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貝斯談「我們的現代歷史意識」

2021-02-08 灕江出版社

科學究竟是什麼?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雅斯貝斯提出了科學的三條劃界標準:

第一,方法論認識;

第二,令人信服的確定性;

第三,普遍有效性。

——夢海

《科學的概念、範圍和界限》

卡爾·雅斯貝斯是20世紀傑出的德國哲學家、精神病學家。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是雅斯貝斯最重要的歷史哲學著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雅斯貝斯從歷史哲學的角度出發,以宏觀且開放的目光審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探討了歷史的意義,勾勒出一個世界歷史的結構。我們生活在歷史認識的偉大傳承之中。自古以來的偉大歷史學家、歷史哲學的全面直觀、文學與藝術充實了我們的歷史想像。此外,近幾個世紀中產生了批判性的歷史研究,它自19世紀起開始具有決定性。尚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我們的時代一樣擁有這樣多關於過去的信息。從各種出版物、復原物、收藏品和目類中,我們掌握了前人所沒有的知識。

今天,我們的歷史意識似乎正在發生變化。科學的歷史研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將得到保存和延續。但是,現在我們應該弄明白,這種材料如何被賦予新的形態,在虛無主義的熔爐中提純後,如何成為永恆起源獨一無二的奇妙語言?歷史再次從一個純知識領域變為一個關於生活和此在意識的問題,從一個審美教育的內容變為傾聽與回答的嚴肅性。

我們如何看待歷史,這不再沒有風險。我們在整體中認識自我的方式,從整體中贏得歷史基礎與目標的方式,將決定我們自身生活的意義。

我們也許可以概括出正在形成的歷史意識的一些特點

新的特點是研究方法的全面性和精確性,對無限糾纏和交織的因果因素的意識,以及對在完全不同於因果範疇的各種範疇中,各種形態學結構中,各種意義的規律中,各種典範物中進行客觀化的意識。

今天,我們雖然依然喜歡閱讀敘述性的描述,我們想要通過它們來用各種圖像填滿我們內在直觀的空間。但是,只有伴隨著各種分析——今天人們在社會學下對其進行概括總結——直觀才會對我們的認識具有本質性。

具有代表性的是馬克斯·韋伯——他的著作及其中清晰、全維度的概念性,這種概念性產生於沒有將任何全面圖像固定下來的、最廣闊的歷史觀視野。今天,熟悉這種思考的人在閱讀蘭克的許多作品時,都因其中概念的不明確性而無法感到認同。對事物進行透徹的把握,要求具備多種多樣的專門知識,並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綜合運用,而提出這些問題本身已經具有啟發性了。在此同時,古老的比較法通過它如今獲得的精確性,將那些不可重複的事物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凸顯出來。沉浸到真正的歷史事物之中使人們清醒地意識到那些不可重複的事物的秘密。

今天,我們正在克服這樣的歷史態度,即認為我們在歷史中認識一個可以總覽的整體。任何一種對歷史的封閉的全面設想都不能將我們吸納進去。我們無法遷入一座不可更改的歷史整體之大廈,而只會住進一處在當時有可能造好的,還會再次破碎的歷史整體的逼仄小屋。

此外,我們在歷史中找不到任何對絕對真實的揭示。不論哪裡都不存在必須要原樣重複的東西。真理存在於從未被認識的起源之中,從起源的角度看,一切特殊事物都局限於顯象。我們知道,無論我們在哪裡陷入歷史絕對化之路,總有一天,謬誤會暴露出來,我們會擺脫痛苦的虛無主義倒退,走向新的、起源性的思考。

今天,任何關於全面圖景的構想都必須在經驗上得到證實。我們拒絕純粹靠推斷得出的事件和形勢圖景。我們迫切地四處尋找傳承中的真實性。不真實的東西將無處遁形。從這個極端的例子裡可以看出這意味著什麼:謝林仍然理所當然地堅持認為,創世發生在六千年前。而如今卻無人質疑那些被發現的遺骨,它們證實,無論如何人類都已存在了超過十萬年。時間的尺度伴隨著歷史一起出現,對歷史而言它雖然是外部的,但卻無法被遺忘,並且對意識造成了影響。因為過往歷史的極度短暫性是很顯然的。

歷史的總體性是一個開放的整體。面對這個整體,經驗的態度會意識到現有事實知識的貧乏,並時刻準備好去領悟新的事實;哲學的態度則讓一切絕對世界內在性的總體性崩塌。如果經驗和哲學相互促進,思考的人便會始終擁有可能性空間,他因此擁有自由。對他而言,開放的整體沒有開端,也沒有終點。任何歷史的封閉性都無法得到他的認同。

現在仍有可能實現,並且能夠洞察自身的全面思考的方法包含下列要素。

我們將領悟事實,這就好像是敲一敲它,聽聽它會發出什麼聲響,推測它可能具有什麼意義。

這些視野將使一些要求浮現在我們眼前。看到歷史的人會反觀其自身與當下。

我們會克服審美的歷史研究。在面對浩瀚無垠的歷史認識材料時,如果一切都僅僅因為曾經存在,即便無關已身也具有回憶的價值——這種無關已身性只無窮無盡地確認著如是存在——那麼一種審美的態度就會跟隨這種無選擇性而來。

對於這種態度來說,一切都能以某種引起或滿足好奇的方式去觀察:此物是美的,彼物也是。這種不承擔義務的歷史主義,無論它是科學的,還是審美的,都會導致任意性。而對於這種任意性而言,在一切具有同等價值後,一切都不再具有價值。但是,歷史的現實並非沒有義務。我們與歷史打交道,事實上是與歷史角力。歷史與我們有關;歷史中與我們有關的事物在不斷地擴大。而那些與我們有關的事物,僅因涉及我們就已經是一個當下的人類問題了。歷史越具有當下性,它就越無法作為審美欣賞的對象。

我們在一種較之從前更為全面和具體的意義上面向人類的統一。我們熟悉那種從顯象上的大量分歧中看到唯一的人類起源的深深滿足感。只有從人類的空間中,我們才感到自己被拋回自身的特殊歷史性上。通過我們對這種特殊歷史性的意識,它會對自身來說變得更加深刻,同時對其他所有人以及統攝的、唯一的人類歷史性而言變得更加開放。

這一切與作為抽象概念的「人類」無關,在這樣的概念中,人消失了。相反,我們今天的歷史意識已經放棄了作為抽象概念的人類概念。只有在現實歷史中,人類這一理念才能在整體上變得具體和形象。過去,當我們在孤立隔絕中一籌莫展時,在災難中無計可施時。面對所有給我們安全感的思維習慣走向破滅而不知所措時,人類這一理念就在現實歷史中成了起源內的庇護所,而從起源中產生出正確的準則。起源要求不受限制的交流,它使所有民族都能因在陌生人和人類集體中感受到親緣性而感到滿足。它所顯示的目標使我們對共同生活的渴望和意志獲得了可能性。

世界歷史看上去可能就像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偶然事件——在整體上,混亂就像是洪水中的漩渦。它不斷旋轉,從一種迷惘到另一種迷惘,從一場災禍到另一場災禍,其中挾裹著短暫的幸福希望,以及洪水暫時還來不及吞沒的小島。總之,用馬克斯·韋伯的一個比喻來說:世界歷史就像是一條街道,它是魔鬼用毀掉的價值鋪設而成的。

這樣看來,歷史沒有統一,也因此沒有結構和意義——除非是在無法綜覽的大量因果鏈和因果結構之中,而這樣的因果鏈和因果結構同樣出現在自然進程裡,只不過在歷史中它們要不精確得多。

但是,歷史哲學就意味著去尋找這種統一、這種意義和和世界歷史的結構——這一結構只可能與整體人類相關。對我們來說,歷史與當下變得不可分割。歷史的意識處於一種兩極性之中:面對歷史,我抽身後退,站在它的對面觀察它,就像是從整體上眺望一座遠方的雄偉山脈,觀察它的主要輪廓和獨特顯象。或者,我領悟整個在場性,領悟正在發生和我所身處的現在,隨著現在不斷加深,歷史對我來說變成了當下,而那正是我本身。

二者都必不可少。歷史的客觀性作為他者,即使沒有我也一樣存在;而假如沒有現在的主觀性,那種他者對我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二者缺一則使歷史失去效力,或是成為被遺忘的事物。

但二者是如何聯繫起來的?並非通過任何理性的方法。而是在運動同時引起二者的時候,一方的運動控制著另一方的運動。

這一歷史意識的基本情形決定了我們確信歷史整體結構的方式。放棄這一基本情形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的話,它就會完全無意識地、不受控制地強佔我們的直觀。但去完成它,就要使它作為已經意識到的東西懸置起來,而與此同時,它還是我們存在意識的一個因素。

當研究與生存及其存在意識在彼此間的張力中相互實現時,研究本身也處於整體和細枝末節的張力之中。結合對特殊事物出於喜愛的親近,歷史的全面意識設想出一個世界,在其中,人類能夠帶著他的基礎,作為他本身生活。對歷史的廣度保持開放,認同自身與當下事物的一致性,領悟整體歷史,從當下的起源中生活,在這些張力中,人被拋回自身的絕對歷史性,獲得了觀照自我的可能。

普遍的歷史圖景和當下的處境意識相互支撐。我如何看待過去之整體,就如何體會當下之事物。我在過去事物中獲得的基礎越深,我對當下事物進程的參與就越關鍵。

以史為鏡,我才知曉我將歸屬何方,我又為何而活。「不知如何解釋三千年歷史的人,便只能茫然身處昏暗之中,一日日得過且過。」——這是一種意義意識,然後是一種位置意識(方向),並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本體意識。

令人驚訝的是,對我們來說,在場性可能消失;我們可能失去現實,因為我們仿佛永遠生活在別處,活在幻想中,活在避免完全在場性的歷史中。

但另一方面,以眼前這一刻的在場性,以沒有回憶與未來地活在現在來駁斥上述情形,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種生活意味著人類的可能性喪失在一種不斷空洞的現在中,在這裡,源於永恆當下的現在之充盈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通過歷史意識,充實的現在之謎永遠不會解開,而只會不斷加深。現在的深處只有在與過去和未來,與回憶和我所秉持的理念成為一體時,才會顯現出來。在那裡,我通過歷史的形態和歷史的外衣下的信仰肯定永恆的當下。

或者,難道我能擺脫歷史,逃去時間之外嗎?

相關焦點

  • 雅斯貝斯的預言
    關於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的聯想    德國歷史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了
  • 【魁閣學社】差異、交集與互補:雅斯貝斯「軸心期」理論與張光直「連續性」「突破性」理論的比較
    雅斯貝斯的「軸心期」理論與張光直的「連續性」「突破性」理論有各自的面向,也即問題。    雅斯貝斯「軸心期」理論的主要問題是:「軸心期」對於人類歷史的意義。雅斯貝斯說:「這個時代的新特點是,世界上所有三個地區的人類全都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類體驗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軟弱。他探詢根本性問題。面對空無,他力求解放和拯救。
  • 雅斯貝斯之亂-故事線簡述
    他秘密策畫了地球上所有其他超人類的滅絕行動,準軍事部隊Status Crew開始四處獵殺英雄,同時間設置集中營,最後釋出了雅斯貝斯的獵殺生化機器──狂怒者 (the Fury) ,靠著其無情的效率和堅定的決心,在兩年的時間內,它殺盡了每一位能力者,除了雅斯貝斯本人例外,它被下了程序禁止傷害其主人。
  • 李春生原創︳人生於寅與歷史軸心期的精神四性
    軸心期的影響延續至今,在此後歷史的每一次新飛躍時,人類都要回憶這一時期,從中獲得希望和力量。雅斯貝斯的軸心期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作為歷史哲學它能為我們的「通古今之變」提供一種深度思考的坐標,只是今日之引述者對其的研究與討論卻上升不到「究天人之際」的高度,從而也就理解不了歷史的軸心期實乃人類天命「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之必然。
  • 沈潔: 國家意識、中等社會與歷史敘事的「反結構」
    【編者按】11月25、26日,「特殊與普遍——現代中國的中國性與世界性」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這次會議由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學術月刊》聯合主辦,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研院楊國強教授擔任召集人。討論會分作四場,主題分別為「現代中國基本問題的有無與拓展」、「現代中國歷史的寫法」、「當代史的前後溝通」、「域外視野下的現代中國史」,另有兩場綜合討論。
  • 現代日本人的集體觀念意識,緣於歷史上這兩個制度
    「家」意識就是一個人在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時,集體的利益優先於個人利益的一種集體優先意識。在以居住或經濟要素為中心下形成的這種「家」,是一個經濟經營體的概念。集體的利害逐漸成為個人行動的基準後,個人的意識也隨之而淡化。 日本人傳統的家觀念是日本國民性中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它對於日本社會特別是日本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淺論中國古代民族國家區劃和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
    2021級21班安林波    現代民族國家意識,指的是一族人民或多族人民在長期生存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帶來安全感的國家的認同,對帶來文化共鳴與自信力的民族的認同。但在人類文明誕生後的幾千年裡,各個大洲的文明的民族國家意識都不約而同顯示出同一性:無法形成緊密的聯合體。這與現代的民族國家意識有不小差距。    現代的民族國家意識萌芽於幾百年前的歐洲中世紀。那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階級的興起,歐洲幾個分散的區塊化的「國家」漸趨形成一個利益整體。
  • 青年學者談|宋念申:以國界為中心來思考現代國家形成
    一年後,這件事引爆了中韓之間的歷史爭端,這也成為我在倫敦政經學院的碩士論文課題。後來到芝加哥大學學習,我就帶著一個模糊的問題:東亞國際關係總是問題叢生,這些問題大多跟歷史認知有極大關係。邊界和邊疆雖是政治問題,但也是歷史認知最為撕裂的地方。而流行的政治學、國際關係的框架,總是談實力啊、利益啊、結構啊、意識形態啊什麼的,拿來解釋東亞隔膜都太大了,所以我認為還要回到自身歷史脈絡中去分析。
  • 埃及語:當我們談埃及時,我們談些什麼?
    國王,即國家的統治者,在歷史上稱之為法老。埃及豔后,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是古埃及的託勒密王朝最後一任女法老。圖片:wikimedia       當我們談埃及時,我們津津樂道的是埃及文明,更準確的說是古埃及文明,是那片大地幾千年以前的神秘。
  • 【共有家園】民族意識與祖國意識
    一個民族長期勞動、生息、繁衍於其中,在民族意識方面又受其影響與制約的國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祖國」。每個民族除有自己鮮明的民族意識之外,還必然會有高層次的祖國意識;而且,後一種意識一般說來也是很濃厚的。祖國意識不僅存在於國家內部。一個國家的公民,一個民族的成員,離開了本土,長期僑居他鄉異國,對祖國也不會忘懷,祖國意識也不會消失。
  • 懷念|吳福輝談閱讀、文學史及現代文學館
    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閱讀,正面的也罷,負面也罷,它們都融進了共和國歷史的血液當中,與我們當前社會思想駁雜的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目前所處的是一個政治、工商混雜的轉型時代,還是信息智能的時代,卻偏偏不是文學時代。金錢的手伸進任何一平方寸的空間,最不應當市場化的教育也遭受嚴重侵蝕。
  • 當我們談歐洲的時候,其實是在談中國
    當我們談歐洲的時候,實際上想談談自己——為歐洲繪一幅中國夢的宏圖。文/文爾達2016年的這個夏天,北愛爾蘭隊第一次參加歐洲杯,一位北愛球迷疑因醉酒墜亡。6月25日,威爾斯以1比0淘汰了同屬聯合王國的北愛爾蘭對。
  • 馬前卒:保衛我們的現代生活
    這麼大的一個產業,歷史有多長呢?上面的敘述說了,先有現代社會的市場需求,然後才有螺螄粉這種食品,它的歷史不會太長。三四種關於螺螄粉起源的說法,最遠也就追溯到70年代末,比我大不了幾歲。再看其他城市的標誌性食品,其實大多數歷史也並不長。比如說河南燴麵,1956年出現在鄭州,是飯店公私合營之後為了批量製作而發明的。
  • 「家國天下」觀念的歷史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作者:金香花,系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家國天下」意識是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觀念基礎。這一思想的形成,不僅與傳統的道德觀念有關,也與古代中國的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生產方式有關,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使然。今天回顧「家國天下」意識的形成,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參考與借鑑。
  • 「面向過去」:關於英國歷史意識研究的幾點思考
    導言:歷史意識的提升「歷史意識」一詞最初是在2002左右的歷史教育背景下引起我注意的,在與我的博士導師彼得李的談話中。彼得參加了Peter Seixas歷史意識研究中心(CSHC)的座談會,隨後在理論上對歷史意識進行了報導,並把J·R·魯森的作品介紹給了我。
  • 吳教練談現代武術
    解放以後,國家對武術主要的要求就是健身,不談武術的用法,這與國家當時的國策有關。當時的武術教科書中說,武術來自於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在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中發展起來。生產鬥爭實際上就是生存鬥爭。過去那個年代,任何朝代的更替都是靠武力奪權實現。
  • 包容的力量——談「意識層次圖」的啟發
    《事事本無礙》坎恩 韋伯 著《事事本無礙》這本書,從天地萬物原本混為一體,聲息相關的角度,來看待充滿分裂、衝突、對立、疏離的世界,特別是現代文明所建構成的世界及備受文明洗禮卻逾來逾於自然疏遠,因而日益彷徨的現代人心。
  • 史睿談數字人文與現代文獻學研究
    您在關注數字人文的同時,多年來也持續在進行文獻學研究和文獻學的理論思考,我們知道,去年3月,國家圖書館《文獻》雜誌編輯部曾邀請多名北京地區文獻學界的青年學者,就文獻學研究的相關問題展開交流和討論,您發言的題目是「從傳統文獻研究到現代文獻學的轉型」,請您談談我們今天該如何看待文獻學研究這項工作?
  • 意識是什麼?意識為什麼要修改客觀存在欺騙我們?
    從科學角度來說,意識就是人大腦裡面的神經元細胞一起工作的時候產生一種「生理顯現」。也將是說「我們對於我們自己以及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意識」。那麼機器人也好,人工智慧也好,他們是「有意識的」還是「沒有意識的呢?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我們人類、植物、動物包括細菌都是有意識的。而人工智慧、石頭、水這些是沒有意識的。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去區分呢?
  • 在歷史前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以貫之的漢字系統,為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創造了穩定性條件,也是生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兩千多年來,各民族在相互滲透、協同發展中交流、互動、融合,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