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川:糖友為何腳麻如針刺?糖尿病足病在「神經」

2020-12-26 澎湃新聞

蔣美琴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前言

很多老糖友反映:常感覺雙腳麻麻的、木木的;洗腳的時候,水是冷還是熱有點感覺不出來了;有時候雙腳疼痛如針刺;有時候走路不穩,像踩在棉花上……其實,這些都是糖尿病足的表現。

「糖足」病在神經

很多糖友以為腳爛了才是糖尿病足,其實「爛腳」已經是糖尿病足的晚期表現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文川教授介紹說,糖尿病足是大家對糖尿病下肢併發症的一種俗稱,醫學上稱之為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最多見的發病部位。

糖尿病足有很多臨床表現:雙腳麻木、疼痛、溫度覺減退,乏力、行走不穩,皮膚色素改變,稍微有點破潰就出現潰瘍且難以癒合,最後導致截趾、截肢。不少患者覺得雙手像戴了一副手套、雙腳像穿上了連褲襪,這種手套樣、襪套樣感覺是手、足感知覺障礙的一種表現。最典型的表現是乏力、行走不平衡,總覺得好像走在鵝卵石上,或者走路如踩棉花,這是因為神經病變使得機體失去了自我調節平衡的功能。

張文川教授強調,糖尿病足病變累及的是周圍神經,跟神經的微循環障礙、氧化應激過度有關。「神經在四肢的分布是對稱的,通過肌肉間隙的通道是固定的,神經本身有內膜和外膜,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高血糖狀態造成微循環障礙,神經得不到充足的血供,就會缺血缺氧而發生水腫。但是神經腫脹之後包裹神經的束膜內膜就會發生卡壓,反而成了一種束縛,卡壓之後神經腫脹更加嚴重,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神經通過管道行走在肌肉、骨骼、筋膜間隙之間,神經水腫之後,通行的管道變得相對狹窄,又進一步加重了神經水腫,再次形成惡性循環。醫學上稱之為雙重卡壓理論,一個為內卡壓,一個為外卡壓。」

周圍神經的這一病變導致患者的手足對稱性麻木、頑固性疼痛。疼痛有很多類型,如刺痛、麻痛、觸發性疼痛等。長期經受疼痛的折磨,加上中樞性病變的出現,導致糖尿病晚期的病人往往會出現心理障礙、腦供血不足、中樞性疼痛等。

約六成糖友出現「糖足」

「糖尿病患者中有60%左右的人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糖尿病的病程有關。」張文川教授坦言:「哪怕血糖控制得再好,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發病較早,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病程時間越長,發病率越高,病變越嚴重。病人往往感覺麻木疼痛、行走不平衡了才會就醫,有些邊遠地區的患者往往是下肢潰瘍爛腳了才會就醫,甚至到了截肢的程度。」

據悉,我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截肢,在所有疾病(骨腫瘤、下肢血管閉塞症等)和意外傷害(車禍、工傷、高處墜落傷等)引起的截肢原因中排名第一,且超過一半。

張文川教授指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就好比胃鏡篩查提高了胃癌的生存率,CT檢查的普及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檢出率一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要早期診斷。很多人覺得痛和麻不影響行走,有的人打軟腿、跌倒摔傷了就認為是肌肉問題或者腦供血不足所致,其實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導致。患者由於不知道腳踩在哪裡,就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或踩在棉花上的感覺,腳的平衡感很差,就容易跌倒摔傷。」

功能與形態聯合檢測

那麼,腳麻、腳痛就一定是糖尿病足嗎?如何確診呢?如何早期發現呢?

張文川教授介紹說,對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功能,二是形態。

功能檢測

功能檢測可以明確診斷患者是否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甚至可以根據檢測結果區分輕、中、重的程度。

肌電圖:

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方面,現在常規的方法是使用神經肌電圖檢查。如果檢查發現傳導速度、波幅有所改變,結果陽性者可以明確診斷。但張文川教授指出:「肌電圖陽性時往往病變進展已經較為嚴重了,我們需要早期可以作出診斷的方法。」

QST兩點辨別覺:

在腿上兩個較近的位點給予刺激,讓患者辨別刺激點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兩點之間距離達到9毫米還不能辨別出來,就說明已經出現神經病變了。

尼龍絲試驗:

將一根尼龍絲放在腿上,測試患者是否能感覺到。

br/>Footscan足底壓力試驗:

人在行走時,腳底有5個著力點,正常情況下,腳會自己活動,5個著力點本能地發生改變,交替「工作」。但是,糖尿病足患者的這5個著力點不會發生改變,神經病變後失去了自我調控的能力,著力點固定不動導致這些部位長期受壓,從而缺血壞死,發生潰瘍、糜爛。所以,糖尿病足的發病部位常集中在大腳趾下、腳跟、小腳趾外側等著力點。足底壓力試驗通過傳輸系統,讓糖尿病患者在傳輸帶上行走,壓力傳感器檢測其著力點分布改變與否,就能明確診斷。

形態檢測

不同患者,糖尿病足的表現會有所不同,有些發生在腳底,有些出現在小腿;有些會有麻木感、灼痛感,有些感知覺障礙、下肢皮膚溫度低、皮膚色素沉著等。明確了周圍神經病變之後,病變的部位究竟在哪裡?病變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呢?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神經形態檢查來明確。

張文川教授介紹說,神經超聲檢查可以清晰地看到神經水腫、變性的位置,神經走行的通道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神經卡壓的部位等,從而精準定位病變神經,辨別神經水腫具體發生在哪根神經、局部水腫還是全程水腫。「超聲檢查沒有創傷,患者容易接受。而兩點辨別覺檢查方法簡便無創傷,也容易被患者接受。這兩種檢查方法都易於推廣普及,聯合檢測可以早期發現和診斷糖尿病足。」

br/>顯微手術拯救神經

以往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防治,主要是控制血糖、營養和修復神經、避免外傷,外科治療則主要是在出現下肢潰瘍、爛腳後給予創面換藥。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控制血糖是必要的防治措施,但是不能逆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展。

有研究發現,神經在下肢的走行過程中,有3個關鍵的卡壓點,松解這些卡壓點之後,神經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神經遞質的流向就會通暢,內層神經的氧離子濃度上升,患者的感覺功能、平衡功能就會有所恢復。一旦神經功能恢復,自我保護意識恢復了,就不太容易跌倒、燙傷,發生潰瘍、截肢的比例也就明顯下降了。

據悉,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在歐美多家醫療機構及九院神經外科開展的多中心聯合統計結果顯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通過外科三聯式解壓手術治療後有效率達到80%,疼痛緩解率達到87%。

張文川教授並沒有局限於三聯式手術,而是對手術方式進行了改進和創新,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開展四聯式或二聯式手術。他介紹說:「三聯式手術是在患者的腿上做三個切口,對三條神經的易卡壓部位進行松解。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這三條神經都發生了病變,或者不止這三條神經發生了病變。」他根據病人神經病變的位置和程度,開展了兩個切口或四個切口的手術,並對手術理念進行了三大提升:靶神經手術、去交感神經化、防黏連措施。

靶神經解壓

根據超聲檢查結果精準定位靶神經及其卡壓部位後,在顯微鏡下將神經通行的管道打開,再剝開神經外膜、內膜,然後進行神經解壓操作。根據靶向神經來決定手術切口,既避免了遺漏病變神經,也避免了對無病變神經的過度治療。

為了防止打開的神經通行管道術後形成疤痕組織而對神經造成新的卡壓,張文川教授還在術中採取了防黏連措施,包括防黏連液體和防黏連膜。

去交感神經化

血管平滑肌中分布有α受體,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會導致自體供血不足。手術去交感神經化就是將α受體去除,緩解血管的收縮痙攣,血供就能得到改善。「雙側下肢病變的患者,如果先做一側手術,術後就會發現兩側下肢的溫度明顯不一樣,手術一側的皮溫明顯上升。」張文川教授解釋說,「這是因為遠端的血供豐富了,血液循環通暢了,溫度就會恢復正常。這一手術還會使患者的傷口更容易癒合。」

去交感神經化並不是對神經採取的治療措施,而是針對與神經伴行的血管的治療,血管舒張之後,相應神經的血供和營養就恢復正常了。

張文川教授坦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率非常高,但目前國內的治療重點都放在控制血糖上,忽視了早期神經病變的治療,以至於發展到後期截肢的程度為時已晚。如果明確患者已經出現周圍神經病變,他建議符合條件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截肢的比例也會明顯下降。

記者:蔣美琴

原文刊於《健康財富》

專家介紹

張文川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兼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委會周圍神經外科學組組長、中華中青年神經外科交流協會周圍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神經修復學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醫學專長:主攻功能神經外科疾病顯微神經外科治療。

門診時間:周二下午

原標題:《專家訪談 | 張文川:糖友為何腳麻如針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家訪談 | 張文川:糖友為何腳麻如針刺
    前言 很多老糖友反映:常感覺雙腳麻麻的、木木的;洗腳的時候,水是冷還是熱有點感覺不出來了;有時候雙腳疼痛如針刺;有時候走路不穩,像踩在棉花上……其實,這些都是糖尿病足的表現。
  • 糖尿病出現腳麻痛,預示要該防足病發生了
    作者:於麗媛 編輯 強哥了糖尿病的您,有沒有出現腳麻、腳涼、腳痛的情況?有醫生告訴您預防糖尿病足的方法嗎?患糖尿病20多年的趙阿姨因為血糖控制較差,而來到糖尿病醫院住院治療。糖尿病共照團隊的衛教師在給趙阿姨進行衛教指導時,發現她的足背動脈減弱,而且也有腳發涼和疼痛的情況。但趙阿姨對足部的護理和糖尿病足病的預防都是一知半解,比如她常用熱水泡腳,但卻直接用手測量水溫;也從來不腳上是否有傷口等。
  • 糖友手腳麻木刺痛 警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本文轉自【廣州日報】;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伍曉丹)張大爺是位患糖尿病十餘年的糖友。近期,他總是感覺手腳發麻、刺痛,晚上睡覺前症狀更加明顯,不少資深糖友可能都有類似張大爺這樣的經歷。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孫嘉教授提醒說,這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所致,患者應及時就醫不可大意。孫嘉介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慢性併發症,出現一系列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症狀和體徵。手腳麻痛是周圍神經病變常見表現之一。由於周圍神經可分為支配感覺的感覺神經及支配運動的運動神經,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也因損傷的神經而異。
  • 【健康微課堂】手足麻痛難以忍受,小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盯上...
    1周前趙大叔來到糖尿病、腎病科專家門診,經過李春英主任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在糖尿病、腎病科住院治療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惹的禍。經過在糖尿病、腎病科住院期間的系統治療,趙大叔血糖調理正常後,身體感覺輕鬆了很多,手足麻痛的症狀也明顯好轉,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 糖尿病友因用暖寶引發足病,9類人是糖尿病高危足患者
    作者:太原糖尿病專科醫院 何亞麗醫生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以及糖尿病知識的普及,我們可以了解到確診糖尿病沒事,嚴重的是各種急慢性併發症。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
  • 糖尿病人足部有麻涼感,可能足病要發生,要怎麼防?
    得糖尿病10年的李先生,去年出現腳麻涼痛,也沒在意,沒想到前些天剪了個腳指甲,就引起了糖尿病足,他說,「前段時間在家修剪腳趾甲時,一不小心剪破了一點肉,本想著一點小傷不礙事,誰知道破瘡越來越嚴重,傷口一直在擴大還流出了膿液,到醫院檢查說是糖尿病足。」辛苦他及時到醫院治療,不然如果治療不及時,傷口感染嚴重會引發截趾。
  • 糖尿病人腳麻、涼、痛,聊聊惱人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怎麼防治
    很多患者受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困擾,並懷疑自己的痛苦永遠不能緩解。其實,糖尿病神經病變在治療後是能夠好轉的,只是好轉之路會有些曲折漫長。有30%~40% 的病人沒有神經病變的臨床症狀,但在檢查之後會發現他們有神經病變。神經病變不只發生在糖尿病人,也發生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約1/3 的糖尿病病人和1/4 的糖尿病前期者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 糖尿病患者腿麻,是併發症的出現?3種神經病變,腿麻屬於哪種?
    糖尿病腳麻,這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會有的一種症狀。那麼糖尿病腳麻是怎麼回事呢?是併發症出現了?糖尿病腳麻危險大嗎?應該怎麼辦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注意!糖尿病患者腦血管病的發病機率明顯高於常人,比較常見的病變有腦出血、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動脈硬化等,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應該注意控制飲食,避免高脂高鹽飲食,不要一次吃得太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糖尿病患者出現腿麻,是併發症的出現?3種神經病變,腿麻屬於哪種?
  •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
    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難道糖尿病就一定難逃周圍神經病變嗎?那麻,那痛,難以忍受!這是糖友註定的命運嗎?關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所有「小問號」,聽專家答疑解惑。圖片來源於網絡Q1: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周圍神經病變不可避免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阻斷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嗎?糖尿病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系統和多器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 糖尿病出現爛腳是為什麼,很嚴重嗎?|糖尿病足|神經病變|糖尿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的併發症,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慢性損害,很容易引起下肢動脈血管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使患者下肢的感覺能力減弱或消失,往往出現爛腳時很難察覺,導致足部感染或壞死,嚴重的還可能會截肢。那麼糖尿病人出現爛腳是怎麼一回事呢?糖尿病足一般分為三種類型,神經型、缺血型和神經缺血型,而臨床上神經缺血型較為常見。
  • 腳麻是怎麼回事 腳經常發麻快來試試這些方法
    腳突然發麻,是一些人在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其實腳麻和手麻一樣,很多都是因為神經問題所導致的,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腳麻是怎麼回事,腳麻怎麼辦,相信通過今天的文章,大家都可以了解這一症狀,並將之妥善的處理。腳麻是怎麼回事很多人都會出現腳麻這種情況,那麼它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所導致的呢?
  • 腳麻是什麼原因 腳麻有可能會引起疾病發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腳麻的情況發生,相信大家對於這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在發生腳麻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問,是什麼原因導致腳麻的情況出現的呢?在日常的生活中哪些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緩解腳麻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 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應注意什麼?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對糖尿病的恢復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如何運動也是有講究,有規律的。什麼樣的運動可以使糖友迅速受益?,有氧運動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選擇,而步行是我們有氧運動中最常見的方式。在糖尿病患者步行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 糖平中醫|糖尿病系列知識之手腳麻木
    手腳麻木引起的疼痛導致走路腳疼、跛行、走路不穩等運動障礙的情況發生,因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引起身體素質下降,進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跛行對使糖友走路重心發生偏移,足部磨損加重,使其容易受傷,嚴重時發生感染,導致糖尿病足情況出現。 糖尿病足不僅會出現腳部麻木,還會使得腳趾頭出現潰瘍,嚴重的還要進行截肢,這也是許多糖尿病人截肢的原因。
  • 防治糖尿病足,有個「三三法則」可預防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糖尿病足診治中心主任 冉興無)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嚴重者可導致截肢和死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糖尿病足診治中心主任 冉興無對於糖友來說,防大於治,因此在平時加強足病護理,則可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
  • 糖尿病並非悄無聲息!身體若現「1癢2多2麻」,多半血糖已超標
    現如今,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曾被稱為富貴病的糖尿病,如今成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據統計,到2016年底,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1億,而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數為1.4億。這裡所提到的糖尿病前期,指的是那些處於正常與糖尿病之前的人。他們的血糖值會比正常人高,但又沒有達到確診糖尿病的程度。
  • 腳麻是怎麼回事 如何解決腳麻的問題
    腳麻真的是太常見了,可能我們保持一個動作時間久了,或者蹲下來時間長了或者久坐不動都會出現腳麻。那麼排除這些情況腳麻是怎麼回事呢?腳麻怎麼辦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腳麻的原因有哪些?腳麻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身體的血液循環不暢了,時間久了,細胞的供癢量不充足,血液出現了回流的情況,那麼部分的神經就會出現麻木的情況,很常見,但是有些腳麻是病理性的。
  • 「科普」別不把手麻當回事兒,那可能是周圍神經病變前兆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使用率越來越高,由於經常使用滑鼠或打字,出現腕管症候群的朋友不在少數,但出現這一病症的原因,並不一定是頻繁使用電腦,也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糖友頻繁性手麻腳麻,常常會被誤認為是長時間維持某一狀態而導致的,並不格外重視這些情況。但如果你知道這種手麻很可能是由糖尿病導致的,說嚴重點可是要往周圍神經病變發展的,這你還能不在意嗎?
  • 血糖高不高,低頭看看腳!腳部有4異常,或是糖尿病足要「登門」
    糖尿病併發症並不是一天就到來的,是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控制血糖引起的併發症。糖尿病併發症,是長期持續性的血糖升高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和增值,最終引起血管硬化,又發冠心病,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
  • 治療四肢痛、頸項痛、手臂肘麻痛、糖尿病的特效穴位
    主治四肢痛、頸項痛、糖尿病、手臂、肘麻痛。針法與應用貼骨斜刺,針深六分至一寸二分。孕婦禁針。【四肢穴】穴位:脛骨之內側,在內踝骨上四寸五分。解剖:伏在神經、四肢神經、心之支神經、腎之分支神經。取穴:脛骨內側,內踝上四寸五分。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穴性:和血理氣,舒經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