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標題字: 李 嘯
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楷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
前 言
高雅的藝術總會讓人感動,嶄新的2021開始了,為共同打造鹽城市「大美溼地」文化品牌,「呦呦鹿鳴」鹽城市鹿鳴書社新春作品展已經拉開序幕。展覽由市文聯主辦,市美協、市書協、市青年書協為指導,春節期間在市美術館展出。
鹽城市鹿鳴書社是鹽城市文聯團體會員單位。書社旨在營造獨特的學習氛圍和共同成長機制,秉承包容、理性、大器的文化傳統氣質,以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交流學習方式,持續邀請全國各地名家來書社指導、交流,既提倡對經典作品臨摹學習,又鼓勵對不同流派的吸收。書畫同源,2020年鹿鳴書社第二屆理事會,在市美術家協會、市書法家協會、市青年書美協會的指導支持下,引進中國畫創作小組,因此,本次展覽,我們不僅有書法,還有優秀的中國畫、油畫作品。展出的130餘幅書畫作品,其形式、布局、造型、色彩、風格、境界各異,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蘊含了較為深厚的藝術底蘊、鮮活的時代氣息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鹿鳴書社創作的新水平和新成果,同時也是向我市書畫工作者、愛好者一次匯報學習的機會。運筆灑墨,譜寫時代新華章。謹以此展,為鹽城書畫藝術文化的發展,錦上添花。
作 者 簡 介
李曉東 1964年生於江蘇省建湖縣,1985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鹽城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畫清賞》雜誌主編。
作品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世紀中國畫名家精品展」,「中國畫三百家」,「全國第二屆花鳥畫展」,「99中國畫攝影作品大展」,「跨世紀暨新中成立國五十周年全國山水畫大展」,「2000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新時代中國畫作品展」,「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200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04彩墨空間當代中國畫家提名展」,「中法文化年-中國風情當代中國畫作品展」,「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中國美協會員作品展」及文化部主辦的「首屆北京國際扇面書畫藝術展」等全國性展覽,並有獲獎。出版有《李曉東畫集》等個人專集8種。2004年2月隨中國美協代表團出訪法國、義大利等國,2006、2007年參加「中國畫畫世界」中國美術名家埃及、印度採風活動,2006年被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評為「江蘇優秀青年國畫家」。2008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畫展,2009至2011年組織策劃「環球採風中國美術名家赴日本、澳大利亞 、紐西蘭、俄羅斯之旅」採風活動,2012年參加「中國畫畫世界」中國美術名家南非採風活動,2015年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建交40周年——藝海融通中泰繪畫藝術展」,並赴泰國訪問交流;中央電視臺「藝術投資」欄目拍攝播出專題片《心靈棲居的詩意家園——中國著名畫家李曉東》。
《李曉東作品精選——中國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範本精選》於2020年12月與大眾見面。
李曉東 參展作品
作品尺寸:140cmX120cm 2018年
李曉東 作品欣賞
作品《青溪幾曲到雲林》
140cmX120cm 2018年
山 水 境 相
——記李曉東先生山水畫
自然之美可以是宇宙洪荒,又可以是微風細雨。人類棲居的世界,形貌之偉岸者,無非崇山峻岭,浩渺之汪洋;而卑微者,小橋流水,荒野之花木與草芥之類耳。歐西人以透視之理,依賴視覺虜獲描摹之再現自然之真,然後稱其為風景畫。瑞士人說「一片風景是一片心靈的世界」,這是風景畫最為美妙的指喻。中國古聖先賢自有妙悟,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宗炳亦謂:「山水以形媚道,質有而趣靈」;至清代廖燕更是論述恣肆而意氣風發:「慷慨者何哉?豈藉山水而洩其幽憂之憤者耶?然天下之最能憤者莫如山水。」由此可知,山水畫既不同於西方之風景畫,也不是自然山水的臨摹寫照,而是一種心靈意象,也可以稱為山水境相。古代的山水畫家,雖然也強調「師造化」,最終還是為了實現「師我心」,故張璪云:「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作品《黔山秀水》
105cmX96cm 2017年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南北地域之殊、景色之異,故給山水畫家創作帶來不同的啟示,也因此留下了風格迥異的山水畫作品。南方秀雅而北方雄強,自古有之,至明代董其昌提出畫分南北宗之論,於是乎,影響後世至今不絕。若論山水畫之美,或者中國文化之異域分別,古人論述的似乎太完備了,故行文至此不再贅述。南北山水之景,風土人情之致,至今依然如此。唯有藝術家心相可以超越這一異域存在,這也許成為行文思維之起點,也成為山水美學維度的一種敞開。
作品《寒塬清境》
105cmX96cm 2017年
本文以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藝術為例,就是以現代山水畫的創作理路與心靈境遇,來呈現一種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西方的藝術旨趣。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作品,是自然色相與自然場域,與心靈境相或者也是心相,二者通過創作的山水畫作品實現為一種統一的喻象。這裡還需要對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作品作一番相對具體的美學分析與探索,從而給當下畫壇提供一例有益的資借,也給當下的繪畫史一份不可或缺的撰述。
作品《春暖溪寒喧》
180cmX96cm 2020年
李曉東先生山水畫創作無論是題材還是筆墨技法,都是不局限於歷史既成的偏見與慣性思維。他的山水畫有北方的「大漠孤煙直」,也有南方的「杏花春雨江南」。這也許是李曉東先生的生活境遇所帶來的,現代社會交通的便利與藝術家審美趣味的多元,這一切為今天的藝術家視域的融合所提供最大的可能。古人視域的局限所帶來審美的單一,或者見解的偏執,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古人因為生活地域的局限,以及風俗與審美的習慣所長期形成的一種審美典型,便也成就為古典山水的詩化意境。
作品《溪山積翠》
105cmX96cm 2016年
李曉東先生是江蘇人,80年代中期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這是他中國畫創作與學習的重要經歷之一,也成為他藝術之旅的不凡起點。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畫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大家輩出、教育領先的江蘇省會城市。南京從文化與地域的綜合考量上來說,也是南北文化與風俗的分水嶺,具有南北兼容,沉雄典雅的文風特質---此亦為金陵文脈。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就具有金陵文脈的諸多特點,也成為金陵文脈的傳承與發展者之一。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必然是志趣廣泛的,尤其是畫風與題材不會單一,這至少是現代社會一種必然趨勢。
作品《歲月靜好》
105cmX96cm 2017年
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創作正是這一趨勢的驗證者,也因此成就了他對藝術的理想主義者的特有姿態。概括起來,他的山水畫有三種創作理路與審美理想,而這三種又在其匠心獨運中以統一的筆墨格韻來實現,其共同特點是漾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靜謐的田園詩情。
作品《春山融境》
200cm×190cm 2019年
第一種是皖南自然山水與徽派建築為特色的南派山水,《皖南秋韻》、《徽風皖韻夢常縈》其畫裡畫外都凝聚著一個南方畫家的詩意情懷。一個山水畫家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詩人,但是一定是飽含詩情的,具有濃鬱的詩人氣質的。詩境乃畫境此古今一理也,李曉東先生是深暗此中佳妙之處的。從他的畫裡都可以尋覓出諸多詩意來,這也是「畫乃文之極也」的一種生動寫照。其次是以陝北黃土高坡為表現內容的山水畫作品,《寒塬清境》、《厚土秋深》等為代表。這顯然是「白馬秋風塞上」的審美心胸。不僅如此,也是雄渾之境的陶鑄,這是一個真山水畫家的精神歷練使然。北方高天厚土,自是「荒荒油雲,寥寥長風。」畫此意境足可以壯懷激烈,喻男兒胸中吐萬丈長虹。
作品《秋靜溪聲遠》
105cmX96cm 2016年
筆者曾經撰文論述,吾國山水意境以雄渾崇高為極致。高原壯闊、氣勢磅礴,此不僅為卑微的肉體生命所繁衍的宏大境遇所在,也給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帶來永恆的感性呈現提供烘襯。從藝術的原創力來說,審美的對象無論是何種境地,偉大的藝術家都能超越自然物象本身的觀照,從而實現一種寓意人性之光的宏闊之維。這也是王微所謂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古今山水以氣盛為佳,唐之吳道子畫三百裡嘉陵江一日而畢,此以氣盛也。自古文人士大夫皆以「養氣」而使精神淨化,以臻無為之境。何謂「養氣」?《孟子-公孫丑上》云:「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由此文與畫皆以「氣」論。李曉東先生北上黃土高原,南至天涯海角,東臨滄海,西去雲貴青藏高原。乃師造化,又曰「行萬裡路」也,再則曰「養氣」也。
作品《清溪繞山寨》
144cmX124cm 2017年
李曉東先生的黔鄉山水乃近年之佳境也,故最後論述之。縱觀畫品意境也是有別於同道之畫家的,黔山乃中國西南之景,自然山水與建築更是別具一格。這也成為全國藝術家奔赴採風的一個重要之地,畫風與畫法也自然各異與多樣。黔鄉山水雖地處西南之巔,其山勢峻拔,有南北山脈兼容之貌。雨水充沛,植被豐茂,又有煙雨江南之姿。故其《春山融境》、《黔山春暉》等作品中,洋溢著「草長鶯飛二月天」般的詩情畫意。山間梯田氤氳成一派黃綠眉眼,山上的溪水淙淙地流淌著,滋潤著這番土地。山裡苗寨木結構的建築,錯落有致,高低不同的鑲嵌在這黔山之間,顯得安閒而穩重。這是黔鄉人們的理想家園,他們在這裡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作品《瑞雪厚土》
105cmX96cm 2017年
郭熙《林泉高致》云:「春山淡冶而如笑」李曉東先生畫黔山之春,或許是在春風如醉之際揮毫落紙。另外一幅《幽壑秋風鳴秋澗》則顯得典雅而質樸,秋山如狀,畫面似乎看起來經過藝術家百般的裝扮與修飾。從畫境的創設到筆墨的慘澹經營,都可以看出藝術家內心的「眠琴綠陰,上有飛瀑。」一份雅致的情懷。從畫家創作的黔鄉山水中,可以發現他為時代構建了可以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當下畫壇以追逐時風為尚,以效仿所謂的名家為能事,此亦為時弊也,真畫家則不然。李曉東先生深暗此中道理,不慕時尚,不趨名家,以己之心力,獨闢蹊徑,而成李家之山水。
作品《秋晴溪寨靜》
105cmX96cm 2017年
沈宗蹇說:「筆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養性情者則存之,所以殘缺性情者則去之,自然俗日離而雅可日幾也。」這其實是強調畫家需要性情,也需要達乎性情的虛靜狀態。正如莊子云:「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也。」從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中又可以看出在筆墨性情之外的,一種虛靜恬淡的胸懷與人格。筆者不僅被畫中的山水意境感動,乃至感動之餘則發現畫家的內心是如此的沉靜。凡畫貴乎靜,靜可以至老僧補衲,唯有靜方能練,練則至春蠶吐絲。這是自古畫道玄機,當下浮躁之世缺失已久矣。
作品《經春歷夏又秋冬》
92cmX92cm 2017年
筆者賞畫之餘,頓覺松風在耳,林影彌留,仿佛深山野鶴,嘎煙而起。此為畫意觸動,情不能自已。好畫如鏡,照澈澄明之境。以餘論之,李曉東先生胸次灑脫,中無障礙,如玉壺冰心,洞鑑淵藪肌理,毫髮畢現,精微廣大一覽於懷,故其畫無塵俗之氣。古畫格高韻遠,緣其人有品高隱逸之情,故畫中逸格最難其儔也。今視之則有弊矣,古之逸品乃為上品,故其遮蔽於塵俗之間。塵俗之輩亦欲力攀其境,惜乎,此中佳妙之處,難以與俗人言也,故其逸格遮蔽久矣。今畫壇李曉東者,以其去古人畫道古玄之弊,以雅化俗,以雅去蔽,乃造山水澄明之境。
作品《厚土情深》
100cmX96cm 2017年
斯世科技大張,物慾橫流,人事浮躁,世人皆知。惟能可貴者,於浮世而能沉靜練達,不隨世俗流弊而能靜觀萬象,寓之於懷,成象於筆端。吾觀李曉東先生之畫感慨萬千,筆端深情聊以贅言,言為心聲不知可否,以此成文以為記。
(文:卞 瑞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哲學博士
博士研究生導師 副教授 中國美協會員)
發帖完畢 感謝欣賞
敬請關注鹽城市鹿鳴書社
2021實用春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