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黃黎祥:千把刻刀塑十八羅漢

2021-01-09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人物簡介

  黃黎祥,涉獵於木、竹、貝等硬質材料的雕刻與設計,兼擅書法繪畫,首屆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第五屆廣西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海南省黃花梨、沉香協會理事、海南省雕塑藝術家學會理事、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西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創作業績多次被中央二套、中央四套「遠方的家」、「探索發現」、「走遍中國」等欄目及國家地理等雜誌採訪播報刊出。在國家、省級展覽中,作品多次獲金銀銅獎。

  一段樹根或沉入水底無人曉,或埋入地下無人知,或棄於荒野無人問,或焚於爐灶無人惜。這些形態各異、彎曲崩裂甚至千瘡百孔的樹根,在普通人眼裡就是一塊爛木頭,置於路邊甚至遭人埋怨礙事。然而,當它們到了根雕師手裡,就會搖身一變,成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黃黎祥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其根雕技能被稱為「化腐朽為神奇」。

  南國都市報記者 許欣 

  實習生 邢冬雪/文 

  陳衛東/圖

  一手抓毛筆,一手抓刻刀

  黃黎祥,1972年出生於浙江嵊州,他自幼喜愛美術,1990年畢業於浙江工藝美術學校。科班出身的黃黎祥,按理說應該成為拿筆桿子在紙上塗塗畫畫的美術工作者,但命運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出現了轉折。他在拿起畫筆的同時拿起了刻刀,尤其愛挑戰比石頭還硬的木材。

  「在我的家鄉嵊州,產生了不少泥塑、木雕精品,可能是受環境薰陶吧。」黃黎祥記不清哪一次了,他偶爾接觸到根雕藝術,之後就無法自拔地迷上了這一門當時還未熱門的行業。「相比畫畫,我覺得木雕更具有挑戰性,能全方面展示我的能力,我喜歡那種拿著斧頭、雕刻刀等不同工具雕琢木頭的感覺,既粗獷又細膩,和我的性格差不多。而且木雕的經濟價值比畫畫更高,無論從愛好還是生計考慮,我都覺得根雕是最適合我的行業,也想趁著還年輕,多學點手藝。」在動刀子之前,他會先把自己的構思繪成圖稿,「我在學校裡系統學習過水粉、油畫、素描、書法等,為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1992年他曾在浙江臺資企業任泥塑設計師,這更是為他轉行根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他輾轉全國各地從事根雕創作,雕刻的木頭種類多達幾百種,分類有紅木、白木、黃楊木、梨花木、紫檀木等等。

  在成功把一塊塊毫不起眼的木料雕塑成令人愛不釋手的精品之後,黃黎祥越發注重材料的選擇。他認為,有好的材質才能打造出好的作品。而後,他會反覆琢磨創作題材,賦予其美好的文化背景,把構思內容融於材質之中。再施展精湛的雕刻技藝,把自己的創作思想付諸行動。

  跟著木頭走,隨緣來海南

  有一種情懷叫做隨緣。

  談及與海南結緣的經過,黃黎祥說,自己是跟著木頭走的。十多年前,他和妻子一起到廣州從事黃花梨雕刻,為了和黃花梨產地密切接觸,索性遷居海南。從2003年花8塊錢買一斤樹頭,到現在花十幾萬買一塊料,他親歷了黃花梨的價格暴漲。他把一些心愛的作品擺在自家客廳裡,稱之為「非賣品」。《歲寒三友》是他最為珍愛的作品之一,這件作品匯聚松、竹、梅之神韻,更妙的是,竹枝上有麻雀、梅花上有粉蝶、松枝間纏有蛛網。這是一塊花梨木樹頭,因為白皮多,當時很多人瞧不上它,黃黎祥花50塊錢買下這塊樹頭,利用白皮雕成了梅花、松枝間的蛛網等,紅白相間,成為一件獨特的俏色雕刻。

  「一名出色的根雕師,須具運斤如風的本領,能夠把材料的缺點變為優點,成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黃黎祥感觸頗深地說。

  他家的客廳裡還擺著一件名為《更喜岷山千裡雪》的作品,展現的是紅軍爬雪山的艱辛場景。這截木料是瓊海漁民從西沙打撈出的紫檀。還有一件名為《山鬼》的作品於2012年被授予海南省民間藝術精品展精品金獎。美麗的神女長發飄揚,與赤豹相依相偎,花梨材質特有的「鬼臉」跟人物、赤豹等巧妙結合,天人合一,作者之用心令人驚嘆。

  黃黎祥說,一般來說,花梨木因「鬼臉」多,不太適合雕刻女性形象。在雕刻之前,他反覆琢磨過這塊材質的特徵,靈感來自於屈原的詩作。果然,這種木料神秘而又浪漫的花紋恰能更好地展現在原始森林裡出沒的女子的風採。

  耗兩年心血,雕十八羅漢

  最近這兩年,黃黎祥家的燈光經常徹夜亮著,他正在創作組合雕塑《十八羅漢》。羅漢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根雕作品,中國文學作品中,關於羅漢的介紹不多,這就給中國雕塑家和畫家們以馳騁想像的極大空間,發揮的餘地極大。但長期以來,羅漢的形象要麼千人一面,要麼誇張怪誕。而黃黎祥的願望是,塑造出富有人情味,擁有喜怒哀樂等人間情懷的羅漢。

  在他的精雕細刻下,降龍羅漢威風八面,伏虎羅漢氣概萬千,他們的眼神嫉惡如仇,虯勁的肌肉充滿了正義的力量;而芭蕉羅漢蕉葉掩面神態詼諧,布袋羅漢肩扛巨袋滿臉笑容,騎象羅漢手捧經卷神態儒雅,長眉羅漢充滿智慧樂觀向上……他們的姿態千變萬化,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其面部表情刻畫入微、栩栩如生;舉手抬足卻又如粗獷的大寫意。如此虛實結合,更具張力。

  他所塑造的過江羅漢,手持拐杖,神情淡定,頗有「任憑風浪起,我自過江去」的決心與氣概,其材質的肌理恰如一件袈裟。

  挖耳羅漢的造型尤其生動:他擠著一隻眼,用手探耳,臉上露出愜意的表情。據黃黎祥介紹,在塑造挖耳羅漢的形象時,他本人對著鏡子擠眉弄眼過多次,終於確定構思方案。

  讓黃黎祥花費心思更多的是沉思羅漢,他從羅丹最著名的作品《思想者》受到啟發,他塑造的沉思羅漢雙眉緊鎖,體態清矍,正在託腮沉思。黃黎祥笑言,這是具有中國味道的思想者。

  談背後故事,用千把刻刀

  黃黎祥並非第一次創作「十八羅漢」,前些年他在廣西創作過的高達3米以上的巨型根雕「十八羅漢」聞名廣西,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投入了最多的心血,尋找所能找到的最好材質,尋求最完美的構思方案。在雕刻過程中,他根據工作需要動用了上千把刻刀,在每一處細節耐心琢磨。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接受美的陶冶,很少有人知道,藝術創作過程的艱辛。

  為表現出羅漢的錚錚鐵骨,這組作品所使用的木料分別是古沉黑檀和鐵梨木,均是他在廣西和越南邊境上淘到的。這些在水底,或地底下泡藏了幾千年高度碳化的古沉木有著玉石般的質地,不塗漆不打蠟,便呈現出鐵鑄銅打般的效果。「這些材質不僅非常沉重,而且非常堅硬,用電鋸一鋸就冒煙,使用電鋸時要特別小心地控制力度,一不小心就反彈回來了。」黃黎祥在工作時全副武裝,不僅戴著帽子還戴著口罩等,這樣可防止飛揚的硬木屑傷到自己。他感嘆道,這是他挑戰過的最硬的木料,這兩年來,他專程從廣東採購回來的特製刻刀被用斷了幾十把。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