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滿滿!「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總臺成功利用國產超高清4K技術,對此進行了全球首次萬米海底實時4K視頻直播報導。北京演播室主持人也通過「滄海」號著陸器的實時畫面,對潛航員進行了洋底直播連線採訪。

  「探索二號」科考船在結束與「探索一號」的聯合作業後,繼續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進行科考任務。總臺的直播團隊也跟隨「探索二號」繼續開展下一個階段的海試任務。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局衛星傳送工程師 朱瑋:我們技術系統技術團隊對幾項還沒有採用、還沒有使用的新技術進行了驗證性測試,也是借我們這次現有的直播平臺,做一些後續的技術驗證跟測試,為我們今後電視直播的後續發展做一些準備。

  在此期間,「滄海」號著陸器在「挑戰者深淵」獨立進行了2次萬米搭載實驗,以進一步獲得地質、生物等深海科學資料和數據。

  「深海勇士」號潛水器創8天12潛次新紀錄

  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除了搭載「滄海」號著陸器之外,此次遠赴馬裡亞納海溝,還搭載了另一臺由我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

  日前,「深海勇士」號完成了它在本航次進行的第32個潛次的深海科考作業。此次執行的下潛任務,也是「深海勇士」號投入應用以來的第325次下潛。本航次「深海勇士」號完成了它在2020年度內第100個潛次的科考任務,創造了8天12潛次的下潛作業新紀錄,平均水下時間8小時27分。如此高頻次的下潛作業,在國際上也屬首次。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深海勇士」號的作業能力和運維水平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深海勇士」號通過多次下潛,對馬溝的海底進行了近距離觀察,並獲取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和樣本,為進一步了解這一區域的地質結構和形成原因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在高頻率下潛作業的同時,也給潛航員和科學家提供了大量連續下潛作業的機會。

  中科院深海所副研究員 杜夢然:我們通過連續下潛、夜潛,和高於國際同行運行海況下潛,不斷去降低「深海勇士」號的運行成本,提高它的運行效率,也為「奮鬥者」號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技術和經驗。

  記者下潛日記:從"盛夏"到"深秋" 3千米海底6小時

  「深海勇士」號多次下潛為科學家提供了大量下潛作業的機會。總臺央視記者潘煥然也作為本航次唯一下潛的媒體記者,跟隨「深海勇士」號進行了下潛。潛入海底的感受如何?跟隨記者鏡頭一起去海底看一看!

  「深海勇士」號下潛日記

  我是總臺央視記者潘煥然,我現在就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的艙內,在我旁邊的兩位分別是潛航員和科學家杜夢然。這次我們下潛的主要任務是觀察海底構造及原始形態,並採集巖石樣本。

  能夠乘坐載人潛器下潛到海底,機會難得,我們的載人潛器,在寂靜的深海海底默默穿行,周圍竟然那樣安靜,深藍的海水中夾雜著悠遠和神秘,海底靜靜躺著各種各樣的巖石,散發著濃濃的遠古氣息,我們就從這些巖石旁滑過,那一刻仿佛與時間與空間交會,海綿靜靜地矗立在不遠處,像朵朵盛開的白玫瑰,大一點的魚類和海參類都安靜地趴在海底的沙石上一動不動,我們就像空氣一樣在它們面前飄過。偶爾有一兩條不知名的小魚在觀察窗前悠閒地遊過,也許它們也想看看我們在做什麼吧。潛水器在浩瀚的海洋中穿行,觀察窗外下起了流星雨,那是反光的微生物,像極了科幻電影中太空飛船穿梭星際的場面。

  從坐底到上浮前,我們要在3000多米的海底工作近6個小時,很多觀眾朋友會好奇,為什麼會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其實主要因為我們要在海底進行近底巡航,以便在不同的區域採集不同結構和形狀的巖石樣本。由於每個樣本採集區域間的距離相隔比較遠,所以工作時間自然會比較長。

  另一個感受就是盛夏與深秋並不是景色,而是溫度下降。萬萬沒想到海底的溫度又那麼冷,整個下潛過程一個半小時左右,我體驗了一把短時間內從34攝氏度的盛夏到19攝氏度的深秋的感覺。隨著深度的增加,艙內的室溫也在降低,到3600多米的海底時,海水的溫度也就1到2攝氏度,但我卻再也沒有厚衣服了。

  為了能夠及時地補充熱量,我急忙拿出了午餐,今天午餐是炒麵,在水下作業的6個小時,即使溫度不再下降,但身體的感受是越來越冷。直到上浮前,我們三個下潛的小夥伴湊到一起拍下這張珍貴的合影,才發現一起經歷了深海才覺得更溫暖。

  全船60名科考隊員搭乘母船返航

  隨著「深海勇士」號第325次下潛任務的結束,「探索二號」遠洋科考船本航次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所有科考任務已完成。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直播團隊在內的全船60名科考隊員,正搭乘「探索二號」科考船向母港海南三亞返航。(總臺央視記者 田琪永 潘煥然)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馬裡亞納海溝|深海勇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探索二號|科考船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我國深海科考母船探索二號入役,將助力南部海域海底勘探測繪
    圖為「探索二號」科考船渲染圖說到科考探索,難度最大的一是上天,二是下海。雖然現在無論是北鬥系統,探月工程,空間站,中國都已經取得了令世人側目的成就。圖為「探索二號」抵達三亞崖州科技城南6月28日,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抵達三亞崖州科技城南山港,正式加入中國南海深海科考行列,為崖州灣科技城的深海產業再添利器
  • 報廢軍艦那些事(下):出身成分複雜的日本科考船宗谷丸號
    從性能上考慮,「宗谷丸」號強大的破冰能力及船上較為充裕的空間讓「宗谷丸」成為了該行動的首選,不過因為改裝預算等問題,最終日本決定派出升級潛力巨大的「宗谷」號作為南極觀測船,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註:日本船名的丸,相當於漢語裡的號,稱為宗谷號、宗谷丸號都是ok的)。
  • 現場高清大圖|「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再次到中國南海進行地理勘察,海警船全程伴航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是我國的明星艦船,近日,該船在萬噸級護航編隊的陪同下再次南下,前往中國南海進行海洋地質科考任務。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從海南三亞出發,一直南下,經過西沙群島,穿越南威島與西礁,一直到金盾暗沙附近(金盾暗沙是南薇灘的組成部分),稍作停留。
  • 隸屬美國海軍的科考船湯普森號停靠高雄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16日報導稱,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公務船託馬斯·G·湯普森號(T-AGOR-23)於10月15日停靠高雄港,該船目前正由美國大學暨國家海洋實驗室使用,執行氣候研究任務。
  • 「嘉庚」號科考船南海尋泥火山 過程像放風箏
    前日清晨5時許,「嘉庚」號抵達第七個站位,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彥林博士開始了忙碌。一般情況下,一艘科考船只有一位首席科學家,此次也不例外。在探測隊隊員的協助下,王彥林將特地從廣州帶過來的小抓斗下沉到1654米深的海底,抓取沉積物。
  •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金羊網  作者:陳亮  2020-08-28 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
  • 覆核洋底科考作業功能,「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
    ◎「雙船雙潛」是「奮鬥者」號海試關鍵詞,雙母船為海試任務保駕護航「雙船雙潛」,是「奮鬥者」號海試任務的關鍵詞。「雙船」,是為「奮鬥者」號深潛護航的雙母船——「探索一號」(支持船)和「探索二號」(保障船);「雙潛」指的是雙潛水器:一個是主角,即「奮鬥者」號,另一個則是主角的「御用攝影師」——「滄海」號。顧名思義,母船像一位母親,深海潛水器要想在萬米級深度自由探索,離不開母船的全力保障。
  • 雪龍號南極科考凱旋啦,滿滿的蘇州元素!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簡稱「雪龍」號(英文名:Xue Long),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是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維他斯
  • 海洋科考重器 「實驗6」科考船廣州交船入列
    【解說】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  【解說】據介紹,「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解說】「實驗6」科考船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以地球物理調查為主、兼顧多學科科學考察。
  • 「探索二號」返回三亞 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海試順利收官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新華社三亞12月21日電(記者趙穎全、董瑞豐)12月21日,在完成所有航次任務後,「奮鬥者」號海試保障母船「探索二號」返回三亞,歷時57天的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海試順利收官。10月26日11時,「探索二號」從三亞起航,前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執行「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海試保障與「深海勇士」號深潛航次任務。
  • 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清華教師圓滿完成南海科考航次任務
    >更可一窺神秘豐富的海底世界南海科考日誌(節選) Day1:因為暈船我只能愛上喝湯 3月10日 星期二今天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天,我們一起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出海,參與TS16航次。今天是第一天,一切都才開始。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8):中國大洋科考
    70 年代,隸屬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向陽紅5」號是我國最大的海洋調查船之一,是一艘商船改裝的萬噸級的海洋調查船。90年代,隸屬北海分局的是一艘由芬蘭購買的執行南極科考任務的「極地號」科學考察船。當時「向陽紅5 號」已經退役,此時,國家海洋局把去蘇聯遠東接船的任務交給了南海分局。
  • 青島海地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交付使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12月1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交付使用。「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由青島海地所原「業治錚」號塢修升級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命名規則對「業治錚」號啟用的新船名。據了解,「海洋地質七號」(原「業治錚」號)調查船是以我國已故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業治錚院士命名的海洋地質科學調查船,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投資建造的專業海洋地質科學考察船。
  • 【沈藥科考】新疆科考行(八)——告別美麗富饒的新疆,科考之行圓滿結束
    從7月18日出發起,至8月5日返回瀋陽,為期19天的新疆野外科考活動圓滿畫上了句號。
  • 美版「軍民融合」:美海軍這樣投資民間科考船
    截至2017年,這個機構擁有19艘民用海洋科考船,大家一起來共享船隊資源,安排船期,搭載各種人員和設備進行各種海洋科考研究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這19艘科考船中,竟有6艘都是美國海軍掏的錢,且都是大中型船隻!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維雷納·莫哈普)這十大科學人物之一的一位女性科學家維雷納·莫哈普(Verena Mohaup),作為一項國際北極科考任務的德國後勤負責人,在科考船凍在海冰中的一整年時間裡,努力保障了約300名研究人員面對極端天氣、北極熊、漫漫長夜等極端氣候下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 我國科考船作業遭日本阻擾,海警船已趕往支援
    據國內媒體報導,我國一艘海洋科考船「向陽紅20」號於19日與20日在釣島附近海域進行科考探測時,連續兩次遭到日本的阻擾和警告。對方聲稱未經允許不能進入其「專屬經濟區」,而我方則回應「這片海域是我國的專屬經濟區」,目前已經有我方海警船趕往該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