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是位於歐洲東南方亞得裡亞海與黑海之間的陸地。此地濱海臨河是歐洲大陸的寬廣入口,曾今被羅馬、拜佔庭、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佔領統治。公元4世紀到7世紀間,匈奴人、羅馬人、日耳曼哥特人、斯拉夫人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過自己的印記。
後來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敗了這片土地曾今的主人拜佔庭帝國,對這片土地進行了長達500年的統治。巴爾幹半島因為其地理歷史原因,這片土地上不同種族的人們因為土地與宗教原因長期處於戰火中,時至近現代也未曾改變,素有歐洲火藥桶的稱呼。
一、日耳曼哥特人只是巴爾幹半島短暫的寄居者
1、首先日耳曼哥特人只依靠個人武力巧取豪奪沒有集中力量攻擊
公元3世紀巴爾幹半島正在羅馬人統治下欣欣向榮,然而來自北歐日耳曼族的哥特人打破了這裡的安寧。這群哥特人就是草原上摸爬滾打出來的一支蠻族,這隻哥特人是為了躲避匈人渡過多瑙河而進入到巴爾幹半島地區生活的。
起先國王對於到來的哥特人很歡迎,吸納這批哥特人作為新鮮血液可以有利於巴爾幹人口增長和發展的。畢竟巴爾幹半島上面的高山林立不是特別適宜耕作生存長久居住的,加之處於邊界地區常常要遭受四面八方入侵者的侵襲。
但是羅馬帝國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這群哥特人的貪婪本性,他們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優待與幫助,遲早他們會成為自己龐大帝國裡馴服的一支。但是不久這群草原遊牧族的本性就暴露了,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個多世紀裡都成為帝王們的困擾。
對於沒有優良部族文化的供養,這群族始終覺得比起安分守己的生活,燒殺搶掠要來的簡單的多,畢竟他們長久以來就是如此生活的。
帝國的好心收容結果換來恩將仇報,可見人心是不能夠靠金錢單純買賣的。哥特人不講信義更不用講與本地民眾的交流融合了,對本地人來說無疑是劫匪般的存在。哥特人依舊按照草原的做法只依靠個人武力也沒有正規的集結力量,充其量也就是一群流民。一通燒殺搶掠後就四散而去了。
2、再者彼時的東羅馬帝國實力強不容侵犯
雖然此時的羅馬帝國因為內部原因分裂了,但是實力還是強大的,尤其東羅馬帝國經濟發達,通過貢賃與哥特人買來和平關係,確保了君士坦丁堡的安全,為接下來發展軍事提供了喘息的時間,哥特人本來就沒有真正的統帥,一群散兵遊勇根本不可能對強大的帝國軍事抗衡。
哥特人漸漸潰敗,後來這群人一部分遷往了高盧和西班牙,另一部分順著多瑙河來到了義大利。最終這群人就這樣匆匆而來後又倉促地退出了巴爾幹半島的歷史舞臺。
二、巴爾幹半島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言只是遠徵路上的一處站點
1、首先奧斯曼帝國不斷遠徵並不留戀巴爾幹半島
對比散兵遊勇般的流民哥特人,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實力要強出天際。14世紀中葉,巴爾幹半島經過幾個世紀的纏鬥,形成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拜佔庭三國鼎足的局面。此時發源於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卻乘著保加利亞與拜佔庭互相戰鬥的時機吞併了大部分原本屬於拜佔庭的亞洲領土。
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奧斯曼不斷壯大將巴爾幹此地稍微有實力的民族一一打敗,最終拜佔庭也在經年的戰鬥中漸漸衰弱,最終在1453年被奧斯曼的默罕默德二世打敗,拜佔庭與它的締造者羅馬人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巴爾幹半島完全落入奧斯曼帝國手中。
但是奧斯曼帝國如同之前的所有帝國一樣,對於這些帝國來說徵程就是星辰大海永不止步。奧斯曼帝國也沒有停留在巴爾幹半島停下自己徵伐的腳步,只是像做標記一樣,將這個地方納入自己的版圖不加細心經營。
2、其次奧斯曼帝國採取的軍事鎮壓管理更加難得民心
奧斯曼帝國在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後就對這裡採取了殘酷的軍事鎮壓管理。雖然巴爾幹半島常年因為種族與宗教等原因戰火不歇,但是對於這個崛起於小亞細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入侵者,眾人可以說槍口一致對外。
首先奧斯曼的宗教思想與本地關聯性極低,對於歐洲大陸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異教徒,另外此地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等都在長期的共同生活發展中有了各種程度的融合然而奧斯曼帝國的締造者土耳其人與他們並不親厚。
也因此在管理此地時沒有拿出懷柔的方案,直接採取軍事鎮壓的辦法,使得當地民眾從未停止過反抗,在奧斯曼帝國衰落後都是紛紛脫離沒有半點留戀。
三、為何斯拉夫人遷往巴爾幹後能快速對當地完成斯拉夫化
1、首先斯拉夫人先佔據的是較荒蕪的北巴爾幹半島
對比日耳曼哥特人的流民式攻擊與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強勢鎮壓,初到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也並沒有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6世紀的巴爾幹半島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下是一片高山林立,人煙稀少的邊界之地,由於疏於邊防線的布控,一群生活在如今波蘭南部和烏克蘭西部的斯拉夫人再一次像曾今的哥特人一樣渡過;了多瑙河,南渡入侵了巴爾幹半島,這一支斯拉夫人被稱為南斯拉夫人。
彼時的斯拉夫人面對的就是一片荒原,還有一群被羅馬帝國已經漸漸遺忘並沒有對帝國有強大歸屬感的遺民。所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雖然此地苦寒荒蕪,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少很多爭端,斯拉夫人才能夠在此用心經營不受打擾。
2、其次斯拉夫人入侵時拜佔庭帝國正疲於奔命無暇顧及
斯拉夫人剛到巴爾幹半島的時候,當時的東羅馬帝王經過深思熟慮後採取分而化之的戰鬥策略。畢竟斯拉夫與日耳曼人被稱為蠻族,部落制的落後管理方式十分鬆散,東羅馬帝王大概是想採取幾百年前對付日耳曼哥特人的那套策略。
不僅是軟化懷柔政策還將斯拉夫人分裂成了兩個陣營,讓他們內部進行互鬥消耗,希望借著時間的推進一點一點消磨掉斯拉夫人的力量,這個辦法確實遏制了斯拉夫人的發展長達20多年。但是這一次幸運女神沒有選擇現在神聖羅馬帝國人這邊,被奪取時間的反而是東羅馬帝國。
從7世紀初開始,東羅馬帝國就陷入了波斯帝國的纏鬥中,再也沒有時間再去遏制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的發展,短短的時間空隙裡,斯拉夫人就完成了除了希臘與色雷斯地區之外的大部分地區的斯拉夫化。
3、最後斯拉夫人採取了不同與日耳曼哥特人以及土耳其人的融合方式
不同於日耳曼哥特人的只顧掠奪無心經營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雖然佔有此地但並沒有採取良好的管理方式的不同。斯拉夫人將巴爾幹半島當做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地方,用武力奪取土地的同時,也積極融入本地宗教文化和與同樣遷往而來的部族建立良好交流抱團取暖。
比起侵略與掠奪,斯拉夫人並不是致力於推翻拜佔庭帝國,只是在保持自己民族本色的狀況下慢慢成為這個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基於此在東羅馬帝國忙於應付他國纏鬥的時候,斯拉夫人開始穩步推進自己的斯拉夫化步調。
他們根據自己民族的習慣,對戰鬥奪過來的拜佔庭帝國土地進行土地所有權的重新分配,建立起來了農村公社,土地慧農村公社後,這個農村公社的自由農民進行輪換農作,收割之後作為公共儲備糧食。
雖然斯拉夫人常常被稱作蠻族,但是他們從部落文化裡繼承的公平與民主的管理制度卻奇異地領先許多帝國,這也為斯拉夫民族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傳統幫助其傳播自己的文化,這種制度習俗非常容易受到其他民族人們的的接受從而心甘情願地逐漸被斯拉夫化。
斯拉夫人對於與自己同樣遠道而來的外族人,也不是盲目地血戰到底,而是和對方進行積極融合,譬如後來融合成為拜佔庭帝國噩夢的保加利亞民族。7世紀的突厥系保加爾人從南俄草原跋山涉水來到巴爾幹半島,與斯拉夫人前後腳到達巴爾幹半島。
之後保加爾人也受到斯拉夫人習慣的洗禮逐漸斯拉夫化成為了之後強大的保加利亞民族。
總之斯拉夫人就是致力於在這個地方長久生存,比起血腥的廝殺爭奪地盤,他們更傾向於傳承自己的文化與信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一旦一種文化被接受它將會被時代相傳,得到更長久的生命力,在不斷地更迭裡漸漸成為習俗一樣被越來越多的後輩接受。
四、總結
一個民族能夠找到一片賴以生存的土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強大的武力自然能夠幫助人們奪得土地資源以及賦予其守護的能力。但是如果想要長治久安並不能只依靠蠻力,要學會融合適宜自己的文化,才能夠擁有不息的民族生命力。
另外,天時地利也是生存的關鍵,好的時機便是一個好的開局,能夠極大的提高成事機率。
參考文獻:
《極簡歐洲史》
《拜佔庭帝國史》
《土耳其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