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五個月攀升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11月5日表示:在穀物、食糖、乳製品和植物油的帶動下,全球食品價格在十月份連續第五個月上揚。儘管產量預測下調,該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穀物產量仍將創歷史新高。
每月發布一次的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是衡量全球貿易最活躍的食品類商品國際價格變化的尺度。
穀物價格指數上漲主要歸因於小麥價格的走強,一方面是由於出口供應量收縮,另一方面是由於阿根廷小麥生長條件不佳,而歐洲部分地區、北美和黑海地區持續的乾旱天氣也對冬小麥的生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玉米、飼用大麥和高粱價格十月繼續走高,只有大米價格出現下降。
植物油價格指數創下九個月新高。該指數的進一步上漲主要是由於強勢的棕櫚油和大豆油的價格。
乳製品價格指數顯示,奶酪價格漲幅最大。10月的價格上漲反映出近期交貨的緊張:亞洲和中東地區市場進口需求強勁。
食糖價指數10月份環比上升7.6%,主要是由於全球兩大食糖生產國巴西和印度的產量預期較低。
肉類價格指數 10月份環比略下降0.5%,自今年1月連續第九個月下降,原因之一是中國決定禁止從德國進口豬肉產品導致德國豬肉價格下跌。同時,牛肉和禽肉價格也略有下調,羊肉價格在穩定的內需和低出口供應量的支撐下穩定上漲。
糧農組織當天同時發布的最新《穀物供求簡報》顯示,2020年世界穀物產量的最新預報數連續第二個月下調,主要原因是全球粗糧產量預期繼續降低。全球粗糧產量的下調主要是由於在持續的惡劣天氣影響下,歐盟和烏克蘭進一步下調了玉米產量預期。
本月全球產量預報數中,玉米、小麥、大米的產量下調,而全球進口需求強勁,出口加速,因此庫存量下降,尤其是在主要出口國。
最新得出的2020/21年度世界穀物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為31.1%,預示著新一季度全球供應前景仍然相對寬鬆。
糧農組織預測,2020/21年度全球穀物貿易量預報數比2019/20年度高出3.0%,所有主要穀物貿易量預計均會上漲,其中,幅度最大的是粗糧,較上一年度貿易量預計增長4.7%。
對華出口改變了美國農民命運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11月3日報導,農業領域記者雅各布·邦格(Jacob Bunge)經過行業觀察和深入採訪發現,在新冠疫情摧毀了美國農業領域之後,正是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幫助美國農民改變命運,改善了美國農產品企業的發展前景。
以下為文章摘編:
全球對於蔬菜和麵粉等食物的需求不斷增加,美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蜂擁而至。根據美國農業相關部門估計,中國正在努力提高豬肉產量,因此需要購買更多的糧食作為飼料,這正是近幾個月來推動美國糧食生產的原因。
美國農產品巨頭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的營運長胡安·盧西亞諾(Juan Luciano)在上周的一次電話會議中表示,中國已經從新冠疫情中強勢回歸,他們的復原讓所有人都感到驚奇。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近幾個季度的利潤增長都歸因於農產品出口的增加。
另一美國農業與食品巨頭公司邦吉(Bunge)的執行長雷格·赫克曼(Greg Heckman)提及,近幾個月以來,出口需求的增加使得該公司的大豆加工廠創記錄運轉,為中國的養豬場生產飼料以確保該國的豬肉供應。美國嘉吉公司(Cargill Inc.)的一位發言人認為,中國對於農產品的需求可能會持續增長,但是他並不願意透露其中的利潤。
根據美國農業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10月份的報告顯示,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玉米銷售合同規模達到了870萬噸的歷史新高,另外自8月初以來,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大豆銷量有所增長。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計算結果顯示,美國農產品企業對美對華農產品出口趨勢保持樂觀態度。
由於多年來持續高產,美國農民一直在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上掙扎,新冠疫情也通過影響美國食品工業和國際貿易市場而加劇了美國經濟低迷,農場主破產率接連攀升。一些農業市場觀察家還警告說,新一波新冠疫情可能會再次擊垮美國農產品工業。
美國農業行業高官表示,正是中國對食品原料和動物飼料的需求增長,促使美國對華農產品的銷售量增加。同時隨著美國農民困境的改善,直接決定了美國農產品種子、農藥供應商和農業設備製造商的生存狀況。
密西根州的一家糧食公司副總裁安吉·塞澤爾(Angie Setzer)提及,當糧食價格下跌時,農民通常不願出售農作物,幸好近期糧食價格上漲,大大提振了農民的情緒。馬裡蘭州的貝琳達·布裡爾(Belinda Burrier)密切關注著農產品價格波動,她在這個秋天收穫了大約1200英畝(約合4.8萬公畝)的大豆、玉米、小麥和乾草。貝琳達·布裡爾說:「真希望能還清所有支出的帳單,讓我在巨大的壓力中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