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豐富文化內涵你get了嗎?

2020-12-26 騰訊網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炎熱的夏至節氣剛過,中國人又迎來了粽子飄香的時節——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受「閏四月」的影響,今年的端午於6月25日才姍姍而至,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之一。

端午節自古以來就十分受歡迎,無數文人墨客寫詩賦詞爭相為其「打CALL」。在歐陽修眼裡,它是「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在蘇軾筆下,它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到了今天,端午節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吃粽子、划龍舟等習俗更是早已走向海外,成為多國民眾喜愛的飲食和活動。

水果粽 蘇軾早就吃過了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以詩人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端午也是節日中「花名」最多的一個,如女兒節、粽子節、龍舟節、浴蘭節等。在古人的眼裡,過端午涉及衣食住行,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節日。

如今,粽子「鹹甜」之爭不亦樂乎,然而,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是甜粽子居於C位。據記載,從晉代開始,粽子正式成為端午節慶食物。到了唐代,粽子已經非常普及。當時的官宴菜單中有道「賜緋含香粽」,是淋上蜂蜜來食用。

在宋代,吃粽子是一種風雅的時尚。現代的水果粽子,對於腦洞大開的宋人來說並不稀奇,「著名美食點評家」蘇軾就曾寫過:「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直到清代,鹹粽子被進貢入宮,才漸漸有了存在感。

中流九龍舟 乾隆來「應援」

端午節重要的競技活動賽龍舟,古人也很「會玩兒」。在唐代,每次龍舟比賽都是大場面。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有生動描寫:「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明清時期,無論是皇家還是民間,都非常重視龍舟競渡。乾隆皇帝也是其中「粉絲」,不僅多次到現場觀看「應援」,還留下「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等詩句。

習俗不僅多 還都很「生活」

端午節不是只有吃粽子和划龍舟,還有許多豐富習俗。「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在蘇軾的詞作中,一系列民俗活動有了生動的畫面感,古人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紅樓夢》也用不少篇幅描述過端午的場景,如第三十一回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端午習俗不僅在古時流行,作家汪曾祺曾在《端午的鴨蛋》中寫道:「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沈從文也在《邊城》裡寫道:「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這些生動的文字,都讓人感受到了當時濃濃的節日氣氛。

避瘟祈福 古人就有「衛生節」

除了豐富的民俗,端午節自古以來還是全民防疫、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節日,可以說是古人的「衛生節」。

自先秦時起,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端午來臨之時正值仲夏,氣溫較高,各種蚊蟲出沒活躍,容易傳播疾病。有民諺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為了防止蛇蟲出沒家中,古人會掛菖蒲、插艾草,並用這些藥草沐浴,其中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也能驅蟲和淨化空氣。此外,人們還會在這一天對庭院進行大掃除,以殺菌防病。

配戴香囊,也是古人自創的「健康小妙招」。人們在香囊內裝入氣味濃重的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此外,民間流行給兒童手上拴五色線,據說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漢代應劭《風俗通》中就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闢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說法。

古人還認為,雄黃的藥效和氣味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有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就是說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闢邪防疫。

此外,在端午節古人還會上山採藥、吃五毒餅、貼鍾馗像等,其用意大抵都是為了驅邪袪災,衛生預防與保健強魄。這些特定習俗,是古人對時節的深刻觀察和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資源來主動防疫的智慧。

傳統文化走出去 端午衝在前列

端午節的粽子,「可鹹可甜」,粽子市場也早已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品牌借勢營銷,老字號紛紛創新,有些產品甚至遠銷海外。龍舟比賽不僅在廣東、福建、湖南等地盛行,成為當地每年端午節的重大活動,龍舟活動和一些相關商品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喜愛。

今年的端午節,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地區都取消了原本的龍舟比賽,而是選擇在「雲上」舉辦活動。比如,「雲上」聽專家講解端午節的歷史和習俗,跟著主播「雲上」逛特色古鎮等,玩線上划龍舟、包粽子小遊戲等。不管形式如何變化,端午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謂愈加重要,除了吃粽子和看龍舟,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接觸、學習端午節的其他習俗,比如穿漢服、戴香囊、系絲線、點雄黃等,在品味這些習俗當中,同時也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節日文化。

受到中國的影響,尤其是日韓等東亞國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在韓國,人們不吃粽子,而是吃艾糕,還會用菖蒲湯洗頭,並穿著傳統服裝參加祭祀、觀看蕩鞦韆和摔跤比賽;在日本,端午節又叫「男孩節」。人們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還會掛鯉魚旗,有望子成龍之意。此外,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也以各種方式慶祝端午。

賽龍舟,算是在海外「圈粉」最多的習俗活動。據悉,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龍舟賽。

從1979年傳入美國至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是北美地區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龍舟節之一。

在德國,賽龍舟的傳統落地生根三十多年了,目前已有數百支龍舟隊。每次比賽,都會吸引大批觀眾到場,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不亞於足球比賽。

端午節的習俗,體現的是古代到現代的傳承,時代與地域的融合。無論是吃粽子,還是划龍舟、掛菖蒲,也不論時代和形式如何變化,這些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為現代國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貢獻了智慧、增添了生活樂趣。毫無疑問,端午節衝在了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前列,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凝聚著古人智慧、國人情感的傳統節日,能夠在今天得到繼承,並讓世界人民喜愛。(劉穎穎)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端午節的豐富文化內涵你get了嗎?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端午節的豐富文化內涵你get了嗎?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端午節的豐富文化內涵你get了嗎?
  • 端午節,這些習俗你都了解嗎?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包粽子、掛菖蒲、賽龍舟,吃楊梅、枇杷等時令水果,是端午節的「標配」。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始於中原地區,漸次普及全國,後來各個地方在歡慶節日的同時,又結合紀念為大家所熱愛景仰的人物,無論是荊楚之地紀念屈原,中原之地紀念介子推,抑或是東吳之地紀念伍子胥,大約都是後人附會上去的,但卻在形式和內容上豐富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
  • 翡翠有這些文化內涵,你知道嗎?
    一直以來,國人就喜歡把翡翠和人融合在一起,翡翠是古典靈韻的象徵,是我國文化傳承的載體。那麼翡翠有這些文化內涵,你知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吧!1.歷史文化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作為玉石文化的一種代表,翡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的充分體現。2. 優良品質玉石色彩豔麗、質地溫潤,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
  • 萊陽:特色文化長廊 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通訊員 王丹) 校園文化對廣大中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近日,萊陽市開發區中心中學在校園內打造了三條特色鮮明的文化長廊,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潤物無聲中讓學生接受心靈的淨化洗禮。
  •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冷知識你造嗎?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冷知識你造嗎?時間:2020-06-25 10: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冷知識你造嗎?
  • 人物雕塑,豐富著文化的內涵
    抽象人物銅雕,放飛夢想雕像,文化藝術雕塑 人物雕塑是人類的精神產品,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內涵決定著人物雕塑的形式,人物雕塑的形式也豐富著文化的內涵。
  • 細品紅樓:透過《紅樓夢》探究傳統端午節的習俗與文化
    賈府過端午:排場壯闊、安排緊緻書中在第31回是最後一次提到端午節,在這一次的描述當中主要是將端午節在明清時期主要的民間習俗講述的比較清楚和徹底。在講述這個過程當中,說到了端午節,人們要掛艾草在門邊,同時還要用虎符系在自己的手臂間,同時家人也要團聚在一起吃粽子,這些都是當時一些重要的民間習俗。二、透過《紅樓夢》品傳統端午節的習俗與文化1.
  •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確定為我國的法定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 入選世界   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 濟南國際雙年展LOGO幾大內涵,你get到了嗎?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金珊 濟南報導近日,濟南國際雙年展LOGO標識正式對外發布,在經歷了公開徵集、層層遴選、反覆研討、評委審定之後,從170餘件設計作品中脫穎而出,承載著濟南國際雙年展的品牌形象,進一步凸顯雙年展價值取向與審美內涵
  • 分享豐富的旅遊文化內涵——《帶你大朝臺》新書發布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由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帶你大朝臺》新書發布會在山西介休市張壁古堡舉辦。《帶你大朝臺》是一部用心靈和禪悟寫就的五臺山導遊指引。全書分四部分:朝臺線路、寺廟群體、大唐遺風、五頂形勝。
  • 守正創新豐富「文化梅州」新內涵
    文藝界出現的這個「梅州現象」,是我市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不斷豐富文化梅州新內涵結出的碩果,進一步印證了梅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令人欣慰。  梅州有「文化之鄉」美譽。廣東漢劇、客家山歌、木偶戲和採茶戲是梅州重要的文藝標誌。特別是廣東漢劇,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文化一直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璀璨生輝、耀眼奪目。誠然,榮光屬於歷史,續寫傳奇需要我輩努力。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是哪一天 今年端午節放假幾天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是哪一天 今年端午節放假幾天時間:2020-06-22 14: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是哪一天 今年端午節放假幾天 由於今年閏了一個農曆四月份,本該五月份到來的端午節,在今年延遲到了六月底左右,那麼2020年端午節一般會放幾天假呢?2020端午節放假安排表是怎麼樣的? 端午節時間 2020端午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端午節      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 端午節:祝您端午安康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來自百科
  • 端午節的祝福語,究竟是說安康還是說快樂?真的不能說快樂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 你知道端午節的真正內涵嗎?完全不止是吃粽子划龍舟這麼簡單!
    端午節在中華民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從遠古時代,傳承下來的節日,它記載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習俗、歷史、故事和傳說。在傳統節日裡,有的是人類文化和精神的傳承,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達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 為啥叫端午節,端午啥意思?
    大家可能比較認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 端午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秦滅楚後,他悲憤欲絕,不想做亡國奴,便抱石縱身一躍,投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通過持續不斷的考古,我們對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首次證實中國存在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原本單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經成為既有聯繫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國史前文化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怎麼來的嗎,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一些知識
    2020年端午節到了,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怎麼來的嗎,端午節小知識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是,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是怎麼來的嗎?據記載,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包黍米,做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