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愉悅旅行,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北京的美景。
印象北京長城內外, 千年首都
北京,一座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她從70萬年前北京猿人的棲息地,演進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古城:又從秦漢、隋唐時期的北方重鎮,發展為遼代的陪都、金代的中都,元、明、清三代的首都。新中國成立後,她又成了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民的首都。而今,她正以巨人般的腳步,朝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宏偉目標邁進。美國著名規劃大師E.N.培根說:」(北京)這座城市,一座宮殿。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這個中國城市是作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設計的。
北京灣左環滄海, 右擁太行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東南與天津相連,餘部分為河北省所環繞,毗鄰渤海灣。北京三面環山,北部和東部山區屬燕山山脈軍都山一部分:西部屬太行山餘脈,俗稱西山:東南部面向華北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孕育北京城的搖籃北京灣
北京,位於我國華北平原的西北端,地處太行山脈、燕山山脈和華北平原的交接之地,屬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三個自然地理單元的交匯部。太行山脈由西南而來,層巒疊嶂,在北京西部綿亙數百公裡:北部燕山山脈屏障其間,崇山峻岭,巍峨壯觀:東南一面便是坦蕩遼闊的華北平原。從空中看,由於受地質構造控制,北京西、北、東北連綿不斷的山地和東南部分的平原,差異性升降顯著,過渡急劇,山邊線平直清晰。屬海河水系的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等,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扇形水系,匯流天津注入渤海。這樣一個地理形勢,猶如一個半封閉的海灣,故被稱為「北京灣」。從大範圍來說,」北京灣"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
華北平原在《禹貢》中屬於兗州之地。這裡的土壤用《禹貢》裡的話說"厥土黑墳,厥草為繇,厥木為條」,也就是說,這裡土地肥沃,草木繁盛高大,整個地區的植被呈現出從溫帶溼潤森林向半溼潤森林草原和溫帶乾旱草原地帶過渡的景觀特徵。正是這水甘土厚、水源充沛的北京灣成了北京孕育、萌生、發展的搖籃。在北京發展的歷程中,雖然時有遷徙,但是始終沒有離開過永定河所形成的衝積平原。
三大地理單元的交匯處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北京獨特的地貌格局。北京的山地分別屬於兩個山系。西部山地習慣上稱為西山,屬於太行山山脈。北部山地和東北部山地統稱為軍都山,屬於燕山山脈。以海拔800米為界,全市山地分為中山和低山兩部分。中山主要分布於西部和北部的邊緣地帶,西部海拔2303米的靈山和西北邊緣海拔2242米的海坨山,分別是北京最高的兩座山峰。中山地帶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養林和用材林分布區。
北京西山,東北起自南口附近的關溝,西南至拒馬河,南北延伸200餘千米。為北北東一南南西方向大致平行的皺褶山脈,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急驟下降。北部山地西自南口起,向東綿延至昌平、延慶、懷柔、密雲等區縣境內,大體成兩列北東東一南西西走向的斷續山嶺。北部山地地勢降落較緩,相對高度較小。山地南緣鑲嵌著若干山前斷陷盆地,包括燕洛盆地、永寧盆地、平谷盆地及十三陵盆地等。
北京平原海拔高度多在100米以下,大部分海拔在30~ 50米,越往東南地勢越低,由西部、北部的山麓平原到東南的低平原,呈現出一系列有序的平原地貌。
三大文化的交融之地
在北京逶迤的群山之中,由於山脈交接、斷裂、下陷、侵蝕的影響,形成了不少隘口,如東北部的古北口、西南部的南口、西部的青白口等。這些口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蒙古高原、東北平原和黃淮中下遊平原的重要通道:是漢、蒙古、滿各族人民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北京在地域上,接受了來自內蒙古高原的遊牧文化、來自東北平原的漁獵文化和來自華北平原的農耕文化,成為三大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從而造就了北京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徵。
在先秦時期,特別是從周代開始,農業生產已經成為平原地區民眾的主要生產方式,由此而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則成為大多數民眾的主流文化。而且到了周代,中原王朝的統治疆域已經擴展到了華北平原的北端:一方面,又把黃帝的後裔分封到這裡,史稱薊國:另一方面,周天子把其諸侯國分封到燕國,作為中央王朝的藩屏。於是,中原農耕文化就在這兩個諸侯國的發展中得到了傳播。
考古工作者在燕國遺址周圍也曾經發現過商代文化遺蹟,但是,商代還處於農耕與畜牧並重的時期,文化淵源與取而代之的周朝是有所不同的。後來燕國日漸強大,攻滅薊國,並佔有薊城,燕文化遂成為這一地區的主流文化。如果華北平原沒有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農耕文化是不可能在這裡紮根並發展起來的。如果周朝的勢力沒有擴張到這裡,中原的農耕文化也不可能傳播到這裡。
由此可知,北京地區的文化發,有著地理環境方面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飽含著強大的潛力,在幾千年的北京文化發展進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