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姐姐」伍美珍的《過年都是新的》繪本,瞬間把我這個90後老母親拉回童年的記憶。
90年代,大年三十,大街小巷,鞭炮齊鳴,鑼鼓聲聲,年味兒十足。那時候,我們都會守在黑白電視機前,吃著年夜飯看春晚。我的記憶中,1998年,還珠格格熱播的那一年,我們家終於有彩色電視了。
今天和孩子一起共讀這本《過年都是新的》繪本,給人歲月流逝的匆匆之感,然而,不變的是過年時,那份穿新衣戴新帽給壓歲錢的快樂,簡單美好
故事開始於一個孩子抬頭仰望綻放的煙花。大年三十這天晚上,滿天的煙火綻放出一串串炫彩的金色之花。農家小院上掛著紅色的燈籠,屋簷上,還有厚厚的一層雪。小女孩抬頭仰望,神情專注,她靜靜地觀察滿天的煙花。
故事的第2頁,講述了小美一家,在廚房裡忙碌大年三十團圓飯的場景。對於90後老母親來說,熟悉的灶臺、熟悉的煤窩、熟悉的蒸籠;櫥柜上還有刻著紅旗的杯子、畫著一朵燦爛的紅色的牡丹花湯盆,沒有專門切東西的工具,只有木材製作的長案板。媽媽圍著圍裙在忙碌,而我(小美)在一旁高興地跑來跑去。這不正是我們的童年嗎?
我忍不住的輕聲問兒子:「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兒子看看我又看看圖片中的畫面,說,他看到了一條魚、以及柜子上的烤鴨,還有肉丸子。
很顯然因為成長的環境和體驗的不同,造成孩子對圖片中的畫面只停留在眼睛看到的。而我在一旁看到的全是童年時期,圍繞在媽媽身邊,跑來跑去的熱鬧。
最扎心的是下面這幅圖,孩子偷偷地掀起蒸魚的蒸籠,香噴噴的魚香味撲鼻而來。孩子的眼神是驚訝、更是一種期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他能夠把這種美好的希望,巧妙地融合在繪本的創作中。
讀這樣的書,因為孩子的生活體驗是空白的,所以我們在與孩子一起共讀這個片段的時候,可以弄下來,讓孩子多去感受,從圖片裡面感受到文化的氣息、濃重的年味。
孩子的滿足總是簡單的,小美在大年三十這天晚上,終於吃上了一桌豐盛的大餐。圍繞在他旁邊的,還有雪人、水餃、鞭炮、肉包。如今,物質發展迅速,孩子平時都很難見到新棉襖的花衣服。為了讓孩子體驗當時的民風民俗,我把自己小時候過年時的場景和孩子分享,孩子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現在過年,我沒有聽到鞭炮聲?」
過年因為放鞭炮造成的環境汙染一直存在,所以,我們當地從前年開始,大年三十就禁止家家戶戶放鞭炮。孩子也就沒有感受過年時鞭炮聲的熱鬧了。而今天的這本繪本剛好彌補了孩子的過年體驗。
故事第9頁這幅圖上還有一扇窗戶,窗戶上貼著兩條魚的貼畫,象徵年年有餘,不得不說,這套繪本圖畫的細節之處還是可圈可點的,對於現在的孩子,過年剪貼畫的生活體驗是沒有的,如果能通過這次繪本的閱讀,在過年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動手剪「年年有餘」的窗花,那一定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不一樣的記憶。
故事中小美和姐姐穿著新衣服穿梭在大院裡,哥哥在放鞭炮,樹上還有一層厚厚的積雪,就連老牌的自行車上都覆蓋著一層雪。屋內亮透透的光打在了剪紙上,格外喜氣。
大紅燈籠高高掛,天空中絢爛的煙花,炸裂了孩子想像的世界。小美抬頭仰望的背影讓孩子發出了疑問:「她在幹什麼呢?」閱讀中,當孩子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問號時,可以在這一頁停留片刻,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大人不參與,獨自徜徉在唯美圖畫中的美,只有孩子最懂,這種美不能用言語傳達。
小美一家去外婆家裡,外婆的孩子們也都回家過年,小家一下子變大家,熱鬧極了。外婆給孩子壓歲錢,還是「貳角」,繪本裡還特地把這個錢幣顯示得非常清楚。這種紙幣現在已經不流通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新奇的東西。
美好的一年就在孩子的期盼中開始了。多麼美好的際遇,在這年末和孩子一起翻開這本滿滿童年記憶的繪本吧,相信肯定可以給你重新出發的勇氣和力量。
我是星星拾貝殼,90後老師,家有萌娃,關注我,一起培養孩子閱讀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