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些成語都是出自這本書,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它呢

2020-12-23 三月溫釅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絢爛的鮮花,璀璨的明珠。成語主要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像《論語》、《周易》這些書中延伸出了許多的成語。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也為我們貢獻了大量的成語。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原本是一首寫戰爭的詩,而這一句原本是寫戰士們情同手足,要同生共死。後來形容男女之間感情深厚,也被用來作為愛的宣誓。

輾轉反側

出自《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是《詩經》的第一篇。原本是寫男子因為思念心慕的女子,翻來覆去睡不著。現在形容晚上睡不著覺,翻來覆去的樣子。

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思是說他把桃子送給我,我用李子來回贈他。現在常用來比喻友好往來或相互贈送東西,也有知恩圖報的寓意。

新婚燕爾

出自《詩經·邶風·谷風》:「宴爾新婚,如兄如弟。」原文是說一個女子被丈夫拋棄,丈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後來反用其意,形容新婚時的快樂,還被用作慶賀新婚的詞語。

愛莫能助

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這首詩是讚揚仲山甫這個人德行高尚,愛莫助之是說人們愛他但不能相助。現在多用「愛莫能助」比喻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去幫助。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出自《詩經·王風·採葛》:「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秋指一個季度,也就是三個月,三秋就是三個季度,共九個月。這裡的三秋泛指時間很長。現多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或朋友之間的思念之情。

七月流火

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首詩是寫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的日常生活。這裡的「火」是指大火星,每年的農曆六月出現在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後逐漸偏西下沉。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七月流火」,預示天氣要逐漸轉涼了。所以現在「七月流火」指夏去秋來,天氣轉涼。

巧舌如簧

出自你《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這是一首政治諷喻詩,譏諷天子被讒言蠱惑,最終將招致禍亂,這一句「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是在痛斥那些進讒言者的厚顏無恥。現在也常用「巧舌如簧」形容能說會道,善於狡辯,含有貶義。

《詩經》中的成語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筆者還想說,《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的文學影響極大,我們要想更好的學習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詩經》是必讀的書目。學習《詩經》,還能有助於學習成語,學習語文,甚至寫好作文,還有什麼理由不讀它呢?

相關焦點

  • 原來這些成語都出自蘇東坡
    作為北宋第一大V,大文學家蘇軾除了是段子手、吃貨、技術宅、時尚先鋒外,最重要的是還是成語的高產者,不數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那麼多成語都出自他的詩詞,今天咱們就歷數一下蘇軾貢獻的成語。「令人噴飯」很常見,卻少有人知其是成語,更少人有人知道如此通俗的成語出自宋代蘇軾筆下。蘇軾《文與可畫禹簹谷偃竹記》:「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 原來這些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
    一張A4紙500字,一部《道德經》區區5000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包括很多耳熟能詳,掛在嘴邊的成語,都是出自這部《道德經》。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詩經》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詩經》,還有一種是,雖然語出自《詩經》但是經過時間的流傳,其含意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歸」是出嫁的意思,而「逃之夭夭」竟有「逃之夭夭」之感。
  • 作文寫不好怎麼辦?這些書一定要多讀
    可以說,同學們從一年級開始就已經在寫作文了,但是很多同學都沒辦法把作文寫好,一遇到作文就苦惱。怎樣才能把作文寫好呢?「多看書,多讀書。」這是老師家長們一致認同的觀點。可是,應該讀什麼書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作文書,童話故事等等,可是他們的作文水平還是沒有很好的提升。這些書可以讀,但對於提高寫作水平不是最好的選擇。
  • 成語「笑容可掬」出自水滸?這些成語找到出處了!
    其實同一個成語在多個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是很常見的,「笑容可掬」這個成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螢火之光 「螢火之光」比喻人的力量不足,能成之事不大。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水滸傳》第二回。高俅想回到開封,於是經人推薦,投靠東京城裡開生藥鋪的董將士。
  • 這3個成語均出自鶴壁,與殷紂王有關,你了解的成語還有哪些?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多數為4個字,但也有3個字和5個字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它們具有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術語,表示一定的含義。它在語言上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它代表一個故事或典故。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原來出自成語中的好名字,可以這樣好聽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僅簡短精煉,而且朗朗上口,所以,借用這些內涵豐富的成語起名,是很不錯的選擇。所以,今天起名網為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成語中超好聽的名字,如果你喜歡傳統文化,或者喜歡成語,那就快來了解一下吧!
  • 「不三不四」竟然是這意思,它的出處更是讓人意外,還有這些成語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以四字的詞組居多,它用固定的結構和形式表示一定的意思,但是,在歷史長河源遠流長的傳承中,有些成語,我們漸漸的忘記了它的出處,甚至模糊了它的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成語。
  • 小學生出口成章,原來不光是學了古詩詞,還靠這些書學習了成語
    很多成語出自文言文,通過學習成語,還能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那麼從兩個字的詞過度到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小學生該怎樣學呢?1、 先認識,看故事我不建議小學生過早地學習成語,但可以先接觸和了解。比如我們需要讓1、2年級的小學生,明白什麼是成語,成語和詞語之間的區別。
  •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古代曾有半步《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這本書影響之廣大。所以,對於《論語》這類經典文學作品,我們在學習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讓自身的學問更加精深,思想精神更加健康和正直。《論語》不僅一些經典言語可以供學生們學習與引為座右銘,還有出自書中的成語也可以讓孩子們積累和引用到作文之中。如犯上作亂、巧言令色、一日三省、言而有信等等成語都是出自於《論語》。
  • 認拼音識漢字學歷史——只需要這本書來啟蒙
    如果告訴你有這一本書,概括了語文學習最基礎的兩個方面,認字和拼音。還概括了,漢語的發音,漢字的構成,古詩的對仗,歷史的典故。你能猜到是什麼神奇的書嗎?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聲律啟蒙》 作為過去百年的啟蒙教材,放在今天依舊沒有過時,反而還沒有其他人的著作可以超越。
  • 成語不用背,讀完自然會!這套漫畫書,讓你的孩子放下手機讀成語
    成語不用背,讀完自然會!這套漫畫書,讓你的孩子放下手機讀成語成語典故,是中華文明歷史中沉澱下來的瑰寶,也是每個中國孩子的必修課之一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僅寥寥幾字,卻含有深意。這套《笑讀成語》(共4冊),是一套能讓孩子們讀得懂、記得住的漫畫成語故事書,非常適合中小學生。這套書選取了160則流傳深遠、內容經典的成語故事,而且很多都與語文新課標緊密銜接,不僅能提升孩子的文學素養,也有助於中小學階段語文的學習。
  • 讀成語學中醫!這100個成語故事中,原來都藏著中醫智慧
    近日,一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將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繫起來。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書中開篇「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講述了扁鵲、倉公、孫思邈等早期幾代中醫醫家的故事,以及近代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文末寫道:可見,社會上的病,遠比人身上的病,更難治。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
  • 大話成語:金龜換酒和金谷酒數是什麼意思,原來都和李白有關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中華傳統文化中,成語文化可謂是我國的一大特色,成語的背後也蘊含很多歷史典故。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有很多,比如與人交談,或者學生寫作文的時候,穿插幾條成語,可以讓文章增色不少。
  • 2020年讀了90+本書,強推若干
    不如,在這難以捉摸的人生中,在一本書裡擁抱安寧。2020年,讀了90多本。讀書數量不代表任何東西,僅做個人記錄。這一年讀過的書裡,有童書、有詩集、有小說、有科學......我無法說清在這些書裡收穫了什麼,但每一年我都感覺到自己褪去或想要褪去一些什麼,內心慢慢長出了一些什麼。可能,都源於這些書的滋養吧!
  • 睡前讀了這本書,我居然夢見了陳道明!
    其實我平時就是個多夢的人,中午睡個午覺都能做夢,做夢於我而言,本不是稀罕事。為什麼這一次卻煞有介事地寫出來呢?這就不得不說我睡前讀的那本書了,書名叫《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以下簡稱《到裡面來!》),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讀物。
  • 這些詞居然都是成語,看完懷疑自己語文白學了
    提起成語,很多人都會將它和文化積澱聯繫起來,比如一葉障目、葉公好龍等,都是有故事背景在的,可以僅僅憑藉幾個字就闡述出複雜深奧的道理或者指代某一類人事。但其實,還有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起的普通詞彙組合也是成語。
  • 成語「狖軛鼯軒」怎麼讀?又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寶庫中,成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的正確使用,不僅能讓文章增光添彩,而且還能一針見血地說明事物實質。平時多了解成語,也能增強各方面的知識。然而,有些成語確實比較生僻怪異,久而久之,用的人少,也就鮮為人知了。比如「狖軛鼯軒」,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成語的四字,除了最後一個字是氣宇軒昂的「軒」相對熟悉外,其餘三個都比較生僻。
  • 經典成語取名字,出自成語有內涵的寶寶名字,好聽好記!
    中國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國的成語基本都有歷史典故,所以用作人名時不僅很有文化底蘊,還富有內涵。從古至今,家長給寶寶取名時就喜歡借鑑成語和國學經典。就算在當今社會,用成語取名也絲毫不落伍,反而顯得大氣雅致。當然用成語取名不是機械的照搬,更多的是靈活的運用,也不要拘泥於成語的意思,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