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過去」:關於英國歷史意識研究的幾點思考

2020-12-16 猻芬克斯沒有謎

導言:歷史意識的提升

「歷史意識」一詞最初是在2002左右的歷史教育背景下引起我注意的,在與我的博士導師彼得李的談話中。彼得參加了Peter Seixas歷史意識研究中心(CSHC)的座談會,隨後在理論上對歷史意識進行了報導,並把J·R·魯森的作品介紹給了我。我,一個歷史系的系主任,和16到19歲的歷史系學生一起工作,以及一個非常兼職的歷史教育研究者,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我的學生對「歷史敘述」或「解釋」的理解。

在某些方面,歷史意識與我所研究的教育學傳統相當格格不入——這是英國新歷史的一個變體,它側重於把歷史理解為知識的一種形式。正如我和我的同事當時在學生的課程指南中向他們解釋的那樣,學習歷史是關於:

理解和應用知識

解釋和評估文件

應用概念

理解歷史進程

歷史意識,在魯森(Rüsen)的模型中,包含了這一切的「學科矩陣」,例如,包括歷史的「概念」和「方法」,有很多方面的歷史意識歷史對齊方法非常清楚我的教學和研究興趣,例如,當歷史意識史學意義上的理解,作為映射過去的不同歷史學家的方式方法。Rusen的矩陣被證明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幫助我解釋我的博士研究中產生的數據,並在隨後的工作中以課程術語理論化歷史解釋。

然而,歷史意識比「觀念」、「方法」和「史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它聚焦在「利益」,聚焦在「需求在時間上定位」和「功能」,包括「身份」概念的發展。從理解人們如何看待過去的問題廣義上說,這是與一般人有關的,而不僅僅是歷史學家,需要去探索「個人和集體對過去的理解,形成這些理解的認知和文化因素,以及歷史理解與現在和未來的關係。」

這些問題原則上吸引了我,但對它們的探索與我日常歷史教學的明確重點沒有直接聯繫。這是與「過去」有關(包括:1834為什麼在英國加勒比廢除奴隸制,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區別,關於憲章運動的性質和解釋,等等)。而不是與當下和實際的生活有關。

魯森的工作阻止了我的教學軌跡,使我反思了我的教學,以及從元歷史層面上對我們課程和教育學的更廣泛的歷史框架。我的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和學習歷史來學習什麼?對於歷史的作用,有哪些默認和明確的假設塑造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我開始對這樣的問題感興趣,並在課程評估工作中與同事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幾年後,在工作中,探究歷史教師對歷史教學目的和目的的看法。在我最近的作品中,同源問題——審視課程文獻中所體現的歷史目的和功能的觀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的作品中。我將在本章後面的章節中回顧本研究的形式和局限性。首先,我將進一步探討歷史意識的意義。

記憶、歷史與歷史意識

正如我所說的,歷史意識為我設定了新的議程,通過詢問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的本質歷史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在歷史上關注學生思維時所不習慣的(他們的因果推理、證據推理、對歷史解釋的理解等等)。

儘管這些問題並不是日常歷史教育的重點,但在20世紀80年代及之後的英國和其他地方,許多問題都是歷史文化辯論的核心。英英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辯論集中在「遺產」以及當代對過去興趣的高漲在多大程度上是文化健康或萎靡的症狀。作家如託尼·海威森,派屈克·賴特和弗蘭克·福瑞迪採取了後一種立場,傾向於或多或少地將遺產意識視為一種令人寬慰的媚俗和懷舊的逃避主義,這種逃避主義與「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柴契爾主義以及對戰後進步主義的拋棄有關。另一方面,拉斐爾·薩繆爾有力地反對「遺產誘餌」,並慶祝多種形式的流行「倒退」和「翻新」,把「歷史」當作「社會知識的形式」和「活動而不是職業」。他在博物館、重新頒布、室內設計、時裝等方面看到了人們對歷史的熱情。遺產爭論是關於與過去的關係模式和歷史倫理——關於與過去的關係的善良和邪惡的形式。它還在1980年代末和其後的有關歷史課程的討論中發揮了作用,以及關於重新開設國家課程所預示的主題的討論。當然,英國關於遺產的爭論是一個更廣泛現象的一個方面,即人們對文化遺產的關注不斷增加——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記憶」和「集體記憶」遍布全球。

在我看來,歷史意識似乎是一種比談論「遺產」和「集體記憶」更有用的方式來框定問題——這些術語在很多意義上都存在問題。遺產與歷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抓住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的方法論基礎——同時傾向於在具體現實中模糊過去,儘量減少構建過去的非學術模式的嚴謹性。「集體記憶」在我看來就是這樣的。在集體社會主體的定位和對過去的社會建構的理解中,與個體的心理過程類比是一個雙重問題。記憶也有自然化的效果——忽略了喚起集體記憶在身份工程中是一種表現性的政治事業的程度。18這兩個術語也往往低估了過去的再現不是簡單的生成行為的程度,而是一種意義創造的模式,通常會導致對過去的新理解,而那些經歷過過去的人是無法獲得的。

也許更重要的是,歷史意識具有許多歷史/記憶和遺產/歷史對立所沒有的啟示。歷史意識假設了一個場域——對過去的意識——並提供了一個分析的角度和概念工具,使過去不同的意識模式被建模,比較和對比。對於魯森——就像巴頓和萊維斯迪克、戴、保羅和其他人一樣——我們與過去的關係採取了許多分析上可區分的形式。我們可以「分析地」和「認識論地」對待過去,把它當作一個對象來批判地審視和探索。我們也可以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待它,尋找根源或者尋找一面鏡子,通過它來穩定身份和個人或集體的自我意識。與過去的關係可以在美學、物質、政治和倫理上得到調和;根據魯森的觀點,我們對過去的定位模式可以從結構和模式上被歸類為"傳統的" "模範的"。與過去在傳統和模範條款承擔強連續性之間過去和禮物的傳統,現在應該簡單地重申,繼續過去的,它本質上是相同的,在過去和現在的典範共享基本特性,意味著「教訓」可以從一個,直接應用於另一個。批判地與過去聯繫起來就是斷言其不連續性——通過否定過去的生活方式,認為它們與現在的需求和價值格格不入,從而試圖疏遠過去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用譜系學的方法與過去聯繫起來,就是用歷史決定論的觀點來思考過去和現在——前景的變化和歷史性,把過去和現在的社會風氣、習俗和價值觀看作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之處。

歷史意識研究的動因:對過去的定位

對於我的作品來說,歷史意識最重要的方面是面向過去。許多英語學界關於歷史意識的著作傾向於集中在時間的方向上,也就是說,關於學生形成過去的大規模表徵的能力的問題,並使用這些「在時間中定位自己,把過去看作是對未來的限制和打開的可能性。」問關於過去的取向是關注一個相關但明顯的類型,「在歷史系學生(或歷史系教師或歷史課程製作者)的思考中,與過去相關聯的模式是什麼?」

我對歷史取向的興趣源於我對學生對歷史解讀的思考的研究。慮史學的對比,很容易,相似性和差異的考慮編年史和非編年史結構之間的過去,一個在當代歷史和歷史思考的哲學反思中經常被提出的問題——例如,在後現代主義對歷史的批判中。然而,我第一次借用魯森的概念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受到我的博士生導師及時引導儀器探索方向的啟發,我和同事們在課程結束時的評估中增加了一些額外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也感到驚訝和不安。

面向過去:三種途徑

在1999至2000年間,我和我的同事決定複習和修訂我們提供給我們高級(十六到十九歲)學生的課程。我們設計了一個課程,試圖擺脫典型的高級水平的歷史中心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這門課——「人民、權力和抗議」——回顧了一些英國的歷史還有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英屬加勒比海,大英帝國在印度,以及美國的公民權利。學生們可以選擇學習這門課程,也可以選擇學習另一門更傳統的課程,重點是20世紀上半葉的獨裁和民主。在2003年,我們增加我們年度課程評估問卷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課程上反射等「使用」的研究主題,研究,我們也要求他們如果他們所學到的東西有影響力影響他們的思考:「a)世界著名播出b)英國和c)當前的新聞。」

學生的開放文本答案的主題編碼和比較。這兩門課程的學生如何回答第一個問題有一些明顯的對比,例如:在我們更具創新性的課程中,學生參考了更廣泛的方法,他們的研究是有用的。學生回答的一個特別突出的特徵是他們揭示了他們如何與歷史相關的問題,這是我們以前沒有真正考慮過的問題。大多數學生的回答表明了過去的模範或批判取向。這些方向在下面的兩個解題中得到例證:

「伊拉克人我真的害怕歷史和現在之間似乎有相似之處和巨大的相似之處,事實上,政府似乎在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學生的反應,「人,權力和抗議」課程)

美國和西方國家一般都在使用納粹式的宣傳來停止不同的觀點,不管是來自宗教還是左翼團體。 彌散性血管緊張素。

「獨裁者」和「民主」表明,該組織是如何建立某些群體的受害者和目標的,如穆斯林、窮人和左翼分子。(學生反應,「獨裁和民主」課程)

在兩年的課程結束時,我們的學生思考的這些方面的反應,是他們通常被要求完成的傳統歷史任務中沒有揭示的。看到我們的學生使用歷史是很令人鼓舞的,顯然歷史是在激發他們的熱情。然而,他們如何利用自己的歷史,多少有些令人不安。諸如此類的反應表明,他們以明顯非歷史的方式思考過去——在第一種反應中,把過去和現在視為本質上相同和連續的,而在第二種反應中,根據超金融和部分類比,把過去解讀為現在。他們的回答提出了關於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對過去的定位模式的基本問題。

在隨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不同的背景下確認了問詢取向模式和歷史意識問詢模式的價值和重要性。在2009年10月份,我的工作對象是實習歷史教師,而不是歷史系的學生。在這個時候,關於學校歷史的目的的問題出現在英國的公開辯論中有點偏激的形式,作為對保守派政府部長制定的學校歷史課程的批評的回應,在2013年,這導致了我們課程的戲劇性重新配置。(我的同事和我希望我們的學生)了解這些辯論中所採取的各種立場,並為教師的實踐發展自己的理論基礎。我們要求他們就「學校歷史是什麼?」這一問題進行辯論。利用在線討論論壇,參考當代辯論中的關鍵職位。

我們開發了一個編碼系統來分析40個學生支持和批評的觀點,我們在開發分析範疇的過程中利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源,包括Barton和Levstik的「分析」和「認同」立場和魯森的工作。我們的學生參考了廣泛的想法。關於學校歷史的目的分析,例如,使用「審美」(「學校歷史的目的應該是追求過去以獲得快樂」);「學科」(「發展的意識如何被用來支持證據的性質」)、和其他「元歷史概念和過程」和「群體認同」代碼(「我認為年輕人應該為英國和這個國家的過去感到驕傲」。我們的一些學生的反應被編碼為推進學校歷史的「歷史意識」理論,明確地強調理解時間性,例如以下情況:

學校的歷史是……關於給學生機會去調查,解釋和發展對人類經驗的理解在時間內…它應該是關於證明持久的價值,而不是短暫的,真正的意義,而不是立即緊迫的(不管我們的日常文化可能會建議什麼);人類行動、不作為和機會的重量和分量。

我們分析的大多數學校歷史教師的理由是明確地批判學校歷史的原理,這些因素在政策制定者的思維中是突出的,或者提供了相反的理論依據,借鑑了在國家政策話語中不突出的思想。「理解目前」是最常見的理由(由我們的樣本中的65%所提倡),「公民理由」被少數人積極地提倡(22%的樣本),而構建「群體認同」是最不流行的理論(我們的樣本中有12.5%)。歷史意識的理據和學科知識的理據比這兩個類別(分別由我們的樣本的37.5%和32.5%所提倡)更突出。2004項研究揭示了學生對過去取向的意想不到的維度,對課堂教學的啟示,這一研究揭示了歷史研究生和研究生教師在培訓方向上所表現出的對過去取向的影響,這些取向可能會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發展的教學和學習的種類。

我最近和正在進行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學校課程和政策文件和話語建構過去和歷史取向的方式的批判性探索。35一些課程(如芬蘭2004課程)提出了學校歷史的歷史意識。歷史教學論的方法,認為學校歷史應該讓學生在時間的角度反思身份,發展對過去的未來的歷史化理解:

歷史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參與者,他們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時代和過去的現象。教學指導學生理解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是歷史進程的結果。教學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材料,以建立他們的身份,熟悉自己的時間概念,並了解人類活動和精神和物質工作的價值。

相反,其他課程可以理解為旨在通過「傳統」的傳遞和將學生插入到一個著眼於過去的取向模式,可以在各個國家的歷史課程建設之間形成前景對比。例如,英語國家課程,在歷史的建構中表現出鮮明的對比:2007次迭代呈現最多的和2013次迭代,在1991至2013年間的五份文件中最不明確的「學科」發音。382013文檔也顯示了其目標的一些不連貫性。這很可能反映了對共同構建它的各種群體的思想的緊張,正如在課程闡明的第一個「目標」的對比中可以看到的那樣。將英倫群島的歷史呈現為一個有待學習的單一故事(學生們將要來了解和理解這些島嶼的歷史作為一個連貫的、年代性的敘述),以及第五個目標,這就需要發展對歷史帳目的證明性和複數性的理解(學生將要理解)歷史調查的方法,包括如何嚴格地使用證據來作出歷史性的要求,並辨認了如何構建和對比過去的爭論和解釋。

這項研究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是什麼?

我在本章中所討論的研究在樣本大小和方法上都有非常明確的限制,而與上面提到的時間取向的研究相反,它們僅代表對研究計劃的最初步驟。一個樣本的局限性在學生的研究中是特別明顯的:兩個研究都是在一個制度背景下的學生,並且在這兩個方面,有效性問題和任務效應都會出現。對由教師管理的問卷和由講師組織的討論板作出貢獻是一種表現。和自我介紹,就像他們是學生發展的思維過程的窗口。不同的任務和不同的完成環境可能會產生非常不同的反應。

方法的局限性出現在課程文件的分析中,它對我們所採用的問題和理論框架給予了同樣的解釋。

分析者對文本本身的不同問題和不同的解釋框架會產生不同的描述和分類。也許更根本的是,這種分析會引起文本和上下文的問題。課程文件也是針對多個觀眾的表演,而且常常像卡薩布蘭卡的劇本,許多人的作品,使得特別難以解釋這些文件試圖清晰而單一的。也許更基本的是,正如政策社會學所顯示的那樣。我們不能很好地了解課程文本的含義,除非我們通過它們的使用環境來追蹤它們,它們總是,不可避免地。重新解釋和重建的背景。我們可以很好地了解什麼是一個有效的課程,而不探究教師對它的理解,以及學生對教師做出的感覺。

還有什麼尚待解決?

儘管有其局限性,但我在這裡所做的研究強調了這個問題的價值:「通過歷史教學和學習,什麼樣的關係模式得以實現和發展?」一個富有成效的研究問題是一個答案有可能驚奇和安多照亮理論和實踐。正如我所說的,詢問我的學生對過去使用的理解的2003個問題,在他們的思考中沒有出現在標準評估中,這對他們對歷史的理解有影響。2010的調查結果也有啟發性,注意到對歷史文獻的理解之間的潛在緊張關係,這對課程文獻的作者和歷史上的學位程度研究產生了影響。然而,這些研究都不允許我們在動態互動中觀察歷史學習的這些不同維度。當課程中所表達的對過去的取向被教師解釋和中介時,會根據自己對歷史是什麼以及它是為了什麼的假設而發生什麼?教師的意圖是如何反映在他們的學生對他們所教的東西的意義上,根據他們自己的默契和明確的方向來學習他們所學的過去?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方式和背景知識有不同的認識方式,他們會對這些結果產生什麼樣的差異?這些問題都是對過去的整體性、持續性和系統性探索的答案。

相關焦點

  • 新論丨面向2035的中國創新文化與創新生態建設的幾點思考
    新論丨面向2035的中國創新文化與創新生態建設的幾點思考 2020-12-14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溫費孝通關於中華民族研究的思考和總結
    民族研究是費孝通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階段、不同場合,他都對民族研究進行了思考和總結,這些成果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一文中。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時刻,重溫費孝通關於中華民族的研究,對於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
  • 雅斯貝斯談「我們的現代歷史意識」
    此外,近幾個世紀中產生了批判性的歷史研究,它自19世紀起開始具有決定性。尚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我們的時代一樣擁有這樣多關於過去的信息。從各種出版物、復原物、收藏品和目類中,我們掌握了前人所沒有的知識。今天,我們的歷史意識似乎正在發生變化。科學的歷史研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將得到保存和延續。
  • 來自一線歷史教師與學者的思考:中國近代史的教與學
    孫青認為,20世紀新史學革命的專史傾向、高度面向現實境遇的近代史敘史取向,以及隱然沿用紀事本末體與以事跡中心的人物傳記等傳統體裁,這些因素都使近代史事的表達不斷脈絡化了。在細部研究不發達的情況下,構成了我們對於目標時空的「歷史常識」。在當今細部研究日益豐富的情況下,我們實際上已經有條件去考慮,如何去脈絡化與實現再脈絡化。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筆者認為,貫穿湯因比史學研究的不主要是學術而是英國的外交戰略。一、帝國時代的英國傳統外交及其間湯因比的歷史研究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緣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這兩部多卷本巨著出版分戰前和戰後兩個時段。[2]在這短短不到10 年的時間內,英帝國先後經歷了存在、在戰爭中消耗和戰後解體三個階段。
  • 關於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基於此,筆者結合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要理清人在鄉村振興邏輯中的定位。脫貧攻堅工作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人無疑是處於核心地位,黨委政府所制定的「兩不愁、三保障」系列政策,都是圍繞貧困群眾最基本需求展開,保障人最基本的生存權。
  • 孫謙:走向法治——關於法治問題的幾點思考
    走向法治——關於法治問題的幾點思考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 孫謙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綱領性文件。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有的西方美術館以歷史事件(如二戰結束)作為『當代』的時間底線以建立收藏和策劃展覽,有些研究者則以攝影技術和攝影觀念的發展為基礎思考這門藝術的當代性。所有這些成文和不成文的定義都基於特定地區的攝影實踐、學術研究和展覽機構的歷史經驗和現狀。」
  • 關於「政務中臺」的幾點思考
    本文作者關於「政務中臺」有幾點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政務中臺」,有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一、中臺不是平臺,中臺只有一個很多客戶現在仍然在實踐數據中心+多個應用平臺的建設模式,由多個不同的企業分別規劃建設。這種模式很可能僅僅是一個過渡方案,只是把之前的幾百個已有的小煙囪,整合成十幾個大煙囪,或者新建一個大煙囪;並不真正在理念、技術、產品和組織上進行改變。
  • 關於哲學「矛盾」問題的幾點思考
    中醫藥界相關專家在談到屠呦呦榮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表示,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照亮原創性成果的前路,將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將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的發展,為中國式辦法解決世界醫學難題作出貢獻。材料蘊含的唯物辯證法道理有(  )①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緊密聯繫著②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④人們對各種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選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 強弱AI的辯論:關於人工智慧意識的奇妙理論
    許多挑戰都可以通過上世紀奧匈帝國數學家開創的晦澀理論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的領先領域之一來解釋。  在AI理論中,低性能AI系統通常只是看起來智能,而高性能AI機器則真正具備思考能力。這裡的思考是指真正的思考,而不僅僅是模擬的思考。這種困境通常被稱為「高性能AI假設」。
  • 關於意識的本質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這是房子的兩張照片,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點,但對這名患者,他們看起來完全一樣,中風損傷了她的右腦,讓她不知道自己左邊的東西,但是儘管她看不出房子有什麼不同,當研究人員問她喜歡住在哪一個地方時,當研究人員問她喜歡往在哪一個地方時,她選擇了那座沒有被燒毀的房子,不是一次的大腦仍在處理信息,
  • 關於意識物質論的假說
    現在哲學上關於世界本原的探討認為世界本原要麼是物質,要麼是意識,然而為什麼不可以既是物質,又是意識呢?大自然中看似矛盾卻合理的事物還算少嗎?關於我們的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奇點,而我們人類這種有意識的生物也是起源於這個奇點,很容易讓人懷疑這個奇點的性質是否真的單純只是意識或物質,關於這個問題現今還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準確地解釋清楚。關於是否先是物質產生意識這個問題,若有一天人類解開了人之大腦之謎,或許是否先是物質產生意識之謎也就清楚了,意識是否是從物質中產生,這一問題,直到如今仍需探討。
  • 【理論|決戰決勝2020】關於我縣推進科技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考
    關於我縣推進科技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考作者:肥西縣科技局 汪 勇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談到:「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是依託法人實體成立的,具備一定的條件,為科技特派員提供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技能培訓、人才培養、創業輔導等創新創業服務的機構。每個特派員工作站結對幫扶貧困村和貧困戶,實施扶貧項目。2018年以來,我縣成功備案5個「省級特派員工作站」,特派員工作站根據周邊貧困戶家庭情況,有針對性地推介產業項目,適用的優良品種,並安排相關專家特派員跟進,實行全程進行技術指導服務。
  • 歷史哲學中那些關於記憶的往事
    歷史划過的痕跡在抽象理論層面上及非人為壓抑的情況下,記憶與失憶或者說遺忘間的微妙張力恰恰是人類歷史 感的奠基性條件,按安柯斯密特的說法,我們關於歷史的意識不單是關於過去的記憶,而是追憶過去的強烈欲望與意識到過去不可重現之間的某種鄉愁式經驗。
  • 關於思考的書籍推薦
    本書從蘇美爾人、蘇格拉底,探討到閱讀障礙的各個面向,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我們的大腦,驚嘆於大腦如此珍貴。《批判性思維:思考讓你永遠年輕》閱後深有感觸的是:總體上比較全面系統地建立起了思維科學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突破了以往思維研究的局限,能以廣闊的視野從立體的角度來思考與研究問題;在一些課題研究上有所創新;文筆比較通俗、簡練、易懂,適用於廣泛的讀者群體。
  • 與查爾莫斯對話:關於心靈與意識
    不知何故,這讓我越來越多地思考哲學,特別是關於意識。當我到牛津時,我以為我會安定下來學習數學,但那並沒有發生。我學的數學對我毫無用處。它開始顯得枯燥乏味,與我最初進入該領域的真正根本問題脫節。相反,我一直痴迷於思考意識,把我所有的想法寫在我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中。回想起來,雖然我在牛津大學待了一年多,但它在理智上是我生命中最重要和令人興奮的一年。
  • 中國歷史研究進入新時代
    半月談記者:老百姓對歷史一直有很高的興趣。不少關於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或者圖書都非常「熱」。歷史研究如何做到專業史學和大眾史學的有機結合,讓歷史從高級殿堂走向普通百姓? 李國強:這個問題非常好!實際上這也是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職責和任務之一。歷史研究一定要走向大眾,走出象牙塔。
  • 關於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的思考——基於歷史和文本的視角
    全面把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的歷史演進、科學屬性和現實意義,將有助於加深對這項制度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制度執行的內生動力,在實際運用中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彰顯制度優勢。《學習規則》中關於集中學習研討的次數要求不變,但關於調研報告的要求由硬性規定改為軟性要求,「提倡」成員結合工作實際撰寫學習心得、調研報告或理論文章。四是關於學風問題。三份文件中均規定要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突出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要把調查研究貫穿於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的全過程。
  • 劉志榮:魯迅的雙重面向與魯迅傳統的雙重面向
    我原來要講的是魯迅傳統的兩個面向,現在更合適的題目是改成「魯迅的雙重面向,與魯迅傳統的雙重面向」。魯迅當然不只有兩個面向,他是一個豐富、複雜、立體的存在,「兩面」僅僅是一個簡單省事的概括——事實上當然是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兩面」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