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奧運會達標賽上最荒唐這不可思議的一幕就不得不說到傅園慧被淘汰了。
不僅僅女子100米仰泳第一名被淘汰。
最有意思的是,打破亞洲紀錄壓倒性優勢取得第一名的王簡嘉禾被淘汰。
打破塵封七年全國記錄的餘賀新被淘汰。
為什麼會被淘汰了呢?因為觸犯了規則嗎?
顯然並沒有。
據王簡嘉禾透露,她無緣參加決賽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陸地上3000跑的不夠快。
短跑名將蘇炳添同樣也是因為三千米跑的不夠快而無緣參加決賽。
隨著3000米比賽的進行。越來越多我們耳熟能詳,專業領域能力十分強,並且拿過世界亞軍的運動員連這次預選賽決賽都進不去。
孫一文,林聲世界錦標賽女子擊劍的冠軍,也因為體能測試止步16強。
劍使的快準狠有什麼用?跳繩不夠快,還是沒有參加擊劍比賽的資格。
泳壇健將比跑步,擊劍冠軍比跳繩。
很多人都十分的疑惑,這個體能測試到底是什麼來頭?
如果只是普通的素質測試,那個世界冠軍們應該及格的輕而易舉。
但是有規定要求,體能測試的成績直接關乎到預賽排名。
換句話說,你遊泳世界第一,也得在陸地上跑好3000米,才能體現你的體能素質。
因此才會有那麼多運動員,最後因為體能發展不夠均衡而被淘汰。
規則是冰冷無情的,儘管是世界冠軍,但是體能不夠均衡雖然不能參加國際賽事。
過分強調了全方位的發展,但運動比賽中,本來就是專業領域天才的比賽。
有個名詞叫「木桶效應」。
所謂木桶效應,就是:一個水桶裡面能裝多少水就取決於它最短的木板。
可是木桶效應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當短板影響到整個木桶時,才要去想辦法補全。
而且補也要補的合理恰當。
就像日本著名的天才選手羽生結弦,他滑冰的技藝可以用精湛來形容,雖然他的體能是弱項,是短板。
但是沒有人強迫他體能訓練,跑贏了三千米才能回到冰面上。
因為在很多運動比賽當中,挑戰極限當中,講究的並不是短板還是長板。
只要你在擅長的領域做的好,你就贏了。
實際上不僅僅是在運動賽場上,在學校、職場、管理都是一樣的。
體能雖然很重要,但是這樣一刀切真的是對的嗎?
在每個人的發展之中,總會存在著一些不平衡。
如果如果不尊重和發揚每個人的優勢,一味的要求補短板,那麼煩,很容易事倍功半,從揚長避短變成了抑長補短。
人民日報發文說,體能測試應該成為運動員們的踏腳石,而不是比賽的攔路虎。
不同的比賽項目有不同的體能要求,因此在實行中要避免一刀切,需要更加慎重看待,科學應對,實事求是,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