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12歲的表外甥斌斌,這樣稱呼32歲的小鄭,聲音裡帶著疑惑。
「怎麼叫哥呢?」媽媽(小鄭的表姐)笑著責怪道。一家人聽到後,也都樂懵了。
「那,叫什麼?」斌斌無辜地看著媽媽問道。
這是小鄭一家大年初一聚餐時,鬧的「笑話」。而小鄭的兒子,今年又是過人生中第一個春節,這個目前在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又該如何稱呼那些祖祖輩輩。於是,親屬間的稱謂,成了今年團圓飯的話題。「釐關係釐得頭都暈了。」小鄭說。
親屬稱謂圖,擺上春節團圓飯餐桌
小鄭是德清人,在杭州工作,家也安在了杭州,平時回老家比較少。去年春天生了個兒子,於是,今年這個春節,就得帶著兒子「天天」回老家過年,見見長輩。
年初一,小鄭帶著老婆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外婆家拜年。可今年,卻遇上了尷尬事。兒子剛出生,第四代遇上第三代和第二代,該如何稱呼?
於是,「家譜圖」擺上了餐桌。小鄭有兩位舅舅舅媽,分別有一雙兒女,其中大舅舅的兒子(小鄭表弟)和女兒(小鄭表姐)都已結婚生子,表姐的孩子斌斌今年12歲了。
小鄭平時工作忙,表姐也嫁得遠,也只有春節才能一聚,所以和表外甥斌斌甚少見面。於是,當表姐一再要斌斌「叫人」時,輩份就錯亂了,斌斌本該叫小鄭表舅,情急之下叫了聲「哥」,把一家人都樂懵了。
那麼,與斌斌同輩的天天,又該怎麼稱呼爸爸小鄭的各位表親呢?
這道難題,在長輩們塞給天天紅包時,出現了。「兒子還不會說話,我代他回禮表示感謝時,卻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小鄭尷尬地笑了笑。
釐清這張家譜圖時,小鄭自己也被繞暈了。可親戚關係,必須得理順。要不,豈不成了「六親不認」?
一大家子,頭腦風暴了半天,最終還是小鄭80多歲的外婆把關係給釐清了:天天喊爸爸小鄭的表兄弟,兄為伯,弟為叔,表姐妹為姑姑;喊爸爸小鄭的舅舅們為(大小)舅公,舅媽則是(大小)舅婆。而斌斌,則喊小鄭為舅舅、喊小鄭的父親為姑丈爺爺。
「表」、「堂」的「前綴」一概省略。「如果再加上的話,天哪,那還讓不讓人說話了。」小鄭說腦袋都「腫」了。
親戚關係太複雜,簡化只叫「叔叔阿姨」
小鄭在複述這張關係圖時,還反覆推敲了很久。「這麼繞,何不統一稱叔叔阿姨、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算了。」朋友小朱建議。
其實,小朱自己,就是這麼幹的。
小朱的爸爸,有2位堂妹1位堂哥。過年時,大家才聚一次。見面最尷尬的,便是叫人。不叫不好,叫了又怕叫錯。
「我就全都統稱叔叔阿姨了,只是在每個人的名字前面加個他們的名,作為區分。」小朱說,她已不記得,小時候父母如何教她各種稱謂了。
小朱的爸爸,還有2位親妹妹和1位親弟弟。就連這麼近的關係,小朱都「亂叫」,喊姑姑叫「姨媽」。「小時候,爸媽就這麼教的。等我大了,發現叫錯了,可再改,已經改不過來。」小朱說。
現在,小朱自己也成了別人口中的「阿姨」。表姐表哥們,都有了孩子。「阿姨」,成了孩子們對小朱的「代號」。
獨生子女成祖輩時,不少稱謂會消失
其實,就連同輩,小朱至今也沒釐清。「到底怎樣的關係才叫表,怎樣的關係才叫堂?」小朱問道。
她模糊地記得,小學的課本上,有一張親屬關係圖。「上頭好像說,爸爸這邊都叫堂,媽媽這邊都叫表。」
可她的同學卻不贊同,「跟你同姓的才是堂,也就是你爸爸的兄弟生的是堂。凡是不跟你同姓的,都叫表。」
小朱是獨生子女,表姐表哥的孩子,更是表上表。「這樣的話,老底子的不少稱呼就消失了。」她算了下,比如,小朱沒有親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有親侄子、侄女、親外甥和外甥女。而這第二代,又是獨生子女,他們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和姑媽等。
其實,這還不是稱謂生疏的根本。獨生子女的出現,大家族隨之消失,家庭觀念也變得淡漠。再加上,「大家都往四處飛,一年到頭也就過年見一次。其實大家,真的已經不熟了。」
現在,還有上一代父母(非獨一代)的維繫,等到了首代獨生子女成為祖輩時,恐怕不少稱呼真會消失,只剩下「叔叔阿姨」和「祖父祖母」,一如英語裡的「uncle」、「aunt」、「grandmother」和「grandfather」。
原標題:他管表舅叫了聲「哥」,一家人樂懵了
春節走親訪友,你是不是也在瞎叫人?
獨生子女成祖輩時,不少稱謂會消失
了解更多資訊,請點擊大浙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