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從來不缺笑點,繼茶葉蛋、蚵仔煎、白斬雞之後,他們最近對我們在汽車方面的消費能力提出了質疑。十四億人的大市場,居然買不起納智捷,真是夠了。
(內容解讀:叫什麼納智捷,他在中國生產SUV,今年上半年賣出多少臺?零臺。你說在一個14億人的市場,這經濟糟糕到什麼地步)其實啊,納智捷雖然銷量不太好,但還遠沒到他們評論員說的半年都賣不出去一臺的地步。
從數字來看,納智捷今年前三季度一共賣出了2222臺,這數字是豹子號,非常吉祥。其中,作為後起之秀的SUV板塊就佔到了97%的比例。這說明納智捷在消費升級時代的產品轉型是非常成功的。惟一的糟點是,它的總銷量對於這麼大一片市場來說實在是太少了。說難聽點,這麼點兒銷量,怕是給工人開工資都不夠。
不管怎樣,納智捷依然是兩地汽車資源的集大成者。這個品牌一開始就做了奇瑞和吉利當年沒有做成的事兒。想當年,納智捷打出的「華系車」概念是多麼的傲嬌。得益於「華系車」概念,為日後「自主品牌」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直接或者間接的催生了WEY和領克這樣的本土豪華品牌。
這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納智捷從初代產品開始就一直試圖讓人感受它對未來趨勢的理解,什麼豪華質感星空車頂等等,起步價逼近40萬元的master CEO至少讓眾泰開了眼。不過從市場來看,人們或許更願意選擇更便宜的GL8、途安、奧德賽,又或者更貴的奔馳商務車系列。
反正呢,當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有了好幾個選擇的時候,這個十四億人的市場是很難有興趣用高價為創意埋單的。
納智捷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像銳3、納5、U5之類的車型,就刻意的降低了購買門檻。但這些看起來價格良心的車型,距離成功還相當的遙遠。畢竟麼,「讓二手車商顫抖」的名號已如雷貫耳。不管納智捷怎麼去創意,它在主流合資品牌面前是沒有品牌優勢的。相比主流本土品牌來說,納智捷的性價比還是差了太多。如果不能讓市場認同其品牌定位,那麼退場也是遲早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