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齊6大元素!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每6.5年繞太陽...

2020-12-14 前瞻網

集齊6大元素!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每6.5年繞太陽公轉一圈

 Evelyn Zhang • 2020-12-03 18:24:49 來源:前瞻網 E2027G2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芬蘭土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所有最重要的生命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

這些是在從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內彗核心中收集到的。這顆彗星每6.5年繞太陽公轉一圈。

歐空局「羅塞塔號」飛船上的彗星二次離子質量分析器(COSIMA)採集了這些樣本。該太空飛行器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在距離彗星幾公裡的地方跟蹤該彗星。

這是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所必需的磷元素。

在彗星附近,該儀器收集了塵埃顆粒。它還拍攝了三張1c㎡的雙靶板照片。科學家們從圖像中選取粒子並用質譜儀進行測量,之後他們在試驗中檢測到磷離子和礦物或金屬磷中含有的固體顆粒。

研究人員發現,磷灰石礦物並不是磷的來源,這一發現意味著磷以某種更低的、可能溶解的形式存在。研究人員還指出,這是首次在彗星物質中發現生命必需的CHNOPS元素。生命必需的元素包括碳、氫、氮、氧、磷和硫。

碳,氫,氮,氧和硫在COSIMA小組之前對彗星的研究中已經報導過。而磷——或稱P,是生命必需CHNOPS元素中的最後一種元素。

此前研究人員已經證實,磷灰石礦物不是地球上磷的來源。也就是說,最新這一發現表明,生命所必需的所有重要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

這一發現表明:彗星元素的傳遞,是年輕地球生命必需元素的一個潛在來源。

來自彗星塵埃的CF+次級離子中,也最新檢測到了氟。第一次發現CF氣體是在2019年星際塵埃中。

CF+離子目前又在彗星上被發現,但它在彗星環境中的特徵是未知的。這項研究是由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物理和天文系領導的,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spacedaily.com/reports/Researchers_discovered_solid_phosphorus_from_a_comet_999.html

https://academic.oup.com/mnras/article-abstract/499/2/1870/5911597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從一顆彗星收集的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
    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從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科學家是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
  • 彗星是「生命使者」?科學家在彗星上,找到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據報導,近日,一個來自芬蘭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顆名為「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的彗星上,發現了磷元素和氟元素,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須的磷元素,這個發現再次印證了此前科學家們的猜想:彗星是宇宙中的「生命使者」,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學月刊》上。
  • 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來自彗星嗎?
    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嗎?天文學家們眾說風雲,各持己見。無論如何,至少可能有一顆彗星能提供一項關鍵證據:67P /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Churyumov-Gerasimenko)。一項使用來自歐空局羅塞塔號任務的數據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彗星含有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磷。
  • 外媒:科學家發現富含磷元素新星體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
    新華社北京8月5日新媒體專電 據埃菲社報導,西班牙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類富含磷元素的新星體,有助於解釋銀河系中磷的起源以及磷與地球生命出現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報導稱,磷、碳、氮、氧、硫這5種元素對地球生命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DNA分子的組成成分,也是細胞能量交換必不可少的元素。專家指出,磷在地球上含量有限,因此與其他4種元素相比,磷是生命的「限制」元素。儘管如此,磷在地球上的含量也比銀河系的平均值要高,對此尚無可靠解釋。
  • 磷:尿液、生命之源與致命毒藥
    波蘭特發現磷100年後,瑞典科學家又發現磷還廣泛存在於人和動物骨骼中,將硫酸和骨灰放在一起加熱也可以得到磷。這讓磷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隨著元素概念的發展,到了1796年,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1794)終於認識到波蘭特提取的發光物質是一種元素。
  • 5月31日兩個太陽?預報稱今年最亮彗星到訪!
    ▼ 對於天文觀測者而言,2020年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期待,獵戶座參宿四曾一度被爆料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發,當然最後的結果卻是正常的亮度波動。另一個好消息則來自於一顆超級大彗星,經歷一段彗星觀測淡季之後,人們終於迎來了2020年第一顆大彗星!
  • 第一個進入彗星軌道的探測器有了這8個發現!
    供圖:ESA 撰文:Michael Greshko   9月30日19:19,一個機器人先鋒終於「塵歸塵,土歸土」了:歐洲航天局有計劃地安排羅塞塔號這顆首次探索彗星的探測器撞入彗星。   羅塞塔號探測器於2004年3月發射升空,在太陽系中穿梭了10年之後,於2014年8月6日抵達彗星67P。
  • 一顆「綠色彗星」呼嘯而來,大氣層是太陽直徑的50%
    之前我們曾經說過,綠色彗星阿特拉斯將會在5月出現在地球的太空角落,但是你知道這顆彗星的彗發有多大嗎?NASA表示,彗星阿特拉斯在穿越太陽系向太陽靠近的過程中,其亮度和體積持續增長,其大氣層足足有我們的主恆星的一半寬,這聽起來可能沒有什麼,但是當你把它放在太空中,就宛如一顆綠色的「珍珠」。
  • 遙遠光年之外存在生命必須的元素
    大約170光年之外,一個巨大的彗星狀物體落入一顆名為WD1425+540的白矮星。這個物體在恆星的大氣層中撕裂並散了構建生命的組件。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星期四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其中詳細介紹了恆星的大氣層現在如何富含生命必需的元素:碳,氮,氧,氫和硫。
  • 向太陽「飛跑」!圖片顯示Y4彗星的兩個碎片正衝向太陽
    天文學家發現,彗星阿特拉斯的碎片正在向太陽「飛跑」,因為這顆冰體在穿越太陽系的過程中碎裂了。今年,當阿特拉斯彗星穿越太陽系時,太空愛好者們一直密切關注著它。彗星阿特拉斯,也被稱為C/2019 Y4,它是由同名望遠鏡陣列系統發現的,於2019年3月5日首次被發現,當它直接朝向太陽時,震驚了天文學界。
  • 一顆彗星衝向太陽!最近預估不到140萬公裡,火球移動清晰可見
    在歷史上曾也出現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而根據CNET科學報告指出,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和美國宇航局太陽和日光層觀測站發現最近太陽「差點」被撞了,一顆彗星直接朝太陽而去,這是什麼情況?如果太陽真的被撞擊了,肯定會產生較大的波動。所以這也再次證明了,在太陽系之中的太空巖石或者小行星的影響非常巨大,就連太陽都難以避開它的影響。
  • 七月金山嶺長城拍絕美彗星 它的名字叫新智彗星
    「新智彗星」閃耀金山嶺長城。一顆突如其來的大彗星出現在黎明時的夜空中,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金山嶺長城夜晚最低氣溫只有十幾度,實為避暑勝地。一顆突如其來的大彗星出現在黎明時的夜空中,引起了廣大攝影人和天文愛好者們的關注。
  • 生命的種子出現在地球,多虧了彗星!
    彗星上有生命?這項最新研究刊登在《皇家天文學月刊》上,是芬蘭的科學家團隊所研究出來的。他們經過漫長的分析和研究後發現,彗星或許就擁有生命誕生的基本元素。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生命誕生的基本元素都有哪些,那便是大家熟悉的碳、氮、氧、硫等。
  • 克卜勒天文望遠鏡對太空的10大發現!
    此後,克卜勒發現了許多靠近太陽系的多行星恆星系,如克卜勒-11擁有6顆行星。第一批行星克卜勒於10年前就發現了5顆系外行星,編號為克卜勒4b、5b、6b、7b和8b。它們被發現在不同的恆星周圍,這些行星也被稱為「熱木星」,因為它們的質量與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質量相同,並且距離母星非常近環繞母星一周不超過5天。
  • 各個元素的發現史,磷的發現絕對讓你大吃一驚
    於是在1669年的一個夜晚,這位仁兄在德國漢堡聖米迦勒大教堂的地下室裡,將自己收集來的100多桶尿和木炭、石灰等等混合在一起,加熱蒸餾大火煮幹。雖然這個畫面想想就辣眼睛,但為了科學和財富,布蘭德已經沒有了退路了。最後的結果大家肯定都猜到了,我們的布蘭德先生根本沒有得到什麼黃金。但就在這間黑暗的地下室裡,他卻得到了一種另外一種非常偉大的物質,而且比得到黃金的意義更大。
  • 三體世界可能真實存在,一顆新發現的行星有三個太陽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三體人,生活在距離太陽系4光年之外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上。最近,天文學家們也剛剛發現了一顆具有三個太陽的行星,這有可能讓科幻成為現實嗎?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距離地球大約22.5光年,雖然比小說中的4光年要遠不少,但是它的確有三個太陽!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發現其他生命形態機率最大的一次!在我們深入了解這顆星球之前,先來看看它是怎麼被發現的。首先要感謝Tess,Tess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指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 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SWAN彗星,即將閃耀在我們的夜空中
    目前,C/2020 F8彗星(SWAN)正穿越地球上空,在黎明前掠過東北地平線,有可能在5月底或6月初成為一個更突出的天體。然而,它並不是被仰望夜空的人發現的。相反,這個人在看電腦屏幕。該儀器的主要目標是繪製太陽風的變化圖,太陽風是由太陽不斷釋放到星際空間的帶電粒子的變化流。此外,它還成為彗星的有效發現者,因為彗星也是氫的來源。在彗星的例子中,氫來自於冰核被太陽加熱時釋放到太空中的水蒸氣。因為太陽輻射可以把水分子(H2O)分解成一個氫原子(H)和一個氫氧對(科學家稱之為羥基自由基,簡稱OH)。
  • 2018年不可錯過的4顆短周期彗星觀測指南!了解短周期彗星
    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簡單了解了彗星。宇宙中彗星的數量極大,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00多顆,截至2014年末,太陽系內擁有永久編號的周期彗星共有314顆。彗星的軌道與行星的軌道很不相同,它們是極扁的橢圓,有些軌道甚至是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為橢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周期彗星,周期從幾年到幾百萬年不等。
  • 宇宙中的隕石彗星橫衝直撞,為什麼行星恆星仍然有規律的運動?
    根據SwRI的一份聲明,這些很久以前的大碰撞將「親鐵」元素引入了這顆紅色行星,而這些元素反過來又影響了這顆行星形成的速度。被撞擊後,火星的殘碎片一直在小行星帶上運轉,由於地球,太陽,火星等位置而相對不同,有些從火星上被撞擊的殘片被地球捕獲,就形成了隕石。
  • 腦洞猜想:太陽是一顆雙恆星系統,其伴星2600萬年靠近太陽系一次
    這篇論文來自兩位德高望重的古生物學家戴維·勞普和約翰·塞普科斯基,他們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主張,每2600萬年就有一次大災難發生在地球上,就像上緊的發條一樣規律。在1975年,阿爾瓦雷茨就曾提出過在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