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與現代人孰優孰劣,世人的爭吵長達兩百年之久。直到17世紀,當希臘關於太陽,地球,星球,星宿的科學觀,被證明是錯誤的,這場爭辯才宣告停息。從那時起,人們對古典就缺少了尊敬,總是貼上愚昧的標籤。可是文藝復興又不斷地挖掘古典的智慧。事實上,在思維領域,現代思維的起點仍然是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教會了我們理性思考。羅馬的《查爾丁尼法典》更是明確了現代思維方式。
有人說,整個西方的思想傳統,無非是柏拉圖的註腳。蘇格拉底藉由「思辨」,宣揚哲學觀點,柏拉圖是他的弟子,將老師的思想與對話記錄下來,寫成《對話錄》。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也有一位著名的學生,便是亞歷山大大帝。希臘人幾乎在所有的學問上都勝羅馬人一籌,但是除了法律。這是羅馬人務實的體現。東羅馬帝國統治者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彙編了一本《查士丁尼法典》,這是公認最完整的羅馬法典,產生了深巨的影響。
蘇格拉底問答法——質疑精神
這是大學的教學指南。老師不是制定規則,而是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從討論中得到豐碩的成果。一段師生的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蘇格拉底從來不說他教的是真理,但是他奠定了邁向真理的方法:質疑一切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他認為一般人的意見並不具備理性基礎。蘇格拉底認為,如果你的心智,清明而敏捷,終究會掌握到真理,真理是存在的。但你必須耕耘你的心智,才能掌握它。
蘇格拉底之死
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生活在前四世紀至前五世紀,他們住在當時奉行民主的雅典。他們都是民主制度的批判者,蘇格拉底因此得罪了雅典的統治者,以藐視神明和腐蝕年輕人道德的罪名,被送上法庭,接受審判。蘇格拉底之死這件事本身有充滿了理性思考。
事情的起因:檢察官的兒子曾經加入蘇格拉底的哲學論壇,結果成了酒鬼。檢察官因此說蘇格拉底是個危險人物,誰說不是呢?對一切事物充滿質疑,人會迷失方向。我們不能光靠理性過日子,一定還要靠風俗習慣和宗教對個人指點迷津,才能成就一個社會。
蘇格拉底答辯:他沒有硬要什麼人接受他的想法,他只是提出質疑,好讓他們以理性為依據去相信自己的信念。大概那位檢察官的兒子沒有領會蘇格拉底思想的真諦,沒想明白陷進去了。也是的,一個閱歷尚淺的孩子哪兒能想明白這艱深的道理?
陪審團:有501位市民組成的陪審團判他有罪,不過正反兩方人數相當接近。
刑罰:檢察官要求判處死刑。這時候大多數被告都會趕緊表達漸悔,懇求輕罰,但蘇格拉底卻拒絕,求饒
蘇格拉底說:對於一個鼓勵你追求心靈和道德盡意的人,什麼是適當的懲罰,或許你該供養她一輩子才對。你們也許可以流放我,把我逐出這個城市,可我到其他城市還是會這樣做,不管我在哪裡,不提出質疑,我就活不下去,沒有醒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們也可以對我處以罰款,可是我什麼也拿不出來,我不是有錢人。
弟子:他的弟子對他的態度心急如焚,跳出來說願意替他繳,高額的罰金。
結局:陪審團判了他死刑。
拒絕逃跑:在雅典,死刑通常都是立即執行,可這次卻因為宗教慶典往後推遲了。蘇格拉底大可趁機潛逃,但他拒絕逃跑。他說既然我不能永遠活著,那又何必苟且偷生,活著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我曾在雅典的法治下過著很好的生活,如今我已準備好接受懲罰。直到他的鐐銬被取下,他還在發表高論,說痛苦和享樂只是一一線之隔。
要是在今天,他一定會被認為迂腐。
他被判處服毒芹汁,必須在一日將近時服下毒藥,他的弟子求他晚點再喝,現在太陽還沒下山呢。蘇格拉底回復道,要是他這樣偷生,自己看了都覺得荒謬,他平靜地,接過毒藥,一飲而盡,全無半點神傷,很快,就藥效發作而亡。
不知道這是不是帶點神話的色彩?但蘇格拉底帶給我們的質疑精神,卻充滿智慧。這一精神能夠幫助我們看待身邊的事物,以及新生的事物。比如網際網路的產生,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同時,威脅了我們的信息安全。共享單車的誕生,一開始受到大家的追捧,但如今卻逐漸式微。新興事物的產生,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數的色彩。同時也可能以一種新的方式浪費了資源。
柏拉圖的完美之路——《理想國》
直到今天,柏拉圖依然是一個哲學核心問題的起點。我們的感官經驗是不是真能引導我們走向真實?柏拉圖相信,我們在世間的所見所感,只是存在於另一個崇高,靈魂界中的完美形體的影子。
也就是說,世界上有普通的桌子,但有一張完美形體的桌子,一直存在於某處。即使是個抽象的觀念,例如正義和善良,也是以完美的形體存在於某個他處,人類便來自那個靈魂界,必須透過心智和精神的鍛鍊,才能重新發現這個完美。
事實上,柏拉圖將普通和崇高,一般和完美,分隔開來。人們只有不斷的琢磨自己的心智,鍛鍊自己的精神,才能發現完美感受完美。
柏拉圖的經典譬喻
柏拉圖是偉大的理想主義哲學家。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他有一個迄今依然生動有力的譬喻。當你身處山洞,不可能看到真相。
想像一群人,被囚禁於一個幽暗洞穴之中,而且全部被鎖鏈綁住手腳。他們背對高牆鎮日坐著,看不到背後,只能面對另一面的穴壁。洞穴外頭有一條路,路的盡頭有一個大火炬,路上若有其他人、動物和車輛經過,火炬就會將這些東西的影子投射在他們面對的穴壁上。這些穴居人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這些影像;他們替陰影命名、品頭論足;針對它們推理辯論;他們相信,這些影子是世間真實的存在,後來,其中一人意外被解開鎖鏈,從山洞走到露天處。一開始,強烈的光線照得他睜不開眼,等他看到陽光下五彩繽紛、美好的立體世界,不禁又驚又疑。可是,他說,在山洞裡,我們以為……
沒錯,當你在山洞裡,你不可能看到真相。
在某種程度上,柏拉圖描繪了人世間的真實情景:1.普通的人民大眾就是那些被鎖鏈釘在黑暗的山洞裡的人。2.這些人們看不到真實的情況,只能捕風捉影,感受空穴來風。3.然後,這些影子就是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就是他們全部的生活了。4.只有很少的人能夠解開鎖鏈,去看看山洞外面的世界,原來世界是這個樣子的。5.那時候的我,以為……
亞里斯多德三段論:
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將自然世界和宇宙——不只是地球,還包括天文——的知識做了極好的整理。他提出了地球中心說,被17世紀的科學家推翻。但是三段論教會了我們理性思考方法。三段論要得到正確結論,兩個前提必須真,邏輯要站得住腳。
三段論,也就是將一個敘述分為三段,從兩個前提(一個是概述,一個是明確敘述)出發,推出結論。
舉個例子:
每一隻貓都有四條腿
米粒根是一隻貓
所以米粒根有四條腿
這個結論正確嗎?——答案肯定。
再舉個例子:
每一隻貓都有四條腿
米粒根有四條腿
所以米粒根是一隻貓
這個結論正確嗎?——答案錯誤。雖然兩個前提都正確,但這個結論並不正確,因為米粒根和貓之間並沒有聯結(米粒根也可能是狗)。
再舉個例子:
所有的貓都是黑色的
米粒根是一隻貓
所以米粒根是黑色的
這個結論正確嗎?——答案錯誤。如果前提之一不正確,那麼即使邏輯站得住腳,結論也可能不正確。
三段論可能導致各式各樣的錯誤推理,但只要按部就班遵循原則,都可以找出漏洞來。
蘇格拉底問答,柏拉圖譬喻、亞里斯多德三段論,希臘三哲教會了我們如何理性思考,這是建立現代思維的基礎。
羅馬的《查爾丁尼法典》——明確了現代思維方式
西方有羅馬的《查爾丁尼法典》,無獨有偶,東方有法家的《法經》。羅馬成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羅馬帝國,秦朝成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這兩個帝國的核心思想都是法家思想。
希臘人幾乎在所有的學問上都勝羅馬人一籌,除了法律。他們徵服其他民族之後,會仔細研究對方的律法,希冀找出他們的共同點。
所有人對法律的共識是什麼?這個提問催生了自然法的概念——所有致力於公義的社會都應該遵循這套以自然為源的終極規範,用以修訂它的律法。
東羅馬帝國沒有被日耳曼侵亡。公元六世紀,這個帝國的統治者查士丁尼大帝(Emperor Justinian)下令彙編一本《查士丁尼法典》(Justinian’s Code),是公認最完整的羅馬法典。這套法典於11世紀重見天日,造成了深巨的影響,他對英國的影響較小,因為英國已有齊全的普通法,不過英國的契約法還是受到這部法典的影響。這部法典規定了買賣契約,僱用契約的區別,包羅之廣,涵蓋之細,為所有種類的人為交易訂下公平公正的原則。
我們今天的處理方式或有不同,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疑難雜症,我們知道前人都已經想到過了。這就是,希臘羅馬教給我們的,現代思維方式。
禁止轉載喲!轉發還是可以的,收藏隨便,討論是必要的。歡迎留言~~~二十四史pdf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