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天在上》是一首仰天長嘯的民族正氣歌
《蒼天在上》是一首仰天長嘯的民族正氣歌。它的創作靈感,它的形象結構,恰恰是從我們民族向現代化莊嚴行進的歷史風濤中汲取並予以藝術審美的提煉和熔鑄的。它的誕生,又恰值王寶森等歷史蛀蟲被釘上歷史恥辱柱的時刻。頓時,便以直逼現實的鮮亮色彩和思想震撼力,切中當前反腐倡廉的社會熱點,引發出電視劇壇久已不聞的巨大轟動效應。隨著電視劇一集一集地播映街談戶議,眾口評說,劇中高舉正義之旗的黃江北們的命運及其未來,成為人們心神牽記的焦點。
作為「國家隊」(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經九次論證而數易其稿的一部力作,《蒼天在上》(陸天明編劇,周寰導演)以其烈烈如熾的時代激情和亦悲亦壯的獨特形象發現,一洗當前電視劇瀰漫著的「三浮」(浮華、浮躁、浮泛)之氣,在推進體現時代主旋律的現實題材創作課題上,也給人們提供了若干堪與「國家隊」名份相稱的可貴啟示。
啟示之一,《蒼天在上》由貼近時代、現實的大處落墨,敢於觸及敏感而尖銳的重大社會矛盾,並以獨具慧眼所發現的新人形象,對於反腐敗這一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時代命題,作出了生動面頗具深度的藝術揭示,這是那些或沉溺於暱暱兒女語或拘囿於戚戚無病吟的電視劇作品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劇中受命於危難之時而處於反腐敗最前沿的「代理市長」黃江北,既不是獨往獨行、救民於水火的青天老爺,也不是《新星》中被理想化的、包打天下的李向南,而是一個初涉宦海、雄心勃勃、具有某種現代素質的新一代領導幹部的形象。他嫉惡如仇、堅韌不拔,但也帶有幾分政治上的不成熟以及人性的弱點。面對章臺市侵蝕著我們黨的肌體的、盤根錯節的、封建宗法性的關係之網,他以人民的名義高舉起正義之旗,向著以田副省長為後臺的腐敗、邪惡勢力宣戰,他的黨性和人格力量,煥發出何等感人肺腑的光彩!
然而,他又求功心切,鋌而走險,一步步陷於權力制衡的「二元悖論」式的困境之中,最後在扳倒以田副省長為代表的黑暗人物的同時,自身也因「萬方」公司的惡性車禍事件而犯了「讀職罪」。黃江北作為一個新人形象,儘管也具有一定理想化的色彩,但在電視劇最後幾集中,編導卻以悲劇性的沉重筆觸,賦予這一人物以相當冷峻的現實色調,由此既深刻地揭示了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還響亮地昭示出作為反腐敗的正義之師,尤需加強自身黨性鍛鍊而立於不敗之地。演員李鳴以充沛的政治激情和質樸的人生體驗,真實可信地塑造了這一具有90年代經濟改革深化時期新的時代特徵和某種歷史悲壯性的新人形象。
啟示之二,《蒼天在上》摒棄了某些主旋律作品浮泛、蒼白而「直奔主題」的刻板模式,在藝術敘述上追求大俗大雅的融合,借鑑了類似「偵破片」的情節結構方式,並著力從一個側面來揭示我們時代的風貌,將這場發生在章臺市的腐敗與反腐敗的生死角逐演繹得如此跌宕起伏,險象環生;如此撲朔迷離、驚心動魄。全劇開端,以女市長和公安局局長涉嫌貪汙罪案突然相繼自殺(而現場又神秘地遭到破壞),造成晴天霹靂般統貫全局的總懸念;隨後一集一集,不斷以「抑制」或「延宕」的手法,形成敘事密集的「危機」或「驚奇」,儼然有間斷地若聞驚雷貫耳,使觀眾自始至終處於混合著緊張、猜疑的期待心理狀態而持續強化著對以黃江北為代表的反腐敗的正義之師的心理認同。為什麼市委書記林成森這樣深其韜晦、舉止詭秘而長時期處於守勢?
為什麼剛正不阿的反貪局局長鄭彥章出師未捷、先遭罷職而後被迫採用了「地下鬥爭」形式?為什麼新任「代理市長」黃江北左右皆受掣肘、並不得不與田「衙內」虛與周旋甚至鋌而履險……在全劇前半部,正義之師「蓄勢待發」,卻在林書記、鄭彥章、黃江北之間演出了一幕幕雲遮霧障而扣人心弦的「三岔口」。細細品味起來,這一番「三岔口」式的戲劇波折,並非編導在故布疑陣或故弄玄虛,在總體的對情節敘事可然律與必然律的駕馭上,恰恰是比較嚴格地遵循著時代矛盾發展的必然軌跡和人物性格、人物關係展開的必然邏輯的。人們以嚴峻的現實來審視藝術敘事,不難看到,在以田副省長這樣位尊權高的人物為核心的「黑暗王國」,仍以黨的名義控制著既得權柄並一手遮天地維繫著其赫赫權勢關係網的現實環境裡,位卑而權小的林書記乃至「代」字未摘的黃江北們,他們自下而上地向腐敗勢力的宣戰(包括艱難的取證)及其致勝之路,必然是阻力重重、步履維艱的,事實上,他們為贏得鬥爭勝利又必然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在「黑雲壓城」的關頭,「萬方」汽車工業總公司總工程師葛會元(張瞳飾),鬱郁然寫下「蒼天在上」四個大字,乃含恨自盡;在章臺市這一局部,由於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搏擊,暫時仍處於勝負未明的膠著狀態,這位老知識分子為顧全大局的悲劇之死,則無疑具有歷史的某種必然性,同時也可以看作是為這場艱巨的反腐敗鬥爭所付出的歷史犧牲。深層說,黃江北曾一再對其多年共事、互為知心的戰友夏志遠(市長助理)剖白心曲:為摘掉「代」字,站穩腳跟,以便出擊,卻不意跌入權力制衡的「怪圈」,釀成瀆職的歷史大錯而身陷囹圄,這誠然也可以看作是為這場艱巨的反腐敗鬥爭所付出的歷史犧牲,具有深刻的歷史警世意味,並必將激起一切善良的人們痛巨創深的歷史沉思。
《蒼天在上》的編導並不去製造廉價的樂觀主義,而是以嚴峻的歷史筆觸,一層深一層地揭示了這場在當今金錢侵蝕權力而導致黨的部分肌體出現癰疽的時代條件下,以人民的名義反貪倡廉的鬥爭必然是十分曲折、艱苦的,是切切不可掉以輕心的。這裡,還應強調地提及,劇中所著力刻畫的林成森書記的藝術形象,是一個作為正義力量的戰略決策者,作為「曾經滄海」、閱世老到、並在反腐敗鬥爭決勝的歷史時刻顯示出老共產黨人朗 朗與日月共鑑的黨性、良知,頗具性格魅力的角色;我以為,這正是《蒼天在上》這部電視劇較之同類題材作品更顯非同尋常的藝術突破。而這個角色的扮演者高明,更以其沉著、大氣而富於內心力度的藝術創造,賦予這一形象以真切而血肉充實的生命活力,堪稱難得。
在描述章臺市這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兩種力量的大決戰時,《蒼天在上》的編導相當聰明地將正面人物與腐敗勢力的鬥爭推到了敘事的前景,而將「黑暗王國」隱蔽在較深的後景;在兩「軍」對峙中,又較生動地刻畫了田家二公子田衛東(姚魯飾)這一少年老成、獨具個性的「反面角色」形象,還較有分寸地刻畫了田曼芳(廖學秋飾)這一從腐敗營壘中分裂出來而人性趨於覺醒的「中間角色」形象,這都有助於加強作品的歷史底蘊和可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