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徐漢雄出生於湖北鄉村,但讀他寫父親、母親,鄉村生活,人生經歷,疼痛與溫暖等等,地域差別仿佛消失,那一刻,山東、河南、安徽、江蘇……諸多省份的讀者,都會感同身受,這就是「故鄉寫作」的魅力之處。

其實不管出生在哪裡,生活在何處,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擁有同一個「故鄉」。這個「故鄉」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更多是歷史與文化、人生與情感層面的。共同的成長背景、相似的成長經歷,會讓一代人在某個時間節點上,不約而同地頻頻回頭,以自己的童年為起點,審視打量這一路走過來的風雨坎坷。

徐漢雄在他的書裡,提煉出一個令人動容的表達傾向,書名即明明白白地說出:當兒子活過了母親去世時的年紀,母親就會永遠定格在「年輕」的「時間框」中。在《父親已成大人》這一輯,同樣丟失過童年的父親,在長成大人、老去之後又變成了溫順的孩童,以父親「長大」為標記,作者書寫著責任的同時也書寫了內心的蒼老——徐漢雄用一種反差的手段,製造了本書的獨特視角,使得本書不僅有回望,還無形地融入了諸多對生命的感慨、對人生的評判。

父母在,孩子無論走多遠都還有故鄉,而當父母逝去,孩子才可能有勇氣書寫故鄉——這是多數從事「故鄉寫作」的作家的共識,徐漢雄能夠有勇氣提起筆,真誠地面對父母與自身,平靜地展示傷口與淚痕,非常難得。紓解內心困境大概是作者的寫作動機,尋求共鳴則是他獲取情感力量的初衷,而留下一份有關親情與故鄉的文本,供同齡人與年輕人閱讀,則是所有從事「故鄉寫作」之人的共同願望。

在《母親已比我年輕》中,可以看到「童年的鏡像」。父母親的婚姻並非門當戶對、幸福美滿,而更接近「一個悲劇」,被生活重壓的父母親沒法給孩子提供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從周邊汲取溫暖是一個孩子的本能。在困頓的童年裡,作者仍然盡力地從父母、爺爺、外婆、舅舅那裡,尋找成長支撐……愛與光亮在過去的年代是「奢侈品」,作者的童年與諸多70後的童年一樣,是被鋪開在一張「圖紙」上的。那張「圖紙」,畫滿恐懼、焦慮、失望,同樣也畫滿憧憬、幻想、熱愛,這兩相矛盾的情感,讓一代人的童年充滿掙扎,但也由此讓童年成為一口靈魂的「水井」,在日後長大成人的艱難時刻,總是要從這口「深井」裡獲取力量。

在書中,還可以看到「疾病的隱喻」。作者說「人生不過三場病」,分別是「父親的一場病,母親的一場病,我的一場病」,這樣的說法觸目驚心,但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的鄉村,不少家庭都經歷過這「三場病」交織出的荊棘。對於鄉村人而言,疾病是表象,疾病背後,是看不見的貧窮,是溺水狀態的掙扎,是對前途的無望。作者所寫到的疾病,多是胃病之類因為饑寒、勞累而積攢下來的病,這些疾病,是一枚暗紅色的時代「印章」,刻在不少人的身體上與內心當中。

當然,《母親已比我年輕》帶來的整體感受是深情。作者情感在本書中的體現,是母親的目送,是爛漫的山花,是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吃一頓平常的飯,是老父親孩子一樣任由兒子牽著他的手到處走……蔓延的深情遍布字裡行間,不停地治癒著那一個個曾經令作者感到疼痛的文字,也讓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了安慰。

又近一年年末時,遊子的心又會開始動蕩不安,尋找故鄉的衝動再次湧起,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故鄉,父母離去了,他們的故土仍然是故鄉,哪怕僅僅是向那個方向遙望,也會溼了眼眶。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房東:回望漕渠故鄉遠
    打上初中開始就隨母親住在父親的單位,村子裡的那個老宅就空著,天長日久無人打理,竟成了老鼠麻雀的天堂。後來老宅被賣掉,村子裡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親戚,故鄉就變成了沒有物理意義的空殼,回故鄉也就成為虛擬的夢幻。日久歲深,鄉愁無處寄託,慢慢的就會模糊,就會理想化,猶如五彩斑斕的肥皂泡,一不小心就破滅。人間忽晚,山河已秋。
  • 故鄉,究竟對你意味著什麼
    故鄉,究竟對你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我從來都不喜歡回憶故鄉,從2006年離開了故鄉,我從未深刻想念過我的故鄉,從未深刻想念過我的父親和母親,我為我的這種「薄情」感到慚愧甚至自責,但是我為什麼沒有這種深刻的思念呢?
  • 年少不懂「故鄉」的意義,讀懂已物是人非
    有一句話"月是故鄉明",故鄉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自帶濾鏡的地方,故鄉的食物是美味的,故鄉的景色是怡人的,故鄉的人是和藹可親的。魯迅先生也曾以《故鄉》為題寫過一篇中篇小說,只是,年少時讀不懂文章中"故鄉"的意義,讀懂已物是人非。
  • 我們已不再幼稚,母親已不再年輕,逝去的日子
    蒼海滄田,歲月流逝,我們已不再幼稚母親已不在年輕,時間一根一根的染白了母親的頭髮,她佝僂著腰在垃圾箱旁撿著紙殼塑料瓶。時光如水,一流不返,明天母親紅潤的臉龐已變得有些乾枯。母親 ,已返老還童緣修夜行者母親,已返老還童忙碌在天地之間不聞「修溝等水」不理布穀催工等不及雄雞打鳴踩碎水窪星辰自言自語編個理由從垃圾箱這頭蹣跚垃圾箱那頭翻開一片片紙殼一雙蠶繭的手描繪佛曉的銀鉤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誠然,無論距離相隔多遠,時間逝去多久,人類對故鄉的熱愛歷久彌新。余光中的鄉愁是他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小小郵票,北石的鄉愁是牽著風箏的、離鄉越遠思念越長的線,席慕容的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永不老去的樹。而魯迅的鄉愁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清醒的幻滅和沉痛的思索,我們從他的《故鄉》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如今我們回鄉是否也感同身受?一、兒時的精神家園已蕭索和破碎1919年12月魯迅冒著嚴寒回紹興老家探親,實則是為賣紹興老屋而回。
  • 三毛部落||在花朵中回望故鄉/萍子
    在花朵中回望故鄉
  • 故鄉,已變了模樣
    思念故鄉不需要任何理由,在外打拼的「遊子」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故鄉!年少時,不明白故鄉的真正含義。等到明白的時候,才忽然發現,它就像石刻一樣深深地印在心裡。過去,偶爾回到故鄉,但心緒卻在城裡;現在,身在城裡,心裡卻一直念想故鄉。
  •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高秉涵和他的殷殷家國情「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我的故鄉是山東菏澤!」「這是堂屋,老人住的地方,我小時候跟母親住在西屋,東屋是廚房。」站在一處農家小院裡,高秉涵回憶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70年過去了,高孫莊村當年的老屋幾經翻建,目前由高秉涵的族人居住著。   高秉涵獨自走進西屋,睹物思人,神色凝重。「小時候,母親總是哼唱一首寒衣曲,那就是我的搖籃曲。」高秉涵回憶道,那是母親惦記離家已久、生死未知的姐姐而唱出的心聲,而他相信母親也是如此思念他的。
  • 武建華:故鄉(組詩)
    我屋後楊樹林瀰漫的蟬鳴就此而消失我童年的乳名就此而消失……我抓一把黃土,掬一勺清河水離開村莊,離開故鄉……我扒開祖墳捧一捧祖父祖母的遺骨我從祖屋取下父親母親的遺像,為母親調高室溫王玉珍的名字攜帶母親一生的愛玉但母親從未佩帶過玉飾的光環茅草們焚身而不死亡春風吹過,就又用白玉的花絮為母親蓋上純潔一生的玉被請原諒我,母親,我還不如一叢茅草
  • 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
    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作者:碑林路人 朗誦:王曼《我醉倒在故鄉的風中》作者:碑林路人 誦讀:王曼04:18來自四季美文>全都是黃土高原橫七豎八的樣子這個夜晚我又把故鄉的月光裝進了我的酒盞我一邊絮叨著一邊把少年的回憶
  • 秋天味道 琦君: 故鄉的桂花,母親的桂花滷、桂花茶,如今都只能於夢寐中尋求了
    父親於誦經吟詩之後,總喜歡命我端把藤椅坐在走廊上,聞聞木樨的清香,說是有清心醒脾之功。所以銀桂的香味在我心中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臺北時,附近巷子裡有一家院牆裡有一株,輕風送來香味時,就會逗起我思念故鄉與親人。
  • 白巖松說終究要和故鄉告別 故鄉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
    離開故鄉的,還有他的哥哥,和他。他說,17歲之前他的整個世界,就是從那裡陸續看到和了解到的。說到離開故鄉的那天,白巖松給大家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那天,我走的時候是歡蹦亂跳的,因為當時年輕的自己眼中只有前方,或者說未來。眼中充滿了好奇,恨不得連句拜拜都懶得說。
  • 讀書筆記︱通過詩意抵達現實和精神層面的故鄉
    詩人在自己的介紹中不忘詳細至村一級行政單位,這是對故鄉之根最深切的銘記,無法斬斷的是故鄉的記憶,無法割捨的是鄉愁。特別是,常年的海外漂泊會越發促使其對歸鄉的渴望。歸鄉和回家成為與「在地球那一邊」相對的主題。或許可以說,每一次的出走,都是為了更好的回歸。尤其是那些混雜在世界城市詩歌之中的關於中國、關於故鄉的寫作,是詩集的點睛之作。
  • 金宇澄的《回望》:所有記憶 終成嘆息
    因此在金若望先生故去之後,也已至耄耋之年的姚雲女士翻檢照片與往事,發現將自己平常的一生講述出來,居然也足夠傳奇。這平常而傳奇的講述,與她那位作家兒子經由種種筆記、信件、書籍而刺探發掘的父輩往事一起,構成金宇澄的非虛構新作《回望》。
  • 柴春芽: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
    《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這本書為柴春芽的「故鄉三部曲」之第一部,並由其親自編劇和導演同名獨立劇情長片,該片已入選2013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及臺灣金馬電影節等。本書包含了電影小說和電影劇本兩個部分,在電影故事發展的線條中也融入了作者坎坷的拍攝經歷,文字上充滿了詩意,哲學和宗教氣息,並且在書中作者以他那人道主義的悲憫和宗教徒般的救贖情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詩意而荒涼的世界。
  • 六百周年紫禁城,三星8K電視超高清視角回望輝煌歷史
    落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距今已六百年,紫禁城是一部歷史,一磚一瓦都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化烙印。此次「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分為三大單元,鎖定18個關鍵年份,觀眾通過對六百年歷史的回望,感受貫穿紫禁城的歷史,感受宮殿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以青春視角回望2020,原創歌舞劇《相信有光》首演
    該劇由廣州大劇院製作、原孵化團隊「玖肆原創」創作,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用戲劇、歌舞融合的形式回望這特殊的一年。當晚演出還邀請了200位環衛工人、城管隊員、快遞物流公司職工、志願者到現場觀劇,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走進劇場,主辦方表示,希望藉此感謝他們至今仍奮戰一線,也希望通過這場演出讓他們在劇場裡感受到「有光」的溫暖。
  • 紀錄片《回望美麗——雨花女英烈的故事》開機
    首次集中展現雨花女英烈群體紀錄片《回望美麗——雨花女英烈的故事》開機南報網訊(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為迎接建黨100周年,進一步用好用活雨花臺豐富的黨史資源,讓雨花英烈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昨天,文獻紀錄片《回望美麗——雨花女英烈的故事》項目開機儀式暨劇本研討會在南京出版傳媒集團青春書店
  • 享讀|季羨林:這一點鄉思,使我感到我是有故鄉和祖國的人
    如《月是故鄉明》中的「心飛向故裡」,又如《聽雨》表達了「戀鄉」情結:「我血管裡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又如在《賦得永久的悔》中,季羨林幾乎是撕肝裂膽地寫道:「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了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 回望故鄉,一遍遍地生長​​​​​​​
    我又說到了它,我的故鄉百裡洲。它是長江中下遊交匯處的一個洲島,千年泥沙淤積而成,曾有九十九洲。時光荏苒,流水東逝,大小洲島終又連成一個整體,聳立於江心。被水包圍又臨水而生,這種充滿悖論的地理環境,提供了矛盾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