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此前一天晚上,東京審判親歷者高文彬先生的追思會在他的母校東吳法學院原址(今崑山路146號)舉行。這場追思會由東吳大學、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法學分會,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上海財經大學黨委統戰部共同發起,現場聚集了多位教授、學生、法律工作者,深切緬懷這位對中華民族作出了突出歷史貢獻的老人。
高文彬於今年9月7日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與世長辭,他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東京審判全程親歷者。1945年從東吳法學院畢業後,高文彬就跟隨中國檢察官向哲濬赴東京擔任翻譯及檢察官秘書,期間還在日本的舊報紙上發現了日軍暴行的重要證據,將兩名戰犯繩之以法。
追思會現場,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萬,高文彬的侄子高洵等紛紛回憶起高老生活中的點滴故事:一個英文好、古詩文也相當好,經歷過磨難仍不忘學習、熱愛生活的老人形象漸漸清晰。
這是高文彬生前珍愛的相機。校友會陸幸老師回憶,高老兩大愛好,一個是打籃球,一個是攝影。當年在東京,他就是用這臺相機拍下了那張著名的東京審判十俊傑的合影,我們幾乎都是從那張合影開始認識東京審判中的這些民族英雄。
東京審判十俊傑
高文彬一腔愛國熱情。2015年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百年的紀念活動上,他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及了讀書時的片段:「那時上學是很難過的,我上學的路上會經過一個日軍的崗亭,要停下來向他們敬禮,不敬就要吃耳光。為了避開這件事,我寧肯每天繞彎路到達課堂。」
因為疫情關係不能到場的高文彬女兒高嵐從美國發來視頻。在視頻中,高嵐回憶,父親說自己一生做了兩件有意義的事,一件是參與東京審判,一件是參與編纂《元照英美法詞典》。通過這兩件事,父親報效了祖國、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鄭少華看來,這兩件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東京審判與紐倫堡審判,建立了二戰以後的國際社會秩序,包括高先生在內的中國代表團參與東京審判,意味著中國加入戰後國際秩序的建構,開始履行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職責。而《元照英美法詞典》的出版,有助於中國融入以英美法為基礎的戰後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對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參與者、維護者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儲備。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參與東京審判的中國代表團做的一件事尤為值得紀念,那就是對於侵華戰爭起始時間的據理力爭。當時,中方檢察官團隊堅持起始時間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方戰犯的辯護律師卻認為應該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時算起,理由是此前中國政府並未正式對日宣戰。在這一個關鍵點上,中國檢察官團隊據理力爭、寸步不讓,提供了大量日軍侵華的犯罪證明。中國法官梅汝璈也在法官團隊中做說服工作。最終,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遠東軍事法庭庭審記錄》認定的事實:日本實施侵略犯罪的共同策劃自1928年起就存在,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對中國及周邊國家野蠻發動了侵略戰爭。
倪徵燠與高文彬在日本陸軍檔案庫取證
作者:劉力源
編輯:劉力源
責任編輯:楊逸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