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李廣標:小時候的年味

2021-02-17 高新區顧官屯鎮中學

有諺語說,臘八臘八,凍死叫花;還有說法是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就說天氣寒冷,年味漸濃。

臘月二十三貼灶神,牆是土坯牆,畫是粗糙的木板畫,灶王爺的五官都是幾何線條,但過小年儀式感一點不差:灶前燒三柱香,作揖行禮完畢,母親還要在灶爺嘴上抹點糖稀,因為據傳每年的這個晚上,灶神上天匯報,至除夕日返回人間,所以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把鍋灶內火燒旺,灶王爺便趁著火勢上天庭報告去了。之後幾天是灶王不在的日子,才開始掃家掃院。母親把一把掃帚綁在竹杆上,將房梁屋椽上一年的陳灰都清掃乾淨,新年要有新氣象。

那時買糧食要用糧票,父親買兩袋七九的麵粉,母親用來製作過年食品。包子、饅頭都蒸幾鍋,饅頭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或紅字,就叫做點心,存放在甕裡或缸裡,自己吃或給親戚回禮,一直到正月十五。說到回禮,做發糕是重頭戲。先煮紅棗,至今記得在土坑邊的爐子上,我一邊做《寒假生活》,一邊聞著從鍋裡冒出水蒸汽裡透出熟棗的香甜味。然後發麵,發麵不象現在用現成的酵母菌,那時都是用上次發麵剩的酵面頭,我問母親家裡第一塊酵面頭哪裡來的,她說從鄰居家借的。我很疑惑最開始的面頭是從哪裡來的。面發好了,將蜂窩樣的麵攤成圓餅,或做成花型,摞成多層塔,層間花心填棗,紅白相間,造型整齊,是美味的食品,也是耐看的藝術品。

肉只有過年有機會吃一次,一年也就盼著這一天。既然一年難得吃一次,家裡買些肥肉煉大油,炒菜用好幾個月,剩下豬油渣很香隨便讓吃,有一年我吃得太多,頭疼好幾天,至今聞到那味都難受。有時父親會要一個豬頭,用來供在祖先的香案前。這東西處理難在去肉褶裡的毛,父親的辦法是用燒化的瀝青糊在豬頭上,待幹了揭下來,現在知道瀝青是鍊石油的殘渣,用這方法有毒性。

臘月二十八是最後一個王廟集,也是周圍幾十個村的年集。俗話說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爺爺買頂新氈帽。父親給每個孩子五角或二角錢趕集,那是第三套人民幣吧,五角的一面是紡織女工在車間的藍色圖案,兩角是武漢長江大橋。嶄新的紙幣讓我們興奮不已。我喜歡鞭炮,年畫,集南市被賣炮的「炸」得硝煙瀰漫,空氣裡滿是硫磺磷硝味,各家比拼誰的炮更響,誰吆喝得賣力氣,熱鬧非凡;弟弟喜歡要大刀、孫悟空的面具、,冰糖葫蘆;妹妹要紅絨花,小風車。到中午都喜歡到集市中心的包子鋪吃包子,不知為什麼家裡的面從來發不了那樣軟,那樣白。

那時臘月裡數九天特別冷,地面都凍裂,孩子小手從棉襖袖子露出來也裂了。三十早晨一覺醒來,發現屋裡面貼滿窗花、門上掛著燈籠、牆上貼著福字,玻璃窗外面結著鳳尾樣的冰花,地上白雪皚皚,紅白映襯、冷暖對比也是過年給人強烈感受的原因之一吧。出門看大門上貼門神,威風凜凜,現在想大約是唐代武將秦叔寶和尉遲恭。

陰曆三十午夜之前除了家人去世不滿三年的都要貼春聯,農村叫貼對子,村裡有個高中生算有文化的秀才,在冷呵呵的天氣裡幫大家寫春聯,許多人排隊去他家寫,個人帶紅紙,他白搭墨水,沒見過書法家長什麼樣,我們眼裡他就是書法家,一筆一畫地剛勁有力!紅紙上待幹的黑墨閃閃發亮,詞也很有文化味: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鳥語花香歌麗日,民康物阜樂堯天;……

鄰居有個爺爺經常主持村裡紅白事,他家院裡大年三十晚上開始點長明燈,在長杆上挑到兩個正房高,照得周圍十幾戶鄰居院子都是亮的,直到正月十五,大略寄寓益壽延年之意。紅燈籠還是有點奢侈,我家掛兩個小燈,裡面放蠟燭,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各亮一晚。

三十晚上允許小孩子不睡覺,我們就在院子裡拿著焰火棒追逐,放旋轉的蓮花,尖嘯一聲就不見了的「鑽天猴」,或者豪華的「天女散花」,這時全家都出來院子裡,看彩色焰火在黑色的天空炸開。奶奶包著餃子,在餃子裡包上銅錢或是蜜棗,說誰吃到就是來年運氣最好的人。我們姊妹幾個在旁邊跑跑跳跳,弟弟還會上去學著捏上幾個不成形的「卡通餃子」,全家人樂呵呵地。煮餃子時,要放一掛大鞭炮,一百響,掛在光禿禿的棗樹枝上,噼噼啪啪,妹妹捂住耳朵在門縫裡看,院子裡瀰漫著青色的煙霧。如果當年有種芝麻,爺爺說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那時農村收音機不多、電視機更少,父親從東阿縣城買了臺雙喜牌黑白電視機,開始全村都來小院裡看《娃女》,沒電時靠登自行車發電維持「演出」。三十晚上全家圍坐,父親燙一壺東阿酒廠出的低檔酒,在氤氳繚繞的煙霧中,看《水滸傳》中林衝雪夜上梁山一節的情景至今印象清楚。

十二點要下餃子,「更歲交子」,後來有了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完了「新年的鐘聲將要敲響」時就聽遠遠近近,四鄰八鄉一片鞭炮聲此起彼伏。

每到新年,孩子才有新衣服穿,母親為我們姊妹三個每人都做一件新衣服,為此不知在煤油燈下熬了多少個夜晚。新衣做好放在高高的櫥櫃最裡面的地方,平時我們都隔段時間去摸一下,確定新衣服還在。三十晚上疊得整整齊齊放在枕頭邊。初一早晨天沒亮,叔兄弟小勇就來敲門,來炫耀簇新的棉襖棉褲棉鞋,出門看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互道過年好。拜年隊伍來往不斷,小夥子忽拉一大幫,姑娘媳婦紮成一堆,中年人三五個結伴而行。院裡輩份排行最長的家裡掛上家譜軸子,年紀大的人在家迎接五服內的親鄰來拜年,或者準備給小孩子掏壓歲錢。

過了初一,母親就說「年跑遠嘍」。後來才知道春節是持續到正月十五的。人一天天長大,物質缺乏的年代已成為記憶逐漸塵封,現在的你是不是有一種感覺,節日裡身體回到了家,心卻還在漂泊漫遊?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年味是小時候的年味
    想想我也是奔三的人,對於過年這個中國年來說,沒有特別多的感觸,唯一的感觸就是,馬上要過年,又要老一歲,就希望時光慢慢的走,慢慢的,我想多年輕一點。有時候覺得小時候的記憶太少了,那些屬於我的成長記憶基本上寥寥無幾,但是有些記憶一旦記住了就是一輩子。小時候的過年就是穿新衣,放鞭炮,串親戚。
  • 記憶裡小時候的年味
    圖片來自網絡過年在每個中國人的眼裡,屬於一年裡最大的日子,不管天涯海角,回家過年團聚是每個人共同的心願。記憶裡老家的年是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的,臘八節吃了臘八粥就逐漸拉開了過年的序幕,但真正的忙活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正式開始的。農曆二十三是請灶神的日子,小時候的記憶裡每年的這天母親都會把舊的灶王爺的的畫像摘下來燒掉,再貼上新的灶王爺的畫像。在摘舊的灶王爺畫像前會擺上好多供品,糖果。
  • 「網絡述年」「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啟事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發行的電影《沒有過不去的年》以親情為主題,通過展示一家人在過年前十幾天的生活圖景,反映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溫情之作。
  • 小時候記憶中的年味
    對於「年味」每個人因為環境和經歷不同所以感受都有所不同,也許小孩子覺得「年味」就是每年有壓歲錢紅包收,有糖果吃,大人覺得「年味」是長時間間沒見的朋友同學,老人家覺得「年味」是看到自己的子女回來後的熱鬧,而我覺得年味不是這樣的,年味最重要的是分享這一年來大家收穫的喜悅,一家人或者和村裡人一起合作準備年貨的體驗以及這種過年的儀式感,但這些年科技進步了大家漸漸的把它遺忘了
  • 曾經的過年方式,記憶中抹不掉的年味!
    年味,每個人對這個詞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年味之於我,是春節帶來的濃厚節日氣氛,是春節期間美好的味蕾享受,是春節一家人幸福的團圓……只要能夠讓我記憶深刻、幸福開心,我覺得這樣的春節就是充滿年味的。時代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如今過春節,雖然物質上帶來的年味沒有那麼強烈了,但是只要一家人團圓幸福和開心那就是年味。在感受如今春節帶來的年味同時,記憶深處的那些年味依舊抹不掉,那就是小時候過春節的年味——吃上好吃的飯菜和零食、穿上嶄新的衣服、領上幾塊錢壓歲錢、玩上喜歡的花炮。
  • 小時候過年年味濃濃,長大後年味卻越來越淡
    不知大家隨著年齡的增長,是否注意到了這麼一點,過年時侯的年味越來越淡,遠遠沒有小時候的年味濃了,也沒有小時候那種對過年的期盼了,在除夕的那一天晚上,只是覺得就是十分平淡的一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開始變得很大,許多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過年時也無法回家與自己的家人團聚,團圓逐漸變成了一種奢望,當父母在過年時看不到自己的兒女在自己身邊,心裡肯定也不是滋味,對此其實我很想勸一下周邊的年輕人,希望你們在過年時能回家與家人團聚,我們不在乎這一時的得失,但我們要讓每一天都過好。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啟事
    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山東學習平臺統一安排,「學習強國」東營學習平臺將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活動。  一、「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  1.徵文主題  聚焦傳統節日春節 書寫過年集體記憶 抒發共同家園鄉愁。
  • 長大以後,無比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濃濃年味
    在中國人的節日裡,除夕這一天,是中國人的一年裡最有儀式感的一天。它意味著合家團圓,意味著辭舊迎新,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長大以後的春節少了鞭炮聲聲,少了廟會上的熱鬧,少了小夥伴們之間的玩耍,似乎濃濃的年味都變淡了。記得小時候到了年三十這一天。
  • 成年的世界,哪裡有年味?最美的年,是小時候的年
    2020年的春節比往年都早一些,還有幾天就放假過年了,年關將近,又到了置辦年貨的緊要關頭,大街小巷已漸漸瀰漫了春節的氣息,年味也開始濃厚起來。又要過年了,你還會不會像小時候那樣盼望過年。每到這個時候,不少人感慨:年味越來越淡了,記憶中濃烈的年味究竟去哪了?
  • 繪見|年味比小時候淡了?其實真相是……
    視頻:繪見|年味比小時候淡了?↓↓↓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大魚大肉如今天天山珍海味吃到肚歪少了對年夜飯的那份期待小時候>「年」見證著你成長的點滴其實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平時的好日子讓你口味變「刁」了過年了請暫時忘掉自己已經是成年人再「孩子氣」一回你會發現年味
  • 小時候的年味,長大後的記憶
    小時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過年了,因為每到過年就有新衣服穿,還有壓歲錢拿,別提有多開心了。直到現在長大了,才發現,自己期待的還有那時候獨一無二的「年味」。節氣立春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關於紅年桔的酸甜記憶,就是新年的感覺…
    我對過年的記憶,總少不了年桔的影子,記下它,就記下了那又酸又甜的歲月……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在我整個童年時期,紅紅的年桔是我記憶中最美味的過年食品之一。哪怕是現在最甜的巴西柑、皇帝柑、砂糖橘等,都不能跟我小時候記憶中的年桔味道相媲美。
  • 小時候的年味記憶
    小時候,過年是一件大事。寒假開始後,年就一天天近了。臘月二十出頭,緊張的年貨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炒米、炒花生、做餈粑、炸翻餃、麻花、炒米糖,做餅乾、酥餅,做豆腐,炸圓子、炸魚,滷菜,蒸饅頭,年三十前的一星期,每天都排得滿滿的。
  • 小時候過年的味道是這個樣子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現在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想起來我們小時候真是幸福,舉國同慶,合家團圓的年味讓我非常懷念!我們的祖國是個偉大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村落,都有他自己不一樣的風俗民情,當然連過年都有不一樣的味道。我是廣西省地地道道的玉林人,我愛這個有著732萬人口,夏長冬短,暑熱過半,冬寒無雪有趣的城市。玉林人過年,那可是別有一番特色。
  • 過年我選臺兒莊,只為尋找那份童年記憶中的年味
    樓下的汽笛聲急促的鳴著,沉浸在回憶之中的我忽然醒來,恍惚幾十年過去,記憶中的年味,似乎和逝去的青春與老房子的磚瓦一起消失了。突然我想去一個地方去把記憶中的年味尋到有人說那裡叫——臺兒莊兒時的年味,是紅紅火火趕一場廟會
  • 那些小時候的年味美食 總能給自己回憶甜甜
    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今年依然在都市裡過節,但都市的美好與繁華,總代替不了遠方家鄉的年味。特殊時期,大家都紛紛宅在家裡,或許每個人有自己的「宅」法。我更多是對往年的回憶,更多會對兒時的記起,在記起中,重溫兒時的年味,總覺著心裡暢達舒服。
  • 「創作開運禮」小時候的年味
    記憶深處,小時候的年味才是最難以忘懷的.那會村裡幾乎每家每戶都養了豬,基本都是留在過年的時候再宰殺,而且不管哪家殺豬都要叫上親朋好友來家裡吃飯,所以說一到過年頓頓都可以吃上新鮮的豬肉,而在平時是很難得的事情。
  • 記憶中的年味,並以此文懷念我親愛的母親
    我的母親已經離開我們四年了,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念我逝去的母親,在我關於過年的記憶中,年味就是與母親相聯繫的一切。在我小時候,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還是比較拮据的,我們家四兄妹,每每快到過年的時候,我們就盼望著有一套新衣服,早早的就想像著新衣服是什麼樣子,衣服上有幾個荷包,是什麼顏色?那時的年味充滿了簡單的期待。我的母親手很巧,那時我們兄妹的衣服都是她給親自手做的,白天她要上班,到晚上我們睡覺時,都還能聽到縫紉機的聲音。
  • 90後已經老了,過年全部在懷念過去的年味,如今新年味也不錯!
    90後的小時候,只要到了過年,就會很開心,因為可以掛燈籠、耍花車、穿新衣、走親戚、放鞭炮、逛廟會、吃年夜飯、收壓歲錢。長大之後,我們做的事情一樣,卻總覺得年味少了!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90後已經老了,過年全部在懷念過去的年味,如今新年味也不錯!
  • 80後過年的記憶:我們小時怎麼過年
    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放年假了。不用每天拿著書包去上學,可以和小夥伴盡情玩耍了。買幾掛小鞭炮,一個一個去放,有雪時把鞭炮放在雪裡,讓鞭炮在雪裡響(想著點玩),玩的那叫一個嗨。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可以有新衣服穿。過年了,每年媽媽要給買套新衣服,穿上新衣服去拜年,心中充滿了喜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