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絢爛的鮮花,璀璨的明珠。成語主要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像《論語》、《周易》這些書中延伸出了許多的成語。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也為我們貢獻了大量的成語。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原本是一首寫戰爭的詩,而這一句原本是寫戰士們情同手足,要同生共死。後來形容男女之間感情深厚,也被用來作為愛的宣誓。
輾轉反側
出自《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是《詩經》的第一篇。原本是寫男子因為思念心慕的女子,翻來覆去睡不著。現在形容晚上睡不著覺,翻來覆去的樣子。
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思是說他把桃子送給我,我用李子來回贈他。現在常用來比喻友好往來或相互贈送東西,也有知恩圖報的寓意。
新婚燕爾
出自《詩經·邶風·谷風》:「宴爾新婚,如兄如弟。」原文是說一個女子被丈夫拋棄,丈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後來反用其意,形容新婚時的快樂,還被用作慶賀新婚的詞語。
愛莫能助
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這首詩是讚揚仲山甫這個人德行高尚,愛莫助之是說人們愛他但不能相助。現在多用「愛莫能助」比喻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去幫助。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出自《詩經·王風·採葛》:「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秋指一個季度,也就是三個月,三秋就是三個季度,共九個月。這裡的三秋泛指時間很長。現多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或朋友之間的思念之情。
七月流火
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首詩是寫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的日常生活。這裡的「火」是指大火星,每年的農曆六月出現在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後逐漸偏西下沉。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七月流火」,預示天氣要逐漸轉涼了。所以現在「七月流火」指夏去秋來,天氣轉涼。
巧舌如簧
出自你《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這是一首政治諷喻詩,譏諷天子被讒言蠱惑,最終將招致禍亂,這一句「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是在痛斥那些進讒言者的厚顏無恥。現在也常用「巧舌如簧」形容能說會道,善於狡辯,含有貶義。
《詩經》中的成語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筆者還想說,《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的文學影響極大,我們要想更好的學習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詩經》是必讀的書目。學習《詩經》,還能有助於學習成語,學習語文,甚至寫好作文,還有什麼理由不讀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