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準提法加行—普賢行願品\ 普光 整理一、 引言
(一)普賢行願品的重要性
《普賢行願品》一卷,為唐代般若法師翻譯,它的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是般若所譯四十卷《華嚴經》的標題,《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乃以為品名,專指《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此經在傳來以前已在西域廣泛流行。《開元釋教錄》卷三附註:『經後記云:外國四部眾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此經和密宗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密教的共同祖師金剛薩埵也是普賢菩薩的另一示現,故可知普賢行願在顯密教法中舉足輕重。密宗的儀軌幾乎沒有不據十大行願為元素來編輯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儀軌,大多以普賢七支的結構來組織。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作禮、出罪、歸依、施身(即供養)、菩提心(攝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隨喜(攝稱讚)、勸請(轉法-輪)、奉請(住世)、回向--即攝十願。金剛界大法的五悔--禮敬、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亦說明普賢行願。可見此經在所有佛教密部中的影響極普遍。
本經最後回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又可視為提倡淨土宗的樞紐。往生論說五念門--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回向--亦略攝十大行願。所以淨土宗也將此經列為淨土宗重要的的五部經中,依此經文修行能上品上生,誠然是往生淨土的增上因緣。而修持準提法者,此經也是列為重要的加行之一。依道殿大師所作結論,他認為顯教最為心要的修法可行持《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而密教最為心要之修法即是:《七俱胝獨部法》。此結論為道殿大師最極心法要之談也。故依兩者行持,依道殿大師的看法是融攝顯密圓宗之精華的殊勝方式。道殿大師也提到:「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並仁王儀軌皆云:「若不修三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二)普賢行願品與準提法的關係
準提佛母的八大菩薩眷屬中有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而準提經中常言持準提咒可拜見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經言:「於高山頂上念誦一俱胝遍。金剛手菩薩將此人領五百六十人。同共阿蘇羅宮。壽命一劫。得見彌勒菩薩。聽聞正法。聞法已獲菩薩地得不退轉。(不空譯本)」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同體異名,金剛手菩薩(Vajrapani),也是金剛薩埵。又名普賢。《大日經疏˙九》曰:『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為金剛手,以見如是法界宮故名為普賢。』《理趣釋˙卷上》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五秘密軌》雲︰『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
『金剛薩埵』梵名Vajra-sattva。其梵名前半vajra,音譯縛日囉,即金剛之義;梵名後半sattva,音譯薩埵,為勇猛、有情等義。故『金剛薩埵』為梵名前半之意譯與後半之音譯所並成。西藏名Rdo-rjesems-dpah,義為金剛勇猛心。又稱為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秘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上首、大樂金剛、蘇羅多金剛、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金剛勝薩埵、金剛藏、執金剛、秘密主、金薩。『金剛薩埵』一語,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又此菩薩表示眾生本有之淨菩提心,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密號為:真如金剛、大勇金剛、勇進執金剛。由此可知持準提咒與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其中的關係非常密切。
二、抉擇顯密圓通心中心要
(一)顯教方面:
道殿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中說顯教裡其最為推崇的是華嚴,而華嚴其中最精要的是:「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他說顯教中雖有五教的不同分別,但屬華嚴經境界最高最微妙。是諸佛菩薩的心髓法要。包括了三藏五教的教法。
又言: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中土已翻譯的有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然他的文義很廣博,但其中唯有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的關鍵修行的樞紐。
(二)密教方面:
道殿大師說密分五部,而準提一咒最靈最勝,而準提諸譯中又以善無畏大師所譯:「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為提綱契領的法門,贊為:「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因此根據道殿大師的結論我們可以將其論點歸納如下:
(1)心要:
顯圓:華嚴經(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三藏總含五教)
密圓:準提咒(於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準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三密總含五部)
(2)心中心要:
顯圓:普賢行願品(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或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文義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可贊可崇。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
密圓:七俱胝獨部法(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有諸師諸本。雖儀式稍異。其中最綱要者。準唐善無畏三藏所譯一卷經文。是諸壇之領袖七眾之藥餌。可傳可尚。東夏高德無不依之持誦也)
三、祖師大德的推崇勸持:
唐朝的清涼國師認為華嚴經的精華就是普賢行願品,其言:「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能簡能易,椎遠惟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願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贊。」佛教顯密兩位有代表性的大德上人和晉美彭措法-王都很重視《普賢行願品》,下面引述他們的對《普賢行願品》的部分開示:
上人說:『修善的男子,所有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的眾生,或聽見這十大願王,或相信這十大願王,受之於心,持之於身,能對著本子讀,或背誦,又為人講說十大願王,其所有的功德,除佛世尊能知道有多少外,其他任何菩薩羅漢,都不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少。因此你們聽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切記不要生出疑惑心,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道之人,對於佛所說的法,不可生疑惑心。你如有疑惑心,就易誤入歧途,應當實實在在來受持、接受這個道理,然後讀這十大願王。讀久了,便可以背誦;能誦之後,則能守持十大願王,或以筆書寫它,或常常為人講說這十大願王。這一切人等,在一念之中這麼短的時間,所有修行願力和功德,全能成就。他修普賢行所得的福,積聚在一起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令一切眾生脫離煩惱苦海,而到達涅盤彼岸,皆得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晉美彭措法-王開示說:『《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勝方便,往生極樂世界的快捷方式,入於聖者境界的要門。此中總集了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為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又說:『每日念一遍《普賢行願品》,雖然花的時間很短,但依靠此功德,將來也是能斷除惡趣的根本,並獲得無量勝妙的安樂。』晉美彭措法-王九六年曾發起過一億遍《普賢行願品》的共修活動,下面是活動勸請文的部分內容,對行願品的意義做了絕佳的闡述:
普勸共入普賢行願——與一切眾生同發最勝菩提心
普賢行願之殊勝功德
佛之境界,即毗盧遮那之性海法門。應眾生根機,說教之緣起,即普賢菩薩之法門。普賢菩薩乃等覺菩薩,象徵理、定、行,為諸佛之本源,亦為一切諸法之本性。密宗行部續經云:一切諸佛之行願,不出普賢菩薩之十大願。華嚴經云: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此大願,或讀誦或書寫,可得無量功德。
法-王發願共修普賢行願
如是可知,普賢行願是入大乘行人必須學修之殊勝法門,若人慾救無邊眾生出苦海,應當發起殊勝信心讀誦普賢行願;若人慾與一切眾生同淨一切罪惡業,應當發起殊勝心讀誦普賢行願;若人慾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發起殊勝心讀普賢行願。良以欲生西方,不淨罪業不行,不具殊勝菩提心不行。今此普賢行願,正是發菩提心之殊勝法門。對之生信能速淨罪業。
慈誠羅珠堪布在《如何學密》一文中鄭重的提醒密宗行者:「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此外,能將本尊、特別是忿怒本尊觀想得如同睜眼所見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類似結果。現在,有些人動輒便觀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詛咒或降服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通常,一般人不會投生為厲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卻有可能這樣墮落。然而,證悟空性者或發菩提心者絕不可能有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離開菩提心和空性見的。」
依此而言發菩提心是修密最重要的關鍵,而普賢行願一卷經文可幫助行者發起菩提心,晉美彭措法-王曾說:「今此普賢行願,正是發菩提心之殊勝法門。對之生信能速淨罪業。」
免費結緣準提咒手環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