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蘇洛熙在其回憶錄《走向中國》中,以「東方威尼斯」冠之溫州。回憶錄中稱,清末他來溫州傳教,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出門看到琳琅滿目的各式橋梁。
溫州城區布局,以「依江、負山、通水」為理念,而通水,帶活了城區,同樣也帶來了便於通行的橋梁。今天的溫州,能看到的古橋已所見不多,河道也多因城市的改造而填埋,但以橋為地名,到處可見,成為塘河上一道亮麗風景線。而這些橋,也流傳著豐富的故事,有悽美的愛情故事、熱血的奮鬥故事、時代的變遷故事……橋文化也是溫州塘河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小悠帶你們走近塘河邊的這三座古橋,探尋它們們的前世今生。
萬裡橋
一對夫妻、一群生意人、一座萬利橋
如果問你溫州最長的橋是哪一座橋,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甌江大橋,但有這麼一座橋,遠比甌江大橋「長」的多,那就是「萬裡橋」。
萬裡橋又名萬利橋,始建於清朝中期,重建於1922年,1922年由地人集資造橋,竣工後取名萬利橋,意為萬事吉利,後諧音為萬裡橋,並以橋命巷。橋身位於鹿城區萬裡巷北端,南北向跨架蟬河之上,為三孔梁式石橋,長21.1米,為溫州市現存同類橋梁中最長的一座,也是舊城中橋位最高的一座古式人行石橋。
兩端橋臺用規整粗白花崗巖疊砌而成,橋墩每縫置方形石柱4根,上置帽梁承託橋面。各孔橋面均鋪石板6條。兩側設青石欄杆,蓮蓬望柱。中孔橋板東側由北而南楷書陰刻有民國十一年(1922)和萬裡橋的題刻。2000年萬裡橋被列為溫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過去溫州人來往通行靠的都是船,當時如果河面太寬,造橋是比較困難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渡船又名叫做方舟,是四四方方的船比較淺,此岸的人到對岸這邊,有個樹樁把繩子系在上面,對岸也把繩子系起來,人站在船上往對岸走的時候,繩子往這邊拉,船往那邊走。那邊的人回來的時候繩子往那邊拉,船往回走。
以前有對夫妻做生意,店開在這岸,進貨要到對岸,每日往返。有一天刮颱風,這對夫妻想多進點貨,結果船上放的東西比較多,風浪一大,因為長久沒有更換攬繩,加上颳風下雨風浪很大,就把攬繩拉斷了。斷的時候,船正好順著水勢往回走,貨物又很重,渡船就鑽到了水下,夫妻倆落水被淹死了。此事發生後,地方上有很多的生意人,在為這對夫妻的遭遇表示同情時,也決定捐錢造橋,你十元、我二十,大家一筆一筆把錢湊齊,在1922年造起了這座石橋。
橋造好後,有人建議命名為「萬利橋」,一萬的萬、利益的利,既是為了感謝和紀念商人投資建造這座橋,取一個好的寓意,也是表達這座橋建成後,交通更為方便安全,讓成千上萬的人獲益。後來,溫州人為了書寫方便,溫州方言諧音就將萬利橋改作萬裡橋。
雙蓮橋
千古詩情千古恨 百年痴愛並蒂蓮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蒂蓮一向被視為美滿婚姻的象徵,民間故事中也有很多關於「並蒂蓮」的傳說,《樂府紀聞》曾述大名民家男女以私情不遂赴水死,是年塘中蓮開並蒂,元雜劇有《雙蕖怨》。溫州小南門的「雙蓮橋」也是這類美麗傳說中的一個。
雙蓮橋位於小南門外,是始建於宋朝的九拱石橋,在宋代名為「綠野」。據《永嘉縣誌》所述,最早見於明代種書堂校刻的《集異篇》中提到這麼一個故事。傳說有張姓和李姓兩戶鄰居,二人的兒女青梅竹馬形影不離,於是就為兩人訂下婚約,兒女長大後,張家家道中落,李家仍然富有,李母便要求女兒另嫁豪門,女兒寧死不從。一次元宵燈會,李女在橋頭遇到張子,雙方互訴衷情,又想到李母逼迫他嫁,於是雙雙相抱跳橋殉情。次年在他們殉情的地方,水中蓮花開並蒂,一時引起人們驚異,便找人疏浚河道,在河底發現兩個互相抱著的青年男女,蓮莖就是從他們二人口中伸出。時任邑令以其「不失貞義」,將二人合葬,並將這座橋命名為「雙蓮橋」。
光緒《永嘉縣誌》在簡述了這個故事後還附詩一首「初盟不負鐵心堅,割斷塵緣作水仙,烏鵲巧催橋上渡,青娥長展鏡中妍。生前果墮相思樹,死後花芳並蒂蓮。何處宰官身可見?幻鬟嬌小愛河邊」。」
「雙蓮橋」的愛情故事,數百年來,溫州的道情和「龍船兒」(溫州獨有的一種曲藝形式)一直傳唱不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段愛情故事也只留在了老一輩人的口中。
扈嶼橋
城南有座山,山南有條街,街南有座扈嶼橋
如果找張古代溫州城池地圖來看,你會驚奇地發現:巽山——山前街——扈嶼橋,在這方城市空間裡,點位排列異常有序:一路向南。如此便是——城的東南有座山:巽山;山的南邊有條街:山前街;街的南邊有座橋:扈嶼橋。
扈嶼橋,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山前社區山前河上,是溫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朝,在清朝曾重修,但並未改變原有風格,是城區典型古橋梁之一。橋長十八米,寬二點八米,南北走向跨山前河,石質三孔梁式,兩排石柱分隔成三個橋孔,各孔均並排直鋪橋板石五條,上頭的圖案,已被光陰的腳步打磨得斑斑駁駁無可辨認了,兩側設欄杆,橋墩每縫設立方形石柱四根,上置帽梁,承託橋面。中孔東西橋板外側刻有銘文:東為「扈嶼橋」裡人林。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溫州的很多古橋都已被改建,如洞橋和車匯橋,他們的滄桑容顏堙沒在歷史長河中,現已用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河面之上,而扈嶼橋得幸於其歷史和建築式樣列入文保單位而被倖免於拆。面對周圍高樓林立的大廈,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橋,像是在時光旅程中掉隊的旅人,靜靜地記錄著溫州城市的變遷。
「門前流水,戶限繫船,花柳飾案,橋上行人。」這些曾經的物景已很難栩栩重現,但古橋都將這些印記刻在磚石之間,讓後人得以觸摸其飽經滄桑的紋路窺見數百年間的歷史。願這些古橋的文化得以源遠流長,如同塘河的水一樣生生不息,讓新立的街坊、小區都與過去保持聯繫,承沐歷史靈韻、浸潤地理生機,以接力般的生命樣態蓬勃前行。
素材來源:《塘河古蹟遺韻》、沈不沉《地方夜談》專欄、金文平《老金說古》、薛一泉
記者:戴卓蕾 實習生:謝施琦
編輯: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