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初秋一個周六的上午,6歲的小櫻(化名)來到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門診。她是轉診過來的,因極度不合作,踢打醫護人員,無法完成正常診察。讓父母困擾的是,近3個月孩子脾氣特別暴躁,說什麼都不聽,還動手打父母。
醫生問父母:
是孩子先打的你們,還是你們先打的孩子啊?
父母慚愧地說:
我們先打的孩子,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別人都說是我們太慣孩子了,所以過年以來我們狠狠地打了孩子幾次,但沒有什麼用,反而越來越糟,孩子脾氣更差了,還動手打我們。
醫生問父母:
那孩子之前打過你們嗎?還是最近才這樣?
父母說:
以前從來沒這樣,就是最近,不知道是怎麼了?
這個6歲的小女孩,
文靜地站在診察床旁觀望,
沒有多動症患兒的不安寧,
沒有喊叫和吵鬧,
甚至沒有蹦跳。
醫生問父母:
一個女孩能有多淘氣,多不聽話呢?
父母說:
我家是躍層的房子,她總是在房間裡跑,有時喜歡從最末一個樓梯臺階上跳下來,樓下的鄰居總是上來找。
那麼,為什麼近3個月孩子的情緒發生變化了呢?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呢?有什麼重要變故?父母的感情是否出現問題?疫情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
醫生和家長一一分析,否定了家庭內部問題和疫情影響的猜測,最後,焦點集中到了樓下鄰居身上——
樓下的鄰居是去年11月搬過來的,經常晚睡,所以早上孩子起來玩耍有聲音,鄰居就會上來找。起初是砸門,後來是踹門。家人們一開始好好向對方解釋,但沒有效果,鄰居仍然時不時上來沒好氣地砸門、踹門,有時老人在家,還受到了驚嚇。
之後他們多次與樓下的鄰居吵架,甚至幾次報警。對方說自己神經衰弱睡眠不好,警察甚至勸其買頂樓的房子。通常是警察在時對方一切都說好,過後又恢復原樣。
鄰裡矛盾的起因就是孩子弄出的聲音。沒辦法,只能不讓孩子跑、跳,把下層所有的地面都鋪上軟墊,但無濟於事,最後只好讓孩子在上層活動,不讓她在下層玩了。
醫生問:
這麼大的事情,孩子是什麼反應?
父母這才想起說:
每當鄰居來砸門時,孩子都拿著小棍躲到衛生間裡,十分害怕的樣子。
看來,
問題出在了這裡。
醫生問:
孩子是否一直是這樣玩耍呢?與其他孩子相比是否更加淘氣,難以安靜呢?
家長說:
孩子不算調皮,在家中難免蹦跳幾下,幼兒園老師沒有反映說難以管理。
那麼,
對於鄰居的反應,
大人是怎麼看呢?
家長說:
我們覺得孩子都是這樣的,還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可是無濟於事啊,打罵也沒有用啊。現在鄰居的事情已經找到中間人,達成一致了,他不再上來找了。可孩子卻出了問題。
醫生告訴家長:
孩子是沒有錯的,打人是無能的表現,家長打人肯定是不對的。家長要為自己不理智的行為向孩子道歉。
這時,
孩子的表情逐漸柔和了。
當醫生要求她走過來拉拉手時,
她配合地走過來伸出小手,
信任地拉拉醫生的手。
心理諮詢師——
小女孩受到了雙重創傷
這個案例裡,因為鄰裡矛盾引起家庭處於應激狀態,孩子也在家庭的應激狀態之中。而家人和鄰居把矛盾的根源歸咎於孩子,在孩子受到驚嚇時沒有發現並及時安慰,反而還進一步管束、毆打,導致了雙重創傷,孩子的情緒反應處於警覺、易激惹的狀態,情緒不穩定,所以在父母管束時才會出現明顯的對立、反抗甚至打人的行為。
治療方案:
陪伴孩子,幫她自我療愈
回家後,家長每天陪伴孩子玩耍20~30分鐘,要求家長聽從孩子的指令,配合孩子的遊戲,而非指揮孩子玩什麼、不玩什麼。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在遊戲中學習、生活、治癒創傷,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擔心孩子會做出出格的事情,通常是大人們打擾甚至限制了孩子的遊戲能力,打破了孩子自我療愈的過程。
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很多辦法:遊戲治療、沙盤治療、敘事治療、催眠治療等,要尋求醫生的幫助,制定合理的計劃。有時,藥物治療也是必須的過程,要聽從兒童精神科醫生的建議。
本文指導專家: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姜琳
原標題:《孩子打人,家長到底該不該動手打?》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