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天河鎖鑰」,青海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扼守青藏線,俯瞰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作為「西域之衝」、「海藏咽喉」,自古便是漢、藏、蒙等各族文化交匯之處,因其雄渾壯美之景觀與別具一格之風情,成為了世人心嚮往的神聖之地。
說起絲綢之路,很多人都會想到絲綢之路的是經西安經蘭州,翻越烏鞘嶺走河西走廊至敦煌,出陽關、玉門關沿塔裡木盆地南北緣,穿越蔥嶺,通往中亞、印度和歐洲。其實,幾乎是與河西走廊大通道同時期,青海道就已經作為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鹽業之路,茶馬之路連接中西文明,從洛陽或長安出發,經過蘭州、西寧,走上青藏高原,過青海湖,穿越廣袤的柴達木盆地,翻越阿爾金山進入塔裡木盆地南部邊緣,與傳統的絲路南線會合。
總的來說道路分為三支:其一經青海湖南岸或北岸,過柴達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北出當金山口,到達甘肅敦煌,匯入絲綢之路主幹河西走廊道,再往西域;其二過青海湖南岸,經今都蘭縣城、香日德、諾木洪、格爾木、烏圖美仁,再向西北經過尕斯庫勒湖,越阿爾金山到西域,這條線與現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其三從白蘭(今鄂陵湖、扎陵湖一帶)出發,經布爾汗布達山南麓或北麓,一直向西,溯今楚拉克河幹河谷入新疆。三條路線都可以進入西域。
青海道連接河南道與唐蕃古道,向西南可以進入青藏高原核心地帶拉薩,進入尼泊爾、錫金、印度,向南可以到達藏南一帶,進入四川成都平原,雲南,遠走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具體路線分為「河南道」和「唐蕃古道」。說的是青海道向南有兩條通道。走河南道,可以通向益州(成都)一帶,繼而向東沿長江而下到達建康(南京),直達中國南海。走唐蕃古道,向南過玉樹,進入西藏,再由拉薩向西南行,進入尼泊爾、印度。河南道與唐蕃古道連接青海道,是青海道的延伸,共同構建了通聯四方的高原路網。而沿途數以百計的古城、烽燧以及眾多的巖畫、古渡口、古橋址,完整詮釋了青海道的繁盛。
在歷史上,青海最早為羌族遊牧狩獵地區,後來與匈奴、華夏之間交融,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人們把通往羌人地區的道路謂之「羌中道」。河西走廊不是絲綢之路的唯一通道,絲綢之路青海道在中原正史中出現是在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而其確切時間其實還要早許多年。而羌中道早在張騫在出使西域之前,民間已經有實踐性開拓。魏晉以來,青海絲路因統治政權的更迭,異名眾多,如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渾道、白蘭道等。隨著吐谷渾入青,西晉末年南北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青海絲路由南向北、自東向西都有了新的發展。溝通東西的青海絲路猶如完全舒張延展的葉脈,進入全方位的發展階段,從這一時期一直延續到隋唐。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歸時,改行南道,依傍南山,經于闐(今新疆和田)、且末、鄯善,向東南經阿爾金山,進入柴達木盆地,欲從羌中道返回長安,但在經若羌至鮮水海(青海湖)一帶時,再次被匈奴所俘。後來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西漢王朝開出河西四郡後,絲綢之路河西走廊通道暢通無阻,青海道便成為河西通道的一條輔道;一旦河西通道受阻,羌中道就在溝通中西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可見當年的吐谷渾是唐帝國西北方向一個強勁的對手。吐谷渾原本是中國東北的鮮卑族,西晉末年遷至青海,公元541年,誇呂即位,定都伏俟城,通過聯姻、通商等和平手段與當地的羌人交好,以其擅長貿易,勇猛彪悍著稱,自公元四世紀時成為青海道上的主人,並且長達幾個世紀,吐谷渾王朝修建伏俟城、伏羅川城,為行旅、商人提供休息驛站;設立清水川、澆河、赤水、吐屈真川四大戍地,重兵防守,確保中西交通安全;組織大規模的商團,派兵保護商業貿易;掌握漢語和西域各族的語言,擔負起嚮導、翻譯的重任等,這些舉措對青海道的延續與發展大有裨益。
自公元313年建國至663年被吐蕃所滅,吐谷渾王國存世350多年,締造了青海道鼎盛時期的繁華。創下了遊牧民族執掌政權時間最長的記錄。在青海德令哈郭裡木遺址出土棺版畫上有一副將軍護送商隊的漆畫,牽駱駝是各種裝束的胡人,駝鞍上是高高的貨物。吐谷渾以良好的商業信譽享譽東西方,成就了自己,同時成就了高原絲綢之路。據史料記載,公元553年,誇呂可汗向北齊派出了由吐谷渾高級官吏「僕射」、「將軍」帶領的使團有胡商240人,駝騾600頭,雜彩絲綢數以萬計。
吐谷渾執政350年間形成的絲綢之路青海道以羌中道為基礎所形成幹線為支撐,連通河湟道、西蜀道、吐蕃道等路線,使青海絲路成為既是一個中外商貿的必經之地,更是一個民族關係形成、融合、發展的走廊,文化往來的舞臺。吐谷渾賦予了青海道絲綢之路真正的內涵這一理念,也被更多的學者、專家所認可。
南北朝時期,應當是青海道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由於河西走廊被割據政權佔領,南朝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今青海境內的青海道。唐朝統一後,河西走廊又恢復了在絲綢之路的主導地位。但仍有商旅行走在青海道上,且經久不衰。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党項人的領土,開闢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新幹線。茶馬、絲綢、玉石、瓷器,加之柴達木盆地有豐富的鹽,善於經商的回鶻人始終貫穿的青海道,在西夏的眼皮底下與宋廷貿易。直到11世紀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徹底切斷,北宋只能向北渡過黃河,再由河套地區向西進入西域。從元朝大一統起,河西走廊成為中西方交往的穩定通道。之後貿易重心逐漸轉移到海上,青海道目送陸上絲路走向尾聲,東南沿海揚起風帆,戈壁草原的駝鈴聲逐漸微弱。「青海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但繁榮了經濟,還凝聚著文化,促進了漢、蒙、藏等多民族交流與融合。而且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人類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從西寧出發,沿青海道一路向西北方向進發,有無數歷史遺址和數不清的壯美風光。這條古絲綢之路隨著時代的發展,已修建了寬闊的公路,鐵路(青藏鐵路)為考察古蹟、遊覽風光提供了方便。森林、峽谷、溪流、草原和雪山多種地貌構成的美景。讓人們看最美的風景,感悟曾經的繁華。
青海地處中西方文化、農耕和遊牧文化的交融地帶。「青海道」沿途分布有大量的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漢、唐至明、清的珍貴文物。青海都蘭發現的東羅馬金幣、波斯薩珊朝銀幣、慄特銀器,尤其以精美的絲織品著稱,這些絲織品部分來自中原漢地,大多數來自遙遠的中亞和西亞,是青海道歷史的生動縮影。洋溢著濃鬱的異域色彩,這些石器、骨器、銅器、陶器、金銀器、絲織品、古藏文木簡牘等珍貴文物,其意義自不必說,單說絲綢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全、圖案之精美、織造技藝之精湛、時間跨度之大,就足以證明了青海道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曾經為構建經亞歐大陸腹地一直延伸至地中海沿岸及歐洲的經濟社會文化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這一古道必將煥發新的活力,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