂林市為探索教育體制改革,以桂林市第三中學的土地使用權和南寧市博億源貿易公司以股份制創辦桂林市外國語學校。但由於博億源公司並未按照雙方合作協議注入資金,導致項目建設於2004年停工。隨後桂林某本土房企龍頭接手了該項目,沒過幾年,該公司也退出了,停工的工程只得繼續「曬太陽」。
規劃中的教學樓停工多年
隨後博億源公司又因為其他的債務糾紛被債權人起訴並被判敗訴,由於無力履行法院判決,當初桂林市第三中學投入的土地使用權中的一部分也被法院司法拍賣,被第三方競得。
但是該部分土地使用權性質為教育用地,學校方面認為不應拍賣,與競得人就補償事宜多年來未達成一致。日子一天天過去,雙方分歧曠日持久,規劃中的新建教學區也無休止地耽擱下來,成為如今這兩棟早已失去利用價值的「半拉子」建築。
2020年6月,桂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於印發<桂林市城區「爛尾樓」項目處置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市政辦電〔2020〕16號)。通知要求各城區人民政府和市直部門高度重視並積極推進「爛尾樓「問題處置工作,努力爭取」爛尾樓」問題儘早解決,回應群眾的熱切期盼。桂林市人大也就此問題多次進行督辦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力求早日「治癒」這一城市「傷疤」。
爛尾樓的重生,對一座城市來說,無疑是好事。希望這次桂林德智學校的改擴建項目,能將這塊「沉睡」多年的土地能被徹底「盤活」,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造福更多學子。支持的請在文末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