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聽到「蝙蝠」兩個字就害怕、大哭,家長該怎麼和孩子解釋現在...

2021-01-08 騰訊網

這個問題,來自我的一位朋友。

自打新冠肺炎流行開來,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地報導,「蝙蝠可能是/被確定為新冠病毒的源頭」,她家6歲的女兒就心理「過敏」了。但凡聽到電視報導或大人談起「蝙蝠」兩個字,小姑娘就開始變臉、搓手,大哭起來。朋友非常苦惱地求助於我:「我試過給她看可愛的蝙蝠卡通畫,也講過道理,還買了動物百科的書,都沒用。這可怎麼辦啊!」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蝙蝠的。就拿我們家孩子來說,一個小女生,一兩歲的時候給她玩橡皮蛇,她一點都不害怕。去年10月份,家裡飛進來一隻蝙蝠,她還說「蝙蝠好可愛啊……」

為什麼朋友家的孩子會被蝙蝠「嚇哭」呢?主要是因為——

害怕是可以「學」到的

與老鼠害怕貓、羚羊害怕獅子這種「寫」在DNA裡的本能不同,人類的本能很少。

只有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嬰兒才會經常表現出下面幾種本能反射——

抓握反射(用手指或其他任何東西碰嬰兒的手心,嬰兒都會做出抓握反應);

吸吮反射(用手指或其他任何東西碰嬰兒的臉,嬰兒會將臉轉向碰觸的方向,試圖用嘴吸吮這個東西);

蹬踏反射(把嬰兒抱起來,讓足部碰到地面,嬰兒會自己做出蹬踏地面的動作)。

但這些本能反射一般在四五個月之後就會消退。

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和態度幾乎都是靠後天學習而得到的,害怕也是。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開山大牛約翰·華生(JohnB. Watson),當年用一個還不到一歲的小孩——艾伯特,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證明了害怕是後天習得的。這個經典心理學實驗也以這個「倒黴孩子」來命名——小艾伯特實驗。

實驗操作很簡單:先讓艾伯特和實驗室的小白鼠一起玩,這時候艾伯特並不害怕小白鼠,還試圖去摸小白鼠。

後來,每次在艾伯特伸手想去摸小白鼠的時候,華生和他的助手雷納就會在孩子背後,用金屬製品敲擊出巨大的響聲。

想像一下,一個鑔或鑼在背後突然一聲巨響的樣子......小艾伯特當然被嚇哭了,這誰頂得住啊。

反覆多次實驗之後,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即使這時候華生已經撤掉了金屬物品的響聲。

而且糟糕的是,艾伯特不僅害怕小白鼠,還害怕白色的兔子、白色的小狗,甚至聖誕老人的白鬍子......總之,只要是白色且毛茸茸的東西,一放在艾伯特附近,他就哇哇大哭起來。

這個實驗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害怕是可以「學」到的。

我們也不禁感慨,心理學家好會(que)玩(de)。

當然,當時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在指責說,華生這麼做完全不符合道德倫理,但是由於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倫理守則是1992年才制訂的,而華生這個實驗是在1920年做的,法不及既往,也就算了。當然,要是現在有人複製華生1920年的實驗,等待他的就不光是倫理條款了,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法了。

不得不遺憾地說,小艾伯特在6歲時因病死於腦水腫,所以無法得知,這一實驗會對其以後的身心健康有何影響。

我們再回到本問題,和小艾伯特一樣,如果一個小孩一聽到「蝙蝠」就害怕、大哭,那一定是在後天學到的。

不做孩子背後的「敲鑼人」

遺憾的是,這個「敲鑼人」往往可能就是身邊的家長。

比如說,孩子覺得戴口罩悶,想把口罩脫了,可能家長會嚇唬孩子:「不能脫口罩哦,脫了口罩蝙蝠會來吃你哦……」

類似這種「說謊要被大灰狼吃」的育兒方式,是不少家長的老法子了,但也不得不說,這是個偷懶的辦法。這種方式的副作用就是,錯誤建立起了蝙蝠和咬人之間的聯繫(實際上,蝙蝠以植物和昆蟲為食,晝伏夜出,幾乎不與人類打交道)。

還有一些家長,在跟孩子講新冠病毒的時候,過於強調了病毒的致死性和傳染性,恨不得說到「被蝙蝠看一眼都會傳染」的程度。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希望孩子不要對蝙蝠過於好奇,去抓蝙蝠來玩,既保護了孩子,也保護了蝙蝠。但是,這種將「蝙蝠=病毒=死亡」的簡單粗暴聯繫,也會使孩子的腦海中形成錯誤的條件聯結,引起無端的焦慮和恐懼。

利用親子時光一起探索

如果是大孩子,最簡單省事的辦法,就是和他們一起看些與病毒、蝙蝠有關的科教片、紀錄片,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日本NHK、國家地理等專業機構拍攝製作的。當孩子對蝙蝠這種動物、對病毒的機制有著更多的了解之後,就不會再「談蝙蝠色變」了。

如果是小一些的孩子,看不懂紀錄片,那麼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趣味的繪本來教育孩子。比如,一些介紹蝙蝠的繪本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有家長陪伴的親子共讀,可以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平時也可以經常跟孩子說:「蝙蝠是野生動物,主要吃植物和昆蟲,夏天能幫我們吃蚊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不要捉來玩。」

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多從正面引導孩子,讓他們了解蝙蝠和人類的友好關係,少用威嚇、嚇唬的方式,這樣孩子就不會在聽到蝙蝠時害怕或大哭。

參考文獻

[1]GaryIrons,etal."LittleAlbert:ANeurologicallyImpairedChild."HistoryOfPsychology15.4(2012):302-327.PsycINFO.Web.20May2013.

[2]Harris,B.(1979).WhateverhappenedtoLittleAlbert?.AmericanPsychologists,34,151-160.

[3]Beck,H.P.,Levinson,S.,&Irons,G.(2009)FindingLittleAlbert:AjourneytoJohnB.Watson'sinfantlaboratory.AmericanPsychologist,64,605-614.doi:10.1037/a0017234.

【主創團隊】

編輯:張杰、王豔

排版:周舟

運營:張寧

統籌:張寧

相關焦點

  • ...蝙蝠」兩個字就害怕、大哭,家長該怎麼和孩子解釋現在發生的事?
    自打新冠肺炎流行開來,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地報導,「蝙蝠可能是/被確定為新冠病毒的源頭」,她家6歲的女兒就心理「過敏」了。但凡聽到電視報導或大人談起「蝙蝠」兩個字,小姑娘就開始變臉、搓手,大哭起來。朋友非常苦惱地求助於我:「我試過給她看可愛的蝙蝠卡通畫,也講過道理,還買了動物百科的書,都沒用。這可怎麼辦啊!」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蝙蝠的。
  • 孩子害怕打針,家長要關心孩子,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家長們最怕的事情 ,就是孩子生病了。當家長看著孩子難受的樣子,心裡會心疼孩子的。可是孩子的年齡小,身子很嬌貴。遇到換季或者著涼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感冒,生病。這時候孩子避免不了的就是需要打針。可是有個比較嚴重的事情就是孩子害怕打針。每次家長都會好好和孩子說,打針不疼。
  • 現在的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哭」?和家長關係大,越早改正越好
    導語:現在的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哭」?和家長關係大,越早改正越好到了我這個年齡,朋友們都有了孩子,有的在上幼兒園,有的在上小學,我們這些老朋友相見少,平常偶爾會在手機上聊天,而聊天內容基本上都和孩子有關,大家都常常吐槽一件事:現在的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哭」?
  • 為什麼寶寶看到「某人」會害怕大哭?科學解釋跟你想的不一樣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寶寶如果遇到某個人害怕大哭,這個人接下來可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大家覺得寶寶的眼睛是非常乾淨的,所以可以看到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因此小孩子小的時候說的話,大人一定要認真去聽,真的是一種預言,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 孩子看見某個人為何突然大哭?這可不是迷信,家長心裡要有數
    這個時候又走過來了一個老爺爺,看著小娃娃可愛,就想抱抱,結果本來開心的小娃娃看到老人走過去,小臉先是愣了下,接著就哇哇大哭,讓帶著小孩出來玩的媽媽都愣了下。這個時候聽到老爺爺嘆了口氣說「孩子看見我就哭,看來我這是活不久了。」那個媽媽聽到趕緊說是孩子小,比較認生,不關老爺爺的事。
  • 4歲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淡定旁觀。孩子大哭大鬧要不要阻止?
    可以幫助孩子識別五種基礎的情緒,開心是黃色、傷心是藍色、害怕是黑色、平靜是綠色、生氣是紅色。讓孩子通過具象的顏色識別抽象的不同的情緒。當孩子慢慢學會識別不同的情緒了,我們一個簡單的情緒解讀就能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更加順暢。當孩子哭了,大喊大叫了,直接問「你怎麼了」可能沒啥用。
  • 一年級的孩子害怕上學,家長找到老師,說了3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有家長向我諮詢,孩子上學回來總說不想去上學,問了原因就說是害怕老師,也害怕同學,早上還哭了。家長一下就慌了,認為孩子可能在學校受了委屈。想去找老師說說,可又不知道該怎麼說?一年級的孩子害怕上學,尤其是有過幼小銜接經驗的孩子,更應該很容易就適應了小學生活,而不會有害怕恐懼的情緒。那麼都已經哭了的孩子,如果強行再送到學校,肯定會讓孩子厭學。
  • 家長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
    不過總有些這樣的家長,覺得孩子每天早早完成了作業,不再做點什麼習題,時間豈不是都浪費了?於是又引發了新一輪熱議。今天,大貓就來跟大家聊聊,家長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首先,我們需要討論的是現在家庭作業的意義和作用!作業的作用很明確,就是鞏固所學知識技能。
  • 孩子打人,家長到底該不該動手打?
    孩子打人,家長到底該不該動手打? 那麼,為什麼近3個月孩子的情緒發生變化了呢?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呢?有什麼重要變故?父母的感情是否出現問題?疫情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 醫生和家長一一分析,否定了家庭內部問題和疫情影響的猜測,最後,焦點集中到了樓下鄰居身上—— 樓下的鄰居是去年11月搬過來的,經常晚睡,所以早上孩子起來玩耍有聲音,鄰居就會上來找。
  • 1歲寶寶晚上被自己的影子嚇哭,家長這樣做,讓娃不再膽小害怕
    然後由於驚慌,端著兩隻小胳膊,張著兩隻小手,同時影子也跟著張開,好像一個張牙舞爪的黑怪物,小寶寶終於崩潰了大哭起來,旁邊的媽媽趕緊抱起來安慰。你家寶寶第一次遇到影子什麼反應?有沒有也被嚇得大哭?你是怎麼安慰和解釋給寶寶的?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文 | 家長幫主創團我又沒忍住吼了孩子——昨晚兒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把新買的沙發弄溼了一大片,我衝上去劈頭蓋臉衝他一頓大吼:「你到底怎麼回事?跟你過說多少遍了...」兒子嚇得一哆嗦,眼睛瞪得圓圓的,害怕地看著我,連哭都忘記了。看到他嚇呆的表情,我才意識到,自己不該那麼大聲地吼他。
  • 孩子總愛哭鬧、發脾氣,比起說教,家長更要懂得讓孩子「共情」
    小麗的女兒今年4歲了,由於是家中的獨生女,一家人對孩子特別寵愛,因此也讓孩子養成了「無法無天」的性格,並且「玻璃心」特別嚴重,只要遇到一點挫折或者不滿,就會大哭大鬧,甚至還會對著父母大發脾氣
  • 作業字寫太大被老師批註噁心 害怕孩子不懂標了拼音……家長看到後...
    作業字寫太大被老師批註噁心 害怕孩子不懂標了拼音……家長看到後氣憤不已時間:2020-01-09 18: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作業字寫太大被老師批註噁心 害怕孩子不懂標了拼音家長看到後氣憤不已 臨近年底,學生們即將迎來令人期待的寒假,當然,還有期末考試。
  • 《害怕也沒關係》:孩子害怕別再說孩子膽小,允許害怕才會變強大
    作為寶媽,發現寶寶總是怕黑,怕陌生人,怕狗……,有的媽媽就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啊?」弄得寶寶更不知所措,《害怕也沒關係》這本繪本適合寶媽和寶寶一起讀,原來害怕是一件如此原始而自然的事情。
  • 為什麼孩子特別害怕某類事物?生物學:多半是陷入「特殊恐懼症」
    前幾天姐姐帶小外甥4歲的浩浩來我家裡玩兒,剛來的時候還是有說有笑好不熱鬧,一段時間之後浩浩就跑去自己找玩具了,沒一會的功夫只聽見哇的一聲,浩浩大哭了起來,聞聲我和姐姐急忙跑了過去查看原因,只見在小浩浩面前放著一隻毛茸茸的玩具小雞。
  • 寶寶跌倒哭泣時,比起「別哭了」,家長用這3句話安慰孩子更管用
    可是無論他怎麼說孩子依舊是在放聲大哭,他沒辦法止住孩子的哭泣,只能抱著孩子回家求助自己的妻子,希望妻子能夠止住孩子的哭泣。現在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磕了絆了的都會躺在地上放聲大哭,無論家長怎麼安慰都沒用,這讓家長很挫敗,覺得自己搞不定孩子。因為大家都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很好滿足,可是碰上孩子哭的時候,卻不能安慰他們。
  • 孩子害怕失敗,輸不起?學會這兩招,讓孩子知道失敗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發現孩子,無論是幹什麼都特別在乎輸贏,玩任何遊戲都要贏,如果是輸了的話,孩子就會開始更改遊戲規則,而如果沒有受到老師或家長的讚揚,孩子會感到非常難過,甚至是不去上學。貝貝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疫情期間在家陪孩子一起玩撲克牌的時候,孩子只要是手上牌不好,或者是看到別人手裡的牌所剩無幾的的時候。
  • 經常被吼和從沒被家長吼過的孩子,差別在哪?每個家長都該看看
    提起生娃後最大的變化,很多種媽媽並不是在表示自己的身材變胖了,而是在表示自己的嗓門變大了,有了孩子的家長們都知道,特別是孩子到了一兩歲的時候特彆氣人。很多媽媽們都表示自己真的控制不住,吼這個技能到底是怎麼練出來的?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就會大哭大鬧或者動手反抗來達到目的。 當兩個孩子打起來了,家長該怎麼辦? 有的家長一見到孩子之間吵架或者動手打架,便會立即介入替孩子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 孩子在一起玩耍,發生吵鬧、打架的行為都是很正常的,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家長應該保持冷靜,不要急於介入,更不要代替孩子解決矛盾!
  • 小宋佳在女兒面前崩潰大哭:「別跟孩子表露脆弱」害了多少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前幾天,熱播劇《白色月光》迎來了大結局,劇中小宋佳扮演的女主張一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的一幕也引發了熱議。張一原本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她和老公張鑫是人人豔羨的佳偶,還有一個5歲的女兒笑笑。「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這個話題迅速引起了討論,不少網友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情緒崩潰,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你要堅強,別讓孩子看到你的崩潰。」「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真的會留下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