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書《金瓶梅》,其實可以讀一讀

2020-12-14 上官賀拔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作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行駛,未百步輒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餘近,餘之遊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網絡配圖

這篇《滿井遊記》膾炙人口,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把人的心靈定性納入了大自然物理(黑格爾語)」,山水風雪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就是王國維所推崇的「有我之境」。

黑格爾像

「其作者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臨摹秦漢古文,亦反對歸有光以及唐順之模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學說。

道與其兄弟袁宗道、袁中道都有才名,所謂「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者」公安體「。世人公認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的。

流觴曲水

明代袁宏道《觴政》十之掌故中有「凡《六經》、《語》、《孟》所言飲式,皆酒經也。其下則汝陽王《甘露經》、《酒譜》,……,侯白《酒律》,諸飲流所著記傳賦誦等為內典。《蒙莊》、《離騷》,……,陶靖節、李、杜、白香山、蘇玉局、陸放翁諸集為外典。詩餘則柳舍人、辛稼軒等,樂府則董解元、王實甫、馬東籬、高則成等,傳奇則《水滸傳》、《金瓶梅》等為逸典。不熟詞典者,保面甕腸,非飲徒也。

袁宏道接觸《金瓶梅》很早,讀的時候滿心歡喜。袁宏道《錦帆集》「伏枕讀《金瓶梅》,雲霧滿紙,勝於枚生《七發》」「第讀數卷,甚奇快。」袁宏道評《金瓶梅》,」尚有《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與前書各設報應因果。……";明代的一眾名士大家都非常渴望拜讀《金瓶梅》,如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袁中郎《觴政》以《金瓶梅》配《水滸》為逸典,餘恨未得見。……,吳友馮猶龍見之驚喜,慫恿書坊以重價購刻;馬仲良時榷吳關,亦勸予應梓人之求,可以療飢。……,聞此為嘉靖間大名士手筆,指斥時事,如蔡京父子則指分宜,林靈素則指陶仲文,朱酌則指陸炳,其他各有所屬雲。「這其中就有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馮夢龍、謝肇淛、屠本峻、徐文貞、劉承禧、王樨登、丘志充、薛岡、王宇泰等等。大家都趨之若鶩,有」涸轍之鮒急謀鬥升之水」感覺。

簡直如同央視版《西遊記》中的金池長老,看見唐僧的袈裟,掩飾不住內心的極度欣賞的豔羨,「只求一觀,一觀而已!」,呵呵。

《金瓶梅》這本書集中反映了明朝中葉的社會百態。歷來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有明一代不是禁書,反倒是《西遊記》是禁書。爭論的主要焦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映射人物之爭

就有嚴世藩說,嚴嵩說,夏言說,高拱張居正說,甚至唐荊川說。如,《缺名筆記》載「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出自王世貞手,為報復嚴氏之《督亢圖》。但清代當時就有學者李慈銘講,「民望之死,實自為之,與嚴氏亦無涉。萬季野曾云:民望與鄢懋卿同年相契,力懇其彈劾自己,這樣就算了。勸他說,「上於邊事嚴,喜怒不可測」,你最好還是不要上摺子摻和,民望不聽,一意孤行寫好參奏,讓自己的門人方輅傳遞上去,嘉靖帝大怒,下來昭獄。也有人說是因為唐荊川殺王世貞的父親,王寫此書以刺之;但也有說是因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之爭而被殺。

「案鳳洲復仇之說,極不近情理可笑噓,而世人往往信兒傳之。——魯迅先生評《金瓶梅》背後的故事。

創作時期之爭

創作時期,對研究一部作品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其時代背景,以及當時政治生態,人情世故,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天災人禍對深刻理解該書籍的寫作初衷,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獨到性、時代局限性,藝術表現形式、語言風格、地域文化,外延及內涵等等。因為該書最初屬於私下流傳,出處不是很確定,所以以後就有嘉靖說,萬曆說,慶隆說,甚至康熙說。大家都各抒己見,各持一端,仿佛都能自圓其說。

撰寫作者之爭:

那就更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金瓶梅詞話》丁巳年本《廿公跋》「《金瓶梅》傳為世廟時一巨公寓言,蓋有所刺也。」 初期傳聞:「嘉靖年間大名士」,「紹興老儒」,「金吾戚裡」門客;後世推測:「某孝廉」,「鳳洲門人」,「浮浪子」,「金華、蘭溪一帶人物」。至於,蘭陵笑笑生,那根本就捏造,或者叫化名吧(萬曆丁巳年詞話本有),吳中初刻本(庚戌本)沒有提作者。

屠隆說,說是屠隆一早用過笑笑先生的化名,蘭陵笑笑生對儒釋道三家都是不懈餘力地諷刺和嘲笑。

羅貫中說,屠本峻在《山林經濟中籍》寫道,相傳嘉靖時,有人為陸都督炳誣陷,朝廷籍其家。其人沉冤,託之《金瓶梅》,……,餘讀之,語句宛似羅貫中筆。復從王徵君百穀家,又見抄本二峽,恨不得睹其全。」(百穀,王樨登(1535-1610)字,明代文學家,蘇州人,嘉靖末入太學,萬曆時曾召修國史。)

清代王曇講,《金瓶梅》一書,相傳為明代王元美所撰。王曇曾聽其前輩趙甌北講,『《金瓶梅》一書為王元美所作。餘嘗見其原本(隨園老人曾有此本),不似流傳之俗本鋪張床笫等穢語。王元美因父親被殺,與嚴嵩一家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呼天莫訴,於是作此書,以示口誅筆伐。西門慶就是映射嚴世藩(字東樓),西門慶依仗蔡京之勢,就是嚴世藩依仗嚴嵩之勢。本忠孝而作此書,而顧以淫書目之:此誤於俗本,而不觀原本之故也。原本與俗本有雅鄭之別『。

《寒花煮隨筆》中載「世傳《金瓶梅》為王弇州先生手筆,用以譏諷嚴世藩。西門慶即為嚴世藩化身。嚴世藩小名」慶「,嚴世藩號東樓,此書即以西門對之。

還有人講是李卓吾所作,《古本金瓶梅》書首列《王仲瞿考證》說:「王世貞作,或雲李卓吾作。

清代宮偉謬,《春雨草堂別集》卷七《續庭聞州世說》提出薛方山;馬隅卿又說是趙濟鶴(南星)所作;《金瓶梅英譯本序》提出徐渭;《金瓶梅滿文譯本》提出盧楠清;吳曉玲,關德棟等在《中國文學史》中提出李開先說;甚至賈三近說;沈德符說;袁宏道說;馮惟敏說;甚至李漁說。李笠翁被託名寫《肉蒲團》,倒是極有可能。

《金瓶梅》擺件

這其中,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先後任大理寺左寺、刑部員外郎、山東按察副使、浙江左參政、山西按察使、湖廣按察使、廣西布政使、鄖陽巡撫,應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南京刑部尚書。這位王老先生和張居正政見不和,矛盾極大。張居正主持大局時被罷官,張居正死後復出。

通覽《金瓶梅》你就會發現,其作者大致是一個玩世不恭,仕途不得志,看穿世事,對現狀不滿的人。亦是曲藝愛好者,賭博,喝酒,狎妓,時人各種風雅習俗都很了解,熟悉豔情小說套路……,而這一切王世貞都親身經歷過。加之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故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託名蘭陵笑笑生寫《金瓶梅》的人。

流行版本之爭:

目前傳世的大概有萬曆《金瓶梅詞話》本、崇禎本、《古金瓶梅本》、張竹坡評第一奇書本等幾種。版本不同,可能是出書商人的個人行為,有意為之;也有可能就是增減內容的不同;插圖不同;如同《紅樓夢》也有各類不同版本,精彩紛呈。大家爭來爭去,無非是想說自己手裡的才是最正宗的,最權威的,最原始的。如果說《紅樓夢》像是三百年前的穿越小說,那《金瓶梅》就是四百年前的同人小說。各類不同版本放在一起比較研究,才有樂趣,才充分展現《金瓶梅》的魅力所在。

語言之爭:

描寫語言時而山東清河縣一帶方言,時而蘇州等地的吳中方言,可能是南人北音,也可能是北人南音。一個人在另一個地方呆過幾年,會說不少當地方言,那還是隨隨便便的事兒嗎?所以根據這個來判斷作者的籍貫、郡望、出身、甚至屬地是不準確的。比如看《西遊記》,其中也有不少關中方言的運用,如,原著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唿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唿喇一聲」地道的關中方言,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中有「也只穿得半載,到底也不得氣長。」,「氣長」,也是地道的關中話,踏實,名正言順之意。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上復丈母、大姨……。」上復,也是純正的關中方言,有稟告、回懟、駁斥等意思。這不能證明吳承恩是關中人一樣,語言也證明不了《金瓶梅》作者是何方人士。

韋小寶舞臺照
西門生藥鋪

如果嚴世藩是西門慶的「原型機」,那嚴世藩顯然沒有韋小寶和範閒幸運。作為歷史上最接近韋小寶的人物,據說嚴世藩人緣極壞,但幹事能力超強,20歲入國子監,28歲成為京師府衙二把手(順天府府丞)。嚴嵩也是因為他的這個兒子才被啟用。嚴世藩的容貌都是兩個判若雲泥的形象,一個貌似潘安「投果盈車」;一個肥胖如豬,而且是個跛子。

《金瓶梅》情景擺件

有人著力批判《金瓶梅》對欲望的描寫太過露骨,沒有《三言二拍》那樣,甚至賈平凹《廢都》那樣,「此處省略XXX字」,但也許那只是一種真實的描摹罷了。唐代以前就流行過《素女經》、《玄女經》、《玉房秘訣》、《玉房指要》、《洞玄子》等房中術典籍;唐代白行簡《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西廂記》、《牡丹亭》、《聊齋志異》、《玉房指要》、《洞玄子》也都有情慾描寫,只是《金瓶梅》用的的是白話,其他用的是文言而已。「後來惟《醒世姻緣傳》仿佛得其筆意。」——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

《三言》插圖
馮夢龍像

"……,僅卷首爾,而穢續百端,背倫滅理,幾不忍讀。其帝則稱完顏大定,而貴溪、分宜相構亦暗寓焉。至嘉靖辛丑庶常諸公,則直書姓名尤可駭怪,因棄置不復再展。然筆鋒郇恆酣暢,似尤勝《金瓶梅》。這是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對《玉嬌李》的評價。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對《金瓶梅》有過幾次評說第一次是1956年「《水滸傳》反映的是當時政治情況的,《金瓶梅》是反映當時經濟情況的,是《紅樓夢》的老祖宗,不可不看」;第二次1957年「《金瓶梅》可供參考。」第三次1959年「在揭露封建社會經濟生活矛盾,揭露統治者與被壓迫者的矛盾方面,《金瓶梅》是寫得很細緻的」。第四次1961年「中國小說寫社會歷史的只有三部:《紅樓夢》、《聊齋志異》、《金瓶梅》。你們看過《金瓶梅》沒有?我推薦你們看一看,這本書寫了明朝的真正歷史。」第五次1962年在中央工作會議核心小組上的談話中講到,有些小說,如《官場現形記》,光寫黑暗,魯迅稱之為譴責小說。只揭露黑暗,人們不喜歡看。《金瓶梅》沒有傳開,不只是因為它的淫穢,主要是它只揭露黑暗,雖然寫得不錯,但人們不愛看。

《金瓶梅》本質是世情小說,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灰色基調貫穿始終。是實錄,是寓言,更是歷史。「朝不謀夕,恬不知恥」(袁宏道語),發生的已經發生,尚未發生的仍然沒有發生。

希望大家把《金瓶梅》當成一部深刻地、沁入肌膚的史書看,而不是別的什麼。

本文為上官賀拔原創,希望您喜歡並給予關注!期待和您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金瓶梅》不應當成小黃書來讀,賈平凹《廢都》亦然!
    《金瓶梅》其實曾一度與《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並稱為四大奇書。只不過後來《紅樓夢》橫空出世,金瓶梅的地位便被擠下去了,甚至因為其對於男女之事描述得過於詳盡露骨而一度被視為少兒不宜。其實紅樓夢又何嘗不是呢?想當年,紅樓夢還是我的啟蒙老師呢!
  • 劉心武評點《金瓶梅》 妙解「天下第一奇書」
    劉心武評點《金瓶梅》 妙解「天下第一奇書」   繼揭秘《紅樓夢》後,劉心武再評經典    三十載心血傾注,妙解「天下第一奇書」
  • 讀《金瓶梅》:宋惠蓮,你怎麼穿著潘金蓮的鞋啊
    無獨有偶的是,「第一奇書」《金瓶梅》中也有相似的情節——宋惠蓮穿潘金蓮的鞋。藏春塢,西門慶在《金瓶梅》中藏得最深的偷情場所之一,西門慶曾在這裡私會過好幾個女人。但其實暗地裡潘金蓮卻也一直準備著,他知道西門慶和宋惠蓮還會再去藏春塢。果不其然,沒多久,宋惠蓮又來了,兩個人躲進藏春塢辦好事。潘金蓮是個愛偷聽的人,脫了自己的鞋,悄悄趕過去,也就聽到了兩人聊天的聲音。兩人說的是天氣寒冷,腳上不暖和的話。
  • 是的,我就是笑笑生,《金瓶梅》的作者
    我,在明朝嘉靖年間,某個夜深人靜之時,手撫終於完成的《金瓶梅》書稿,詭譎微笑,將身一抖,立成虛空。不僅帶走我自己的生身故事,而且把別人對我的談論,也都變成了啞謎。呵呵,人間蒸發啊,我才是先行者。當然,古往今來,不乏身世撲朔迷離的作者,像後來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人們揣摩他的經歷,但其實借脂硯齋之筆,畸笏叟之口,他已留下蛛絲馬跡,遞給你們若干把柄。
  • 馮保善:「四大奇書」的江南傳播與中國小說經典化進程
    ……四書也,以言文字,誠哉奇觀,然亦在乎人之善讀與不善讀耳。不善讀《水滸》者,狠戾悖逆之心生矣。不善讀《三國》者,權謀狙詐之心生矣。不善讀《西遊》者,詭怪幻妄之心生矣。欲讀《金瓶梅》,先須體認前序,內云:「讀此書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讀此書而生效法心者,禽獸也。」
  • 張竹坡稱《金瓶梅》為「第一奇書」,「奇」在何處?
    《金瓶梅》封面清代文學評論家張竹坡稱《金瓶梅》為第一奇書。不知道這個「奇」字指的是什麼。四百多年來,《金瓶梅》遭禁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書中的自然主義描寫,有傷風化,所以被禁。但就小說本身而言,其價值遠遠超過《紅樓夢》。可以說,它是中國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研究明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一把鑰匙。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諸世情書中,《金瓶梅》最有名。""
  • 中國3大奇書,魯班著無人敢讀,虞夏書無人能讀,黃帝著無所不能
    因此,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華文化的浸潤下就產生了不行不少奇書怪書。比如大家知道《周易》、《九丘》、《推背圖》這類的,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聊的是在這類奇書中被被譽為天下之絕三書本。第一就是無人敢讀之書——《魯班書》。魯班書乃是春秋時期名匠魯班所著。魯班大家都知道,他其實是姓公輸名班,魯國人,以後人以魯班相稱,據說他出生時,家裡白鶴群集,滿屋異香,幾個月才散。
  • 讀千古奇書《度心術》,忙了一輩子,什麼樣的人性才是你該懂的?
    讀千古奇書《度心術》有感,忙了一輩子,什麼樣的人性才是你該懂的?並不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會成功,也並不是努力的人會成功,那到底是哪種人最有可能成功呢?人有交流的需求,馬化騰看懂了這個人性,所以創辦了騰訊;人有購物的需求,馬雲看懂了這個人性,所以創辦了阿里巴巴;人有獲得信息的需求,所以李彥宏創建了百度;這些需求都是人性的一種反應,把這些需求擴大,就是一種商業模式,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些,大的方面做不到,但我們卻可以把人性用在小的方面!
  • 譯不完的《金瓶梅》
    本文首發於總第897期《中國新聞周刊》我在學生時代就知有被稱做「第一奇書」或「哀書」的《金瓶梅》,但未能讀到。90年代漂到匈牙利,我學會了這個由歐亞語言雜交出來的小語種,並用它讀了這部禁書。匈文版《金瓶梅》由馬特拉伊·託馬什主譯,詩詞翻譯則出自女詩人普勒·尤迪特之手。若將匈文書名直譯回中文,聽起來很通俗:《富人家中的美女們》或《豪門豔婦》。此譯本自1964年首發後,再版7次,印量逾10萬,超過了匈文版的《紅樓夢》。
  • 答案被《金瓶梅》說透了!
    看到這裡,不由感慨:都說女人現實,可其實,男人比女人更現實,比起愛你,他更愛他自己。而像這樣的人性潛規則,沒人跟你明說,但《金瓶梅》早在幾百年前就已說盡了。《金瓶梅》講了什麼故事?就算是沒看過書的人,也能扯出兩句:西門慶誘惑了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各種女人,整日和她們風花雪月、顛鸞倒鳳......
  • 《金瓶梅》女主潘金蓮在《紅樓夢》裡的影子——林黛玉和王熙鳳
    《金瓶梅》值得讀一讀《金瓶梅》一方面被民間理解為「禁書」,曲解為「禁書」的緣由是因為在書中有許多處情色的描寫;另一方面也被諸多名人津津樂道,稱之為「奇書」。如何客觀地評價《金瓶梅》,我想,只有自己親自開卷才會領略其中的真諦。
  • 「千古奇書」《素書》,6句處事精華,讀一遍,人生通達
    有那麼一本書,古代民間將其稱之為「千古奇書」、「天書」,相傳是秦末年間黃石公所作,僅有一千多字,但涉獵廣泛,除了安邦定國、軍事謀略之外,還有很多修身正己的法門。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張良,就是憑藉這本書,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基業。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書?為什麼會被稱之為奇書呢?
  • 《水滸傳》可以怎麼讀?
    記得是小學升初中的暑假,正兒八經地讀了七十一回本的《水滸傳》,感動的勁兒似乎已經趕不上讀小人書,雖然也還是少時,但其後似乎沒有做過什麼出格的事兒。「文化大革命」進入尾聲時,我正在一所中學裡當代課教師,趕上了「全民評《水滸》」運動。現在看來,運動發起者自比不得令終的晁天王,讓運動有了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但當時,大多數人可都是認真投入的,我也未能置身事外。
  • 《金瓶梅》的主要版本
    一、《新刻金瓶梅詞話》1957經過文人潤色加工過的,文字比較規範,文學性更強些,但早期的樸質風格受到了影響,有一些士大夫說教的色彩。文學古籍刊行社據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說刊行會」影印本重印,兩函二十一冊,200幅插圖合為一冊。二、《金瓶梅詞話》戴鴻森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刪節本,全二冊,印量10000部。
  • 印光大師推薦《龍舒淨土文》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不妨一讀
    印光大師推薦《龍舒淨土文》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不妨一讀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為了讓我們普通人斷疑起信,歷代祖師大德根據自己對佛經的理解及修行體會,寫了許多淨土文章,如印光大師推薦的《龍舒淨土文》就是其中一例:「龍舒淨土文,斷疑起信。
  • 從《金瓶梅》學習如何穩準拿下心儀對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讀《金瓶梅》這本書,甚至讀者還成立了《金瓶梅》研究學會。這部經典著作曾經也被毛澤東點評為千古奇書,很多近代文壇的大家學者也都很推崇這本書。而這部著作的確有很多值得研習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享一點關於如何快、穩、準確拿下心儀對象的一下套路。
  • 寧宗一:《金瓶梅》呼喚對它審美
    對於《金瓶梅》這樣一部駭俗驚世的奇書,我們需要創造性的美學研究,而且應該顯示出新時期審美和歷史眼光的新光芒。所謂《金瓶梅》研究的審美發現,就是要以敏銳的哲理和美學的眼光,透視複雜的內容和它的小說藝術的形式革新,見前所未見,道前所未道,「炒冷飯」式的議論,是不足以稱之為《金瓶梅》高品位的美學研究的。
  • 黃霖:張評《金瓶梅》大連本是原刊嗎?
    至2012年,李金泉先生發表《蘋華堂刊<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版本考》一文,在將以上各本的版頁作了認真比對的基礎上,得出了在茲堂本系統的本子都是「蘋華堂本的同版後印」的結論,並從刻工、評點、流傳等不同角度「徹底的否定」了包括蘋華堂本在內的「在茲堂」本系統的本子為初刻本的說法[③]。
  • 王平:論《金瓶梅》建國前傳播與接受的價值取向
    欣欣子或許擔心讀者不能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而專注於淫亂的描寫,所以在序中反覆說道:「無非明人倫,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惡,知盛衰消長之機,取報應輪迴之事,如在目前,始終如脈絡貫通,如萬系迎風而不亂也,使觀者庶幾可以一哂而忘憂也。」
  • 有人一生讀了無數本書,為何能讀透這本小說的卻極少?書裡寫了啥
    原來讀書多並沒有多少用,一生能讀懂一本書,有時就夠了。在我國歷史上就曾經有這樣的一本書,它被後世稱為千古絕唱,被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所迷戀,並且很多人靠這本書或發家致富,或成為了學者。但與此同時,這本書曾經也是一本禁書。作者說的不是《金瓶梅》,但卻和《金瓶梅》有著直接的關係。它是誰寫的?為何又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