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幾位大書法家如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都用漲墨、淡墨和枯筆,但沒有哪一位書法家能在一幅作品中表現出如此斑駁陸離的墨色變化,林老的用墨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先看手卷中的詩。林散之畢生好詩,自視詩第一,字第二。具體表現有三:一是情。詩的主題就是一個字「情」。以史抒國情,借景喻書情,託物寄友情。如第一首詩,林老以歷史抒發過去中日友好的國情,第二首中的「春」、「香」,林老藉此隱喻中日書法交流像春天似花香,在第四首詩中林老託桂花寄發日本朋友再來的友情。二是活。如第一首詩中的「連」,赤縣和扶桑是指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用上「連」字,就活了起來。「連」是一根紐帶,把中國和日本連在一起,把兩國人民連在一起。還有「通」、「開」等。
三是準。詩中的每一層含意,每一個詞,特別是比喻,十分精準,就是那種感覺:「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不能。」再觀手卷中的書法。強雄深厚,以斜為正;柔中有剛,枯潤相發;線條老辣,筆筆中鋒。突出體現在「屋漏痕」。
手卷中的「日本」、「黃河」、「春心」、「賓」、「一九七五年」,還有「林散之」等字,特別是「本」和「年」中的一「豎」,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的「屋漏痕」:像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方能徐徐流下,其流動不是徑直而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淌,將其痕留於壁上。這一「豎」就是一道「痕」。
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又總是垂直向下的。這是一般書法家無法到達的書法的最高境界。
林散之草書贈日本書法訪華團詩作四章卷創作於 1975年 3月,除了贈送給日本一卷以外,國內只有3卷:一卷創作於3月12日,以後又補款贈給他的學生馮仲華。第二卷於 1976年 5月補記後送給了季漢章。這一卷創作於 1975年 3月 15日,是林散之先生自存之稿。蒼遒生動,一氣呵成;詩書相映,堪稱雙絕!
草書線條的最高境界就是「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蟲蛀紋」等。這些形象化的比喻是書法者耳熟能詳的筆法,更是一生奮鬥的目標。可是,幾百年來,能寫出這些筆法來的書法家卻是廖若晨星,少之又少。然而,當我們看到林散之先生的《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時,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詮釋古人「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蟲蛀紋」等筆法的典範。
「日本書法代表團」、「黃河之」、「千數百年」、「一九七五年三月」等都是「屋漏痕」。老辣遒潤,凝重盤鬱,似「屋漏痕」一滴一滴地「滴」成的,十分形象,特別直觀。
你看,雨水滲入壁間,聚滴之後從「一」開始徐徐流下,由於下流受阻,小部分流向「九」,大部分穿過「九」流向「七」,又經過「五」到「年」。再看「年」的一豎末端,又一滴已經形成,也許即刻就要下流。
我們細看其軌跡,是慢慢的,左右搖晃的,又總是向下的,停留阻澀的痕跡清晰可見。再看手卷中的「折釵股「。第一首詩中的「開元」、第二首詩中的「此」、「千秋」,還有第三首詩中的「願從」都是「折釵股」的筆法。
林老在轉折之處,筆毫平鋪,鋒正,圓而不扭曲、不偏斜,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有力。我們再來欣賞手卷中的「錐畫沙」。第一首詩中「錢」的最後一畫,林散耳的「耳」,尤其是耳的最後一筆,是經典的「錐畫沙」,像長矛的錐鋒畫入平沙,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
最後一首詩的最後一個字「來」,也是「錐畫沙」。筆鋒行進在線條的中間,看不見起筆,也看不到止筆。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還有「蟲蛀紋」。
「爛漫開」中的「開」、第三首詩中的「深」,第四首詩中的「黃」都是「蟲蛀紋」。明代黃公轎說,最難的就是「蟲蛀紋」。你看林老那「黃」中的一豎,是典型的「蟲蛀紋」,十分自然,異常清晰,真是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