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祥橋周圍群山聳峙,層巒疊嶂,木材豐富,極具建木拱橋的條件,砍伐下的樹木只需少數的工人就可以製造成建橋的材料,無需運輸,成本低廉,現在重新建造的百祥橋的所有材料都是用原舊址邊的山坡上砍伐下的杉木做材料的。
據說,這小片樹林是清代鹹豐二年(1852年)重修時,漈頭、旺坑村的蘇文壇、張永禪、張傳恭等十六人集資買下橋西的一片山坡,植杉樹四百八十多株,以作修橋永久專用林,並在橋頭立碑永志。所以,原廊橋造橋者為後續的建造、修繕提供預備的材料外,也為廊橋景致增添了幾分溫柔與雅韻。
我沒見過建橋過程,但在這樣奇險的河流上建造一座如此規模的廊橋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廊橋建造技術是一特定區域的廊橋文化的集中體現,有著極其寶貴的傳統工藝價值。我們不知道建橋,但明白運用原始技術建造一座如此壯觀的廊橋其高超技藝是爐火純青的,所以,黃春財不愧是黃春財,他以精湛的技術讓「江南第一險橋」復活,讓人們又看到一座千年古橋昔日的雄峻風採。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讓溪澗成為通途,又為人們乘涼、歇息、躲避風雨、觀光旅遊和祭祀神祗提供了場所。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時居住的屋,所以廊橋既遮風又擋雨有時還是臨時的家,故還有人把廊橋叫做「風雨橋」。
走在橋面上,腳下的木板平平坦坦,廊柱整整齊齊,兩旁的椅子並排固定著,可以坐可以躺,可以隨心所欲。在歷史上,百祥橋是屏南通往寧德、福安等地的必經之路,有「茶鹽古道」之稱。
過了橋,是一級級向上的石徑,這是去往壽山的白洋路。我們的父輩「擔回頭」去寧德、福安都要經過這條路的。走在苔痕斑斑的石徑上,我仿佛看到父輩們當年走過的身影,感覺到父輩們腳踏過的力量,這樣光滑的石面是他們一步步踏出磨平的印痕。現今,雖然交通發達了,但這茶鹽古道不會荒廢,它是一段歷史,它是一種精神,它是一種對過去的追憶與思念,更是留給後人一份難以估量的歷史和智慧的見證。
下到橋底,抬頭看兩山之間真是其險無比,但橋身那超凡脫俗的凌空一架,恰似一條烏龍,麟光閃爍地靜臥於兩山的碧綠間,把橋與山、山與水、水與橋和諧成一幅壯美的自然畫卷,構成這裡獨特的天然魅力,表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以及造橋技藝的精湛。
細看橋下的柱子沒有一釘一鉚,就靠拱木縱橫拼接,榫卯銜接,彼此依託,相互支撐,共同構成穩固構架,千百年支撐著飛跨峽谷,風雨不可摧毀。專家說,「百祥橋是中國木拱廊橋的經典之作,集精湛的營造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為一身,融建築學、美學、地理學、民俗學於一體,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旅遊價值和交通價值。」
白洋溪的溪水激流湧動,水裡的和水邊的石頭被頑強的韌性和湧動的力量的衝蝕和磨礪下,稜角漸漸柔化,突兀緩緩凹陷,成為了人們今天看到的各種各樣石窟石臼的模樣,顯現著溪流的力量和自然的偉大。說明這白洋溪是一條古老的河流,說明它源遠流長,同時也說明古老河床上同樣古老的百祥橋的歷史魅力。
這裡很靜,靜得只有譁譁的流水和偶爾的野獸的鳴聲。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心會很靜,欲望很低。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裡才能讓自己如水般清澈,如山般堅強,如天般寬廣。在這裡,難得的是我們可以以一種靜靜的心情,看靜靜的世界。我們喜歡恬靜的生活,我們喜歡清新的空氣,我們喜歡自然的環境,我們懂得和諧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穩,懂得追求自然提升的境界。自然是我們的生命力,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追求。
我們走了,百祥橋就這麼的在霜天暑地、風中雨中靜默、堅守著那份孤獨那份寂寞。我想,要是沒有橋的原始、沉寂,橋也就失卻了它的根本,失卻了作為橋的全部意義。
我們一次次的來這裡,又一次次地離開,是喜歡廊橋的古老韻味,更為了廊橋那一串串古老的故事。「我們追尋廊橋,是在追尋美麗山水,同時也是在追尋山村居民努力尋找美好生活的足跡」,感嘆自然的美,工藝的神秘,我們的關注也會成為一種善意的力量,讓百祥橋更加的魅力四射。
我們不能忘記廊橋,我們不能遺失廊橋文化,我們更不能遺忘廊橋的製作與傳承,否則我們將無法交流,無法跨越,無法面對。我想,我們在享受著先人智慧創造的便利的同時,廊橋文化也在默默涵養著家鄉的土地,豐厚著家鄉的底蘊,同時也為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蓄足了力量與底氣。
我相信,百祥橋的傳奇,百祥橋的魅力,百祥橋的文化,將會吸引更多人走近它,走進它,更多人喜歡它,探索它,保護它。
願百祥橋以其獨具魅力的身姿靜立於旅人跋涉的期盼中歲歲年年,年年歲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