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諺語說,臘八臘八,凍死叫花;還有說法是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就說天氣寒冷,年味漸濃。
臘月二十三貼灶神,牆是土坯牆,畫是粗糙的木板畫,灶王爺的五官都是幾何線條,但過小年儀式感一點不差:灶前燒三柱香,作揖行禮完畢,母親還要在灶爺嘴上抹點糖稀,因為據傳每年的這個晚上,灶神上天匯報,至除夕日返回人間,所以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把鍋灶內火燒旺,灶王爺便趁著火勢上天庭報告去了。之後幾天是灶王不在的日子,才開始掃家掃院。母親把一把掃帚綁在竹杆上,將房梁屋椽上一年的陳灰都清掃乾淨,新年要有新氣象。
那時買糧食要用糧票,父親買兩袋七九的麵粉,母親用來製作過年食品。包子、饅頭都蒸幾鍋,饅頭蒸好後,正中間再印個紅花或紅字,就叫做點心,存放在甕裡或缸裡,自己吃或給親戚回禮,一直到正月十五。說到回禮,做發糕是重頭戲。先煮紅棗,至今記得在土坑邊的爐子上,我一邊做《寒假生活》,一邊聞著從鍋裡冒出水蒸汽裡透出熟棗的香甜味。然後發麵,發麵不象現在用現成的酵母菌,那時都是用上次發麵剩的酵面頭,我問母親家裡第一塊酵面頭哪裡來的,她說從鄰居家借的。我很疑惑最開始的面頭是從哪裡來的。面發好了,將蜂窩樣的麵攤成圓餅,或做成花型,摞成多層塔,層間花心填棗,紅白相間,造型整齊,是美味的食品,也是耐看的藝術品。
肉只有過年有機會吃一次,一年也就盼著這一天。既然一年難得吃一次,家裡買些肥肉煉大油,炒菜用好幾個月,剩下豬油渣很香隨便讓吃,有一年我吃得太多,頭疼好幾天,至今聞到那味都難受。有時父親會要一個豬頭,用來供在祖先的香案前。這東西處理難在去肉褶裡的毛,父親的辦法是用燒化的瀝青糊在豬頭上,待幹了揭下來,現在知道瀝青是鍊石油的殘渣,用這方法有毒性。
臘月二十八是最後一個王廟集,也是周圍幾十個村的年集。俗話說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爺爺買頂新氈帽。父親給每個孩子五角或二角錢趕集,那是第三套人民幣吧,五角的一面是紡織女工在車間的藍色圖案,兩角是武漢長江大橋。嶄新的紙幣讓我們興奮不已。我喜歡鞭炮,年畫,集南市被賣炮的「炸」得硝煙瀰漫,空氣裡滿是硫磺磷硝味,各家比拼誰的炮更響,誰吆喝得賣力氣,熱鬧非凡;弟弟喜歡要大刀、孫悟空的面具、,冰糖葫蘆;妹妹要紅絨花,小風車。到中午都喜歡到集市中心的包子鋪吃包子,不知為什麼家裡的面從來發不了那樣軟,那樣白。
那時臘月裡數九天特別冷,地面都凍裂,孩子小手從棉襖袖子露出來也裂了。三十早晨一覺醒來,發現屋裡面貼滿窗花、門上掛著燈籠、牆上貼著福字,玻璃窗外面結著鳳尾樣的冰花,地上白雪皚皚,紅白映襯、冷暖對比也是過年給人強烈感受的原因之一吧。出門看大門上貼門神,威風凜凜,現在想大約是唐代武將秦叔寶和尉遲恭。
陰曆三十午夜之前除了家人去世不滿三年的都要貼春聯,農村叫貼對子,村裡有個高中生算有文化的秀才,在冷呵呵的天氣裡幫大家寫春聯,許多人排隊去他家寫,個人帶紅紙,他白搭墨水,沒見過書法家長什麼樣,我們眼裡他就是書法家,一筆一畫地剛勁有力!紅紙上待幹的黑墨閃閃發亮,詞也很有文化味: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鳥語花香歌麗日,民康物阜樂堯天;……
鄰居有個爺爺經常主持村裡紅白事,他家院裡大年三十晚上開始點長明燈,在長杆上挑到兩個正房高,照得周圍十幾戶鄰居院子都是亮的,直到正月十五,大略寄寓益壽延年之意。紅燈籠還是有點奢侈,我家掛兩個小燈,裡面放蠟燭,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各亮一晚。
三十晚上允許小孩子不睡覺,我們就在院子裡拿著焰火棒追逐,放旋轉的蓮花,尖嘯一聲就不見了的「鑽天猴」,或者豪華的「天女散花」,這時全家都出來院子裡,看彩色焰火在黑色的天空炸開。奶奶包著餃子,在餃子裡包上銅錢或是蜜棗,說誰吃到就是來年運氣最好的人。我們姊妹幾個在旁邊跑跑跳跳,弟弟還會上去學著捏上幾個不成形的「卡通餃子」,全家人樂呵呵地。煮餃子時,要放一掛大鞭炮,一百響,掛在光禿禿的棗樹枝上,噼噼啪啪,妹妹捂住耳朵在門縫裡看,院子裡瀰漫著青色的煙霧。如果當年有種芝麻,爺爺說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那時農村收音機不多、電視機更少,父親從東阿縣城買了臺雙喜牌黑白電視機,開始全村都來小院裡看《娃女》,沒電時靠登自行車發電維持「演出」。三十晚上全家圍坐,父親燙一壺東阿酒廠出的低檔酒,在氤氳繚繞的煙霧中,看《水滸傳》中林衝雪夜上梁山一節的情景至今印象清楚。
十二點要下餃子,「更歲交子」,後來有了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完了「新年的鐘聲將要敲響」時就聽遠遠近近,四鄰八鄉一片鞭炮聲此起彼伏。
每到新年,孩子才有新衣服穿,母親為我們姊妹三個每人都做一件新衣服,為此不知在煤油燈下熬了多少個夜晚。新衣做好放在高高的櫥櫃最裡面的地方,平時我們都隔段時間去摸一下,確定新衣服還在。三十晚上疊得整整齊齊放在枕頭邊。初一早晨天沒亮,叔兄弟小勇就來敲門,來炫耀簇新的棉襖棉褲棉鞋,出門看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互道過年好。拜年隊伍來往不斷,小夥子忽拉一大幫,姑娘媳婦紮成一堆,中年人三五個結伴而行。院裡輩份排行最長的家裡掛上家譜軸子,年紀大的人在家迎接五服內的親鄰來拜年,或者準備給小孩子掏壓歲錢。
過了初一,母親就說「年跑遠嘍」。後來才知道春節是持續到正月十五的。人一天天長大,物質缺乏的年代已成為記憶逐漸塵封,現在的你是不是有一種感覺,節日裡身體回到了家,心卻還在漂泊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