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人們總是依水而居。
有水的地方才有人,
有人的水邊就有橋。
成都是個水源豐富的地方,客居成都的杜甫曾寫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那時的水城,大河小流穿城過,長橋短橋上百座。水滋養了城市,更孕育了成都的文化,尤其是橋文化。成都全城以橋命名的街道有四五十條,若再加上以河、塘、溝、池命名的,數目就更多了。像現在仍保留了街名的下蓮池、白家塘、方池街等十多條以池塘命名的街巷,都讓我們能夠多少想見從前池塘在城裡星羅棋布的景象。成都自古以來「長似江南好風景,畫船往來碧波中」的水鄉風貌,本世紀以來實在是一年年被膨脹的人口及生存空間的擁擠所侵蝕、吞噬了。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胡意濤、張亞男在《成都與橋——漫談成都橋梁》文中寫道,清末時,成都全城有塘20餘處,橋近200座——九眼橋、萬裡橋、十二橋、平安橋、青石橋、半邊橋、臥龍橋、玉帶橋……既有拱橋,也有平橋,還有不少是廊橋;就原料來看,石橋、木橋等應有盡有。
橋的功能首先是供人行路的。每天,各色行人、轎子、雞公車、黃包車從橋上匆匆而過;橋下的榆樹旁,拿著竹竿垂釣的人一竿一竿往上收,卻次次都有收穫,喜得連一旁看熱鬧的人也合不攏嘴;橋邊的吊腳樓裡,端著木盆來洗衣服的婦女們有擺不完的龍門陣。若是到了夏天,橋邊又成了孩子們的天堂,他們穿條小褲衩,或者乾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撲進水裡像泥鰍一樣溜滑自如。勇敢者當然是從橋墩、或者橋欄上往下跳,「炸彈」「飛燕」「坐板凳」,姿勢不一而足。如果橋上有眾多觀眾助興,伴以情不自禁的叫好聲或跳水者失誤時喝倒彩的噓聲,那場面就更加剌激了。
河水緩緩地流過,河邊、橋下的日子也舒徐地展開。那時的人們自從生下來就是伴著橋、依著水長大的,他們想都沒有想過後人會在水枯、水濁的情形裡活著。現在的人們,誰又不豔羨那種傍水而居的愜意生活呢?
有些橋的歷史當然可以上溯到遙遠的從前。比如長春橋(即東門大橋,又名濯錦橋),清末修補時發現有宋碑,可知其最早必為宋代所建;九眼橋,古名洪濟橋,明時叫鎖江橋,乾隆時始改名九眼橋;而被歷代詩人歌詠不絕的萬裡橋(老南門大橋)在三國時已存,相傳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聯吳拒魏,在此橋下登舟東去,臨別時,諸葛亮語帶雙關地對費禕說:「萬裡之行,請自此始」;至於司馬相如去京城長安時曾路過並誇下著名海口的駟馬橋年歲就更大了,相傳秦朝這裡已有一木橋叫升仙橋。
再古老的橋,只要還有形跡可尋,都不妨礙人們重新續上風流一段。1938年,張恨水在南京淪陷之初赴重慶後來遊成都,當時成都新聞界二十餘人在萬裡橋畔的枕江樓宴請張恨水—張在南京時編《新民報》副刊,是為同行。筵前,人們請他留墨,張恨水略一沉吟,揮毫書成一絕:
江流嗚咽水迢迢,惆悵欄前萬裡橋。
今夜雞鳴應有夢,曉風殘月白門潮。
國難當頭的痛楚,離別故土的感傷,觸景生情,奔來眼底。而抗戰期間,還有不少流寓成都的學者在萬裡橋畔抒流離之慟。看過月白風清,聞過金戈鐵馬的七孔石拱橋—萬裡橋,聽著耳旁的愁惻之音,一定也會「不語凝噎」吧?
成都,一座因水而生的西南大都市。自秦蜀郡守李冰在都江堰鑿造二江,成都便開啟了富饒的天府時代。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水碾河,諸江環抱之下,成都不愧有「水城」之名。那些在水上橋頭發生過的往事,更是引人無限暢想。
更多內容>>>
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使成都那些無數小河上的古橋已徒存虛名。今天,橋的意義也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文化風景。
九眼橋
郭沫若來蓉求學上岸地
說到成都的橋,不能不提到九眼橋。四川作家王躍在他的《成都百年百人》一書中說:「九眼橋在成都的橋梁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一席。它因為有九個橋洞而得名。北京的十七孔橋也是因為有十七個孔洞而得名的,這一現象在橋梁的命名中屢見不鮮。」
王躍翻閱過大量的成都史料,他說,九眼橋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2年),建於府南河兩江匯合處。九眼橋自古建有水碼頭,也是古人送別之所。「當年郭沫若從家鄉樂山沙灣到成都求學就是乘船而上,在九眼橋停靠的。歷史上無數的江南才子上訪長江之首的大城成都,並在西蜀採得文氣,都是在九眼橋上岸的。」不過,今天的九眼橋今非昔比:名橋異地重建,早已失去了它的古意。
十二橋
取揚州「二十四橋」之半
成都的十二橋也很有名。著名民俗專家袁庭棟曾在「百姓講座」上講道,十二橋修建於1913—1915年間,當時建的是一座木橋。「這座橋之所以取名『十二橋』,是因為這座橋周圍的景色不錯,有人提出『取揚州24橋之半』。」數年後,木橋被改造成廊橋,到上世紀60年代,為了修132公路,廊橋改造為石墩橋。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橋,是修建蜀都大道時拓寬後的,已經不是原來的十二橋了。
四川作家蒲秀正在他的《走進老成都》書中透露,十二橋真正被人熟知,是因為解放前夕在十二橋附近犧牲的先烈:1949年12月,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內的30多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學生,殺害於通惠門外十二橋附近,史稱「十二橋慘案」。
萬裡橋
蜀守李冰修建的七橋之一
遠眺萬裡碼頭,江水映襯著紅燈,燈光隨江波徐徐閃爍。唐朝詩人杜甫在《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現在,站在萬裡橋已經看不到遠處的西嶺雪山。文化學者許蓉生在《成都通史》書中介紹:萬裡橋(今老南門橋)在唐代竟是「酒吧一條街」。民俗學加袁庭棟也曾透露,萬裡橋建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李冰擔任蜀守期間,萬裡橋便是他在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間修建的七橋之一。
據袁庭棟介紹,在三國紛爭最激烈的時候,曹魏興兵試圖一舉滅蜀,諸葛亮決意與東吳修好,派費禕出使東吳,在此為費禕餞行。諸葛亮挽手相送並感嘆道:「萬裡之行,始於此橋」。
洗面橋
劉備當年下馬洗塵之地
成都作為三國蜀漢政權的政治中心,自然保留著很多三國的文化痕跡。比如洗面橋。作家杜九九講述了這座橋的掌故: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在當陽被吳兵所害,身首異處。劉備只能將關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廟表示紀念。每次劉備帶人到衣冠廟祭拜都會在衣冠廟前的小河下馬洗去臉上的風塵,以示對亡者的尊敬。洗面橋由此得名。這座不起眼的小橋正是因為沾染了劉備的帝王氣息而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青石橋
保路同志軍從這進攻督院
鹽市口的青石橋因系青石建成,保路運動中,同志軍從這裡出發進攻督院,當年的景象真是氣吞山河。保路運動吹響了清王朝滅亡的進軍號,有多少先烈從這座橋頭走去就再也沒有回來,但這座橋也早已有名而無實物。《華陽國志》還介紹,青石橋在宋代還是我國官方木版刻書的發祥、集散地,多以教科書為主,所出書籍運往西南廣大地區,包含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等。
「今天當你從桂王橋走過,依次往西為梓潼橋、雙慶橋、總江橋、狀元橋、通順橋以至於青石橋等,這些美好的橋都只是一些名字而不是橋影,橋都隨排水溝渠的淤塞無影無蹤了。人們只能發揮想像,以現當年勝景。」作家王躍感慨地說。
平安橋
見證舊成都的「清明上河」
御河上曾建有七座橋,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平安橋。今天的平安橋只剩名字不見橋跡,但當年卻在城西外置閘門以防洪水,在東外建閘門以備水枯時蓄水,東閘門按時啟閉,貸船次第出入,直達少城水關及舊皇城北面的後子門橋。御河在「文革」中才廢棄,先建防空洞,後建地下商業街。當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貨物隨處起卸,甚至在船頭購物,市民十分方便,儼然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盛景。資深體育記者王浩告訴記者:「我4歲那年,帶一小女孩在御河邊玩耍,她不小心差點掉進河裡。我回家後被老媽一頓痛揍。」
磨子橋
浮雕上漫出豆腐腦的香味
現在橫跨一環路的磨子橋,也不是最初的磨子橋了。磨子橋曾因橋有水磨而得名,當年刻在橋兩邊的石碾、石磨盤、石磨棒、賣豆花的挑擔、熱騰騰的豆漿缸等浮雕,栩栩如生,交替變換。橋側刻有諺語:「磨子上睡覺——想轉了」,「螞蟻上磨盤——條條是道」等,無不詼諧幽默,充滿了老成都的風趣調侃。民俗攝影家劉明國這樣描述,「我小時候常去磨子橋看那些字畫,它們點綴在橋的通身,字體泛著青綠的磨色,讓我似乎嗅到豆子經磨盤碾過的清香豆腐腦,直流口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