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62座古橋!這座橋最古老!它還在!

2021-02-17 廣州舊聞

水城廣州,

城在水中;

二分明月三分水,

十裡清溪五裡橋;

有名有姓,有年代可考

古橋就有62座之多;

清風橋、流花橋、花橋;

雲桂橋、利濟橋、果橋;

龍津橋、上古橋、順母橋;

狀元橋、文溪橋、東堤橋……

它們在哪裡?

流花橋是廣州最為古老的一座橋。位於流花路原市體育館西側,始建於南漢。

當時,此處曾是有名的芝蘭湖,南漢政權在這裡修建了一座芳春園,並疏鑿芝蘭湖和引城東北甘溪水,使之連接起來。

園內廣建宮室樓臺,遍植奇花異卉,林木參天,曲徑通幽。內有一木橋,下可通舟。

相傳劉室宮女早起梳妝時,擲隔日殘花於水中,落英繽紛,漂流橋下,故名「流花橋」。

明代,廣州的理稅太監改建此橋,以石易木,並在橋上建亭。亭內原有「民樂」題匾,故又稱「民樂橋」。

1949年後,橋下明湧改為暗渠,橋失去交通功能,昔日流花橋的景致已不復存,現僅存清代重修的橋面。

此為梁式橋,橋面長5.48米,寬4.55米,由11塊花崗巖石板並排砌成,側刻行書「流花古橋」4字。

彩虹橋在西華路與荔灣路交界的駟馬湧上,原名採虹橋。橋長25米,寬16米,連接著通往西場的馬路。

彩虹橋建於南漢,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彩虹橋又叫「長橋」,可以想像一橋如虹,飛架於煙波之上的景象。傳說南漢皇帝劉龔到芝蘭湖巡視,見駟馬湧上建有一橋很像天邊的彩虹,便賜名「彩虹橋」。

後來大臣立即命人在橋墩上刻上「彩虹橋」3字,這樣,彩虹橋的名字被廣泛傳開。

當年,彩虹橋邊的松徑深處建有一座文殊寺。傍晚在橋上漫步,風回鶴影,水帶荷香,遙望西山(今廣州醫學院一帶)煙嵐沉沉,耳畔傳來鐘磬之聲,山遙水闊,令人暗暗生出一種「禪天若止水,萬象透底徹」的感受。

彩虹橋的優美景色,曾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駐足觀光。

元末明初,「南園五子」之一的詩人趙介,在朋友的引導下,曾到彩虹橋遊覽,被這仿如仙境的景色所迷,情不自禁爬上石橋欄杆,竟然失足一跤跌落橋下。

後朋友擺酒為趙介壓驚,問趙介要不要請個道士到彩虹橋那裡去驅邪,趙介還嘴硬說是自小在江邊長大,熟諳水性,在彩虹橋上,看到那麼好的景色,其實是我一時興起,來不及和你們講一聲,自己跳下去的。

據文字記載,中國古代的文人很少有識水性的,趙介在彩虹橋跳水的事未見文字記載,一直只在民間流傳。在這次跳水之後,趙介寫了一首有關彩虹橋的詩,其詩曰:

斷橋衝破百步遙,何時鞭石駕長橋。

蒼龍飲水涵秋月,螮蝀橫空鎖暮潮。

此柱無人題駟馬,夕陽有客系蘭橈。

蹇驢曉踏新泥滑,恰似灞橋春色消。

(註:螮蝀:didong, 意思指彩虹。)

仇巨川《羊城古鈔》提到:彩虹橋「在城西,接流花橋水出海,知縣郭爾[陝西華陰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任廣州知府]重修」。

彩虹橋幾經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重修彩虹橋。據記載:「橋成石獸表道,旁豎石欄,水門涸豁,舟楫泛於其下,其規模當甚壯也。」

彩虹橋地處交通要道,歷來還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時間的變化,彩虹橋一帶也慢慢淤塞變狹,現存其橋其實是20世紀30年代改建成的一條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橋。

宋代廣州建橋也比較多,如南濠上除建花橋外,還有果橋、菜橋和春風橋。起敬橋、為政橋在西城邊。王孫橋在東城邊。南宋侍郎李昴英在文溪上修建了文溪橋、獅子橋、狀元橋等橋。

果橋「在南濠街,俱宋景德經略史高紳建」。宋景德年間(1004一1007),經略史高紳在南濠建果橋。

這裡是六脈渠的總出口,果橋石欄月洞,巍峨雄麗,橋下可以行船。歌航酒舫,盛夫春秋。橋邊還有一座共樂樓(又名粵樓、遠華樓),樓高5丈。

《南海百詠》稱:「南濠,在共樂樓下,限於閘門,與潮上下,古稱『西澳』也。」

共樂樓為唐代建築,是建在入城水門上的高樓,高達5丈多,背山面海,「氣象雄偉,為南州冠」。

宋代在廣州「為守四年」(1070一1074)的程師孟,因他出生在蘇州,對「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的水城風光,自然一往情深。

他負責修筑西城之餘,也經常與兩三好友遊覽南濠,在共樂樓頭,俯瞰憑欄,留下不少唱和的詩篇。程師孟曾作詩感慨:

誰共吾民樂此亭,使君時復引雙旌。

千門日照珍珠市,萬戶煙生碧玉城。

山海是為中國藏,梯航尤見外夷情。

往來須到闌邊住,為眷清風不肯行。

登樓四眺,面臨巨海,下瞰南濠,萬瓦櫛比,商旅雲集,氣象雄偉。近處舟泊水限,遠處帆影片片,天高雲淡,清風拂面,令人心胸豁然開闊。

文溪橋、狀元橋、獅子橋,三橋均在今廣州小北路、倉邊路一帶,是宋代探花李昂英所建。

文溪橋,在今廣州中山四路南側與長塘街交界處,清代時改為明月橋。仇巨川《羊城古鈔》載:文溪橋「在楊金都祠右,宋李忠簡昴英建」。

《白雲、粵秀二山合志》稱:「獅子橋,在大石街西南雙槐洞口。接觀音山水,走清風橋七石而出。」獅子橋南建有理事同知署,原址在城錦石坊,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載惠州同知改建,清鹹豐十一年(1861)移建獅子橋,在南韶道行臺舊址。

狀元橋「在小北門內」(今小北路與法政路交界附近)。清嘉慶年間狀元橋還在,清代詩人呂堅就住在狀元橋邊。他的朋友拜訪後,寫了首詩描繪狀元橋的荒涼景象(文溪橋遺址,今中山四路與長塘街交界):

松花鬼燈青,樹社神火碧。

幽篁覆深井,地冷無人跡。

後來,文溪逐漸淤塞,再也不能行舟了,下遊成了大水塘,是今大塘街、長塘街的由來。

明代成化年間,文溪被人工改道,從今小北路附近引入東濠湧。再到後來,廣州擴城築牆,填平了大塘、長塘,成為內街,李氏後人聚居之地,就稱為李家巷了。

文溪橋、狀元橋、獅子橋這3座石橋,隨著文溪的消失,也都莫知所終了。

清末地圖上,東城牆外東濠湧上面的橋以及城牆內天官裡路附近的橋。

西門橋位於廣州第二甫(今廣州中山六路與中山七路交界處),建於元代。

明嘉靖六年(1527)以石改建。現已不存。

太平橋俗名旱橋,位於舊城西廂(今人民南路與光復南路間),於元代至元年間(1279一1294)建。

明成化八年(1472),總督韓雍改木以石。

清代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載:「太平橋,舊在城西南明嘉靖丙戌御史塗相改建於城西廂。」時任巡按御史塗相治理廣州河湧,移太平橋於城西十四鋪(今楊巷附近)。

明代老城區內建有歸德橋、青雲橋、迎恩橋、萬福橋,海珠湧一帶的雲桂橋等。

歸德橋在城歸德門外(今大德路與解放路之間),南北向跨於玉帶濠上,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廣州地名志》稱:「小市東街因小市橋(即歸德橋)而名。而舊志書稱『歸德橋』俗呼『小市橋'。」

歸德門門前在明代時有護城河,東西橫貫,分別流入東濠和西濠,也就是玉帶濠,門前歸德橋架於濠上,通過歸德門的是歸德直街。這街的東面是番禺縣屬地,西面是南海縣屬地,

歸德門正好是舊城兩縣的分界。當時歸德橋一帶十分繁榮興旺,清代文人俞洵慶在《荷廊筆記》裡這樣記載:「廣州南城之右為歸德門,背城一帶舊為狎邪地,南臨濠水,朱樓畫榭,鱗次相接,隔岸為濠畔街,商賈聚焉。」

《白雲、粵秀二山合志》稱:「青雲橋,在文明門外,萬曆年建。康熙二十二年,巡撫李公士禎改建石橋。」是凡經州縣考試錄取的生員(舊稱為入泮,也稱遊泮)或科舉考試後的獲宴(舊稱「鹿鳴宴」因唐代宴請時歌唱《詩·小雅·鹿鳴》一章,故名)者,都爭先遊青雲橋,取「青雲直上」之意。

在廣州海珠區的曉港公園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這是一座花崗石砌築的3孔石樑橋,名叫雲桂橋。

此橋由花崗巖石砌成,屬條石簡支結構,橋欄雕飾簡樸,橋身線條大方,橋長34.86米,橋寬3.38米,橋分3段,共38級臺階。橋兩旁有高0.86米的石欄,兩邊各有8個造型美觀的石柱。

橋頂兩側中央各刻有「雲桂」兩個楷書繁體字。橋墩4個,其中有2個砌在河中,底部呈船形,以利潮水洩流。

雲桂橋又名小港橋,因其地處小港得名。雲桂橋還有一個稱謂,叫尚書橋,則是因明朝尚書何維柏始建此橋而得名。

據清代乾隆《廣州府志·古蹟》載:雲桂橋乃明代何維柏始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同治《番禺縣誌·寓賢傳》稱:何維柏(1511―1587),字喬仲,號古林,廣東南海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何是一名同海瑞齊名的清朝官員。後因上萬言書彈劾嚴嵩遭迫害,削職回籍。

何維柏削職回廣州居家22年,四方聞名從遊者眾。他先後在光孝寺、河南小港建「天山草堂」和「天山書院」,聽講者甚眾。後人為紀念何維柏,將草堂改為尚書祠。

何維柏鄉居期間,出錢將地當河南交通要道的小港木橋改建為石橋。

為了紀念何維柏的辦學功績,後人在他捐建的小港橋頭興建了一座牌坊,額書「雲桂發祥」,附近的小港橋、小港村因此又稱雲桂橋、雲桂村。

牌坊今已不存,而雲桂橋則成為曉港公園內一處文物勝跡。

「雲桂」之地名沿用至今,在此一帶現在還有雲桂新村、雲桂大街之地名。

雲桂橋一帶緊靠石馬崗和小港湧,碧波蕩漾,古木蔥蘢,風景十分秀麗,歷來是郊遊勝地。

南漢(917―971)劉氏小朝廷曾在此處一帶建御園「昌華別苑」,修築宮殿,後人稱「劉王殿」。當時是南漢帝王同妃嬪騎馬、射箭、尋歡作樂之所。

因此,在今曉港公園內石馬崗一帶山坡,仍有走馬崗、上馬崗、下馬崗等地名,崗下的小港湧也稱為「洗馬湧」。

雲桂橋是廣州古橋中得天獨厚的驕子。

清代中葉,此處及以西一帶遍植梅、桃樹、柳樹,有「瑤溪二十四景」,成為文人逸士探梅樹、賞桃、懷古尋幽的首選之地,歷代騷客曾在此留下不少詩篇。

20世紀初期開闢小港馬路時,選線偏離雲桂橋四五十米,古橋得以倖存。

1958年該地又開闢為曉港公園。

五眼橋,原名通福橋,位於芳村石圍塘秀水湧上。

橋為紅砂巖石砌築的五孔拱券橋,長42.8米、寬2.8米,呈南北走向,橋頭南端起於秀水橫街,橫跨秀水湧,向北延伸至南福裡。

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由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南海鹽步人)所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南海縣誌》卷二載:「李公橋在厚水(秀水)村,邑人戶部尚書李待問建。」當時人們為了紀念這位修橋者,不稱橋的正名,而呼之為「李公橋」。

關於李待問事跡,清康熙《南海縣誌》卷一十一載:「李待問,字葵如,明萬曆甲辰(1604年)進士。」李待問官至都御史。

因清兵入關,李不願繼續為官,解甲歸田,在廣州開設商行,遂成羊城富商。

歷代對此橋有修茸。清康熙《南海縣誌》:「五眼橋即通福橋,嘉慶間重修,費金巨萬,橋為省佛通衢,西水渡頭,十八鄉船往來均泊此,在大通堡。」舊時此橋是廣州至佛山主要通道。

關於五眼橋,還有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舊時從佛山到廣州,最便捷就是跨過秀水河,明萬曆年間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為了方便嫁女到廣州的婆家以及日後的來往,就修了這座橋,原名「通福橋」,是明清時期省佛大道第一橋。因它有五個橋孔,俗稱「五眼橋」。

有一聯為證:

橋眼五通連水秀,

秀水連通五眼橋。

清代廣州建有不少橋梁,如漱珠橋、毓靈橋、利濟橋、石井橋、通福橋、匯津橋、鎮龍橋、銀錠橋、福蔭橋,老城區的沙面東橋、沙面西橋、泮溪橋、東堤橋、多寶橋、景星橋、慶雲橋等。這些水道遺址,它們靜寂地散落於廣州的幾處城區:荔灣,海珠,芳村,越秀。悄然退出了現代主流社會的視線,任由水流的衝刷,歲月的磨礪。

順母橋大約在康王路(長壽路口)到康王路源勝街位置。

關於順母橋,有一段傳說:

在200多年前,某地89一對李姓夫妻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光瑞。有一年兒子上京赴考,母親為了兒子高中,每天去長壽寺燒香拜神。誰料有一天在寺廟裡遇到失散多年的丈夫,但丈夫已當了和尚,兩人相見但不能相認,悲喜交加。

為了想念之情,妻子不論酷暑熱天時還是寒冬臘月,每日風雨無阻的趟水過河去寺廟燒香拜神,與丈夫相見,日久月長引來了閒言閒語。後來,兒子高中做大局害奧華蹄中復光市官衣錦榮歸,知道這件事後就非常之悲痛,母親忍不散痛氣曾住淚如雨下說出事情緣由,兒子聽後,非常感動,暗中請人修了一座跨越河湧到長壽寺河湧的小橋,方便母親去探望父親。

後來,人們為了讚頌光瑞體貼母親的孝心,就把這座橋稱為「順母橋」。

後來,有人以順母橋的傳說為題材,創作了一出粵劇《西關順母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此劇在廣東地區非常流行,成為廣東粵劇經典。

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風風雨雨,但順母橋一直沒倒。直到1927年修帶河路時才被拆掉。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福建龍溪人潘振承入粵經商,在廣州設同文洋行,曾任十三行總商,成為廣州首富。

據《河南龍溪潘氏族譜》云:「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廣州府城南對海,地名烏龍崗下運糧河之西,置餘地一方,四周界至海邊,背山面水建祠開基,出匾額曰『能敬堂』。漱珠橋、環珠橋、躍龍橋,定名龍溪鄉。」

龍溪鄉四面環水,建橋以對外交通,其東面和南面是運糧河,即漱珠湧。

漱珠橋在廣州河南龍溪北口(在今南華中路上)是三橋之一。今存部分,並成為旱橋。

漱珠橋一帶風光秀麗,沿岸名園麋集,處處酒幡,夜夜笙歌。《白雲、粵秀二山合志》記道:「橋畔酒樓臨江,紅窗四照,花船近泊,珍錯雜陳,鮮甍並進。攜酒以往,無日無之。初夏則三黧、比目、馬鮫、鱘龍;當秋則石榴、米蟹、禾花、海鯉,泛瓜皮小艇,與二三情好薄醉而回,即秦淮水榭,未為專美矣。」其氣勢和景色勝過秦淮水榭。

 漱珠橋橋畔有一座醉月樓,近水而築。清代,許多富豪都看中了河南這塊風水寶地,紛紛興建園林別墅。

1928年,有關部門修建南華路,漱珠橋被拆毀,成為南華路的一部分。漱珠橋附近居民植樹栽花,榕陰蔽日,在橋頭建有名曰「古榕留客」的街道綠化小景。

架在漱珠湧上的古橋尚有環珠橋和躍龍橋,它們與漱珠橋同齡。

環珠橋在龍溪首約(今還珠直接北端)。環珠橋於民國時期開闢同福路時改建成馬路橋,渠箱建成後,仍有橋跡可尋。

躍龍橋是溪峽第三橋,在今龍躍大街一帶,拆建馬路時仍存在,後湮沒。

1877年河南島漱珠湧和漱珠橋(出自賴阿芳,地點是現南華西路海幢寺西北側),近景是賓館酒樓。

毓靈橋在芳村大衝口,在清代時期是芳村的主要通道。建橋時間難以查考,一說建於明代,一說建於清道光年間。

歷史上,因此橋地屬鍾秀鄉,取其「鍾靈毓秀」之意,故稱「毓靈橋」。毓靈橋是花崗巖石砌築的梁式石橋,長25米、寬.04米,橋身陰刻「毓靈橋」3個字。整座石橋結構緊密,造型古樸。

毓靈橋歷來是芳村最重要交通要道,北接省佛大道,南連石道經西朗可達南海平洲。

清代時,河兩岸已是較繁華的商業地帶,周圍市井繁榮,橋兩岸店鋪林立,茶樓、肉店、中藥店、山貨店等100多間店鋪鱗次櫛比。另外,橋畔文化也頗發達(棉州書院設於此)。相傳舊俗認為毓靈橋有靈氣,那些中舉的士子衣錦還匯聚此處,因而得名。

匯津橋,位於海珠區馬湧直街。清代中葉建。

有一說:橋成之日,立於橋上可見潮漲潮落,東西湧水注湧於橋下,形成「合流津」一景,故橋名「匯津」。

匯津橋北連馬湧直街,南接西華北直街,歷來是溝通北岸的寶崗、龍田同南岸的沙園、瑤頭之間的通衢要道,時至今日,行人和車輛仍絡繹不絕。

匯津橋附近一帶,清中葉以後,商業就較為發達,木材商店林立,是杉木及其製品的集散地。杉排由後航道可直接浮運直達匯津橋,可見當時馬湧的湧面之寬、水之深。該橋中間橋孔的淨跨達5.7米,大可通80噸以下的貨船。

明清以後河南之開發,多集中在珠江前航道沿江一帶,匯津橋附近長期是屬靠近市廛的農村風貌。馬湧堤邊一排排的水松(此地今仍稱松樹基),一簇簇的蘆葦,招來一群群的水鳥築巢棲身。漁舟唱晚,花木扶疏,風景獨有韻味,清代不少詩人留下了田園詩篇。如馮筠的《泛掉馬湧橋鼓琴》詩曰:

曲曲溪橋兩槳輕,

露蒙煙重海雲情。

蘆花十裡溪邊月,

又聽漁歌效乃聲。

半溪橋,位於荔灣湖公園附近,泮塘仁威古廟後面,隱於五約八巷深處。先僅餘橋身與一側石欄,變成了「半座石橋」。而它所跨的河湧更是已被填近30多年。

橋旁有一塊清同治年間重修的「半溪」字樣石碑,以及一座花崗巖石修的門亭,亭上書有「五約半溪」等字,還有一副對聯:

門接水源朝北極,

路迎西氣盛四方。

聞名中外的「泮塘五秀」——蓮藕、菱角、茭白、荸薺、茨菇,就是在這一帶池塘中長出來的。每當盛夏,紅荔白荷,交相輝映,香隨風送,沁人心脾。「泮塘夏日荔初紅,萬樹虯珠映水濃,消受綠陰亭一角,亂蟬聲颺藕花風」,是對泮塘的生動描繪。 

石井橋坐落於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東邊的石井河內,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遺蹟。

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全橋長68米,寬3.8米,為6墩梁式石橋。橋兩旁有石欄,兩端各建有一亭,西亭已拆毀,東亭仍在。亭為歇山頂,綠琉璃瓦脊。

橋西頭有「道光歲次辛卯」紀年石刻。兩側有「好進仙人履,能通駟馬車」一副石刻的對聯。

石井橋是近代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清鹹豐六年(1856)九月,英國以「亞羅」號船事件為藉口,於23日派出軍艦炮轟廣州城,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正月,法國與英組成侵略聯軍,於12月炮轟廣州。1859年1月4日,英軍1000餘進犯石井一帶,石井人民奮起抗擊,迫使侵略者退回廣州。

現石井橋上南側第5塊石欄上,仍留有當時被侵略軍炮彈擊中的痕跡。1983年8月,石井橋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沙面的一座橋便是東橋,俗稱「法蘭西橋」,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由法國人建造。沙面的東邊有兩座橋,一座車行,一座人行,二者相隔不過10米左右,外觀上也相差無幾。真正被稱做東橋的是人行那一座,但該橋並沒有太多的異域風情,簡樸而純粹。

東橋最初為拱橋,後來因市政施工,要在此地建一座跨珠江的立交橋,所以改成一座人行橋,現在存下來的只有原先橋的一半左右,另一半的橋墩至今仍在距此約20米處。

在人民橋下,可見到一段廢棄的橋墩,上面甚至還露出幾截殘舊的鋼筋。

沙面東橋名聲可謂大,但橋邊地上一塊不太起眼的石碑上,卻寫的是「環沙面島舊石堤,石步頭」幾個字,不知道為何沒有直接寫沙面東橋幾個字。

沙面東橋正對的,是一棟建於清末民初的原法軍巡捕房舊址,還有一棵已有180多年歷史的大榕樹,物是人非,悠悠歷史,它理應知道。

沙面西橋建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在西橋的沙面一側,有一塊很醒目的碑,寫著「西橋」(原稱英格蘭橋)。

英國人曾一度佔有沙面五分之四的地盤,但最初都是通過東橋與廣州陸地連接在一起,後來隨著入住人口及與外界交往的增多,才又興建了這一座人行橋。

確切地說,沙面西橋應該算是「北橋」,是沙面北街與對岸的過河通道。這座3孔石拱橋與現在的六二三路相接,為純粹的人行橋,後改建為有上下臺階與現在的公路相連。歷經了100多年的風雨,西橋保存基本完好。從北岸經此橋到沙面。

西關的八橋畫舫,在元明清時是很出名的。由東而西依次為德興橋、大觀橋(元代)、牛乳橋、永寧橋、三聖橋、誌喜橋、蓬萊橋、匯源橋,統稱「西關八橋」。

西關的橋遠遠不止這8座,但以這8座最有名。

《南海縣誌》記載了當年盛況:「廣州城西數裡許曰荔枝灣,即南漢昌華苑故址也。居人以樹荔為業者數千家,黑葉尤多,長至時十裡紅雲,八橋畫舫。」

德興橋是西關八橋之首,在文昌路,橋北是遠近聞名的南海西廟(又叫洪聖西廟),也就在今天的廣州酒家北側。以前廣州有兩座南海神廟,一在黃埔,一在西關,稱為東廟、西廟,都是奉祀「南海廣利洪聖大王」的。

宋代詩人楊萬裡有一首詩:

大海更在小海東,

西廟不如東廟雄。

南來若不到東廟,

西京未睹建章宮。

由此推測,西廟在宋代已經存在了。西廟的規模雖然不及東廟,但一年一度的南海神誕時,這裡的歡騰熱鬧,一點也不比東廟遜色。清人蔡士堯的《荊花書屋詩鈔》中的《八橋竹枝詞》裡,我們能夠感受到德興橋畔的歡樂節日氣氛:

萬派魚龍舞絳霄,

喧闐簫管雜雲韶,

愛他洪聖千秋會,

賽過波羅第八橋。

後來,西廟廢圮無存,只剩下了東廟。1931年把文昌巷和荷溪二約開闢成馬路時,這一帶已是商賈雲屯、市廛鱗列了。

元宣慰使世借班。明興,御史大夫韓公雍易木以石。」明嘉靖年間擴建為7丈多寬。

大觀橋在太平門西南、義興橋南面。明代以前,這裡是一片爛河灘,後來開鑿成大觀河,連接西濠、玉帶濠,使濠水能夠經柳波湧出珠江,與官窯、佛山的水道接通。

大觀橋橫跨在大觀河上,明萬曆進士王學曾《修復太平濠記略》載:「橋創於的大石橋。明嘉靖五年(1526),順德梁文康公(梁儲)再予擴建,橋面7丈,洋洋大觀,故稱「大觀橋」。橋上有觀海樓,清初廢。後來橋變成了路,保留了大觀橋的名字,1981年歸併入了十三甫路。清代,隨著河湧日漸變窄,7丈寬的橋面也只剩下1丈6了。清人蔡士堯有《八橋竹枝詞》描寫大觀橋的夜景:

橋心月色燦流霞,

橋外東西四大家。

宴罷畫堂歸去晚,

紅燈雙導絳輿紗。


牛乳橋,又名義興橋,在清平路附近,那是西關最繁華的商業地段之一。清人蔡士堯有《八橋竹枝詞》曰:

醍醐日日傍橋珍,

勝卻酥醪觀裡春。

底事牛郎橋畔立,

銀河似盼織機人。

此時描述當時橋邊茶樓食肆,畫舫笙歌,極盡紛華靡麗。從明清開始,實屬廣州人花天酒地的銷金窩。

永寧橋在清平路西側,又名三板橋。在今清平路以西,珠璣路和和平路交界的東南角,至今還有「三板橋」的街名。據《廣州城坊志》的轉引:永寧橋以南是原來的三角市,即南漢時期的素馨花田。屈大均《廣東新語》描寫這個地方:「馨酷烈,勝於他處。」橋南相傳是南漢時代的素馨花田,掩埋過死去的宮女,留下不少幽怨的傳說。古往今來,文人騷客以詩憑弔者甚多。清代文人蔡士堯《八橋竹枝詞》稱:

第五橋蹤跡可憐,

橋頭南望素馨田。

滄桑人事多更變,

墮鬢橫釵向紫煙。

然而,這片消盡紅顏的蘭麝土,到清代卻淪為花街柳巷、煙館賭檔的汙濁地。

三聖橋在叢桂路北端,如今已杳不可尋了。橋側有一座蒼梧三界神廟,因此人們也叫三聖橋為「廟前橋」。舊時四月初八舉行酬神活動,「百種梨園獻技」,熱鬧非凡。清代文人蔡士堯有竹枝詞曰:

蒼梧高祝賽神靈,

百種梨園獻技紛。

仕女如雲四月八,

第三橋畔蹴湘裙。

誌喜橋在今大同路東面,又名橋東西。曾是一風景區,至今還有一條名為「橋東西」的街道。站在橋上,可欣賞鵝潭美麗月色,還可遠眺白雲山。蔡士堯有《八橋竹枝詞》曰:

描金鈿盒手中攜,

來問橋東與橋西。

橋西月色珠江好,

橋東山景白雲齊。

橋北為觀音大街,每逢觀音誕、觀音開庫、生菜會,這一帶便搭起了大大小小的棚屋,賣各種各樣的小吃、賣鮮花香燭、擺番攤賭博、算命解籤,連綿數裡,笑語盈路,熱鬧得就像嘉年華一樣。

誌喜橋的西面是叢桂坊,南宋嘉泰二年(1202),人稱「隨如先生」的劉鎮,曾在這裡居住,他家三兄弟都是進士,號稱「三子盡黃甲,一門無白丁」。後人將他們住過的地方命名為「尚賢裡」,而其坊則為「叢桂坊」。

清代大學者譚瑩的父親看重了這塊文華地,在叢桂坊築一別墅,題為「帆影樓」。譚瑩自小隨父親從佛山前來廣州,在叢桂坊定居。但到他兒子輩時,卻已成為樓層疊瓦、千門萬戶的街市了。

蓬萊橋在今廣州十二甫附近,蓬萊正街口。以前在蓬萊橋側有一座觀音廟(水月宮),據說求子很靈,極受婦女追捧。每逢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六月十九日觀音得道日、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觀音開庫、生菜會,蓬萊橋一帶都會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盛。清代文人蔡士堯的《八橋竹枝詞》稱:

祝罷慈雲禮善才,

衣香人影上蓬萊。

我家自可燒香願,

為乞麒麟特地來。

「正月觀音開庫日,白蓮臺下看佳人。」這首竹枝詞寫的是觀音開庫日的熱鬧情景。

匯源橋在恩寧路北端。當年匯源橋以東多有別墅庭園,佳木修竹,過了匯源橋,西面就是一望無際的荔枝林。那些專程來吃荔枝的遊人,都從這裡登岸。因此,每逢荔枝季節,這裡的河面上便「大塞船」了,成百上千的船擠在一塊,如同平地,不見尺寸波瀾,人如潮湧,聲如海沸。清代文人蔡士堯寫有《八橋竹枝詞》,第一橋指的就是匯源橋:

為探驪珠一見招,

相攜桂楫與蘭橈。

金蓮緩步花舟近,

船泊西濠第一橋。

水繞重城儼畫圖,

風流應不讓姑蘇。

這是清代《羊城竹枝詞》中描繪廣州河湧的水鄉意境。這般的水城韻致,當然是那一座座小橋流水襯託出來的。

後因大部分溪流枯涸,改建成了馬路,許多古渠濠湧,不是被填埋,就是改為暗渠,或成了臭水溝。

於是,那些詩情畫意的古橋,十之八九已蕩然無存了。

今天,保存完好的古橋已寥寥可數,它們在粼粼水波中的倒影,陪著廣州人度過了一輪輪的春秋。

相關焦點

  • 雲南有座古橋比肩頤和園十七孔橋,連橋梁專家茅以升都為它點讚
    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50餘座,堪稱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樣一個「古建築博物館」中除了大大小小的歷史民居之外,還有著很多古橋。古城附近形態各異的橋有幾十座,足以證明建水歷來方便的交通,是滇南重要的人員集散樞紐。其中一些橋,歷經重建、修葺,鄉民把它們雕鑿成集宏偉與景美於一體的藝術品,巧妙地將亭臺樓閣和橋梁結合在一起。
  • 文藝觀|多地文物古橋被衝毀,專家:當務之急是尋回橋構件
    持續監測,及時搶救建築構件為何這類古橋、古建築如此「脆弱」?多位文保專家向南方+記者表示,洪澇、地震屬於自然災害,具有不可抗力,對於古建築保護而言是一大難題,在日常防護的基礎上,更多應關注後續的保護修繕。「最重要是做好相關構件的搶救,這樣在災後重建的時候能為古橋保留更多真實性,以免失去『古橋』的意義。」
  • 這座縣城有179座古橋,最長百米最短僅1米,為何橋上都雕有龍頭
    瀘縣被稱為千年古縣,位於川南的小縣城, 但是四川這個小鎮有179座舊橋,每座橋上都刻有水龍頭,所以這些舊橋被稱為龍橋,雖然是個小鎮,但是有這麼多龍橋,每個都有美麗的雕刻,真讓人吃驚, 這是因為瀘縣境內溪流很多,古橋密集,便於人們往來, 一百多座龍橋中,跨度最長的大約是一百米,最短的只有一米。
  • 溫州塘河上30多座古橋,你知道這些橋背後的故事嗎?
    回憶錄中稱,清末他來溫州傳教,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出門看到琳琅滿目的各式橋梁。溫州城區布局,以「依江、負山、通水」為理念,而通水,帶活了城區,同樣也帶來了便於通行的橋梁。今天的溫州,能看到的古橋已所見不多,河道也多因城市的改造而填埋,但以橋為地名,到處可見,成為塘河上一道亮麗風景線。
  • 瑞安這座橋巨神秘,它的秘密800多年都沒解開
    在城市蓬勃發展的今天,現代化大橋跨江越洋一馳千裡,而在過去,正是一座座石橋串聯了民生國計。據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統計,瑞安現存古橋梁41座。這些古橋中,有這樣一座,它並不是最古老的、也不是規模最大的,興許還不是最漂亮的,但它卻因獨特的造型成為橋中翹楚,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河西橋)。
  • 魅力成都|古橋遺韻,成都繞城河上的兩百座橋…
    更多內容>>> 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使成都那些無數小河上的古橋已徒存虛名。今天,橋的意義也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文化風景。
  • 四川有座古橋,天降250噸巨石,完好無損,50公斤炸藥,紋絲不動
    四川有座古橋,天降250噸巨石,完好無損,20公斤炸藥,紋絲不動。 四川境內,這座看似破爛不堪的古舊老橋,但它卻與趙州橋一樣神奇,堪稱橋堅強。這座橋建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為的是方便附近居民出行。 這座橋就是四川大川鎮上的寶盛橋,寶盛橋是寶盛鄉通往大川鎮的必經之路,缺了這座橋,那當地人想到外地去那是寸步難行。寶盛橋牛逼呀,到底它牛逼在哪裡呢?
  • 中國「最具江南水鄉之景」的城市,現存百座古橋,還是魯迅的故居
    不同的觀光城市有自己的風格,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的景色有很大的區別, 南方好像有很多河, 到處出現江南水鄉的風景,給人優雅安靜的感覺, 今天介紹江南水鄉最有景色的城市, 裡面有700座古橋, 是魯迅的舊居。
  • 景美人少,成都這11座古橋五一待你瞧
    我們查詢了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官網2018年10月最新公布的《成都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以及成都市住建局歷年公布的「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共16批次),梳理出了成都這11座現存於世的古橋,供你五一打卡!
  • 荷蘭七座有故事的橋
    馬斯垂克Sint Servaasbrug ,是現存荷蘭最古老的橋,建於13世紀後期,位於馬斯垂克。這座橋原有9個石拱門,但是在17世紀中葉,其中一個拱門用石塊填堵了,成為岸邊城牆的一部分。因此,直到如今,這座古老的橋仍然只有八個拱門。Sint Servaas橋已被修復了數次,仍處於良好狀態。
  • 保護古橋 留住「人間彩虹」
    中國江蘇網2月28日訊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自古以來,橋總是以一種別樣的風情出現於文學作品中,除了承擔一定的建築意義外,它更是情感的承載物。
  • 重慶這些掩藏時光的古橋 斑駁痕跡見證滄桑變化
    幽幽草木,潺潺溪水,隱藏在角落裡的石碑,連接古廟的斑駁的石板,布滿橋身的青苔,褪了色的浮雕……都化作了古橋靜穆的嚴莊,古老的滄桑,古樸的遺韻。踏橋而過,輕撫欄杆,絲絲清風,細細蟲吟,古橋幽閒。倚欄靠杆,任思緒流浪,或許能採擷到那座歷史的楓橋,傾聽月落烏啼,閒看漫天風霜。佇立在橋頭,望水天一色,橋與水遙相呼應,任憑時光流逝,古橋依舊風姿尚存,流韻千裡。
  • 800歲彩虹橋、500歲鎮海橋、400歲樂成橋……多地文物古橋被衝毀...
    江西婺源800餘年歷史彩虹橋被衝毀 7月9日早間,江西上饒婺源縣彩虹橋遭遇洪水受損的視頻和照片在網絡廣為傳播,這座始建於南宋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橋梁牽動著社會各界和無數網友的心。受損後的婺源縣清華鎮彩虹橋。
  • 福建這座古橋,花1400萬兩銀子修建,至今900多年仍在使用
    說到橋梁技術,我國的建橋技術在國際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國內的大小橋數不勝數,但去年的港珠澳橋再次壓倒了人們, 而且,今天小編說話的這座古橋,地位也不能小, 用1400萬兩的錢建設,至今還用了900多年!
  • 浙南高山上的橋鄉,帶你打卡「國寶級」廊橋,這6座橋別錯過!
    泰順,這個地處浙南邊陲的小城,不僅有著很多古村、古道,這裡還有很多古橋,被譽為「千橋之鄉」。在泰順,現存各類橋梁970多座,其中古廊橋33座,15座古廊橋和「仕水矴步」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下面,我選出我最喜愛的6座橋,也是最值得打卡的廊橋,一起來看看吧!
  • 時光遺忘了這座古鎮,我也遺忘了時間,心緒如藤蔓般肆意地延伸
    金澤古鎮的位置很特別,它分別毗鄰江蘇省和浙江省,屬於上海地區,最有名的是這裡的橋,也許你會覺得江南水鄉的橋隨處可見,但有什麼稀奇的呢?但重要的是,小鎮上還保留著宋、元明三代建造的七座古橋,這不是很稀奇嗎。
  • 桂林「最美」的風景不是灕江,也不是陽朔,而是在這幾座橋上
    桂林「最美」的風景不是灕江,也不是陽朔,而是在這100座橋上,桂林山水的綺麗世界聞名,導遊去桂林旅遊時,應在桂林乘船遊覽灕江,並請您務必到陽朔遊覽,其實桂林最美的風景不是李強,也不是陽朔,而是在這100座橋上,每座橋都有不同的風格和氣度,小橋流水家有著自然樸實的美感。
  • 黔西北記憶(117)歷史悠久的織金古橋
    在織金現存的古橋中,僅明清時期有史書記載的橋梁就有三十六座之多,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7座,分別是月華橋、日升橋、回龍橋、太平橋、童生橋、興隆橋和仲機橋。它們詩意地橫臥於水上,為織金這座流溢著書卷氣的古城平添了幾許風雅。
  • 這座「奇怪」的橋:沒人能解釋構造原理,遊客看後連連稱讚
    ,世界上有這麼多橋, 有的橋的形狀是特別的中規中矩,有的橋的形狀是特別的奇異, 今天說到世界上最奇怪的橋,這座橋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沒有人能解釋它的結構原理,來看的人都很佩服它。這座建築物不是其他那樣的中規矩,而是像拼圖一樣看著它,在接觸它的人周圍, 這座被人類稱為最奇怪的橋叫沙哈拉橋,這座橋建造了將近400年,但與其他橋不同, 這座橋居然建在兩個懸崖之間,很多人說這不是問題,在我國建設的技術都是世界級的,這樣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這是幾個小問題, 但是,這座橋400多年的歷史更長,懸崖絕壁之間是怎麼建造的呢?
  • 布達佩斯最古老的橋,雖然全長僅380米,卻也是最有故事的一座橋
    它最初的時候並不是一座城市,而是由多瑙河隔開的兩座遙遙對望的城市,多瑙河左岸是布達,多瑙河右岸是佩斯。後來,在歷史的動蕩中,經過幾個世紀的擴建,於1873年將位於多瑙河左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右岸城市佩斯合併而成一座城市,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知道素有「東歐巴黎」和「多瑙河明珠」之美譽的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