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四十八願,這裡選了六條願大致的說明一下。接下來有一個總結,六條願可以分為三組:十二願與十三願是一組;十七願與十八願是一組;十一願與二十二願是一組。
十二願與十三願是講:阿彌陀佛自身成佛,具足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如果沒有這兩條願,整個四十八願都失去了意義。十八願也沒有作用,念佛也不能往生了。所以,十二願與十三願是佛首先自身成佛的條件。他要具備無量光、無量壽,才能夠度化眾生。這是十二願與十三願的重要性。有無量壽、無量光,眾生才有念佛往生的可能性。往生之後,眾生也才能夠具足無量壽、無量光。
十七願與十八願是講:阿彌陀佛成佛之後要廣度十方眾生。
前面是自身成佛,十七願與十八願就是度化眾生的,成佛之後度眾生。由這裡我們也可看到:學佛是應該先成佛,然後再度眾生。不是說我們自己不成佛,就發菩提心要去度眾生。學其他法門的人就有這種發心:自己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我要永永遠遠長住娑婆世界。像西藏的活佛就發願:要生生世世都轉生在西藏。他不想往生淨土,只想呆在西藏。為什麼呢?他想弘法利生,度化眾生。
我們度化眾生首先要考慮:自我解脫沒有?我們有沒有能力度化眾生?佛經告訴我們:自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自己還沒得度,自己還是凡夫,自己還需要別人來度,我們想度別人,無有是處,沒有辦法。你們發心去度一個眾生看看,能夠度幾個人?度來度去,被別人度去的倒是很多。想度別人,結果反而被別人度走了。身為凡夫,你沒有能力,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沒有神通,沒有說法的辯才就度不了眾生。
所以,度眾生要先成佛,阿彌陀佛發願也是如此的。他自身都要先成佛,先要具備無量光、無量壽,然後再來度眾生。
十七願是:十方諸佛都要讚嘆我。讚嘆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度化眾生的效果。十八願就是:念佛絕定往生。
當然,十九願與二十願也是關於往生的,我們這次沒有講。其中涉及的教理比較多,如果以善導大師的思想來看:十九願與二十願也要歸屬到第十八願,才能究竟,才能圓滿。十八願是根本,是普度一切眾生之願。
如果對第十八願不能完全相信的人,不能走專修念佛道路的人,他就走十九願與二十願去了。十九願與二十願是方便接引不能專修念佛,不能完全相信佛力的人所發的方便願。這就是修雜行,修,修其他的三福九品回向求往生的,等會我們簡單說明一下。
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普度十方眾生之願,是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的一網打盡的一條願。不論現在度眾生或是將來往生以後度眾生,我們都可以想想哪個才是度眾生的最好辦法?十八願就告訴我們:念佛就是最好的渡眾生的方法。你是菩薩可以念六字名號,不會委屈。有些人說:老太婆都可以念佛,我是年輕人,有智慧,可以發心出家修菩薩行,我不用念佛。或者是我念佛也可以,但是我還要修其他的,好像顯示自己的能力大,能夠修苦行,能夠自持修為。究其原因就是對六字名號了解不夠。
只要念佛的人,六度萬行的功德在六字名號當中通通圓滿。有部經典講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阿彌陀這三個字代表了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法、一切經典,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阿彌陀這三個字裡面具足了。
有些人想念經,念「阿彌陀佛」就等同於念經;想念佛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具備了一切佛的功德,想念菩薩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具備了一切菩薩的功德。「阿彌陀」 這三個字包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其中。「阿」字就代表了佛;「彌」字就代表了所有僧,僧就是菩薩;「陀」字就代表了一切法。所以,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阿彌陀」這三個字裡面具足。因此,淨土法門也叫總持法門。
接下來講個故事,臺灣有位廣欽法師,九幾年往生的。他也叫水果寶和尚,他是修苦行的,四十多年一直在山上閉關修行,住在山上只吃水果,是長期不吃飯的。當廣欽法師往生之時,他的弟子就問他:「父,現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是否要為您助念呢?」師父說:「總持」就講了兩個字。然後下面的居士就有疑問,不知道「總持」是什麼意思?如果總持,豈不是整個大藏經都得念?所以,居士就把所有的經典都拿出來,然後每人念一部經。因為是師父吩咐的,大家就開始念經,居士們有的念《金剛經》,有的念《心經》,有的念《地藏經》,有的念《普門品》,還有念《大悲咒》。結果,廣欽法師自己卻在那裡一直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就這樣走了。等他走了之後,那些居士就想:師父說「總持」,我們在這忙著念經,他卻在那念佛。由此可知,原來念佛就是總持。
我們念一句佛號可以總持一切法,一切法的功德在六字名號裡面都具足。六字名號叫萬德宏名嘛,對不對?要不然怎麼叫萬德宏名呢?「萬」字就是指圓滿,六字名號裡面圓滿具足所有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所以叫總持法門。
十八願就是總持的體現如下:
第一、從六字名號而言,它就是總持一切功德,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功德,它都具備。
第二、它能普度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你念佛也不委屈,念阿彌陀佛是自然的。普賢菩薩為何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呢?因為阿彌陀佛比他高嘛。普賢菩薩要快速成佛,就只有去阿彌陀佛那,所以他引導善財童子、法藏世界所有菩薩要想快速成佛,就要往生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最快,所以讀過一十一願、十二願就知道了,會有六種神通,往生之後自然成佛。你不想成佛都不行,你不想度眾生也不行,佛的大悲願力加持我們必定成佛度眾生。
所以,十八願是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是最方便,最了義,最究竟,最園頓的方法。很多人在講方便,哪個最方便?念佛最方便。哪個最殊勝?念佛最殊勝。淨土法門就是既方便又殊勝的法門,既簡單又超勝的法門。我們不要只看到簡單,它表面看很簡單,其實背後很殊勝,它包含了一切佛的功德。
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也在於此,叫「易行橫超」的法門。「易行」就體現出它的簡易;「橫超」 就體現出它的殊勝。
十八願是因,要度化十方眾生,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十一願與十二願就是往生之後的果報。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從十八願與二十二願就可以看出來。
為什麼念佛可以成佛呢?這都是佛的願力形成的結果。所以,曇鸞大師講: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佛本願力故。
凡是生彼淨土,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極樂世界的菩薩所修持的一切行持,都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往生靠佛力,往生之後的修持依然靠佛力,淨土法門自始自終都是靠佛力。
有些人說:「我還要念佛,我念佛總是靠我自己吧?我不念佛,佛也沒有辦法。」我們念佛是靠佛力還是靠自力?這個問題很多人想不通。明明是我發心在念佛,怎麼是靠佛力呢?你們自己仔細想想: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我們還念什麼呢?因為有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存在,我們才會想往生,對不對?因為有四十八願,你才會來念佛。不然佛都沒有,我們念什麼呢?首先有佛號,阿彌陀佛成了佛,然後以名號渡眾生。有他的願力先存在,然後我們聽到名號之後,「聞說阿彌陀佛」才會來念佛。先有佛存在,然後我們才知道念佛。
現在舉一個事例,長沙有一個胡老師,他有一個弟弟以前是學中醫的,他之前學佛比較早。前幾年,胡老師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之後,就告訴弟弟:「念佛法門全靠他力,是他力法門,全靠佛力。」這位弟弟就不相信:「念佛怎麼是靠他力呢?明明是我在念佛,怎麼是他力呢?」胡老師就說:「好啊,那你發願不念佛啊。既然你說是自己在念佛,那你也可以不念佛啊。你看你自己能不能做主?」弟弟就說:「我發願三天不念佛,看佛有沒有辦法讓我念他?既然念佛全靠他力,我現在不念佛,看佛有沒有辦法?」然後,他就發願三天不念佛了。
第一天就開始控制自己不準念佛。結果到了晚上十二點睡不著覺,他不念佛心裡不踏實,憋得心裡發慌,一直撐到夜裡兩點多鐘,嘴裡就自然念出佛號來了。這還不到三天,才半天的功夫,夜裡兩點多鐘都睡不著就開始念佛了。什麼力量在驅使他念佛呢?是佛力的加持。你如果知道這句佛號,不念都不行。像我們現在學淨土法門,知道娑婆世界很苦,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位阿彌陀佛,如果誰告訴你不要念佛,你做得到嗎?你肯定不會聽他的。為什麼不會聽他的呢?佛力在後面推動我們,佛力加持,佛力助持入正定聚。
這就是《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若已願,若今願,若當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退轉你自然就會念佛,叫你念佛就是靠佛力的加持,令你不退轉。
我們再打個世間的比喻。比喻電風扇一樣,電風扇在轉是它自己在轉嗎?不打開開關,它自己能轉嗎?背後有一種力量,電力才能使它轉起來。是電力在促使它轉動,如果沒有電它就無法轉動。佛力就如同電力一樣,我們之所以會念佛,是因為佛力在我們心中起作用。所以不要說見不到佛,似乎佛不在。其實你每時每刻都能夠想起佛號,那就是佛力在起作用的時候。佛在加持我們,佛讓我們念他。這就是十八願全仗他力念佛的道理所在。
但是,有些人講:「既然全仗他力,那就不用念佛了吧?」全仗他力還念什麼佛呢?那就既不用持戒,也不用念經,也不用念佛。問題是這樣叫仗他力嗎?這是什麼力也不靠!「仗他力」就是來依靠他啊,你佛都不念怎麼靠他力?「全仗他力」就是全來念佛,佛力就在念佛當中,我們全仗他力就是來念佛,一向專念。
一般人誤解「全仗他力」,就不念佛了。這是不行的,是不懂「全仗他力」的真實意義。比喻我們出遠門,坐火車從北京到長沙,坐火車是不是全仗火車的力量?既然是全仗火車的力量,那你就不用出門,坐在家裡等好了。火車能把你拉著走嗎?你必須要上火車吧?你不上火車怎麼叫全仗火車呢?上火車之後就是全仗火車的力量了。你要接受火車的力量,如果沒接受就談不上全仗火車的力量了。
「全仗佛力」就是講全靠阿彌陀佛,「南無」就是一心皈命。皈命就是放下自我,把自己全交給佛。「全仗佛力」就表現在「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專仗佛力的。不念佛就什麼力也沒仗上,被業力帶著走了。
二十二願與十一願就講往生之後的果報。我們往生靠佛力,往生之後成佛還是靠佛力,成佛之後度眾生,依然還是靠佛力。所以,淨土法門自始至終都是依靠佛力的法門。包括我們現在念佛是靠佛力,同時我們去度眾生,去勸化周邊的人念佛同樣也是靠佛力。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我們只是一個因緣,提供一個念佛的緣分而已。
以上就是關於四十八願當中幾條比較重要的願,做了一些解釋。明白了這幾條願的意思之後,對整個四十八願的大意基本就能有所把握了。大家以後再去讀四十八願,應該好好讀一讀,仔細看一看。除了這裡所講的六條願之外,其他的願也要認真讀,這樣才會知道整個四十八願都是佛力的作用,都是佛在利益眾生,自身成佛之後廣度眾生。有很多願都是講往生以後的果報。讀到這些時,我們就會想到:我老實念佛就會成就這些功德利益。
這些功德利益的存在,就是要攝取我們往生西方淨土,佛以功德來攝受我們。凡夫眾生不想往生,有些人貪圖娑婆世界,覺得紅塵不錯,財色名食睡很好,佛就以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來攝受我們。貪財的人,極樂世界的錢財是最富有的,黃金為地,想發財的就可以去極樂世界發財。想衣食無憂的人,希望呆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做,東西自動就跑到你家裡來的人,那就去極樂世界最好。那裡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要什麼都有。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去了極樂世界就永遠健康,不會變老,不會死亡,那裡的人是最健康,最長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