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是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導致的肝炎。HBV是一種雙鏈DNA病毒,人是HBV的唯一宿主,人群普遍易感。如果受感染者血清學測定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持續超過6個月,臨床診斷為慢性HBV感染。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估計全世界有20億人感染,2.57億HBV攜帶者(HBSAg陽性),其中每年約有90萬人死於HBV相關的疾病。因此,接種B肝疫苗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控制手段。
我國是世界肝病大國
據估計,目前我國慢性B肝感染者仍有約7000萬例。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中,由HBV引起者分別佔到77%和84%,慢性B肝是我國肝癌的最主要病因。
B肝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
1、母嬰傳播:感染B肝病毒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是我國的主要傳播方式。儘管在宮內、出生時和出生後均可能發生,但是大多數母嬰感染發生在出生時。2、血液傳播:包括皮膚和黏膜的輕微破損,隨著無償獻血的開展和檢測技術提高,輸血或血製品等導致的傳播日益減少。但通過修足、紋身、扎耳環孔、與感染者公用剃鬚刀、牙刷或醫療設備等物品接觸感染者的血液仍是可能造成傳播的。3、性接觸。
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肝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我國兒童B肝疫苗接種二十餘年,臨床收效顯著。
兒童接種B肝疫苗成效顯著,成人有必要接種B肝疫苗嗎?答案是肯定的,成人接種B肝疫苗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我國就決定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2011年,《中國成人B型肝炎免疫預防技術指南》,推進並規範成人B肝疫苗接種的實施2018年,《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2017-2020年) 》 中強調,積極探索成人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種策略,鼓勵有條件地區逐步開展B型肝炎病毒感染高風險人群的B肝疫苗接種工作
成人(尤其是存在風險的人群)應儘早、全程接種B肝疫苗!
關於B肝病毒感染與接種B肝疫苗相關問題又有哪些呢?
傳統B肝病毒血清學標誌物有5個,即大家常說的「兩對半」,包括: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B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B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B肝病毒e抗原(HBeAg)B肝病毒e抗體(抗-HBe)
1、接種前是否需要檢測B肝兩對半?
世界衛生組織立場文件和《中國成人B型肝炎免疫預防技術指南》均明確指出,接種B肝疫苗前無需常規進行B肝感染檢測。B肝病毒感染者或者B肝抗體陽性者,接種B肝疫苗也是安全的。 衛生經濟學分析顯示,在B肝疫苗接種前常規進行B肝感染指標篩查,從公共衛生角度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對個體而言,很多接種者願意在接種前自費進行B肝感染檢測,然後根據檢測結果確定如何接種B肝疫苗,是完全可以的。
2、如何根據檢測結果來安排疫苗接種?
B肝疫苗的接種對象為B肝病毒易感者。由於五項指標中HBeAg和抗-HBe兩個指標不會單獨陽性,B肝病毒易感者的判斷只需要檢測HBsAg,抗-HBs,抗-HBc三項指標即可。如果三項指標均為陰性則為B肝病毒易感者,需要接種B肝疫苗;如果其中有至少一項陽性,則非B肝病毒易感者,不需要接種B肝疫苗。抗-HBc單陽性:抗-HBc不是保護性抗體,且抗-HBc檢測存在較高比例的假陽性,所以抗-HBc單一陽性的高危人群仍建議接種B肝疫苗。臨床研究也顯示,抗-HBc單一陽性者接種B肝疫苗,其抗體陽轉率與健康人群相近,但抗體水平低於健康人群。HBsAg陽性者,再打B肝疫苗是不會起作用的。
3、母親B肝陽性,孩子如何接種B肝疫苗?
在出生24小時內儘早接種首針B肝疫苗和B肝免疫球蛋白;在1個月和6個月後分別接種第2針和第3針B肝疫苗;第3劑次B肝疫苗接種後1-2個月進行HBsAg和抗-HBs檢測;若發現HBsAg陰性、抗-HBs<10mIU/ml,可再按程序接種3劑次B肝疫苗。有的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出生後檢查發現B肝感染指標陽性,這些抗原或者抗體可能是從母體血液中轉移來的,不表示寶寶也被感染,所以仍需要按照0-1-6程序完成3劑次B肝疫苗接種;如果寶寶7月齡後檢測仍出現HBsAg或HBV DNA陽性,才可判斷為母嬰阻斷失敗。寶寶在進行了HBIG和B肝疫苗的正規阻斷之後,可以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不會增加寶寶感染B肝的機率。
4、B肝疫苗後需要查抗體嗎?
普通兒童或者成人接種B肝疫苗不要求查抗體。但B肝高危人群,包括易感染B肝病毒者(比如HBsAg陽性者家屬、經常需要輸血或輸製品者等)或感染B肝後臨床後果比較嚴重者(比如慢性C肝病人等),建議在完成全程3劑次B肝疫苗接種後1~2個月檢測抗-HBs,如抗-HBs高於10mIU/mL,則認為獲得了保護性抗體。B肝疫苗的效果與年齡有關,一般來講,年齡越大陽轉率越低,但目前我國並無對B肝最大接種年齡的限制,即所有年齡人群都可以接種B肝疫苗。
5、全程接種B肝疫苗後仍無抗體怎麼辦?
雖然目前B肝疫苗效果很好,但仍有少量兒童或成人完成3劑次全程B肝疫苗接種後無法產生保護性抗體,成為無應答者。為獲得B肝抗體,無應答者可再接種1劑次60µg或3劑次20µgB肝疫苗,並於第2次接種後1~2個月檢測血清抗-HBs;如仍無應答,可再接種1 針60µg 重組酵母B型肝炎疫苗。無應答者再接種3劑次B肝疫苗後,其抗體陽轉率可達到90%以上。B肝疫苗無應答可能與遺傳有關。如反覆接種B肝疫苗仍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可以通過非特異性手段進行預防。
值得注意的:一些兒童接種數年後查體抗-HBs陰性,並不表示其為B肝無應答者,也可能是接種B肝疫苗後抗體隨時間推遲下降至檢測水平以下。可先接種1劑次10µgB肝疫苗,接種1個月後抗-HBs明顯升高,則認為既往已免疫成功,雖然抗體隨時間推移無法檢測,但仍存在免疫記憶,無需再接種後續2劑次;如接種1劑次B肝疫苗後,抗-HBs水平較低或陰性,建議接種第二和第三劑次B肝疫苗。
6、早產兒B肝疫苗的接種
B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或不詳母親所生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後24 h內儘早接種第1劑B肝疫苗,接種之後1個月,再按0、1、6個月程序完成3劑次B肝疫苗接種。HBsAg陽性母親所生早產兒,出生後接種第1劑B肝疫苗的同時,在不同(肢體)部位肌肉注射100 IUB肝免疫球蛋白(HBIG)。危重早產兒應在生命體徵平穩後儘早接種第1劑B肝疫苗。
相關閱讀:
專家簡介:楊舒,昆明市延安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長期從事嬰幼兒營養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高管理、神經行為發育評估、高危兒管理及特殊健康狀態兒童預防接種的評估和指導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更多資訊請關注「昆明市延安醫院微信公眾號」和「昆明市延安醫院健康專家」
昆明市延安醫院 楊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