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法日本人跪拜,啟功也鞠躬

2021-02-14 書法超市
1973年《人民中國》雜誌出版「中國現代書法特輯」,從此林散之的名字像驚雷響遍中華,震動日本。1975年日本書法代表團訪華,日本人點名要拜見林散之。林老必須坐著和來賓一一握手」。一份由於特殊原因日本人沒能得到的這幅手卷。反映了中國近300年來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真的有那麼神乎其神嗎?釋文:黃河之水遠接天,赤縣扶桑兩地連;千數百年唐盛日,早通通寶開元錢。紅白櫻花爛漫開,盈盈一水送春來;願祝此花香不散,千秋百代好同栽。好風吹面至東瀛,兩岸幽情日日深;有筆如花花似錦,願從蘭芷薦春心。喜接嘉賓顏笑開,煙光如海望蓬萊;遙期桂子秋登日,八月金黃君再來。在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中,墨分「五色」樣樣都有,而且對比十分強烈。真可謂:「墨隨心意,渾然天成。」整個手卷縱橫揮灑,虛實有致。開頭用的是破墨,血肉分明,氣韻生動。中間有的用的是幹墨,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訪」、「春心」、「賓」是淡墨,淡不浮薄,如雲似煙。「赤縣扶」是濃墨,濃不凝滯,豐盈厚重。「幽情」、「君再來」是枯墨,枯若古藤,似斷還連。我們細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中第二首詩的「開盈盈一水」,林老寫到「開」時,墨似盡而筆仍在擦行,只見渴墨化作縷縷虛絲,似有若無奇妙無比。最後一首詩,林老蘸一次墨,寫出了「煙光如」三個墨色都不一樣的字。先是漲墨,漲墨中又分濃墨和淡墨,似是宿墨調和清水的感覺,又似畫法中的積墨效果。接下來的字又變成了幹墨、枯墨。

近代幾位大書法家如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都用漲墨、淡墨和枯筆,但沒有哪一位書法家能在一幅作品中表現出如此斑駁陸離的墨色變化,林老的用墨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先看手卷中的詩。林散之畢生好詩,自視詩第一,字第二。具體表現有三:一是情。詩的主題就是一個字「情」。以史抒國情,借景喻書情,託物寄友情。如第一首詩,林老以歷史抒發過去中日友好的國情,第二首中的「春」、「香」,林老藉此隱喻中日書法交流像春天似花香,在第四首詩中林老託桂花寄發日本朋友再來的友情。

二是活。如第一首詩中的「連」,赤縣和扶桑是指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用上「連」字,就活了起來。「連」是一根紐帶,把中國和日本連在一起,把兩國人民連在一起。還有「通」、「開」等。

三是準。詩中的每一層含意,每一個詞,特別是比喻,十分精準,就是那種感覺:「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不能。」再觀手卷中的書法。強雄深厚,以斜為正;柔中有剛,枯潤相發;線條老辣,筆筆中鋒。突出體現在「屋漏痕」。

手卷中的「日本」、「黃河」、「春心」、「賓」、「一九七五年」,還有「林散之」等字,特別是「本」和「年」中的一「豎」,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的「屋漏痕」:像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方能徐徐流下,其流動不是徑直而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淌,將其痕留於壁上。這一「豎」就是一道「痕」。

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又總是垂直向下的。這是一般書法家無法到達的書法的最高境界。

《中日友誼詩》見證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和日本兩國書法友好交往的重大歷史事件,捍衛了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草書贈日本書法訪華團詩作四章卷創作於 1975年 3月,除了贈送給日本一卷以外,國內只有3卷:一卷創作於3月12日,以後又補款贈給他的學生馮仲華。第二卷於 1976年 5月補記後送給了季漢章。這一卷創作於 1975年 3月 15日,是林散之先生自存之稿。蒼遒生動,一氣呵成;詩書相映,堪稱雙絕!

草書線條的最高境界就是「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蟲蛀紋」等。這些形象化的比喻是書法者耳熟能詳的筆法,更是一生奮鬥的目標。可是,幾百年來,能寫出這些筆法來的書法家卻是廖若晨星,少之又少。

然而,當我們看到林散之先生的《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時,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詮釋古人「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蟲蛀紋」等筆法的典範。

「日本書法代表團」、「黃河之」、「千數百年」、「一九七五年三月」等都是「屋漏痕」。老辣遒潤,凝重盤鬱,似「屋漏痕」一滴一滴地「滴」成的,十分形象,特別直觀。

你看,雨水滲入壁間,聚滴之後從「一」開始徐徐流下,由於下流受阻,小部分流向「九」,大部分穿過「九」流向「七」,又經過「五」到「年」。再看「年」的一豎末端,又一滴已經形成,也許即刻就要下流。

我們細看其軌跡,是慢慢的,左右搖晃的,又總是向下的,停留阻澀的痕跡清晰可見。再看手卷中的「折釵股「。第一首詩中的「開元」、第二首詩中的「此」、「千秋」,還有第三首詩中的「願從」都是「折釵股」的筆法。

林老在轉折之處,筆毫平鋪,鋒正,圓而不扭曲、不偏斜,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有力。我們再來欣賞手卷中的「錐畫沙」。第一首詩中「錢」的最後一畫,林散耳的「耳」,尤其是耳的最後一筆,是經典的「錐畫沙」,像長矛的錐鋒畫入平沙,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

最後一首詩的最後一個字「來」,也是「錐畫沙」。筆鋒行進在線條的中間,看不見起筆,也看不到止筆。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還有「蟲蛀紋」。

「爛漫開」中的「開」、第三首詩中的「深」,第四首詩中的「黃」都是「蟲蛀紋」。明代黃公轎說,最難的就是「蟲蛀紋」。你看林老那「黃」中的一豎,是典型的「蟲蛀紋」,十分自然,異常清晰,真是巧奪天工。

相關焦點

  • 他的書法日本人跪拜,啟功也鞠躬,300年來捍衛了中國書法的國際地位
    1975年日本書法代表團訪華,日本人點名要拜見林散之。林老必須坐著和來賓一一握手」。一份由於特殊原因日本人沒能得到的這幅手卷。反映了中國近300年來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真的有那麼神乎其神嗎?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
  • 日本人跪拜的書法,啟功也鞠躬,300年來捍衛了中國書法的國際地位
    1973年《人民中國》雜誌出版「中國現代書法特輯」,從此林散之的名字像驚雷響遍中華,震動日本。1975年日本書法代表團訪華,日本人點名要拜見林散之。林老必須坐著和來賓一一握手」。一份由於特殊原因日本人沒能得到的這幅手卷。反映了中國近300年來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真的有那麼神乎其乎嗎?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
  • 張世忠的書法水平如何,他是啟功的入室弟子嗎?
    《書法問集》搜集網絡中書法相關的問題,本文是《書法問集》609篇。原來題目是這樣的:啟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張世忠的書法如何?我是一人。入室弟子這個名頭,容易引起爭議。上圖這張照片,張世忠和啟功先生確實在一起。啟功先生為人較為和善,現在大部分照片都是笑臉迎人的,後輩來了他也不太會拒人千裡。從啟功先生留下的字跡就知道,啟功先生可以說是老好人。哪哪都有他的字,僅憑几張照片,不能說是啟功弟子,或者說是入室弟子。
  • 啟功書法被吹過了頭?
    近二三十年來,國人莫不羨稱啟功先生書法,對其道德文章也是推崇備至,公推書壇一代宗師。微妙的是,他自己從未自詡「書法家」,更不屑以此為職業。
  • 書法欣賞|啟功大師《山水清音》田英章先生《謙光受益》等三幅書法...
    再觀賞啟功先生的書法,其中灑脫的神韻尤讓人眼前一亮,多少有點柳暗花明的感覺。練習工楷的朋友多少都想將工楷寫出點自己的特色,感受啟功書法的結體與筆法的灑脫,也許誰都會從中感受到點什麼!看看下邊啟功先生《山水清音》這幅作品,是不是有點「陽春白雪」的感覺了?
  • 林散之與啟功:近代書法中的一動一靜
    他有這樣詩句:「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  在我看來,啟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筆,「師筆不師刀」,師筆而忘鋒,力追「靜筆」,如水流之順,動閒情美態之心,至簡處更抹去鋒芒。正是這種如水流一般的靜氣,風格數十年不變,他的書法人氣爆棚,儼然「大眾情人」。  這讓人想起「館閣體」,這當年工藝字,相當如今的「書法字庫」,不被視為藝術。啟功之作也有這樣的意味。
  • 啟功先生19幅書法作品欣賞,自然灑脫、清雋儒雅,網友:真書法
    啟功(1912-2005年),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鑑定家、詩人。啟功先生的字有著淡淡的書卷氣,爽利、挺拔、清雋、外柔內剛、自然灑脫、清雋儒雅而嫵媚華美,美而不俗、光彩獨耀。
  • 他的書法功力深厚,乾隆大加推崇,啟功也非常佩服,實在太養眼了
    梁詩正的行書非常有特點,首先,他的傳統功底非常深,筆法很正,他取法於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趙子昂、董其昌等人。梁詩正書法集其次,由於他是乾隆欣賞的書法家,經常負責起草朝廷重要文獻,所以他的行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點與王羲之追求藝術性是有很大不同,形成自己風格!
  • 罕見啟功鋼筆書寫《心經》欣賞,行楷相彰、筆法流暢,真書法也
    啟功的書法講究乾淨利落,蒼勁有力,飄逸秀美,書卷氣濃厚,有皇家氣派。在書壇大家公認啟功是中國近代以來排在前十的大書法家之一。啟功的字三分行,七分楷,行楷相彰,筆法流暢,啟功先生不只是書好、畫好,詩也好。
  • 啟功的「作書勿學時人」
    啟功有關學書的理念與方法的論述,涉及的點很多,獨到之處也多,其中「作書勿學時人」「透過刀鋒看筆鋒」、書法以「結字為先」的精闢見解,堪稱其書法教學理念的三個基點。引起筆者思考的是,啟功為什麼要說「作書勿學時人」,這個論書藝的觀點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如今,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大潮,書法藝術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 舒同的圈,啟功的竿,溥濡的尖,這些個性書法,你更喜歡哪個?
    喜歡書法的您,不知道聽沒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舒同的圈,啟功的竿,溥濡的尖。簡簡單單一句話,把這三位書法名家的個性特點給表達得非常到位。 1、舒同的圈 舒同的書法,大家應該都見過。作為近代名家之一,他的書法取法自顏真卿、柳公權、以及清代的何紹基等人。
  • 啟功最欣賞的書法作品,瀟灑飄逸、出神入化,可惜難以入國展
    中書協主席中,最佩服就是啟功先生,他為人和藹,從不以「書法家」自居,也不讓別人叫他「書法家」,他說自己就是「字匠」!當有人批評他寫的「館閣體」,啟功回應道:這是抬舉我啊,我哪有館閣體寫得好!啟功書法啟功的書法,屬於典型的傳統一路!按劉洪彪先生所言: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還在傳統領域打轉轉的書法,一定不是好書法!
  • 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顧亞龍書法欣賞,字體行雲流水,字跡堪比啟功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以後大家會想到很多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還有的網友喜歡鍾繇的楷書,正是在我國古代眾多書法家的影響下
  • 啟功的鋼筆行書字帖《赤壁賦》欣賞,墨韻淋漓層色明透,真書法也
    當今書壇影響比較深遠的書法家,啟功先生一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大書法家,今天我們帶給大家的是啟功先生在1989年用鋼筆書寫的《赤壁賦》,這是非常罕見的。關於啟功先生的介紹我們放在了文末,這裡我們先說一下鋼筆書法學習的方法:練習鋼筆書法這個最重要的是興趣,要想用速成法也不是太好的方法,因從開頭打好基礎持之以恆練字才會紮實。
  • 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為何被評東施效顰?
    凡是受大家歡迎的,必然會很多人效法學習。今天就給大家一位學習啟功的高手,啟功的學生秦高忠,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遺憾的是,很多朋友看了之後評價說:僅得其形,而無其神,東施效顰,沒啥意義。說了這么半天,秦高忠的書法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 這位硬筆書協主席,精通書法五體,啟功稱他為「當代楷書王」
    前段時間有朋友詢問:初學書法,應該是先選擇硬筆書法還是毛筆書法呢?《姜東舒小楷書法集》姜東舒雖然書法造詣深厚,知曉他的人卻不多,因為他實在是太低調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書法大家姜東舒(1923—2008),書法家、詩人,曾任中國硬筆書協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姜東舒曾被日本已故書壇魁首青山極雨先生譽為「中國當代楷書之王」;又被現代書法家啟功現成稱為「當代楷書王」,對之多次讚嘆不已。
  • 啟功:中國兩種人書法寫得最好,一是3歲孩童,二是積學大儒!
    著名學者、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他誰寫的書法最好,啟功先生幽默地說:「自古以來,中國兩種人書法寫得最好,一是3歲孩童,二是積學大儒。」啟功先生的話道出了書法藝術內涵的本質與境界,給人很深的啟發與思考。
  •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行書被譽「清朝最美」,啟功都受他影響
    啟功老先生的書法在上世紀是很少遭受議論的,當時人們都是畢恭畢敬地學習啟功的書法,但是到了今天,啟功老師的書法卻遭受到很多非議,專家們褒貶不一,現代書法界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質疑啟功老師的書法是不是館閣體。
  • 聊一聊:張裕釗書法對日本上條信山的影響
    上條信山(1907—1997)是宮島詠士的入室弟子,前東京教育大學教授,謙慎書道會副理事長、日展理事,日本國書道教育會議代表,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委員,曾獲「內閣總理大臣獎」「天皇文化功勞者獎」。他在日本成立了書法社團「書象會」,即研究書法真實表象的書法社團,出版著作《張廉卿千字文》《現代書道全書》《現代書法創作大系》《現代臨書大系》等。
  • 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書法高級研修班培訓基地在石排揭牌
    為踐行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助力創建「塘尾人才智庫」,11月16日,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書法高級研修班培訓基地在石排塘尾古村落揭牌。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教授賴炎泉、塘尾村黨工委書記李煜華等人員為培訓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