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道——佩戴在青藏高原上的絕美中國結

2021-02-20 絲路遺產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天河鎖鑰」,青海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扼守青藏線,俯瞰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作為「西域之衝」、「海藏咽喉」,自古便是漢、藏、蒙等各族文化交匯之處,因其雄渾壯美之景觀與別具一格之風情,成為了世人心嚮往的神聖之地。

說起絲綢之路,很多人都會想到絲綢之路的是經西安經蘭州,翻越烏鞘嶺走河西走廊至敦煌,出陽關、玉門關沿塔裡木盆地南北緣,穿越蔥嶺,通往中亞、印度和歐洲。其實,幾乎是與河西走廊大通道同時期,青海道就已經作為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鹽業之路,茶馬之路連接中西文明,從洛陽或長安出發,經過蘭州、西寧,走上青藏高原,過青海湖,穿越廣袤的柴達木盆地,翻越阿爾金山進入塔裡木盆地南部邊緣,與傳統的絲路南線會合。

總的來說道路分為三支:其一經青海湖南岸或北岸,過柴達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北出當金山口,到達甘肅敦煌,匯入絲綢之路主幹河西走廊道,再往西域;其二過青海湖南岸,經今都蘭縣城、香日德、諾木洪、格爾木、烏圖美仁,再向西北經過尕斯庫勒湖,越阿爾金山到西域,這條線與現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其三從白蘭(今鄂陵湖、扎陵湖一帶)出發,經布爾汗布達山南麓或北麓,一直向西,溯今楚拉克河幹河谷入新疆。三條路線都可以進入西域。

青海道連接河南道與唐蕃古道,向西南可以進入青藏高原核心地帶拉薩,進入尼泊爾、錫金、印度,向南可以到達藏南一帶,進入四川成都平原,雲南,遠走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具體路線分為「河南道」和「唐蕃古道」。說的是青海道向南有兩條通道。走河南道,可以通向益州(成都)一帶,繼而向東沿長江而下到達建康(南京),直達中國南海。走唐蕃古道,向南過玉樹,進入西藏,再由拉薩向西南行,進入尼泊爾、印度。河南道與唐蕃古道連接青海道,是青海道的延伸,共同構建了通聯四方的高原路網。而沿途數以百計的古城、烽燧以及眾多的巖畫、古渡口、古橋址,完整詮釋了青海道的繁盛。

    在歷史上,青海最早為羌族遊牧狩獵地區,後來與匈奴、華夏之間交融,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人們把通往羌人地區的道路謂之「羌中道」。河西走廊不是絲綢之路的唯一通道,絲綢之路青海道在中原正史中出現是在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而其確切時間其實還要早許多年。而羌中道早在張騫在出使西域之前,民間已經有實踐性開拓。魏晉以來,青海絲路因統治政權的更迭,異名眾多,如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渾道、白蘭道等。隨著吐谷渾入青,西晉末年南北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青海絲路由南向北、自東向西都有了新的發展。溝通東西的青海絲路猶如完全舒張延展的葉脈,進入全方位的發展階段,從這一時期一直延續到隋唐。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歸時,改行南道,依傍南山,經于闐(今新疆和田)、且末、鄯善,向東南經阿爾金山,進入柴達木盆地,欲從羌中道返回長安,但在經若羌至鮮水海(青海湖)一帶時,再次被匈奴所俘。後來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西漢王朝開出河西四郡後,絲綢之路河西走廊通道暢通無阻,青海道便成為河西通道的一條輔道;一旦河西通道受阻,羌中道就在溝通中西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可見當年的吐谷渾是唐帝國西北方向一個強勁的對手。吐谷渾原本是中國東北的鮮卑族,西晉末年遷至青海,公元541年,誇呂即位,定都伏俟城,通過聯姻、通商等和平手段與當地的羌人交好,以其擅長貿易,勇猛彪悍著稱,自公元四世紀時成為青海道上的主人,並且長達幾個世紀,吐谷渾王朝修建伏俟城、伏羅川城,為行旅、商人提供休息驛站;設立清水川、澆河、赤水、吐屈真川四大戍地,重兵防守,確保中西交通安全;組織大規模的商團,派兵保護商業貿易;掌握漢語和西域各族的語言,擔負起嚮導、翻譯的重任等,這些舉措對青海道的延續與發展大有裨益。

自公元313年建國至663年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國存世350多年,締造了青海道鼎盛時期的繁華。創下了遊牧民族執掌政權時間最長的記錄。在青海德令哈郭裡木遺址出土棺版畫上有一副將軍護送商隊的漆畫,牽駱駝是各種裝束的胡人,駝鞍上是高高的貨物。吐谷渾以良好的商業信譽享譽東西方,成就了自己,同時成就了高原絲綢之路。據史料記載,公元553年,誇呂可汗向北齊派出了由吐谷渾高級官吏「僕射」、「將軍」帶領的使團有胡商240人,駝騾600頭,雜彩絲綢數以萬計。

吐谷渾執政350年間形成的絲綢之路青海道以羌中道為基礎所形成幹線為支撐,連通河湟道、西蜀道、吐蕃道等路線,使青海絲路成為既是一個中外商貿的必經之地,更是一個民族關係形成、融合、發展的走廊,文化往來的舞臺。吐谷渾賦予了青海道絲綢之路真正的內涵這一理念,也被更多的學者、專家所認可。

南北朝時期,應當是青海道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由於河西走廊被割據政權佔領,南朝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今青海境內的青海道。唐朝統一後,河西走廊又恢復了在絲綢之路的主導地位。但仍有商旅行走在青海道上,且經久不衰。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党項人的領土,開闢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新幹線。茶馬、絲綢、玉石、瓷器,加之柴達木盆地有豐富的鹽,善於經商的回鶻人始終貫穿的青海道,在西夏的眼皮底下與宋廷貿易。直到11世紀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徹底切斷,北宋只能向北渡過黃河,再由河套地區向西進入西域。從元朝大一統起,河西走廊成為中西方交往的穩定通道。之後貿易重心逐漸轉移到海上,青海道目送陸上絲路走向尾聲,東南沿海揚起風帆,戈壁草原的駝鈴聲逐漸微弱。「青海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但繁榮了經濟,還凝聚著文化,促進了漢、蒙、藏等多民族交流與融合。而且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人類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從西寧出發,沿青海道一路向西北方向進發,有無數歷史遺址和數不清的壯美風光。這條古絲綢之路隨著時代的發展,已修建了寬闊的公路,鐵路(青藏鐵路)為考察古蹟、遊覽風光提供了方便。森林、峽谷、溪流、草原和雪山多種地貌構成的美景。讓人們看最美的風景,感悟曾經的繁華。    

     青海地處中西方文化、農耕和遊牧文化的交融地帶。「青海道」沿途分布有大量的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漢、唐至明、清的珍貴文物。青海都蘭發現的東羅馬金幣、波斯薩珊朝銀幣、慄特銀器,尤其以精美的絲織品著稱,這些絲織品部分來自中原漢地,大多數來自遙遠的中亞和西亞,是青海道歷史的生動縮影。洋溢著濃鬱的異域色彩,這些石器、骨器、銅器、陶器、金銀器、絲織品、古藏文木簡牘等珍貴文物,其意義自不必說,單說絲綢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全、圖案之精美、織造技藝之精湛、時間跨度之大,就足以證明了青海道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曾經為構建經亞歐大陸腹地一直延伸至地中海沿岸及歐洲的經濟社會文化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這一古道必將煥發新的活力,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 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
  • 青藏高原,為何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很多人都說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只為領悟孕育生命的真諦>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
    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其湖泊面積佔到全國湖泊總面積的 45%以上,大家應該都有發現,為何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青藏高原上絕大多數湖泊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為地殼運動的原因產生了很多內陸湖,他們靜謐安詳,五彩斑斕,而且大多數的湖泊都是鹹水湖。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很多人都說
  • 帕米爾高原絕美的春天,杏花開遍「世界屋脊」!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和青藏高原同稱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等五大山脈都以此為根,伸向四面八方世界第二高峰K2在這兒「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在這兒塔莎古道早在千年以前它便是唐玄奘取經回歸所經之路這是一條至今都很少人走完的南疆密境目前還有近150公裡的砂石路沒有修路況很顛簸,盤山、過橋甚至從懸崖上穿行而過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第一,回顧歷史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圖1 唐古拉山口 (攝影:寇丹)在這個孕育著多年凍土的寒冷的高原上,各種植物在頑強地生長著,構成了類型多樣的植被群落。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
  •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區域性強降雪過程診斷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地區一次強降雪過程給當地的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深入研究其形成和發展機理,提高預報準確率、減少強降雪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學界對於引起青藏高原強降雪的氣象因子的強度仍缺乏系統性認識。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青藏高原,我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世界屋脊」、「第三級」和「青康藏高原」是世人賦予我的別名。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這一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的結論。  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全球氣候、生物演化的影響,一直是地學前沿科學問題。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
  • 森林經營┃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包括川西、滇北、藏東南、貴州西部、甘肅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之一部,雲貴高原的北部,並以以雪寶頂、二郎山、大涼山和烏蒙山一線分水嶺為其東界。他們論述櫟類硬葉常綠林時,常使用這個地理概念。其實,這個地理概念,基本上屬於硬葉櫟類的水平分布範圍,而川西、滇北則是其核心分布區。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因此,全世界也只有這一片硬葉常綠櫟類資源。
  • 維塔斯又雙叒叕上央視了,一首《青藏高原》已經爐火純青!
    幾年前,民歌中國分享的「維塔斯與湯燦演唱《青藏高原》」的視頻,閱讀量高達百萬級,後續更是被無數的公眾號所轉載。也因此,「維塔斯+青藏高原」這個標籤,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哈。 視頻:維塔斯新唱《青藏高原》這是近日維塔斯登上央視舞臺,再唱《青藏高原》的視頻。
  • 神秘的青藏高原對印度意味著什麼呢?
    印度政區圖而南亞次大陸的北側,有一片巨大的隆起高原地帶,那就是屬於中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起崑崙山脈,南抵喜馬拉雅,東靠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人文交流上受影響青藏高原與北印度平原間,是一片較為廣大的山脈區。地勢上北高南低,高低懸殊。從平均海拔4,5000米高的喜馬拉雅山區到印度的平原地區,比起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南坡的地勢變化更為陡峭。
  • 青藏高原地質研討會今日召開
    央廣網拉薩12月11日消息(記者普布次仁)今日上午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等單位協辦的2020年青藏高原地質研討會在拉薩召開。與會期間,眾多科學家將系統梳理「十三五」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資源能源、環境災害等方面地質成果,科學謀劃編制「十四五」規劃,推進地質工作精準服務西藏。據悉,此次研討會會期兩天,分大會報告及野外考察兩部分內容。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增謙、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等200多名相關領域人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會議。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 發展了針對多源衛星的遙感參數化方案,將「點」的地氣通量觀測拓展到了整個青藏高原「面」上,且時間解析度也由以往的數天提升至小時。進而揭示了2001至2012年以來,青藏高原增溫增溼的背景下,高原地表感熱通量減弱而潛熱通量上升的現象。 3) 揭示了小尺度複雜地形的次網格地形參數化的拖曳效應,可有效降低WRF模式對青藏高原的降水高估。
  • 大麥:在青藏高原拓荒的混血兒
    首先,他們發現雖然青藏高原的野大麥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但終歸比不過西亞的野大麥居群——畢竟大麥們是從約276萬年前開始從西亞一步步向東,到達青藏高原北沿之後才慢慢「爬」上世界屋脊的。更有趣的是,內沃和張國平用大麥的轉錄RNA進行的另一項研究還發現,如果除去大麥基因組中的大量「垃圾」片段,僅就能夠翻譯成蛋白質、直接決定大麥的各種具體性狀的基因而言,西亞的野大麥和青藏高原的野大麥對全世界栽培大麥(青藏高原上的青稞除外)的基因的貢獻竟然差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