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鄉,一遍遍地生長​​​​​​​

2020-12-15 澎湃新聞

我又說到了它,我的故鄉百裡洲。

它是長江中下遊交匯處的一個洲島,千年泥沙淤積而成,曾有九十九洲。時光荏苒,流水東逝,大小洲島終又連成一個整體,聳立於江心。被水包圍又臨水而生,這種充滿悖論的地理環境,提供了矛盾的生存哲學。它的逼仄常常反轉出闊豁,它的遺世獨立不經意就走出了桃源似的鬆散逍遙。然而,它天生閉塞保守,它拒絕工業提速,如此,相比其他鄉鎮,物質上的貧困在所難免。但我必須說起它,不間斷地說起它,就像說起我的母親。這是我的命運。 現在的講述,我給它設置了前提,精準扶貧政策下的鄉村敘述。作為一名寫作者,多年來,我用文字反覆地敘述我的故土,以散文、小說的形式。記憶是敘述的橋梁。在記憶的幹預下,「鉤 沉」這個動詞質變出再次構建的意味。

但是,真切地、忠實地記錄它,記錄這塊土地上的人,記錄他們當下的生活原態,記錄他們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的悲辛歡愉,卻是以鏡頭的形式。 我是拍攝者。在四周環水的地理環境下,洲島聳立,沙土沉澱的孤島阡陌縱橫,卻是良田千頃,「桑田甘果,映江依洲」(出 自酈道元《水經注》),大美而不言。它因環江堤防長74公裡,合百餘華裡,故俗稱百裡洲。百裡洲擁有 212平方公裡的版圖面積,41個村莊和10萬有餘的常住人口。這方地域,因水孤立, 因水拔擢而出,「孤島」的稱謂再合適不過。我的文字無一例外 地稱它為「孤島」。看看,洪水年年衝擊,它備受打擊卻始終不倒,死亡與生存毗鄰,卻年年翻轉出命運的新綠,它的氣質天生就具備文學意義。

在水中央……歷史的轍痕深刻而顯眼,似乎註定這個地域行進緩慢,幾近笨拙。但有時,又感謝它的緩慢,唯其緩慢,萬物才能幸運地葆有時光之痕。它包容、闊豁又砥礪,從而成全了一 個不精通拍攝技術的拍攝者。我更是一名忠實的記錄者。時代浪潮,堪比江水風起浪湧,席捲每個在水中央的個體的命運。曾經困守在物質和精神旋渦裡的人,如何走出困境,抖落一身水花到達彼岸?而每一個伸手拉拽他們的助力者,又是如何蹚過江流穩穩地落腳於大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幾百萬人次的幹部群眾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枝江有上萬名扶貧幹部投身其中。而百裡洲鎮因為四周環水,經濟發展緩慢,貧困人口有6076人。脫貧攻堅戰下來,百裡洲鎮每年減少300餘名貧困人口,尤其是 2017年以來,枝江市每名工作人員均對口幫扶1~5戶貧困戶。

2019年,百裡洲鎮圓滿完成了脫貧任務,將貧困人口數減至 0。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鞏固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年。這些年來,幫扶者和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就在他們拉手的一刻,兩者便融合成一個動詞:脫貧。你知道,他們總是偶數,總是彼與此融合,而在融合中,身份便互換。何為?助人者即自助。那些身處生活低谷的人,不過是早先 領受命運的困厄再給我們這些幸運者提供生存之道。如此,我拿筆記錄時,記下的絕不是他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命運。

攝影和記錄——說到底,畫面和文字搭配出的版圖,矗立在扶貧的這些年,以它固有的無法概定的方式呈現。而我又是聆聽者,還是一名接受恩典的受惠者。他們的事跡,被還原為日常生活的原態,在精準扶貧的政策下不動聲色地展開,並細化為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簡單概括—— 「生老病死」,生活有所保障,生存能獲得尊嚴。這哪是只屬於他們的課題,還是大家的,是所有人無法擺脫的共同命運。大家能夠幸福地生活,活出尊嚴,是這個時代的共同課題。

2019年全 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突出兩個中心詞:課題和時代。而時代提出了「脫貧攻堅、共同 富裕」的課題,以文學的觀點來概括,人活在這個世上,不僅要在物質上獲得滿足,精神上還要擁有價值和尊嚴。物質和精神, 從來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

而貧窮和富裕,哪是兩條鐵軌 似的簡單?它們無限長,卻曲曲折折地交叉貫通,再扭曲蛇狀盤 起。它們行進的路線總是風起波瀾。但是,冬去春來、春耕秋收,一切都那麼自然有序,一切都充滿了生命運行的法則。在枝 江市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百裡洲總是走在前面,且成效顯著,在 2014年至 2019年的 5年時間裡,已成功將貧困人口數減少到 0, 貧困發生率從 8%下降到 0,減貧人數和減貧幅度位居全市甚至全 地區的前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

聆聽者、記錄者,在這些角色的界定下,我遇到的人、事,不是故事傳聞,而是一曲曲樸實的不屈不羈之歌。這是大地和水 流共同建造的一座寺廟。每個闖入者不經意間就被幸運地點化, 福祉的聲音貫穿周身。

此際,大地在,流水在,天空在,孤島在,我在,你在。而我們,萬物歸一。寫下它,孤島的扶貧紀實文字,不如說是寫下新農村的當下生活,或者說是當下時代的農民原生態的生活。這裡,並非一馬平川,而是癥結突出。顯然,這部有關精準扶貧的紀實作品,它是物質方面的,收 入、支出、房子、家庭、身體、環境……充滿了日常。但是,人 之為人,又豈止……它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留守兒童、 養老送終、老弱病殘、精神障礙、心理隱疾、道德信仰、人性人心…… 如何深刻地把握當下鄉村的問題癥結?如何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兩方面唇齒相依,互為依靠。物質貧乏的表象下,是人性 人心問題,是人情世故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由此,精準扶貧的國策和文學意味的敘述恰恰在這裡發生 了重合。

我之所以強調當下鄉村問題的時代背景,用具有代表性的精準扶貧的事例,記錄當下鄉村的生態環境、道德信仰、人性人心、生存現狀……旨在不僅要記錄精準扶貧政策下鄉村的生存現場,還要記錄精神現場。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文字系列,我給予當下鄉村裡的人們一些心理關注。因為在這樣高速發展的時代,沒有誰能夠避免心理問題,且心理問題已呈疾速上升趨勢,何況身處生活低谷中的他們?我寫出他們的心理狀況,以及在扶貧攻堅戰中關於心理病患的相應治療,旨為提供一個參考——從心理層面展開關注,反映這個群體內心的困惑甚至障礙。在這樣的基礎上,解決普遍的社會心理問題,解決弱勢群體的精神障礙和心理隱疾,幫助他們活出尊嚴,才有依據。

榮格說:「誰向外看,他就在夢中;誰向內看,他就會醒 來。」給予身處低谷中的他們的關注,不再只局限於物質上,還 要著重於精神和心理層面,幫助他們獲得價值感和尊嚴,這才是 真正的脫貧,扶貧攻堅戰也就落到了實處。2020年,全國的脫貧攻堅戰將圓滿收官,這不是夢想,而是正在到來的事實,我充滿了期待。

此刻,我又想起關於孤島的傳說。傳說,一隻巨鱉在長江裡來回巡遊,尋找棲身之處。它遊啊遊,遊到了長江中下遊之間,看中這裡溫潤的氣候和綿軟、平坦的河床,就撲在河床上安心休憩。而巨鱉佔有的面積太大了, 沉重的身體嵌進泥沙之中,身體周圍漫溢出沙子和長江腐殖質。那些沙土和腐殖質覆蓋在巨鱉身體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江心小島。睡眠、江水漫溢的泥沙、在水中央……這些詞語之上的小島,簡直搖搖欲墜。於是巡遊者出現了。一個老人每天沿著孤島附近水域撒網捕魚,早上迎著太陽出門,夕陽西沉時返回並將捕獲的魚重新放回長江。第二天又沿著孤島四周的水域撒網捕魚,再把捕捉到的魚重新放回長江。周而復始,年復一年。他是在為休憩的巨鱉巡遊,預防巨鱉驚醒,如果巨鱉爬出孤島底部,整個孤島就會塌陷。沒有誰看見過撒網的老人,也沒有誰因為沒有看見老人就否定老人的存在。相反,老人捕魚的傳說在一代又一代的孤島人中流傳。

故事在我們一代代的孤島人中流傳,並將繼續流傳下去。我相信這個傳說,並引以為豪,常常仔細玩味「孤絕」這個 詞語下的抗衡。逼仄、肅嚴的時空,在天骨開張的敘述中折射出光輝的人性。老人在時光隧道裡巡遊,成為一個象徵、一個和他保護的巨鱉一樣的象徵—— 他們是佑護孤島的神靈,只要孤島存在,他們就永恆地存在。換言之,只要他們存在,孤島就會永恆地存在。你知道,那 「永恆」便是我們孤島人的「初心」,抑或是信仰。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文字因為涉及諸多隱私,故而,在徵求幫扶人員和被幫扶者意見以及他們要求的基礎上,他們基本用了化名,相應的基本信息也做了藝術處理,幫扶人員所在的單位、對接的村莊名稱、人物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幫扶的對子關係也已錯開。

相關焦點

  • 房東:回望漕渠故鄉遠
    我的故鄉沒有魯迅《故鄉》裡的海邊沙地,西瓜地裡的猹,沒有讓我刻骨銘心的銀項圈的小英雄形象,也沒有餘秋雨《故鄉》裡可讓我流連忘返的河灣、小樹和半壁蒼臺。但我的故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讓我難以忘卻的記憶。故鄉漕渠,當地人稱皂渠。它是漢武帝時代漕渠古道上唯一用漕渠命名的地方,明清時稱「皂渠社」,後來叫「皂溝鄉」。《鹹寧縣誌》載,漢漕渠「今渠道全淹,維『皂渠』猶以名社。」
  • 《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 故鄉,究竟對你意味著什麼
    故鄉,究竟對你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我從來都不喜歡回憶故鄉,從2006年離開了故鄉,我從未深刻想念過我的故鄉,從未深刻想念過我的父親和母親,我為我的這種「薄情」感到慚愧甚至自責,但是我為什麼沒有這種深刻的思念呢?
  • 白巖松說終究要和故鄉告別 故鄉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
    最近有一期《朗讀者》,白巖松作為嘉賓出席,在節目中他講述了自己對故鄉深厚的感情。節目開始,他展示了一張故鄉現在的照片。」可,後來歲數大了一點,忽然某天有句話從他腦海中跳出來,那就是「故鄉到底是什麼」?這時,他仿佛才剛剛參透了故鄉的一絲意義。他說,故鄉,就是年少的時候,你天天想離開,歲數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 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
    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作者:碑林路人 朗誦:王曼《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作者:碑林路人 誦讀:王曼04:18來自四季美文>你一遍一遍重複著老家的名字我一點一點喝乾了舉起的酒杯你說你看見我的淚水溢出了光陰的罈子我說我的心裡
  • 悅讀者: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
    《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你一遍一遍重複著老家的名字,我一點一點喝乾了舉起的酒杯,你說你看見我的淚水溢出了光陰的罈子,我說我的心裡全都是黃土高原橫七豎八的樣子。這個夜晚,我又把故鄉的月光裝進了我的酒盞,我一邊絮叨著,一邊把少年的回憶一口一口地咽進肚裡,我向著故鄉的方向,把思念扯得老長老長。
  • 三毛部落||在花朵中回望故鄉/萍子
    在花朵中回望故鄉
  • 在這裡回望故鄉!第一屆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展評活動「家鄉...
    在城市化的大潮之中,故鄉成為很多人心底裡最溫暖的一抹色彩。那裡的山水、田野和鄉居,勾勒了中國社會基層的自然面貌。12月17日,第一屆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展評活動「家鄉的樣子」主場活動在長沙開幕。來自全省14個市州的60餘件村莊規劃案例作品一一亮相展評現場,全面展示湖南近年來村莊規劃的優秀成果,讓大家帶著鄉愁回望、暢想「家鄉的樣子」。在新時代新要求下產生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村莊規劃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決勝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國家重要發展戰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走在回家的路上》馬少驊回望成長之路 故鄉是人一生的滋養
    上周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製作推出的首檔大型情感戶外真人秀《走在回家的路上》中,演員馬少驊回到了家鄉貴陽,通過重走學藝、從軍時的成長之路,感恩故鄉給予的滋養與能量。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感慨,原以為年少時所遇到難題是挫折,殊不知,每一次磨礪都是命運饋贈的禮物。
  • 「故鄉與我們」三代農民工對故鄉的概念有何不同?
    回望三代農民工:他們的城市打工情節、他們的價值追求、他們對故鄉的概念有何不同?三代農民工與故鄉席慕蓉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裡的揮手別離。故鄉,抽象成一種情緒在心頭,就像他的天空裡輕紗薄翼般的白雲,久久地漂浮著!三代農民工對「故鄉」的概念有很大差別!故鄉,最深情的歸途,最深刻的落差!
  • 回望施鶴古道
    二高山小鎮石灰窯是本文作者的故鄉,也是頗負盛名的土家女兒會的故鄉。老夫作為女兒會故鄉土生土長的男兒,從小就熟識那一片高寒、荒野、雲遮霧繞而又坎坷崎嶇的鄉土與鄉土一隅的那條鄉街。(《小路,你在哪裡》) 「官道」是故鄉唯一的大路,每天從早到晚往來的行人絡繹不絕,但也坎坷不平。它時而跌進谷壑,時而搭上峻岭,時而呈簸箕彎逶迤迴旋,時而貼著山脊寫成一個個首尾相連掛上雲霄的「之」字……故鄉的小路全部樹枝一樣自「官道」兩旁分丫,把鴿子籠般的千村百舍收在一張網中。(《「施鶴要」,我的搖籃》)
  • 讀書筆記︱通過詩意抵達現實和精神層面的故鄉
    詩人在自己的介紹中不忘詳細至村一級行政單位,這是對故鄉之根最深切的銘記,無法斬斷的是故鄉的記憶,無法割捨的是鄉愁。特別是,常年的海外漂泊會越發促使其對歸鄉的渴望。歸鄉和回家成為與「在地球那一邊」相對的主題。或許可以說,每一次的出走,都是為了更好的回歸。尤其是那些混雜在世界城市詩歌之中的關於中國、關於故鄉的寫作,是詩集的點睛之作。
  • 2020年一帶一路國際日獻詞《回望烏孫國》
    回望烏孫國——2020年一帶一路國際日獻詞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鑑於揚州是"和平公主、女音樂家"劉細君的故鄉,波恩是"世界樂聖、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故鄉,世界和平絲帶組織建議中國揚州和德國波恩結成文化藝術夥伴城市,以烏孫大營為中間驛站,三點成一線,向全球演繹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音樂藝術絲綢之路。
  •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是我們年老想回,可能已經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輪月,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口音。而當我們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漸行漸遠,才發現故鄉是起點也是終點,是即便永遠回不去也依然是故鄉的那個地方。
  • 原有歲月可回頭——寫給回望2020的話
    從2020年最後幾天開始,我就一直在想怎麼寫《回望2020》這個文章,要寫時也是不知如何下筆,當時只是覺得,不寫點什麼對不起這難忘的2020年。紛紛雜雜,思緒很亂。細細想來,還是快樂多,歡笑多,希望多。
  • 【薦書】唐詩故鄉的新篇章
    【薦書】唐詩故鄉的新篇章 2020-04-24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故鄉道路記
    我們走向他鄉,走向城市,疏離故鄉,短暫回返,無不與條條線路息息相關。鄉路是紐帶,鄉路是牽掛,鄉路是親情,鄉路裡有許多逝去的難忘光陰。回望北鎮,從大的時空來說,自遠古到明清,無論是中原政權想要經略東北地區,還是北方政權想要南下中原,都要經過一片範圍廣大的山區和沼澤,這片山區就是從古至今的醫巫閭山,這片沼澤就是北鎮東南窪地。
  • 故鄉紀實:精準扶貧戶介五脫貧記
    這次冬天的故鄉之行,目睹了許多暖心事!開心人!故鄉開始裝自來水了!自來水管施工的隊伍剛走,被挖掘機開膛破肚的村莊一片忙碌景象,我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在低頭平整著被挖開的地面泥土……走近一看,是介五!我們村裡一個六十多歲的光棍。
  • 故鄉的秋
    早荷、晚荷,各有各的韻味,亦能彰顯出故鄉秋的獨一無二。沿路有已經被收割完稻穀,只留下一片稻樁的田地;也有一塊塊金黃色的稻穀正等著被收割。早稻、晚稻,各有各的成熟期,但終究都是農民們辛苦勞作,收穫的沉甸甸的產物。路邊,一戶人家院子裡種的橘樹已是碩果纍纍,清的、黃的,好不可愛,橘樹的葉子依舊綠的發亮。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回「故鄉」?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氣爽的時候回「故鄉」?當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說,即使是虛構,魯迅也不會做過多的選擇,他必須、也只能「冒了嚴寒」回去。為什麼?因為回去的那個地點太關鍵了,它是「故鄉」。它是《吶喊》這個小說集子裡的「故鄉」。二、什麼是故鄉?我剛才留下了一個問題,是關於象徵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