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媽媽陪娃過年記憶:過年都是新的

2020-12-12 星星拾貝殼

「陽光姐姐」伍美珍的《過年都是新的》繪本,瞬間把我這個90後老母親拉回童年的記憶。

90年代,大年三十,大街小巷,鞭炮齊鳴,鑼鼓聲聲,年味兒十足。那時候,我們都會守在黑白電視機前,吃著年夜飯看春晚。我的記憶中,1998年,還珠格格熱播的那一年,我們家終於有彩色電視了。

今天和孩子一起共讀這本《過年都是新的》繪本,給人歲月流逝的匆匆之感,然而,不變的是過年時,那份穿新衣戴新帽給壓歲錢的快樂,簡單美好

故事開始於一個孩子抬頭仰望綻放的煙花。大年三十這天晚上,滿天的煙火綻放出一串串炫彩的金色之花。農家小院上掛著紅色的燈籠,屋簷上,還有厚厚的一層雪。小女孩抬頭仰望,神情專注,她靜靜地觀察滿天的煙花。

故事的第2頁,講述了小美一家,在廚房裡忙碌大年三十團圓飯的場景。對於90後老母親來說,熟悉的灶臺、熟悉的煤窩、熟悉的蒸籠;櫥柜上還有刻著紅旗的杯子、畫著一朵燦爛的紅色的牡丹花湯盆,沒有專門切東西的工具,只有木材製作的長案板。媽媽圍著圍裙在忙碌,而我(小美)在一旁高興地跑來跑去。這不正是我們的童年嗎?

我忍不住的輕聲問兒子:「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兒子看看我又看看圖片中的畫面,說,他看到了一條魚、以及柜子上的烤鴨,還有肉丸子。

很顯然因為成長的環境和體驗的不同,造成孩子對圖片中的畫面只停留在眼睛看到的。而我在一旁看到的全是童年時期,圍繞在媽媽身邊,跑來跑去的熱鬧。

最扎心的是下面這幅圖,孩子偷偷地掀起蒸魚的蒸籠,香噴噴的魚香味撲鼻而來。孩子的眼神是驚訝、更是一種期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他能夠把這種美好的希望,巧妙地融合在繪本的創作中。

讀這樣的書,因為孩子的生活體驗是空白的,所以我們在與孩子一起共讀這個片段的時候,可以弄下來,讓孩子多去感受,從圖片裡面感受到文化的氣息、濃重的年味。

孩子的滿足總是簡單的,小美在大年三十這天晚上,終於吃上了一桌豐盛的大餐。圍繞在他旁邊的,還有雪人、水餃、鞭炮、肉包。如今,物質發展迅速,孩子平時都很難見到新棉襖的花衣服。為了讓孩子體驗當時的民風民俗,我把自己小時候過年時的場景和孩子分享,孩子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現在過年,我沒有聽到鞭炮聲?」

過年因為放鞭炮造成的環境汙染一直存在,所以,我們當地從前年開始,大年三十就禁止家家戶戶放鞭炮。孩子也就沒有感受過年時鞭炮聲的熱鬧了。而今天的這本繪本剛好彌補了孩子的過年體驗。

故事第9頁這幅圖上還有一扇窗戶,窗戶上貼著兩條魚的貼畫,象徵年年有餘,不得不說,這套繪本圖畫的細節之處還是可圈可點的,對於現在的孩子,過年剪貼畫的生活體驗是沒有的,如果能通過這次繪本的閱讀,在過年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動手剪「年年有餘」的窗花,那一定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不一樣的記憶。

故事中小美和姐姐穿著新衣服穿梭在大院裡,哥哥在放鞭炮,樹上還有一層厚厚的積雪,就連老牌的自行車上都覆蓋著一層雪。屋內亮透透的光打在了剪紙上,格外喜氣。

大紅燈籠高高掛,天空中絢爛的煙花,炸裂了孩子想像的世界。小美抬頭仰望的背影讓孩子發出了疑問:「她在幹什麼呢?」閱讀中,當孩子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問號時,可以在這一頁停留片刻,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大人不參與,獨自徜徉在唯美圖畫中的美,只有孩子最懂,這種美不能用言語傳達。

小美一家去外婆家裡,外婆的孩子們也都回家過年,小家一下子變大家,熱鬧極了。外婆給孩子壓歲錢,還是「貳角」,繪本裡還特地把這個錢幣顯示得非常清楚。這種紙幣現在已經不流通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新奇的東西。

美好的一年就在孩子的期盼中開始了。多麼美好的際遇,在這年末和孩子一起翻開這本滿滿童年記憶的繪本吧,相信肯定可以給你重新出發的勇氣和力量。

我是星星拾貝殼,90後老師,家有萌娃,關注我,一起培養孩子閱讀好習慣。

相關焦點

  • 80後過年的記憶:我們小時怎麼過年
    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放年假了。不用每天拿著書包去上學,可以和小夥伴盡情玩耍了。買幾掛小鞭炮,一個一個去放,有雪時把鞭炮放在雪裡,讓鞭炮在雪裡響(想著點玩),玩的那叫一個嗨。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可以有新衣服穿。過年了,每年媽媽要給買套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去拜年,心中充滿了喜悅感。
  •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藏著孩子不該忘記的民俗記憶
    2、過年都是新的,喚醒對年的記憶《過年都是新的》便是這樣一本可以讓孩子感受過年氛圍的繪本,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品味童年的美好時光,感受濃濃的親情、友情和獨特的微鄉之情。這套繪·童年系列共有五本,有《過年都是新的》《夢幻柏樹街》《外婆家在老街》《小美和姐姐》《學校的小農莊》,這套圖畫是「陽光姐姐」伍美珍的繪本處女座。作者伍美珍出版少兒讀物100餘部,作品多次登上全國少兒書暢銷榜,很多被選入新聞出版總署及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向中小學生推薦優秀書目。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關於紅年桔的酸甜記憶,就是新年的感覺…
    我對過年的記憶,總少不了年桔的影子,記下它,就記下了那又酸又甜的歲月……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唯有到過年的時候,這些美夢終於大部分都可成真。新衣服有了,花生、瓜子、酥角、年糕陸續有來,還有我最喜歡吃的年桔。
  • 90後已經老了,過年全部在懷念過去的年味,如今新年味也不錯!
    90後的小時候,只要到了過年,就會很開心,因為可以掛燈籠、耍花車、穿新衣、走親戚、放鞭炮、逛廟會、吃年夜飯、收壓歲錢。長大之後,我們做的事情一樣,卻總覺得年味少了!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90後已經老了,過年全部在懷念過去的年味,如今新年味也不錯!
  • 過年趣事——米瑞蓉的老成都記憶(一)
    再有十多天就要過年了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講百節「春節」為首仿佛新的一年只有經歷了春節才能算得上是新年的到來於是過春節便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其實在我們小時候,過年的氣氛要從打霜入冬時就開始了,成都的冬天陰冷而潮溼,那時的孩子不講究,大多會穿上家裡大人手工縫製的老棉褲,不好看但很實用,到了哥哥們上中學了,那老棉褲是堅決不會穿的。 除此之外就是要置辦炭火,那時的碳火有木炭和焦炭兩種,木炭是木頭燒制而碳化後形成。大多成都人是習慣冬季的寒冷,但到了過年的日子,木炭生火便是過節不可缺少的幸福感。
  • 晏福強:過年的小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徵文
    在兒時的記憶中,我其實很怕過年,特別懼怕過三十夜(除夕),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十夜有三十條工,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挑水、拌煤、洗衣服、掃揚塵……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熱餈粑、糯米麵,條件好點的人家還會做五花八門的包穀粑、高粱粑、小米粑、吊漿粑、築粑等等,其中我親眼目睹母親和奶奶做過吊漿粑和築粑。
  • 為什麼90後不願意回家過年了?我想你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這件事,曾經在我很小的時候,還是有一點興趣的,因為可以出去玩而不用寫作業,還可以吃很多果凍不被媽媽罵。但長大了,過年就成了一年中最難逃的節日。我自己大概是有一顆不羈的心,對回家過年這件事的牴觸情緒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年中的巔峰。我覺得我是不對的,不孝的,不道德的。
  • 80後關於過年的美好回憶
    兒子問我:「媽媽,你小時候也這樣過年嗎?」一句話勾起了我對童年過年的回憶。 小時候年的味道,是臘月底滿村飄香的炸丸子、煮肉、蒸饅頭的香氣,當然還有放假後和小夥伴追逐打鬧的歡樂。對於小學生來說,寒假比暑假自由多了,我們不用幫大人去田裡拔草,不用去草地放羊,也不用天天幫著媽媽做飯。大人們因沒有了農活,每天只打點過年的吃喝用物,也不大管我們。
  • 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很開心,長大後,過年似乎成了一種負擔
    現在已經是12月份中旬了,離過年也越來越近了。在這裡,我想問一下大家,你們對過年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對於小白來說,小的時候過年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因為每當過年的時候,在外打工一年的父母會從工廠回來。他們會給我買很多的新衣服,新鞋子。過年的時候我還可以吃到平時比較少吃點的零食。
  • 記憶中的年味,懷念兒時的新年,也懷念那些過年的美好時光
    好像越長大,越感覺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都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兒時的記憶裡,過年,那是多麼激動興奮的一件事啊!總是在過年前,在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去上街趕集。集市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
  • 生活|| 過年之家鄉的味道
    當時那個年代物資缺乏,為了備齊所有的年貨或是給我們三個孩子一些驚喜,媽媽有時會讓跑車的親戚朋友從北京買一些時興的糖果或是點心,有時還給我們買最新款式的新衣服。過了二十三還要打掃房子,把所有的被褥都要拆洗一遍,縫被子,然後就是做各種食物。過年當然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因為有這些好吃的。
  • 來自媽媽每年例行的臘肉問候:儘管不想,但是時候準備回家過年了
    前兩日的一晚,接到媽媽的視頻電話,當時我正在外面,媽媽就速戰速決,通共聊了不到一分鐘。其實沒什麼大事,是媽媽每年都要例行問上的一個問題,「今年灌香腸、做臘肉嗎?鹹鴨蛋要不要也給你做上一些?」今年我跟媽媽打過無數次預防針,說今年不想回老家過年了。
  • 回味之前過年的味道
    等這些都忙活得差不多了,又要開始置辦各種年貨,上街趕集採購年三十烹製團圓飯所需的青菜肉類等食材,以及供奉家神的整雞整魚,還有年初一招待上門拜年的親朋好友的瓜子、糖果等食品,這些還不夠,還要預購足量的食材,以備招待年後探親訪友做客的人。
  • 過年了,想吃農家養的豬肉,抹不掉的記憶,回老家尋找一趟吧
    無論人走到哪裡,記憶最深的便是兒時的好食兒。長大後,由於工作原因,可能遠走他鄉,由一個偏僻的小鄉村遷徙到繁華的大都市。你的工作環境大變,生活條件也隨著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在獨自靜坐之時,兒時的記憶特別清晰。想起媽媽做的飯菜,饞得咂吧嘴。思緒馬上又回到了現實,那是回不去的記憶啊!
  • 不再放鞭炮、不再盼著穿新衣、不再盼著過年,如何讓孩子明白過年
    馬上要過年了,我家4歲的兒子早已放了年假,他剛剛上小班,這是他的第一個假期。自從放假以來,兒子就屢屢問我,媽媽我為什麼放假啊?我每次都回答道:「因為要過年了啊!」可兒子每次還會追問:「媽媽,什麼是過年啊?」
  • 【三秦歡樂頌】「過年的記憶」 主題徵文 16 · 王鴛鴦:最是那「年」回味長/ 朗誦:雨夜寒露
    碗口大小,扁而圓的坨坨饃,用上好的小麥麵粉發酵後,在平底鍋內小火烙制而成,外焦裡軟,不用配任何菜餚,只是坨坨饃的本身的味道,就足以讓人垂涎欲滴。這天,媽媽還要在爐灶口兩面貼上「上天言好話,下凡保平安」的小對聯。當年的我,心裡一直納悶,如果不供奉這香噴噴的坨坨饃,灶王爺就不替我們說好話了嗎?就不會保我們平安了嗎?流曲的瓊鍋糖也是這天供奉的佳品,酥脆香甜。
  • 回家,過年!
    轉身看了眼火車站烏央烏央的人,B城的火車站,永遠都是這麼擁擠,但是看起來又那麼親切,都是要回家過年的人吧?呦呦勾起了嘴角,笑得格外開心。 第一年過年,因為是新人,想要快點熟悉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快消品牌行業的,過年正是忙的時候,為了多學東西,沒敢回家。 第二年過年,提前訂了火車票,但過年那陣趕上了晉升評選,直屬領導說呦呦的表現特別好,認真而且努力,推了呦呦做候選人。其實呦呦對升職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畢竟比自己資格老的還有很多。
  • 過年
    長大後才似乎明白,不是大人們吝嗇,而是那時候的日子太窮,只得用量多又便宜的花生與葵花子來裝點門面,也更多了些熱情待客的意思。有些勤勞的主婦會將平日裡攢下的幾小把南瓜子一直留到年關,算是用自家珍貴的土特產迎接新年了。記憶中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過年時的花生與葵花子都是從自家鐵鍋裡炒出來的,你可別小瞧那一顆顆有點兒發黑的小傢伙們,它們是只聽那些有經驗、有耐心、有技術的長輩們的話呢。
  • 曾經的過年方式,記憶中抹不掉的年味!
    在感受如今春節帶來的年味同時,記憶深處的那些年味依舊抹不掉,那就是小時候過春節的年味——吃上好吃的飯菜和零食、穿上嶄新的衣服、領上幾塊錢壓歲錢、玩上喜歡的花炮。燉一大鍋肉,滿屋子都是肉香,這種「掰手指」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滿足,只有小時候才有;年前一大家人還要蒸一鍋又一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菜包子,主食備的足足的,心中那是樂呵呵;除夕那天,父母包上自己愛吃的餃子,吃飽後還想吃;大人喝酒剩下的下酒菜那是心中期盼已久的,恨不得把盤子都舔乾淨;散裝糖、瓜子、花生等零食,總想給自己的口袋裡裝的滿滿的,感覺多少都吃不夠。
  • 過年與過年習俗之酥玉蘭片
    在我的記憶中,當年製作玉蘭片所用的主料是糯米,和一定比例的糖(絕大多數時候是糖精調水,因為買不起糖——白糖或者紅糖)。玉蘭片自製的基本工藝是:先將糯米蒸熟,用淘米的木盆或瓷盆攪拌、揉搓、拉抻均勻,使之富有韌性和嚼勁。拉抻、揉和幾次之後,再拉成較粗的長條,然後用刀切成薄片,用圓篾盤或方託盤攤開來曬開。到了臘月小年後,完成最後一道工序,然後就能夠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