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成都|古橋遺韻,成都繞城河上的兩百座橋…

2020-12-09 騰訊網

自古以來,

人們總是依水而居。

有水的地方才有人,

有人的水邊就有橋。

成都是個水源豐富的地方,客居成都的杜甫曾寫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那時的水城,大河小流穿城過,長橋短橋上百座。水滋養了城市,更孕育了成都的文化,尤其是橋文化。成都全城以橋命名的街道有四五十條,若再加上以河、塘、溝、池命名的,數目就更多了。像現在仍保留了街名的下蓮池、白家塘、方池街等十多條以池塘命名的街巷,都讓我們能夠多少想見從前池塘在城裡星羅棋布的景象。成都自古以來「長似江南好風景,畫船往來碧波中」的水鄉風貌,本世紀以來實在是一年年被膨脹的人口及生存空間的擁擠所侵蝕、吞噬了。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胡意濤、張亞男在《成都與橋——漫談成都橋梁》文中寫道,清末時,成都全城有塘20餘處,橋近200座——九眼橋、萬裡橋、十二橋、平安橋、青石橋、半邊橋、臥龍橋、玉帶橋……既有拱橋,也有平橋,還有不少是廊橋;就原料來看,石橋、木橋等應有盡有。

橋的功能首先是供人行路的。每天,各色行人、轎子、雞公車、黃包車從橋上匆匆而過;橋下的榆樹旁,拿著竹竿垂釣的人一竿一竿往上收,卻次次都有收穫,喜得連一旁看熱鬧的人也合不攏嘴;橋邊的吊腳樓裡,端著木盆來洗衣服的婦女們有擺不完的龍門陣。若是到了夏天,橋邊又成了孩子們的天堂,他們穿條小褲衩,或者乾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撲進水裡像泥鰍一樣溜滑自如。勇敢者當然是從橋墩、或者橋欄上往下跳,「炸彈」「飛燕」「坐板凳」,姿勢不一而足。如果橋上有眾多觀眾助興,伴以情不自禁的叫好聲或跳水者失誤時喝倒彩的噓聲,那場面就更加剌激了。

河水緩緩地流過,河邊、橋下的日子也舒徐地展開。那時的人們自從生下來就是伴著橋、依著水長大的,他們想都沒有想過後人會在水枯、水濁的情形裡活著。現在的人們,誰又不豔羨那種傍水而居的愜意生活呢?

有些橋的歷史當然可以上溯到遙遠的從前。比如長春橋(即東門大橋,又名濯錦橋),清末修補時發現有宋碑,可知其最早必為宋代所建;九眼橋,古名洪濟橋,明時叫鎖江橋,乾隆時始改名九眼橋;而被歷代詩人歌詠不絕的萬裡橋(老南門大橋)在三國時已存,相傳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聯吳拒魏,在此橋下登舟東去,臨別時,諸葛亮語帶雙關地對費禕說:「萬裡之行,請自此始」;至於司馬相如去京城長安時曾路過並誇下著名海口的駟馬橋年歲就更大了,相傳秦朝這裡已有一木橋叫升仙橋。

再古老的橋,只要還有形跡可尋,都不妨礙人們重新續上風流一段。1938年,張恨水在南京淪陷之初赴重慶後來遊成都,當時成都新聞界二十餘人在萬裡橋畔的枕江樓宴請張恨水—張在南京時編《新民報》副刊,是為同行。筵前,人們請他留墨,張恨水略一沉吟,揮毫書成一絕:

江流嗚咽水迢迢,惆悵欄前萬裡橋。

今夜雞鳴應有夢,曉風殘月白門潮。

國難當頭的痛楚,離別故土的感傷,觸景生情,奔來眼底。而抗戰期間,還有不少流寓成都的學者在萬裡橋畔抒流離之慟。看過月白風清,聞過金戈鐵馬的七孔石拱橋—萬裡橋,聽著耳旁的愁惻之音,一定也會「不語凝噎」吧?

成都,一座因水而生的西南大都市。自秦蜀郡守李冰在都江堰鑿造二江,成都便開啟了富饒的天府時代。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水碾河,諸江環抱之下,成都不愧有「水城」之名。那些在水上橋頭發生過的往事,更是引人無限暢想。

更多內容>>>

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使成都那些無數小河上的古橋已徒存虛名。今天,橋的意義也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文化風景。

九眼橋

郭沫若來蓉求學上岸地

說到成都的橋,不能不提到九眼橋。四川作家王躍在他的《成都百年百人》一書中說:「九眼橋在成都的橋梁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一席。它因為有九個橋洞而得名。北京的十七孔橋也是因為有十七個孔洞而得名的,這一現象在橋梁的命名中屢見不鮮。」

王躍翻閱過大量的成都史料,他說,九眼橋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2年),建於府南河兩江匯合處。九眼橋自古建有水碼頭,也是古人送別之所。「當年郭沫若從家鄉樂山沙灣到成都求學就是乘船而上,在九眼橋停靠的。歷史上無數的江南才子上訪長江之首的大城成都,並在西蜀採得文氣,都是在九眼橋上岸的。」不過,今天的九眼橋今非昔比:名橋異地重建,早已失去了它的古意。

十二橋

取揚州「二十四橋」之半

成都的十二橋也很有名。著名民俗專家袁庭棟曾在「百姓講座」上講道,十二橋修建於1913—1915年間,當時建的是一座木橋。「這座橋之所以取名『十二橋』,是因為這座橋周圍的景色不錯,有人提出『取揚州24橋之半』。」數年後,木橋被改造成廊橋,到上世紀60年代,為了修132公路,廊橋改造為石墩橋。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橋,是修建蜀都大道時拓寬後的,已經不是原來的十二橋了。

四川作家蒲秀正在他的《走進老成都》書中透露,十二橋真正被人熟知,是因為解放前夕在十二橋附近犧牲的先烈:1949年12月,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內的30多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學生,殺害於通惠門外十二橋附近,史稱「十二橋慘案」。

萬裡橋

蜀守李冰修建的七橋之一

遠眺萬裡碼頭,江水映襯著紅燈,燈光隨江波徐徐閃爍。唐朝詩人杜甫在《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現在,站在萬裡橋已經看不到遠處的西嶺雪山。文化學者許蓉生在《成都通史》書中介紹:萬裡橋(今老南門橋)在唐代竟是「酒吧一條街」。民俗學加袁庭棟也曾透露,萬裡橋建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李冰擔任蜀守期間,萬裡橋便是他在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間修建的七橋之一。

據袁庭棟介紹,在三國紛爭最激烈的時候,曹魏興兵試圖一舉滅蜀,諸葛亮決意與東吳修好,派費禕出使東吳,在此為費禕餞行。諸葛亮挽手相送並感嘆道:「萬裡之行,始於此橋」。

洗面橋

劉備當年下馬洗塵之地

成都作為三國蜀漢政權的政治中心,自然保留著很多三國的文化痕跡。比如洗面橋。作家杜九九講述了這座橋的掌故: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在當陽被吳兵所害,身首異處。劉備只能將關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廟表示紀念。每次劉備帶人到衣冠廟祭拜都會在衣冠廟前的小河下馬洗去臉上的風塵,以示對亡者的尊敬。洗面橋由此得名。這座不起眼的小橋正是因為沾染了劉備的帝王氣息而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青石橋

保路同志軍從這進攻督院

鹽市口的青石橋因系青石建成,保路運動中,同志軍從這裡出發進攻督院,當年的景象真是氣吞山河。保路運動吹響了清王朝滅亡的進軍號,有多少先烈從這座橋頭走去就再也沒有回來,但這座橋也早已有名而無實物。《華陽國志》還介紹,青石橋在宋代還是我國官方木版刻書的發祥、集散地,多以教科書為主,所出書籍運往西南廣大地區,包含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等。

「今天當你從桂王橋走過,依次往西為梓潼橋、雙慶橋、總江橋、狀元橋、通順橋以至於青石橋等,這些美好的橋都只是一些名字而不是橋影,橋都隨排水溝渠的淤塞無影無蹤了。人們只能發揮想像,以現當年勝景。」作家王躍感慨地說。

平安橋

見證舊成都的「清明上河」

御河上曾建有七座橋,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平安橋。今天的平安橋只剩名字不見橋跡,但當年卻在城西外置閘門以防洪水,在東外建閘門以備水枯時蓄水,東閘門按時啟閉,貸船次第出入,直達少城水關及舊皇城北面的後子門橋。御河在「文革」中才廢棄,先建防空洞,後建地下商業街。當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貨物隨處起卸,甚至在船頭購物,市民十分方便,儼然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盛景。資深體育記者王浩告訴記者:「我4歲那年,帶一小女孩在御河邊玩耍,她不小心差點掉進河裡。我回家後被老媽一頓痛揍。」

磨子橋

浮雕上漫出豆腐腦的香味

現在橫跨一環路的磨子橋,也不是最初的磨子橋了。磨子橋曾因橋有水磨而得名,當年刻在橋兩邊的石碾、石磨盤、石磨棒、賣豆花的挑擔、熱騰騰的豆漿缸等浮雕,栩栩如生,交替變換。橋側刻有諺語:「磨子上睡覺——想轉了」,「螞蟻上磨盤——條條是道」等,無不詼諧幽默,充滿了老成都的風趣調侃。民俗攝影家劉明國這樣描述,「我小時候常去磨子橋看那些字畫,它們點綴在橋的通身,字體泛著青綠的磨色,讓我似乎嗅到豆子經磨盤碾過的清香豆腐腦,直流口水啊。」

相關焦點

  • 景美人少,成都這11座古橋五一待你瞧
    古時成都也有很多有名的橋,如萬裡橋、安順橋、九眼橋、駟馬橋、都江堰南橋等。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中的「萬裡船」,就是指成都南門萬裡橋下的船。其中,又有多少古橋現存於世呢?我們查詢了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官網2018年10月最新公布的《成都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以及成都市住建局歷年公布的「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共16批次),梳理出了成都這11座現存於世的古橋,供你五一打卡!
  • 萬裡橋 成都第一橋
    但橋面上的仿古雕刻,以及周圍三國文化打造的小景點,令人站在橋上順著錦江眺望遠方,還真有點穿越古今的意味。沿著南浦東路往西走出一段距離再往回看,就能欣賞到萬裡橋和後來新建的高架橋兩橋相疊的場景,不得不讓人感覺奇妙。萬裡橋不長,從這頭走到另一頭不過一兩分鐘,一側有船形建築「萬裡號」和美食遊玩網紅地「天下耍都」,另一側則是曾經的枕江樓所在的錦裡東路。
  • 成都市北面南門河上的清源橋,橋上記載了新都楊家的小故事
    自從李冰開鑿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在成都的北面,有一座小城享有"天府明珠"的美譽,這就是有著近3000年歷史的古城新都。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明朝時候,新都楊家總共出了七位進士、還有若干舉人。
  • 成都河流 穿越千年守護這座城
    在前人治水基礎上,戰國時期李冰進一步整治成都平原河渠水系,創建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二江」還在成都平原上延伸出許多支渠,遍布全川,構織起水量充足、水質優異的水網。根據《史記·河渠志》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 成都最美的避暑景點,這裡「一舊一新」兩座橋火遍全川,值得一遊
    夏天很快要來臨了,五一假期以及端午節假期馬上就要到了,去哪裡度假已經成為如今的主題,也是成都人最關心的事情。感覺把假期浪費在城市裡,有點可惜,所以找一個很美的景區迫在眉睫。想去旅遊的心蠢蠢欲動,不過我想到一個地方,我去過很多次了,算上是一個很熱門的景區,不知道你們是否有感興趣。
  • 溫州塘河上30多座古橋,你知道這些橋背後的故事嗎?
    今天的溫州,能看到的古橋已所見不多,河道也多因城市的改造而填埋,但以橋為地名,到處可見,成為塘河上一道亮麗風景線。而這些橋,也流傳著豐富的故事,有悽美的愛情故事、熱血的奮鬥故事、時代的變遷故事……橋文化也是溫州塘河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小悠帶你們走近塘河邊的這三座古橋,探尋它們們的前世今生。
  • 成都第二繞城高速路串起16條高速
    而根據成都市的規劃,到2030年,成都市區人口將達到北京市區現在的人口規模,而目前城市的發展向繞城高速方向擴散靠近,繞城高速的城市功能特徵越來越明顯,對外交通壓力大,上第二繞城項目勢在必行。  2008年8月,成都提出了修「二繞」的想法,政府主要領導帶隊至交通運輸部爭取並得到支持。由此,「二繞」正式「浮出水面」。
  • 重慶這些掩藏時光的古橋 斑駁痕跡見證滄桑變化
    中新網重慶消息,時光傾瀉,灑落古橋。歲月在青色的石板上留下痕跡,古橋上被風雨吹蝕剝落的欄杆已被翻新,橋下橢圓的石拱,卻好似一雙深沉的眼,凝視著周圍一切的暮暮朝朝。幽幽草木,潺潺溪水,隱藏在角落裡的石碑,連接古廟的斑駁的石板,布滿橋身的青苔,褪了色的浮雕……都化作了古橋靜穆的嚴莊,古老的滄桑,古樸的遺韻。踏橋而過,輕撫欄杆,絲絲清風,細細蟲吟,古橋幽閒。倚欄靠杆,任思緒流浪,或許能採擷到那座歷史的楓橋,傾聽月落烏啼,閒看漫天風霜。佇立在橋頭,望水天一色,橋與水遙相呼應,任憑時光流逝,古橋依舊風姿尚存,流韻千裡。
  • 濟寧城區有五條河,這條河最牛,河上四座橋全是省級文物
    除了古運河幹道,最著名的應該算是東西走向的越河了。越河實為「超越之河」的意思,是相對於運河主幹道的一條「加急河道」。明清之際,皇帝南巡或者朝廷大員經過濟寧,大多走越河,因為越河船少速度快。這也表明,在明清之際,越河實際是一條更「尊貴」的河道。
  • 天府周末鉤沉|這些老橋深處,藏著成都最地道美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作為一座因河而興、因河而盛的城市,成都境內水系發達,並隨之誕生了大大小小的橋梁。《華陽國志·蜀志》中就有著「於是江上多作橋,故蜀立裡,多以橋為名」的記錄。清末的《成都通覽》中統計,當時成都城區有名可考的橋梁共有192座。今日九眼橋一帶。
  • 廣州62座古橋!這座橋最古老!它還在!
    水城廣州,城在水中;二分明月三分水,十裡清溪五裡橋;有名有姓,有年代可考古橋就有62座之多;清風橋、流花橋、花橋;雲桂橋、利濟橋、果橋;龍津橋、上古橋、順母橋;狀元橋、文溪橋、東堤橋……它們在哪裡?雲桂橋是廣州古橋中得天獨厚的驕子。清代中葉,此處及以西一帶遍植梅、桃樹、柳樹,有「瑤溪二十四景」,成為文人逸士探梅樹、賞桃、懷古尋幽的首選之地,歷代騷客曾在此留下不少詩篇。20世紀初期開闢小港馬路時,選線偏離雲桂橋四五十米,古橋得以倖存。1958年該地又開闢為曉港公園。五眼橋,原名通福橋,位於芳村石圍塘秀水湧上。
  • 成都,到底有幾環?
    >老成都一直是一個兩河相抱的格局兩河都是都江堰分流的一支支流到成都後分為兩條,分為別府河和南河成都「內環路」就是沿錦江兩岸繞一圈約14公裡長,北到北較場、文殊院一線東到2號橋、猛追灣、東門大橋一線南到九眼橋、老南門大橋西到通惠門一帶
  • 逆流而上,蘇州河上30座橋,每天你從哪座過?
    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裡岸線即將貫通,日前,上觀新聞記者從黃浦江沿蘇州河逆流而上,從蘇州河水閘一直到上海中環線的真北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30座橋梁留下「標準照」——
  • 雲南有座古橋比肩頤和園十七孔橋,連橋梁專家茅以升都為它點讚
    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50餘座,堪稱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樣一個「古建築博物館」中除了大大小小的歷史民居之外,還有著很多古橋。古城附近形態各異的橋有幾十座,足以證明建水歷來方便的交通,是滇南重要的人員集散樞紐。其中一些橋,歷經重建、修葺,鄉民把它們雕鑿成集宏偉與景美於一體的藝術品,巧妙地將亭臺樓閣和橋梁結合在一起。
  • 重慶發現兩座上百年多孔石橋 至今仍在使用
    在陸路交通不便的古代,分布於我市的各條江河,便成為人們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發源於大足連接川渝的瀨溪河便是其中之一。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唯有河道之上的古橋,還能見證曾經輝煌的水上交通。  近日,重慶大足區就發現兩座百年古橋,其中一座還保存完好,村民仍在使用。
  • 五馬街竟然曾是條河!消失的七座古橋,流傳著多少老溫州的傳說……
    宋代大儒、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1150--1223)在《東嘉開河記》中曾有這樣的描述:「昔之置郡者,環外內城皆為河,分畫坊巷,橫貫旁午,升高望之,如畫奕局……」▲當年古城水鄉風情南宋時期,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子韓彥直來溫州任郡守,他不僅為溫州留下一部當時世界上最早的柑橘書籍《橘頌》,還非常重視古城的水利建設。
  • 四川走紅景點,被稱「成都清明上河圖」,門票卻很低
    然後在成都,成都有個古鎮叫「清明上河圖」。目前人多,但也有寂靜之地,就是平樂古鎮。據史料記載,平樂古鎮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不用說歷史文化背景,整個四川省的自然環境可以說是相當優越的。比如著名的九寨溝,平樂古鎮也不例外,四季如畫,白墨河兩岸的古樹使它充滿魅力。數以千計的老榕樹、沿河修建的吊腳樓、青石鋪成的街道等等構成了現在的平樂古鎮。
  • 被人譽為「成都青春荷爾蒙」的街區,晚上喧鬧,白天卻安靜成這樣
    去過或者沒去過成都的朋友應該都聽過成都的九眼橋,因為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這個地方,它應該算是成都一處非常著名的地標景點。九眼橋指的其實不是一座橋,而是整個街區,據說在古時候這裡曾經有座有著九個孔的橋,所以這個街區業以九眼橋命名。
  • 800歲彩虹橋、500歲鎮海橋、400歲樂成橋……多地文物古橋被衝毀...
    全長140米、橋面闊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該橋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不僅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更是國務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安徽兩天兩座古橋被洪水衝毀 6日,安徽旌德縣一座始建於明代、清代復建的樂成橋受洪水侵襲,11孔的古橋在3小時內僅剩4孔,損壞嚴重。
  • 灤南「繼善橋」——彰善教民 百世流芳!
    灤南「繼善橋」——彰善教民 百世流芳!今存之古橋,即當年復修之橋。算來它已經度過了155年光陰,至今基本保存良好,猶可過車過人。繼善橋坐落在東黃坨村東的小青龍河上,所以又名青龍河橋。小青龍河南北流向,積善橋東西橫架,如虹臥波,如龍現身。遙想當年,「當山海津蘆之衝」,河水洶湧,阻隔兩岸;橋上人行縷縷,車走轔轔,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修橋者實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