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塘河上30多座古橋,你知道這些橋背後的故事嗎?

2021-01-09 溫州古道

英國人蘇洛熙在其回憶錄《走向中國》中,以「東方威尼斯」冠之溫州。回憶錄中稱,清末他來溫州傳教,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出門看到琳琅滿目的各式橋梁。

溫州城區布局,以「依江、負山、通水」為理念,而通水,帶活了城區,同樣也帶來了便於通行的橋梁。今天的溫州,能看到的古橋已所見不多,河道也多因城市的改造而填埋,但以橋為地名,到處可見,成為塘河上一道亮麗風景線。而這些橋,也流傳著豐富的故事,有悽美的愛情故事、熱血的奮鬥故事、時代的變遷故事……橋文化也是溫州塘河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小悠帶你們走近塘河邊的這三座古橋,探尋它們們的前世今生。

萬裡橋

一對夫妻、一群生意人、一座萬利橋

如果問你溫州最長的橋是哪一座橋,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甌江大橋,但有這麼一座橋,遠比甌江大橋「長」的多,那就是「萬裡橋」。

萬裡橋又名萬利橋,始建於清朝中期,重建於1922年,1922年由地人集資造橋,竣工後取名萬利橋,意為萬事吉利,後諧音為萬裡橋,並以橋命巷。橋身位於鹿城區萬裡巷北端,南北向跨架蟬河之上,為三孔梁式石橋,長21.1米,為溫州市現存同類橋梁中最長的一座,也是舊城中橋位最高的一座古式人行石橋。

兩端橋臺用規整粗白花崗巖疊砌而成,橋墩每縫置方形石柱4根,上置帽梁承託橋面。各孔橋面均鋪石板6條。兩側設青石欄杆,蓮蓬望柱。中孔橋板東側由北而南楷書陰刻有民國十一年(1922)和萬裡橋的題刻。2000年萬裡橋被列為溫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過去溫州人來往通行靠的都是船,當時如果河面太寬,造橋是比較困難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渡船又名叫做方舟,是四四方方的船比較淺,此岸的人到對岸這邊,有個樹樁把繩子系在上面,對岸也把繩子系起來,人站在船上往對岸走的時候,繩子往這邊拉,船往那邊走。那邊的人回來的時候繩子往那邊拉,船往回走。

以前有對夫妻做生意,店開在這岸,進貨要到對岸,每日往返。有一天刮颱風,這對夫妻想多進點貨,結果船上放的東西比較多,風浪一大,因為長久沒有更換攬繩,加上颳風下雨風浪很大,就把攬繩拉斷了。斷的時候,船正好順著水勢往回走,貨物又很重,渡船就鑽到了水下,夫妻倆落水被淹死了。此事發生後,地方上有很多的生意人,在為這對夫妻的遭遇表示同情時,也決定捐錢造橋,你十元、我二十,大家一筆一筆把錢湊齊,在1922年造起了這座石橋。

橋造好後,有人建議命名為「萬利橋」,一萬的萬、利益的利,既是為了感謝和紀念商人投資建造這座橋,取一個好的寓意,也是表達這座橋建成後,交通更為方便安全,讓成千上萬的人獲益。後來,溫州人為了書寫方便,溫州方言諧音就將萬利橋改作萬裡橋。

雙蓮橋

千古詩情千古恨 百年痴愛並蒂蓮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蒂蓮一向被視為美滿婚姻的象徵,民間故事中也有很多關於「並蒂蓮」的傳說,《樂府紀聞》曾述大名民家男女以私情不遂赴水死,是年塘中蓮開並蒂,元雜劇有《雙蕖怨》。溫州小南門的「雙蓮橋」也是這類美麗傳說中的一個。

雙蓮橋位於小南門外,是始建於宋朝的九拱石橋,在宋代名為「綠野」。據《永嘉縣誌》所述,最早見於明代種書堂校刻的《集異篇》中提到這麼一個故事。傳說有張姓和李姓兩戶鄰居,二人的兒女青梅竹馬形影不離,於是就為兩人訂下婚約,兒女長大後,張家家道中落,李家仍然富有,李母便要求女兒另嫁豪門,女兒寧死不從。一次元宵燈會,李女在橋頭遇到張子,雙方互訴衷情,又想到李母逼迫他嫁,於是雙雙相抱跳橋殉情。次年在他們殉情的地方,水中蓮花開並蒂,一時引起人們驚異,便找人疏浚河道,在河底發現兩個互相抱著的青年男女,蓮莖就是從他們二人口中伸出。時任邑令以其「不失貞義」,將二人合葬,並將這座橋命名為「雙蓮橋」。

光緒《永嘉縣誌》在簡述了這個故事後還附詩一首「初盟不負鐵心堅,割斷塵緣作水仙,烏鵲巧催橋上渡,青娥長展鏡中妍。生前果墮相思樹,死後花芳並蒂蓮。何處宰官身可見?幻鬟嬌小愛河邊」。」

「雙蓮橋」的愛情故事,數百年來,溫州的道情和「龍船兒」(溫州獨有的一種曲藝形式)一直傳唱不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段愛情故事也只留在了老一輩人的口中。

扈嶼橋

城南有座山,山南有條街,街南有座扈嶼橋

如果找張古代溫州城池地圖來看,你會驚奇地發現:巽山——山前街——扈嶼橋,在這方城市空間裡,點位排列異常有序:一路向南。如此便是——城的東南有座山:巽山;山的南邊有條街:山前街;街的南邊有座橋:扈嶼橋。

扈嶼橋,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山前社區山前河上,是溫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朝,在清朝曾重修,但並未改變原有風格,是城區典型古橋梁之一。橋長十八米,寬二點八米,南北走向跨山前河,石質三孔梁式,兩排石柱分隔成三個橋孔,各孔均並排直鋪橋板石五條,上頭的圖案,已被光陰的腳步打磨得斑斑駁駁無可辨認了,兩側設欄杆,橋墩每縫設立方形石柱四根,上置帽梁,承託橋面。中孔東西橋板外側刻有銘文:東為「扈嶼橋」裡人林。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溫州的很多古橋都已被改建,如洞橋和車匯橋,他們的滄桑容顏堙沒在歷史長河中,現已用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河面之上,而扈嶼橋得幸於其歷史和建築式樣列入文保單位而被倖免於拆。面對周圍高樓林立的大廈,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橋,像是在時光旅程中掉隊的旅人,靜靜地記錄著溫州城市的變遷。

「門前流水,戶限繫船,花柳飾案,橋上行人。」這些曾經的物景已很難栩栩重現,但古橋都將這些印記刻在磚石之間,讓後人得以觸摸其飽經滄桑的紋路窺見數百年間的歷史。願這些古橋的文化得以源遠流長,如同塘河的水一樣生生不息,讓新立的街坊、小區都與過去保持聯繫,承沐歷史靈韻、浸潤地理生機,以接力般的生命樣態蓬勃前行。

素材來源:《塘河古蹟遺韻》、沈不沉《地方夜談》專欄、金文平《老金說古》、薛一泉

記者:戴卓蕾 實習生:謝施琦

編輯:葉琳

相關焦點

  • 消失的七座古橋,流傳著多少老溫州的傳說……
    宋代大儒、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1150--1223)在《東嘉開河記》中曾有這樣的描述:「昔之置郡者,環外內城皆為河,分畫坊巷,橫貫旁午,升高望之,如畫奕局……」▲當年古城水鄉風情南宋時期,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子韓彥直來溫州任郡守,他不僅為溫州留下一部當時世界上最早的柑橘書籍《橘頌》,還非常重視古城的水利建設。
  • 宜豐古橋竟藏著這麼多傳說故事
    宜豐是個山區小縣,卻是個古橋大縣。據統計,該縣「有名有姓」的古橋有93座,現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有77座。一座古橋就是一部史書。古橋無言,下自成蹊。她靜靜地躺在河上,見證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無怪乎當地自古以來就有俗語云:「修橋築路,一世好事;多行好事,陰德庇護。」當然,也有部分古橋傳說是因懲惡而建。 近日,筆者有幸參與文物部門組織的古橋調研,發現很多古橋的知名度挺大,除了本村人知道其故事,外村、外鄉、甚至外縣人,都能知根知底,娓娓道來,像逢渠橋、仙人橋、隱德橋以及龍袍橋、芳裡橋,都是如此。
  • 重慶有這樣一座古橋,一橋三名你知道嗎?
    ▲平板橋全景在江津朱楊鎮的猴溪水面上,有一座石拱橋,灰白色的橋拱倒影與橋身相合,像一輪滿月落入水面,波光閃爍,樹影婆裟。當地老百姓給橋取了個簡單的名兒——板橋。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橋有3個橋名,折射著歷史的變遷故事。
  • 廣州62座古橋!這座橋最古老!它還在!
    水城廣州,城在水中;二分明月三分水,十裡清溪五裡橋;有名有姓,有年代可考古橋就有62座之多;清風橋、流花橋、花橋;雲桂橋、利濟橋、果橋;龍津橋、上古橋、順母橋;狀元橋、文溪橋、東堤橋……它們在哪裡?歷代對此橋有修茸。清康熙《南海縣誌》:「五眼橋即通福橋,嘉慶間重修,費金巨萬,橋為省佛通衢,西水渡頭,十八鄉船往來均泊此,在大通堡。」舊時此橋是廣州至佛山主要通道。關於五眼橋,還有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 浙南高山上的橋鄉,帶你打卡「國寶級」廊橋,這6座橋別錯過!
    下班後即可抵達的微旅行目的地,妥妥實現了下班就能說走就走的「旅行」,想必定會成為溫州旅遊熱門的打卡地吧!前些天給大家準備了泰順的A級景區,今天給大家介紹介紹泰順的另一種玩法,帶你書寫與泰順的「廊橋遺夢」。泰順,這個地處浙南邊陲的小城,不僅有著很多古村、古道,這裡還有很多古橋,被譽為「千橋之鄉」。
  • 文藝觀|多地文物古橋被衝毀,專家:當務之急是尋回橋構件
    在這場特大洪澇災害中,多處文物古蹟接連受災,同樣讓人扼腕。6日,安徽旌德縣一座始建於明代、清代復建的樂成橋受洪水侵襲,11孔的古橋在3小時內僅剩4孔,損壞嚴重。7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536年的黃山明代老大橋(鎮海橋)也遭洪水衝毀,橋體被洪水瞬間衝垮的視頻被廣泛傳播。△安徽黃山鎮海橋被洪水衝斷。
  • 這座縣城有179座古橋,最長百米最短僅1米,為何橋上都雕有龍頭
    瀘縣被稱為千年古縣,位於川南的小縣城, 但是四川這個小鎮有179座舊橋,每座橋上都刻有水龍頭,所以這些舊橋被稱為龍橋,雖然是個小鎮,但是有這麼多龍橋,每個都有美麗的雕刻,真讓人吃驚, 這是因為瀘縣境內溪流很多,古橋密集,便於人們往來, 一百多座龍橋中,跨度最長的大約是一百米,最短的只有一米。
  • 今日影像|60後西湖「橋痴」:你在橋上看風景,我在看風景中的橋
    前幾天,我在錢江晚報好攝之友看到一篇《我用了8年時間,拍下了浙江1000座古橋》,看完後很感動。我十分佩服照片作者裘洪春:他走了那麼多的路,拍了那麼多的古橋,還都用心記下來。我也是一個「橋痴」。雖然沒有裘洪春拍得多,主要範圍也僅限杭州西湖。
  • 你知道這條古橋滄桑130多年歷史嗎?
    桂平人,尤其是南區人,你知道大洋橋滄桑130多年歷史的歷史嗎。大洋橋是桂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早在1981年,縣人民政府曾以潯政發(81)30號文件發出了"關於公布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名單的通知",大洋橋作為重要的公路橋梁歷史文化遺產被列入保護名單之中。
  • 長江上的橋梁這麼多,這座才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你知道是哪座嗎?
    長江上的橋梁這麼多,這座才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你知道是哪座嗎?萬裡長江萬裡長,奔流到海不復回,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把中國分成南北地區,長江上數不勝數的大橋連接南北,長江的天塹變成了通道, 長江這麼多大橋中,哪座橋是萬裡長江第一橋? 是南京長江大橋嗎? 還是武漢長江大橋?
  • 塘河新城:塘下又一個宜居板塊
    根據當前劃定的初步範圍,塘河新城板塊東至主塘河,西至瀋海高速,北至鳳瀆河,南至雲頂山,規劃面積8.5平方公裡(12768.6畝),涉及鳳瀆、陳宅、岑頭、上金村等多個村居,覆蓋約五萬人口 。從交通配套上來看,塘河新城是瑞安主城區和溫州市區連接貫通的中心點,是溫瑞一體化的重要節點。正是基於這一區位優勢,溫州市域鐵路S3線和溫瑞大道快速路(永寧大道)在此匯聚,形成溫州—塘下—瑞安快速通道。
  • 保護古橋 留住「人間彩虹」
    無錫水多、橋多,這些古橋既是人來車往的通道,也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古橋梁面臨著嚴峻的保護問題。據了解,無錫境內曾有1000多座古橋,而現在,即便是古橋保存數量最多的宜興,大約也只有100多座了,江陰的保存數量排第二、無錫市區第三。正是認識到這一點,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的3名學生在去年暑假期間,開始了尋橋、訪橋、探橋的旅程。
  • 魅力成都|古橋遺韻,成都繞城河上的兩百座橋…
    更多內容>>> 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使成都那些無數小河上的古橋已徒存虛名。今天,橋的意義也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文化風景。
  • 村口的牌樓,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福清風情之「雙嶼橋」的傳說
    村東的這座牌樓背後有一個特別的故事,三四十年前,在雙嶼村的東面,還是一片隨著海水漲落可見的灘涂,與雙嶼村隔海相望的有一座山叫做過橋山,連通兩地的是一條石條鋪砌而成的明代古橋「雙嶼橋」。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村的發展,十幾年前,隔海相望的兩地修起了海堤與公路,原本「雙嶼橋」所處的灘涂地區也被政府收購,進行了灘涂造陸,如今已經是一片開發區。而所得的錢款,就被用於修建這座牌樓。牌樓上的那副對聯「長橋通古今遑論於今何在,老叟說幸福最知幸福何來」就是為了紀念這條穿越幾百年的「雙嶼橋」。
  • 雲南有座古橋比肩頤和園十七孔橋,連橋梁專家茅以升都為它點讚
    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50餘座,堪稱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樣一個「古建築博物館」中除了大大小小的歷史民居之外,還有著很多古橋。古城附近形態各異的橋有幾十座,足以證明建水歷來方便的交通,是滇南重要的人員集散樞紐。其中一些橋,歷經重建、修葺,鄉民把它們雕鑿成集宏偉與景美於一體的藝術品,巧妙地將亭臺樓閣和橋梁結合在一起。
  • 文革保護的橋亭列文物,國際會議中心的光緒古橋,能保留嗎
    1929年3月,陳磬裁捐資改建為鋼筋水泥橋。再過幾年,第一亭和第四橋都滿100年了。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滿滿的歲月風雲,亭橋無言,何處話滄桑!第一亭和第四橋,除了背後的慈善故事令人感動,還有後來的保護過程,同樣令人稱道!
  • 800歲彩虹橋、500歲鎮海橋、400歲樂成橋……多地文物古橋被衝毀...
    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在這場洪澇災害中,多處文物古蹟接連受災,同樣讓人扼腕。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下午4時,南方11省份有1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
  • 安徽有一座明朝古橋,至今在使用,建者是一寡婦,卻被皇帝剝皮
    安徽有一座明朝古橋,至今在使用,建者是一寡婦,卻被皇帝剝皮橋梁是人們通行的重要工具,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歷史上也有不少赫赫有名的古橋至今還在使用,比如五亭橋,趙州橋等等。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座古橋,卻非常有特點。這座橋坐落於安徽歙(she)縣練江邊上,名叫「太平橋」。但它還有個名字,叫做"人皮橋"。聽到這樣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是一哆嗦,這座橋為什麼會有如此恐怖的名字呢?難道是用人皮做的嗎?
  • 新化現存多少古風雨橋,你知道嗎
    (新化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雷打洞風雨橋,建於1917年) 新化風雨橋眾多,現存有30餘座,這些風雨橋優美堅固,構思獨特,工藝精良,是梅山人智慧的結晶
  • 福州古橋圖鑑:廊橋之上聽風雨,笑看稚童戲溪魚
    居住在福州這個多水的城市,自然離不開橋梁。據記載,在清朝以前,福州地區曾有古橋797座,至今仍存400座左右。 古橋下,是潺潺的流水,訴說著曾經的故事;古橋上,是熙攘的人群,走過現代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