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一眼千年」:看古往風韻煥新生的杭州故事

2020-12-23 大眾網

中新網杭州12月20日電(見習記者 蘇禮昊)「半天下之財,悉經水路而進。」作為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宛如一條紐帶,滋養沿河的世代子孫,孕育燦爛的運河文明。無數城鎮因運河而興,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運河(杭州段)一隅。 蘇禮昊 攝

12月17日-18日,來自中央、浙江省、杭州市的十餘家媒體走進杭州,聚焦大運河(杭州段)前世今生,他們通過鏡頭和筆觸,探尋這一「城之命脈」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底蘊。

傳統技藝繼承人在手工藝活態館展示手繡技術。 蘇禮昊 攝

於杭州而言,儘管舊時漂泊帆影難以再現,但「運河」已內化成一種文化符號融入城市血脈。目及當下,杭州正通過環境保護、文化傳承、活化利用,讓大運河古往風韻重煥新生,歷久彌新。

杭州僅存的水城門——鳳山水城門。 蘇禮昊 攝

還河於民 重現古樸風韻

一部杭州發展史,就是「倚河而興」的歷史。

濱江西興古鎮處於浙東大運河端頭,河道兩岸白牆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因為運河,這裡繁華一時;因為運河,這裡迎來新生」。

這曾是南來北往的中轉碼頭,服務客商轉運貨物的「過塘行」布滿西興,隨著錢塘江河道不斷北移,「過塘行」碼頭也喪失了原有功能。但西興並未像其他市鎮般選擇大肆開發,而是嚴格規劃建設活動,通過持續的環境整治,沿河古鎮的亂建房屋、車道亂佔等現象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粉牆黛瓦下的淳樸生活,任時光如運河水般緩緩流淌,古鎮居民仍獨處一隅享受寧靜。

這一轉變還要追溯到2002年,那一年,大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和保護開發被列入杭州新世紀城市建設十大工程,大運河也自此開啟了「還河於民」的歷程。

家住上城區紫陽街道的民間護水隊隊員樊建華便是這一改變的親歷者之一。紫陽街道是杭州現存唯一的水城門——鳳山水城門的所在區域,由於城市變遷和航運發展,杭州其餘四座水城門均已消亡,唯有鳳山水城門和其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仍保留著元明時期的原狀,這也讓周邊居民更加珍視。

「過去這裡又髒又亂,人們在這洗衣服、扔垃圾也沒人來管,水質十分差。」樊建華說,2013年,幾位居民自發組織了民間護水隊,從此巡河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如今河道裡的垃圾少了,水質也得到極大改善。

守護遺產 重塑千年文脈

江南「倚河而興」,與此同時,沿岸的富庶也為江南沉澱下特色的市井文化和航道建築,位於餘杭塘栖的廣濟橋就是典型代表。

彼時廣濟橋下來往無數船隻,但航行頻率和船隻噸位的不斷提高也讓這座古橋難堪重負,舟楫之密也一度讓各船隻堵塞在廣濟橋橋孔之下,難以通行。

是推倒古橋還是新開航道?這一選擇考驗著杭州對運河文化的態度。

1998年,杭州開闢一條全新的四級標準航道,新航道的承載能力解放了廣濟橋的通行壓力,廣濟橋也得以完整保留。如今,作為大運河(杭州段)上僅存的七孔古橋,廣濟橋以它獨特魅力向遊客婉轉講述著運河故事。

運河不僅代表被「物」化的遺產,更代表一種生活方式。

在大運河(杭州段)起點拱宸橋西處,有座浙江省最大的手工體驗基地——手工藝活態館,館內至今仍保有竹編、木雕、剪紙等二十餘項中國傳統工藝的記憶。

走進館內,獨特的作坊式場景和傳統手藝人的現場展示貫穿整條參觀路線。62歲的張燕萍在她的「作坊」內專注雕刻著黃楊木,這一技藝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2013年,張燕萍受邀從溫州來到手工藝活態館,以向遊客展示這一傳統文化。

張燕萍告訴記者,曾有不少青少年與外國人來此參觀對黃楊木雕表現出濃厚興趣。「技藝和文化需要傳承,這裡就像一個窗口,能將千年文脈留存下來。」

順著活態館向東便是拱宸橋,繁華的舊痕與文化的古韻撲面而來:繁華或將變遷,文脈仍舊續寫。

融合發展 重譜開發範式

當前運河兩岸已形成一條以自然景觀為核心,以歷史街區、博物館群、遺產遺蹟為節點的文化體驗線路。

橋西歷史街區曾見證著杭州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整治中,一批批工業企業退出歷史舞臺,但其廠房卻得以保存。如今,其舊址上已建有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等博物館群,不遠處,「方回春堂」國藥館、張大仙廟等祭祀遺存及大量傳統民居建築與現代化的餐飲店、特色民宿等和諧交融,千年文化在浸潤城市生活的同時不斷探尋新的發展範式。

乘船行至大城北規劃展示館,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大城北是浙江和杭州近現代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依託大運河運輸便利,上世紀初通益公紗廠、武林造紙廠等拉開了杭州民族工業的序幕。此後,杭鋼、杭玻、杭絲等一批工業企業也都聚集於此。

隨著城市有機更新需求,原有工業文化被賦予新的使命:現有留存的27處工業遺產,不僅代表運河工業往昔的榮光,也承載著運河文化發展的新希望。如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其利用遺存的工業風特色,導入文化休閒、體育運動、產業辦公等城市功能,成為運河文化與工業文明融合的新地標。

「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做好保護、弘揚和利用的文章,讓古老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城市生活,擦亮大運河這張『世界文化名片』。」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說。

徜徉於大運河沿岸,這座古運河的前世今生仿佛觸手可及。運河水緩緩流淌,沉澱千年的風韻也將繼續煥發出新的生機。(完)

【編輯:郭夢媛】

相關焦點

  •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濬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古城西大街兩側的許多店鋪仍保留著舊時風貌,門楣上懸掛的匾額在古色古香中滲透出歷史文化的風韻,一處處遺存中蘊藏的歷史痕跡,都述說著大運河濬縣段昔日的繁盛與輝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濬縣與大運河結緣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濬縣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面積2.5平方公裡,城內街區結構布局保存完好,以鐘鼓樓(文治閣)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街、8條小街、36條小巷。城內蘊藏著豐富的運河文化歷史和大量文化遺產,古城牆、縣衙、子貢祠、世襲翰林府、北街土圓糧倉等文物古蹟見證了古城昔日風採和繁榮歷史。
  • 大運河採風特輯:30餘家主流媒體深入杭州解讀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
    來運河邊,邊走邊解讀神奇的「基因密碼」 為更全面地講好運河故事,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聚焦中國大運河(杭州段)的可持續發展,為對話活動營造良好氛圍,9月18日,30餘家主流媒體來到大運河邊採風,參觀杭州大城北規劃展示館,登陸錢塘江邊最大的遊船錢印號……續運河文脈,
  • 安徽泗縣旅行,在大運河遺址品千年歷史,遙想當年
    現在的社會是高鐵時代,高鐵途徑的地方通常都會有帶來一些經濟優勢,而在千年前的古代,沒有機械設備,交通以水路為主。隋唐時期開始修鑿的大運河,沿岸的繁華可見一斑。安徽宿州市的泗縣就是一處受運河恩寵的地方,這次和朋友來這裡旅行,主要就是細品當地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千年歷史。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大運河。
  • 遠洋建華·宸章新邸丨在拱墅的歷史煙火中,探尋杭州的新生面孔
    拱宸橋 攝影/黃煜軒  若要在杭州,為大運河定一位「形象代言人」,或是為城市發展尋一位「光陰記錄者」,拱墅當之無愧。也正是承載著杭州千年文化底蘊,佔據這片土地文脈和地脈的絕佳交匯處的拱墅,才擁有著新生的基底,將傳統與新生融合得如此默契。
  • 京杭大運河詩詞頌 第二期
    劉宗群大運河看,波瀾畫卷,一河勾勒出帝王霸業;聽,時代脈搏,千載成就了人類文明。千年古韻裁絕句,汴水潺湲故事多。劉  娓鷓鴣天•.京杭大運河贊南北通衢歲月稠,千年古道寫春秋。三朝開拓驚寰宇,一世貫通振九州。船浩浩,棹悠悠,運河沿岸競風流。
  • 大運河江蘇段:千年漕運見證運河大省變遷
    流淌了數千年的大運河,北發燕趙,南抵吳越,全程3200多公裡,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蜿蜒前行,宛若流動著的民族血脈。近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江蘇無錫和淮安兩座城市舉辦,夜遊古運河、主題演出、非遺展覽等15項重點活動讓觀眾驚喜連連。
  • 千年大運河 生態美滄州
    千年大運河 生態美滄州 2020-04-22 2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年運河,時代IP
    看河南:盛世風情煥古鎮黃河故道、中原腹地的河南滑縣,雖是一座小城,卻是隋唐大運河遺存較為豐富的代表性河段。據《滑縣誌》載:「今衛河古名白溝。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在黃河故道——宿胥故瀆基礎上疏浚而成。」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進一步開挖形成大運河永濟渠,至北宋又稱御河,明代改稱衛河並沿用至今,持續通航約1800年之久。
  • 千年大運河 生態美滄州 讓美麗河湖為家鄉...
    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流經城市中裡程最長的城市,逶迤南來的大運河穿城而過,為城市注入了靈動和生機。大運河以寬闊的胸襟擁抱著滄州這片神奇的沃土,為其潤染了獨特的色澤與風韻。
  • 千年大運河擦亮「金名片」
    來源:海外網大運河山東臺兒莊段。高啟民攝(人民視覺)2020年10月8日晚,大運河文化詩會在江蘇蘇州舉行。華雪根攝(人民視覺)運輸船隻行駛在大運河浙江杭州段上。龍 巍攝(人民視覺)2020年的最後一天,北京市通州區燃燈塔下。望著倒映著藍天白雲的一灣河水,西集水務二所所長尹希寶感慨萬分。
  • 唐宋時期大運河曾流經六合
    其實,這條禹王河曾經是唐宋時期溝通南北的大運河的一段,當時稱為「遇明河」,這也是歷史上中國大運河唯一曾流經今南京市境內的古河道。  唐宋溝通江淮的大運河本來走淮揚  北宋時期的大運河和我們今天熟知的京杭大運河的走向和流經地區不太一樣。最早的大運河起源於春秋末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從今江蘇的揚州、淮安之間開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
  • 浙江金華:千年古堰煥新姿
    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琅琊鎮保留著一處古代水利遺址,歷經千年歲月洗禮,仍在造福一方。它就是剛剛列入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白沙溪三十六堰。  歷史超1900年梯級群堰壩體  白沙溪流域位於浙江省錢塘江上遊婺江支流,流域總面積320平方公裡,主流長56公裡。
  • [作家相約] 陳松林:情愛留在大運河(組詩)
    張娘娘家鄉美好的變化更是真的 還想躺在炕上聽這些故事在煤油燈花兒噼啪聲中入夢還想變成一條河裡的小魚呢聽漩渦裡高亢的號子與歷史潮流一起湧動  ▪獨坐在峭帆亭① 日暮,獨坐在峭帆亭觀賞歷史雲煙中高聳的帆影 拱手中,我還看到了自己曾是一位公子打扮的文靜書生不知要去往哪裡只是流淌著難捨的淚滴 忽有一隻小鳥隨清風而至溫潤亭廊片刻又悄然離去難道是唐時為我紅袖添香的伊人?又隨哪只彩船從江南來到這裡?
  • 千年前聲色驚豔華夏,千年後創意改變世界——《這就是杭州》
    ——杭州!今天,曉墨想遠離江南談杭州。談杭州風月,談杭州煙火,談杭州的兩分落寞蔓延——終而改變世界。01千年前驚豔中華的杭州風月至今仍是陽春白雪 口口Hyman人們說蘇杭,說江南。其實蘇州是蘇州,杭州是杭州。
  • 杭州大運河亞運公園最新進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肖菁 無人駕駛、無人機運輸,全長約4公裡智能跑道,將國際頂級設計理念與杭州本土文化完美結合的亞運賽場。「拱墅發布」發布消息,工程總進度已經完成70%的拱墅區地標建築——大運河亞運公園被揭開神秘面紗。
  • 騰訊與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推出大運河小程序,數位技術復現大運河前世...
    其中,展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發展規劃的文化服務專題展中,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攜手騰訊打造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小程序亮相展區,通過劇場解說、3D模型演示、歷史長卷互動等形式,再現了大運河古今風貌,通過數位化技術讓世界遺產重煥生機,有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修建大運河,而且把終點放在杭州?
    明帝看不上去並不太「明」,但「煬」明顯是過於貶低楊廣了。在楊廣做過的「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大罪」中,有一條的爭議極大,這是楊廣修建大運河,歷來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修運河只是為了貪圖享樂,去揚州觀賞瓊花,結果濫用民力,造成民怨沸騰。還有人說,修建運河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如晚唐詩人皮日休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 流淌在民族身軀裡的隋唐大運河
    又是誰的聲音在天邊激蕩,如脆裂的閃電,燭照千年的歲月?將士的號角遠去,英雄的刀劍已折,歲月的風雨把桃花打落了一瓣又一瓣。從遠方走來,又將走向遠方,我真正理解了隋唐大運河的執著與堅強,因為她的名字響徹古今。
  • 世界VR產業大會報導:VR助力千年大運河文化傳承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世界VR產業大會報導:VR助力千年大運河文化傳承 今日,世界VR產業大會官方微信平臺【亮點】專欄報導了紅色地標公司承擔的《千年長河——京杭大運河上的文化地標VR》項目。
  • 古磚瓦燒制傳承人吳林土:千年凝古味 磚瓦砌國風
    在衢州,也有著這樣一位數十年如一日地潛心探究古磚瓦燒制技藝的傳承人,在他那雙粗糲的雙手下,曾經誕生出無數古韻猶存的傳統磚瓦,在他心中,一枚瓦片就是一頁鮮活的歷史,一塊磚就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聆聽歲月迴響,  讓古建重煥新生  都說衢城何人不知天王塔,何人不識水亭門。在天王塔及水亭門街區的修復過程中所用的古磚瓦,大部分都出自吳林土的幾座土窯中。其實,不止是這兩處,放眼全國範圍,吳林土的古窯燒制的古磚瓦,也曾令不少古建築重煥新生。1998年,吳林土創辦了吳氏古建築材料廠,專門燒制古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