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述年」「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啟事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發行的電影《沒有過不去的年》以親情為主題,通過展示一家人在過年前十幾天的生活圖景,反映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溫情之作。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啟事
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山東學習平臺統一安排,「學習強國」東營學習平臺將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活動。 一、「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 1.徵文主題 聚焦傳統節日春節 書寫過年集體記憶 抒發共同家園鄉愁。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李廣標:小時候的年味
母親把一把掃帚綁在竹杆上,將房梁屋椽上一年的陳灰都清掃乾淨,新年要有新氣象。那時買糧食要用糧票,父親買兩袋七九的麵粉,母親用來製作過年食品。包子、饅頭都蒸幾鍋,饅頭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或紅字,就叫做點心,存放在甕裡或缸裡,自己吃或給親戚回禮,一直到正月十五。說到回禮,做發糕是重頭戲。
-
過年趣事——米瑞蓉的老成都記憶(一)
再有十多天就要過年了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講百節「春節」為首仿佛新的一年只有經歷了春節才能算得上是新年的到來於是過春節便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其實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講並不知道在中國古代中都把春節叫著「元旦」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也就將農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新年之始的「老黃曆」將「元旦」這個專屬的新年第一天平移到和國際接軌的公元新曆的
-
記憶中的年味,懷念兒時的新年,也懷念那些過年的美好時光
好像越長大,越感覺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淡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都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兒時的記憶裡,過年,那是多麼激動興奮的一件事啊!總是在過年前,在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去上街趕集。集市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
-
「我的中國年」黃俊:關於年的記憶
最遠的遠方其實就是故鄉。街頭紅紅的燈籠比日曆更精確地告訴我們,又是新年了!對於每一個離家的遊子而言,過年都是一個親近故鄉、忙碌而美麗如詩的季節。可是,仍有多少遊子在這樣的季節卻只能身在遠方心繫故鄉。各位網友,這裡是江西日報微信夜讀欄目《我的中國年》系列誦讀節目,這次我們邀約了眾多海內外作家賜稿,與大家分享關於中國年的感悟與記憶,和大家一起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的濃鬱氛圍。今天欣賞的是來自黃俊的作品《關於年的記憶》。敬請收聽。關於年的記憶文/黃俊潔白的羊群在瓦藍深邃的牧場遊蕩,暖陽灑落在整個窗臺。
-
【三秦歡樂頌】「過年的記憶」 主題徵文 16 · 王鴛鴦:最是那「年」回味長/ 朗誦:雨夜寒露
過完小年,人們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迎接新年的準備。第一件艱巨的事情是「掃舍」,也就是年終徹底的大掃除。全家人黎明即起,這一天家裡最亂,小孩子卻最興奮。比起家裡以往一成不變的擺布,這天的室外屋內,上刷下掃,除蛛網,擦門窗更能使他們激動,不光自己的勞動能得到大人們的肯定,也不缺少玩的樂趣,更或在某一時刻,找到久違的玩具也極有可能。女人們則忙著洗衣服,拆洗被子。
-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藏著孩子不該忘記的民俗記憶
對於現在小朋友來說,過年似乎只是長途跋涉回老家,老家漫天的鞭炮一地的紅紙,又或者跟父母去旅遊,小朋友們大多不知道過年的真正意義,僅聽家長講述又很抽象。而一個好的繪本,可以幫助小朋友主動去了解春節的由來,還可以了解家鄉的習俗,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
80後過年的記憶:我們小時怎麼過年
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放年假了。不用每天拿著書包去上學,可以和小夥伴盡情玩耍了。買幾掛小鞭炮,一個一個去放,有雪時把鞭炮放在雪裡,讓鞭炮在雪裡響(想著點玩),玩的那叫一個嗨。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可以有新衣服穿。過年了,每年媽媽要給買套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去拜年,心中充滿了喜悅感。
-
過年我選臺兒莊,只為尋找那份童年記憶中的年味
2020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除夕的燈火正在路上。我常常在想,年味究竟是什麼?曾幾何時,年味是孩子口中咿咿呀呀的那樣一首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樓下的汽笛聲急促的鳴著,沉浸在回憶之中的我忽然醒來,恍惚幾十年過去,記憶中的年味,似乎和逝去的青春與老房子的磚瓦一起消失了。
-
筆記|C6 記憶 之二、感覺記憶 & 三、短時記憶
二、感覺記憶(一)感覺記憶的含義感覺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感覺登記)。它是記憶系統開始的階段。存儲時間大約為0.25—4秒。(二)感覺記憶的信息加工(感覺記憶的編碼)1.
-
原創散文:過年的味道
很多人從冷的地方到暖和地方過年。於是,到了過年,城市裡反而冷冷清清。每一種生活,都有著它自己獨特的美好。尤其是那些記憶裡的年味,鞭炮,燈籠,蒸籠,炸麻花圓子,穿新衣,歷歷在目。孩子們會在除夕夜,男孩子玩著炮仗,女孩手拿煙花,一圈一圈劃著,畫出對來年最好的祝願。
-
90後媽媽陪娃過年記憶:過年都是新的
「陽光姐姐」伍美珍的《過年都是新的》繪本,瞬間把我這個90後老母親拉回童年的記憶。90年代,大年三十,大街小巷,鞭炮齊鳴,鑼鼓聲聲,年味兒十足。那時候,我們都會守在黑白電視機前,吃著年夜飯看春晚。我的記憶中,1998年,還珠格格熱播的那一年,我們家終於有彩色電視了。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一、什麼是小年「小年」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過年記憶之三
過年,門旁掛的桃木板,刻畫些人物符文,便可。桃符常刻畫闢邪的人物,為兩兄弟,一個叫鬱壘,一個叫神荼。唐太宗曾讓秦瓊、尉遲敬德二將守門,後世沿用至今。五代時,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公元964年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孟昶嫌辛文士提得不工整,親手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最早的一副春聯。
-
中國人過年:活色生香一百年(值得收藏)
那一年的上海,已流露出關於春節的某些洋派氣質。二月一日(正月初一)出版的《申報》上,有則雜談:「新年各處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別者:門上懸松柏,西例也;賀歲穿貂褂,京式也;體面商人元旦必手籠箭袖,仿宮派也;地方紳董初三日穿補褂拜年,忘忌辰也。」兩年後的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改用公曆。那也是一個一切要求「新」的年代,舊的皆要廢止,包括舊曆新年。
-
打卡河南「網紅街」丨平中大街:「街頭博物館」講述信陽人的集體記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網際網路短視頻的發展,帶動了「網紅街」的崛起,一條「網紅街」不僅可以撐起一座城市的顏值,還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鄭州有德化街,洛陽有十字老街......你家鄉的「網紅街」有哪些呢?五月一日起,大河網將攜手河南省十八地市,持續推出「網紅街」視頻專題,帶動旅遊發展,助力河南經濟復甦。
-
晏福強:過年的小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徵文
在兒時的記憶中,我其實很怕過年,特別懼怕過三十夜(除夕),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十夜有三十條工,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挑水、拌煤、洗衣服、掃揚塵……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熱餈粑、糯米麵,條件好點的人家還會做五花八門的包穀粑、高粱粑、小米粑、吊漿粑、築粑等等,其中我親眼目睹母親和奶奶做過吊漿粑和築粑。
-
《奪冠》(中國女排),這就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它不僅將喚醒眾多老一代人的時代記憶,更將成為新一代人的時代記憶。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實現「五連冠」和在新世紀實現五次奪冠的中國女排,無疑是無數中國人心目中體育精神乃至時代精神的象徵之一從飾演青年郎平的白浪(現實中朗平之女)到飾演朗平的鞏俐,從選角氣質極為準確的老女排到多是真人出鏡的新女排,她們的表演,並不在於個人表現有多突出與演技精妙,而是通過集體的配合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米酒飄香年味濃》
釀米酒,要先挑選好糯米,要選自家親手種植的糯米,米粒要飽滿圓潤,色澤要光亮。過年時,喝彝家的米酒,吃彝家的殺豬飯,其實是在外遊子們對故鄉、親情、友情難於割捨的縷縷鄉愁。同時也是彝家人讚美現在的幸福生活,期盼團結和睦、風調雨順,追求美好生活的濃濃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