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又叫掃把星,在中國奪得傳統文化中被稱為不詳的象徵,人們往把戰爭、瘟疫等災難歸罪於彗星的出現,但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實際上彗星和地球一樣,是繞日天體,只不過,亮度和形狀會隨著與太陽的距離變化而變化。
由於彗星物質的蒸發,表面冰核會形成一條稀薄物質流,所以我們觀測到的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2億多千米。彗星的質量非常小,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是個「髒雪球」!
彗星是地球上的送水工,大約45億年前地球形成的時候,太陽的熱量把太陽系裡的大部分水分趕到了星系的外圍地區,這些水分至今還以冰凍的形式存在於土星環,木星的衛星歐羅巴,海王星、天王星以及數以十億計的彗星之中。但是地球上也有足夠的水分,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很好奇這些水是怎麼來的。目前有一種主流理論認為:這些水是地球形成約5億年之後,一連串呼嘯撞向太陽的彗星帶來的。而水正是構成生命的基礎,生命的種子可能因此而播下,而它們還將進化成人類。
而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又導致了當時地球的主人——恐龍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