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來自我的一位朋友。
自打新冠肺炎流行開來,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地報導,「蝙蝠可能是/被確定為新冠病毒的源頭」,她家6歲的女兒就心理「過敏」了。但凡聽到電視報導或大人談起「蝙蝠」兩個字,小姑娘就開始變臉、搓手,大哭起來。朋友非常苦惱地求助於我:「我試過給她看可愛的蝙蝠卡通畫,也講過道理,還買了動物百科的書,都沒用。這可怎麼辦啊!」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蝙蝠的。就拿我們家孩子來說,一個小女生,一兩歲的時候給她玩橡皮蛇,她一點都不害怕。去年10月份,家裡飛進來一隻蝙蝠,她還說「蝙蝠好可愛啊……」
為什麼朋友家的孩子會被蝙蝠「嚇哭」呢?主要是因為——
害怕是可以「學」到的
與老鼠害怕貓、羚羊害怕獅子這種「寫」在DNA裡的本能不同,人類的本能很少。
只有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嬰兒才會經常表現出下面幾種本能反射——
抓握反射(用手指或其他任何東西碰嬰兒的手心,嬰兒都會做出抓握反應);
吸吮反射(用手指或其他任何東西碰嬰兒的臉,嬰兒會將臉轉向碰觸的方向,試圖用嘴吸吮這個東西);
蹬踏反射(把嬰兒抱起來,讓足部碰到地面,嬰兒會自己做出蹬踏地面的動作)。
但這些本能反射一般在四五個月之後就會消退。
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和態度幾乎都是靠後天學習而得到的,害怕也是。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開山大牛約翰·華生(JohnB. Watson),當年用一個還不到一歲的小孩——艾伯特,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證明了害怕是後天習得的。這個經典心理學實驗也以這個「倒黴孩子」來命名——小艾伯特實驗。
實驗操作很簡單:先讓艾伯特和實驗室的小白鼠一起玩,這時候艾伯特並不害怕小白鼠,還試圖去摸小白鼠。
後來,每次在艾伯特伸手想去摸小白鼠的時候,華生和他的助手雷納就會在孩子背後,用金屬製品敲擊出巨大的響聲。
想像一下,一個鑔或鑼在背後突然一聲巨響的樣子......小艾伯特當然被嚇哭了,這誰頂得住啊。
反覆多次實驗之後,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即使這時候華生已經撤掉了金屬物品的響聲。
而且糟糕的是,艾伯特不僅害怕小白鼠,還害怕白色的兔子、白色的小狗,甚至聖誕老人的白鬍子......總之,只要是白色且毛茸茸的東西,一放在艾伯特附近,他就哇哇大哭起來。
這個實驗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害怕是可以「學」到的。
我們也不禁感慨,心理學家好會(que)玩(de)。
當然,當時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在指責說,華生這麼做完全不符合道德倫理,但是由於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倫理守則是1992年才制訂的,而華生這個實驗是在1920年做的,法不及既往,也就算了。當然,要是現在有人複製華生1920年的實驗,等待他的就不光是倫理條款了,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法了。
不得不遺憾地說,小艾伯特在6歲時因病死於腦水腫,所以無法得知,這一實驗會對其以後的身心健康有何影響。
我們再回到本問題,和小艾伯特一樣,如果一個小孩一聽到「蝙蝠」就害怕、大哭,那一定是在後天學到的。
不做孩子背後的「敲鑼人」
遺憾的是,這個「敲鑼人」往往可能就是身邊的家長。
比如說,孩子覺得戴口罩悶,想把口罩脫了,可能家長會嚇唬孩子:「不能脫口罩哦,脫了口罩蝙蝠會來吃你哦……」
類似這種「說謊要被大灰狼吃」的育兒方式,是不少家長的老法子了,但也不得不說,這是個偷懶的辦法。這種方式的副作用就是,錯誤建立起了蝙蝠和咬人之間的聯繫(實際上,蝙蝠以植物和昆蟲為食,晝伏夜出,幾乎不與人類打交道)。
還有一些家長,在跟孩子講新冠病毒的時候,過於強調了病毒的致死性和傳染性,恨不得說到「被蝙蝠看一眼都會傳染」的程度。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希望孩子不要對蝙蝠過於好奇,去抓蝙蝠來玩,既保護了孩子,也保護了蝙蝠。但是,這種將「蝙蝠=病毒=死亡」的簡單粗暴聯繫,也會使孩子的腦海中形成錯誤的條件聯結,引起無端的焦慮和恐懼。
利用親子時光一起探索
如果是大孩子,最簡單省事的辦法,就是和他們一起看些與病毒、蝙蝠有關的科教片、紀錄片,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日本NHK、國家地理等專業機構拍攝製作的。當孩子對蝙蝠這種動物、對病毒的機制有著更多的了解之後,就不會再「談蝙蝠色變」了。
如果是小一些的孩子,看不懂紀錄片,那麼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趣味的繪本來教育孩子。比如,一些介紹蝙蝠的繪本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有家長陪伴的親子共讀,可以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平時也可以經常跟孩子說:「蝙蝠是野生動物,主要吃植物和昆蟲,夏天能幫我們吃蚊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不要捉來玩。」
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多從正面引導孩子,讓他們了解蝙蝠和人類的友好關係,少用威嚇、嚇唬的方式,這樣孩子就不會在聽到蝙蝠時害怕或大哭。
參考文獻
[1]GaryIrons,etal."LittleAlbert:ANeurologicallyImpairedChild."HistoryOfPsychology15.4(2012):302-327.PsycINFO.Web.20May2013.
[2]Harris,B.(1979).WhateverhappenedtoLittleAlbert?.AmericanPsychologists,34,151-160.
[3]Beck,H.P.,Levinson,S.,&Irons,G.(2009)FindingLittleAlbert:AjourneytoJohnB.Watson'sinfantlaboratory.AmericanPsychologist,64,605-614.doi:10.1037/a0017234.
【主創團隊】
編輯:張杰、王豔
排版:周舟
運營:張寧
統籌: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