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自始自終都是靠佛力

2021-02-20 彼岸花正開

佛的四十八願,這裡選了六條願大致的說明一下。接下來有一個總結,六條願可以分為三組:十二願與十三願是一組;十七願與十八願是一組;十一願與二十二願是一組。

十二願與十三願是講:阿彌陀佛自身成佛,具足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如果沒有這兩條願,整個四十八願都失去了意義。十八願也沒有作用,念佛也不能往生了。所以,十二願與十三願是佛首先自身成佛的條件。他要具備無量光、無量壽,才能夠度化眾生。這是十二願與十三願的重要性。有無量壽、無量光,眾生才有念佛往生的可能性。往生之後,眾生也才能夠具足無量壽、無量光。



十七願與十八願是講:阿彌陀佛成佛之後要廣度十方眾生。

前面是自身成佛,十七願與十八願就是度化眾生的,成佛之後度眾生。由這裡我們也可看到:學佛是應該先成佛,然後再度眾生。不是說我們自己不成佛,就發菩提心要去度眾生。學其他法門的人就有這種發心:自己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我要永永遠遠長住娑婆世界。像西藏的活佛就發願:要生生世世都轉生在西藏。他不想往生淨土,只想呆在西藏。為什麼呢?他想弘法利生,度化眾生。




我們度化眾生首先要考慮:自我解脫沒有?我們有沒有能力度化眾生?佛經告訴我們:自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自己還沒得度,自己還是凡夫,自己還需要別人來度,我們想度別人,無有是處,沒有辦法。你們發心去度一個眾生看看,能夠度幾個人?度來度去,被別人度去的倒是很多。想度別人,結果反而被別人度走了。身為凡夫,你沒有能力,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沒有神通,沒有說法的辯才就度不了眾生。

所以,度眾生要先成佛,阿彌陀佛發願也是如此的。他自身都要先成佛,先要具備無量光、無量壽,然後再來度眾生。

十七願是:十方諸佛都要讚嘆我。讚嘆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度化眾生的效果。十八願就是:念佛絕定往生。



當然,十九願與二十願也是關於往生的,我們這次沒有講。其中涉及的教理比較多,如果以善導大師的思想來看:十九願與二十願也要歸屬到第十八願,才能究竟,才能圓滿。十八願是根本,是普度一切眾生之願。

如果對第十八願不能完全相信的人,不能走專修念佛道路的人,他就走十九願與二十願去了。十九願與二十願是方便接引不能專修念佛,不能完全相信佛力的人所發的方便願。這就是修雜行,修,修其他的三福九品回向求往生的,等會我們簡單說明一下。


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普度十方眾生之願,是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的一網打盡的一條願。不論現在度眾生或是將來往生以後度眾生,我們都可以想想哪個才是度眾生的最好辦法?十八願就告訴我們:念佛就是最好的渡眾生的方法。你是菩薩可以念六字名號,不會委屈。有些人說:老太婆都可以念佛,我是年輕人,有智慧,可以發心出家修菩薩行,我不用念佛。或者是我念佛也可以,但是我還要修其他的,好像顯示自己的能力大,能夠修苦行,能夠自持修為。究其原因就是對六字名號了解不夠。



    只要念佛的人,六度萬行的功德在六字名號當中通通圓滿。有部經典講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阿彌陀這三個字代表了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法、一切經典,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阿彌陀這三個字裡面具足了。

有些人想念經,念「阿彌陀佛」就等同於念經;想念佛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具備了一切佛的功德,想念菩薩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具備了一切菩薩的功德。「阿彌陀」 這三個字包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其中。「阿」字就代表了佛;「彌」字就代表了所有僧,僧就是菩薩;「陀」字就代表了一切法。所以,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阿彌陀」這三個字裡面具足。因此,淨土法門也叫總持法門。



接下來講個故事,臺灣有位廣欽法師,九幾年往生的。他也叫水果寶和尚,他是修苦行的,四十多年一直在山上閉關修行,住在山上只吃水果,是長期不吃飯的。當廣欽法師往生之時,他的弟子就問他:「父,現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是否要為您助念呢?」師父說:「總持」就講了兩個字。然後下面的居士就有疑問,不知道「總持」是什麼意思?如果總持,豈不是整個大藏經都得念?所以,居士就把所有的經典都拿出來,然後每人念一部經。因為是師父吩咐的,大家就開始念經,居士們有的念《金剛經》,有的念《心經》,有的念《地藏經》,有的念《普門品》,還有念《大悲咒》。結果,廣欽法師自己卻在那裡一直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就這樣走了。等他走了之後,那些居士就想:師父說「總持」,我們在這忙著念經,他卻在那念佛。由此可知,原來念佛就是總持。




我們念一句佛號可以總持一切法,一切法的功德在六字名號裡面都具足。六字名號叫萬德宏名嘛,對不對?要不然怎麼叫萬德宏名呢?「萬」字就是指圓滿,六字名號裡面圓滿具足所有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所以叫總持法門。

十八願就是總持的體現如下:

第一、從六字名號而言,它就是總持一切功德,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功德,它都具備。

第二、它能普度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你念佛也不委屈,念阿彌陀佛是自然的。普賢菩薩為何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呢?因為阿彌陀佛比他高嘛。普賢菩薩要快速成佛,就只有去阿彌陀佛那,所以他引導善財童子、法藏世界所有菩薩要想快速成佛,就要往生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最快,所以讀過一十一願、十二願就知道了,會有六種神通,往生之後自然成佛。你不想成佛都不行,你不想度眾生也不行,佛的大悲願力加持我們必定成佛度眾生。

所以,十八願是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是最方便,最了義,最究竟,最園頓的方法。很多人在講方便,哪個最方便?念佛最方便。哪個最殊勝?念佛最殊勝。淨土法門就是既方便又殊勝的法門,既簡單又超勝的法門。我們不要只看到簡單,它表面看很簡單,其實背後很殊勝,它包含了一切佛的功德。

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也在於此,叫「易行橫超」的法門。「易行」就體現出它的簡易;「橫超」 就體現出它的殊勝。

十八願是因,要度化十方眾生,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十一願與十二願就是往生之後的果報。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從十八願與二十二願就可以看出來。

為什麼念佛可以成佛呢?這都是佛的願力形成的結果。所以,曇鸞大師講: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佛本願力故。

凡是生彼淨土,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極樂世界的菩薩所修持的一切行持,都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往生靠佛力,往生之後的修持依然靠佛力,淨土法門自始自終都是靠佛力。

有些人說:「我還要念佛,我念佛總是靠我自己吧?我不念佛,佛也沒有辦法。」我們念佛是靠佛力還是靠自力?這個問題很多人想不通。明明是我發心在念佛,怎麼是靠佛力呢?你們自己仔細想想: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我們還念什麼呢?因為有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存在,我們才會想往生,對不對?因為有四十八願,你才會來念佛。不然佛都沒有,我們念什麼呢?首先有佛號,阿彌陀佛成了佛,然後以名號渡眾生。有他的願力先存在,然後我們聽到名號之後,「聞說阿彌陀佛」才會來念佛。先有佛存在,然後我們才知道念佛。



現在舉一個事例,長沙有一個胡老師,他有一個弟弟以前是學中醫的,他之前學佛比較早。前幾年,胡老師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之後,就告訴弟弟:「念佛法門全靠他力,是他力法門,全靠佛力。」這位弟弟就不相信:「念佛怎麼是靠他力呢?明明是我在念佛,怎麼是他力呢?」胡老師就說:「好啊,那你發願不念佛啊。既然你說是自己在念佛,那你也可以不念佛啊。你看你自己能不能做主?」弟弟就說:「我發願三天不念佛,看佛有沒有辦法讓我念他?既然念佛全靠他力,我現在不念佛,看佛有沒有辦法?」然後,他就發願三天不念佛了。



第一天就開始控制自己不準念佛。結果到了晚上十二點睡不著覺,他不念佛心裡不踏實,憋得心裡發慌,一直撐到夜裡兩點多鐘,嘴裡就自然念出佛號來了。這還不到三天,才半天的功夫,夜裡兩點多鐘都睡不著就開始念佛了。什麼力量在驅使他念佛呢?是佛力的加持。你如果知道這句佛號,不念都不行。像我們現在學淨土法門,知道娑婆世界很苦,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位阿彌陀佛,如果誰告訴你不要念佛,你做得到嗎?你肯定不會聽他的。為什麼不會聽他的呢?佛力在後面推動我們,佛力加持,佛力助持入正定聚



這就是《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若已願,若今願,若當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退轉你自然就會念佛,叫你念佛就是靠佛力的加持,令你不退轉。

我們再打個世間的比喻。比喻電風扇一樣,電風扇在轉是它自己在轉嗎?不打開開關,它自己能轉嗎?背後有一種力量,電力才能使它轉起來。是電力在促使它轉動,如果沒有電它就無法轉動。佛力就如同電力一樣,我們之所以會念佛,是因為佛力在我們心中起作用。所以不要說見不到佛,似乎佛不在。其實你每時每刻都能夠想起佛號,那就是佛力在起作用的時候。佛在加持我們,佛讓我們念他。這就是十八願全仗他力念佛的道理所在。

但是,有些人講:「既然全仗他力,那就不用念佛了吧?」全仗他力還念什麼佛呢?那就既不用持戒,也不用念經,也不用念佛。問題是這樣叫仗他力嗎?這是什麼力也不靠!「仗他力」就是來依靠他啊,你佛都不念怎麼靠他力?「全仗他力」就是全來念佛,佛力就在念佛當中,我們全仗他力就是來念佛,一向專念。

一般人誤解「全仗他力」,就不念佛了。這是不行的,是不懂「全仗他力」的真實意義。比喻我們出遠門,坐火車從北京到長沙,坐火車是不是全仗火車的力量?既然是全仗火車的力量,那你就不用出門,坐在家裡等好了。火車能把你拉著走嗎?你必須要上火車吧?你不上火車怎麼叫全仗火車呢?上火車之後就是全仗火車的力量了。你要接受火車的力量,如果沒接受就談不上全仗火車的力量了。



「全仗佛力」就是講全靠阿彌陀佛,「南無」就是一心皈命。皈命就是放下自我,把自己全交給佛。「全仗佛力」就表現在「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專仗佛力的。
不念佛就什麼力也沒仗上,被業力帶著走了。

二十二願與十一願就講往生之後的果報。我們往生靠佛力,往生之後成佛還是靠佛力,成佛之後度眾生,依然還是靠佛力。所以,淨土法門自始至終都是依靠佛力的法門。包括我們現在念佛是靠佛力,同時我們去度眾生,去勸化周邊的人念佛同樣也是靠佛力。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我們只是一個因緣,提供一個念佛的緣分而已。



以上就是關於四十八願當中幾條比較重要的願,做了一些解釋。明白了這幾條願的意思之後,對整個四十八願的大意基本就能有所把握了。大家以後再去讀四十八願,應該好好讀一讀,仔細看一看。除了這裡所講的六條願之外,其他的願也要認真讀,這樣才會知道整個四十八願都是佛力的作用,都是佛在利益眾生,自身成佛之後廣度眾生。有很多願都是講往生以後的果報。讀到這些時,我們就會想到:我老實念佛就會成就這些功德利益。



這些功德利益的存在,就是要攝取我們往生西方淨土,佛以功德來攝受我們。凡夫眾生不想往生,有些人貪圖娑婆世界,覺得紅塵不錯,財色名食睡很好,佛就以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來攝受我們。貪財的人,極樂世界的錢財是最富有的,黃金為地,想發財的就可以去極樂世界發財。想衣食無憂的人,希望呆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做,東西自動就跑到你家裡來的人,那就去極樂世界最好。那裡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要什麼都有。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去了極樂世界就永遠健康,不會變老,不會死亡,那裡的人是最健康,最長壽的。

相關焦點

  • 曇鸞大師說;只要能相信,念佛依靠佛力,都可以往淨土
    所以念佛就是乘佛願力,靠佛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便得;就可以,往生彼清淨土,彼,就是阿彌陀佛,清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兩就是說;淨土法門,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水上坐船一樣,很輕鬆,很容易,很安穩快樂,一點都不辛苦!一點也不難!這段法語我們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主要三點。第一點;往生極樂世界是以佛願力,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 善導大師:只有放下自力,才能乘上佛力
    印光大師稱淨土宗念佛法門為特別法門,特是奇特,別是區別,淨土法門和其它法門比較,奇特在那裡?區別在那裡?就在於其它法門是自力修行之法,難修行,靠自力斷煩惱了生死。淨土法門是佛力救度之教,容易,不斷煩惱就能乘佛願力往生淨土。
  • 印光大師說的「拈去自力,注重佛力」怎麼理解?
    問:請法師開示:印光大師說的「拈去自力,注重佛力」怎麼理解?達照法師答:這個「拈去自力」,意思是不要覺得靠我的力量去往生,是我要把全身心都靠倒在阿彌陀佛那裡。其實你有能力去靠倒阿彌陀佛那裡,那也是自力啊!你沒有自己的力量,傻乎乎地,跟你講半天你都不聽的,那是自力不足啊。所以他講這句的意思是說,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自以為是。你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說,「我有能力,我要往生;我有能力,我要解脫;我要度眾生……」我啊我,把那個「我」提得特別高。
  • 印祖:淨土法門是難信法門,只有仰信諸佛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印祖:淨土法門是難信法門,只有仰信諸佛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印光大師開示】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摘自《印光大師全集》)【略解】印光大師這段開示太重要了,應該有醍醐灌頂的功效。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能信淨土念佛法門者是累劫善根成熟的結果,是人中芬陀利華。
  • 如何證明念佛往生都是依靠佛力,有沒有依據?依據在哪裡?
    眾生往生乃至往生之後的修行,都是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觀點如果建立不起來,淨土宗就建立不起來,就沒有淨土宗了。那怎麼能夠證明是靠佛力呢?用什麼理論來證明?有沒有依據?依據在哪裡?「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 只有仰靠佛力,無條件地相信
    除了佛法界,其他——菩薩法界,緣覺、聲聞法界,六凡法界,靠自力都不能信解。只有仰靠佛力,無條件地相信。 我們信佛還要商量嗎?還有條件嗎?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無條件地救度。那我們要怎麼樣?無條件地信順。如果有條件,對不起,你肯定就要輪迴去了。沒有條件,佛無條件救度我們,我們無條件地隨順彌陀的救度。
  • 淨土宗:一往情深地仰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把自己全部放下
    東林寺每月舉行兩次為期十天的「百萬佛號閉關」活動,有的信眾在出關後,與大家分享一些不可思議的閉關體會,這些事例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是否能夠得到佛力的加持,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能感之機是否相信、是否至誠,是否全生命地投入。這其中也包括往生這樁大事,我們能不能往生,就在於能否一往情深地仰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把自己全部放下,全身心地靠倒!當至誠能感建立之後,阿彌陀佛所應的救度力量、願力和光明便即刻體現出來。
  • 靠自力和靠佛力的具體含意是什麼?
    靠自力,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靠佛力,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
  • 淨土法門:此是選佛場,念佛及第歸
    如此眾多的法門英傑都是從全國各地、天南海北相聚在馬祖會下的,這就是「十方來聚會」。對於淨土法門來說,十方世界的諸佛都會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都會勸本國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方世界都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也就是都聚會在這句六字名號中了,其他世界的眾生念佛,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會有一朵此眾生的蓮花,所以十方念佛眾生的蓮花也已經都聚會在極樂七寶池中了,而我們將來也必定會在淨土中相聚會。這是淨土法門的「十方來聚會」。
  • 新的一年,佛弟子必須知道的事實真相--末法時期為什麼只能靠修淨土?
    末法時期為什麼只能靠修淨土了?為什麼靠佛力和自力區別那麼大?末法時期靠修淨土,念佛得度生死。這有經證、祖證和事證,也有道理。經證有很多。很多經典都講到正法、像法、末法、法滅,這不同時期的特點,略說幾段。一是《大集經》。道綽大師引用《大集經》取意而解釋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 傳喜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淨土法門?
    釋迦佛最推崇淨土法門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翻譯成中國話叫「堪忍」,實際上就是忍苦的世界。從出生到老、病、死,從我們的正報到環境的依報,處處需要忍耐苦痛。為了讓我們身心能夠脫離苦的逼迫,步入安穩無憂惱處,佛陀一生說法重點在淨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世界,阿彌陀佛以無盡大願接引十方世界發心眾生。眾生若得往生,蓮花做父母,正報殊勝,依報莊嚴,沒有外在的逼惱、內在的煩惱,無一切苦,具足一切生命的順緣。
  • 佛教:只是念佛,布施放生什麼都不做,這樣可以往生嗎?
    答:完全不必苦惱,睜眼閉眼都可以,喜歡睜眼你直接可以看著阿彌陀佛像念佛。問:坐靠著在床上念佛念著念著哈欠連還睡覺了?答:沒問題,想睡了就睡,睡足了再念佛。躺在床上也可以默念佛號。問:淨土法門需不需要自力?答:要舍的是自力之心,全靠佛力。在心態上全靠佛力,用功努力念佛仍屬他力,不是自力。
  • 聞其名號丨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安樂門
    第二,除了淨土門之外,通途法門各宗各派向來都是講究修行的。講究修行,一定把「一心不亂」解釋為自力修行的、禪定的,這是必然的,以修行的觀念,就解釋為禪定一心。第三,我們眾生這邊也有一個缺點,就是自力心很強,執著心也很強,所以很容易把「一心不亂」理解為是要怎樣的禪定一心。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教是教人得生淨土的方法 至於「淨土教」,佛弟子各依有緣的經論,對佛所說「淨土三經」的解釋,都是淨土的教法。諸宗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等,若以其本宗思想解釋淨土法門,都納入為「淨土教」。由此可見,在次第上,先有釋尊無問自說的「淨土三經」,開立的「淨土法門」,後有諸師以聖道諸宗的理念來論釋淨土法門,是為「淨土教」,最後才有宗祖開立的「淨土宗」。 「淨土」作為一個宗,是純粹專依「淨土三經」闡釋淨土法門 「淨土」作為一宗,始於中國。
  • 修正法師:《修學淨土要理事圓融》,開顯淨土法門之圓滿義蘊
    因為淨土法門,理是秘密藏,事是大因緣。如果落於事相,不解緣起宗旨,不知四種緣起之二諦中道,則無法體會與解讀淨土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法門迥異的旨趣。總覺得淨土三經都是淺顯易懂,看一遍都明白了,就如一個導遊的資料,只是介紹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說明了往生的條件,說明了信心與發願的重要性,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功德願力成就的淨土,已不受輪迴且屬理想的修學環境,能一生圓滿佛果。於佛果境界則茫茫無知,如此而已。實在是辜負佛恩多矣!至於淨土法門,何謂豎與一切法門渾同?同的內涵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