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太白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結合蜀道的壯景,將蜀道的崢嶸、突兀、巍峨、崎嶇,刻印進詩句中,留給後世的讀者細細品味。但是李白寫蜀道難時,忽略了一個信息,秦始皇在蜀道上,為後人留下了一件珍貴的「活寶」,究竟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詩描述的,就是「五丁開山」的傳說故事,據傳說記載,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古蜀地憑藉天險阻隔、與世隔絕,遠古的中原大陸上,依次發生了堯、舜、禹之間的兩次禪讓,之後則是夏、商、周的三朝更替,而在此期間,古蜀之地也在水土的滋養下,逐漸變為自成一派的「古蜀文明」。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秦國勢力的不斷擴大,它開始對巴蜀之地垂涎欲滴,傳至秦惠王,終於決定吞併古蜀國,可是天險橫斷其中,想要入蜀,勢比登天,秦惠王思慮再三,想出一條妙計:他命人做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後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還表示為了溝通兩國關係,願意將五頭金牛送給蜀國,貪得無厭的蜀王不疑有詐,便叫來了朝中的五個大力士,叫做「五丁力士」,讓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
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入蜀的「大道」已然鋪好,秦惠王又施以手段害死了五丁力士,隨後輕而易舉將蜀軍殲滅,古蜀國自此亡國。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天下終於重新合為一體,氣貫長虹的秦始皇,在今天的西安市西鹹新區附近,修築了歷史聞名的阿房宮,修築時使用的巨量木材,都來自蜀地,後世杜牧作《阿房宮賦》寫道:「蜀山兀,阿房出」。意思就是說,阿房宮建造了起來,蜀山因此便禿了山。
蜀地的百姓自然無法忍受,那一直陪伴他們的山川狀景,轉眼都變成了光禿禿的山包,群情激憤,百姓震怒,秦始皇為了安撫百姓的情緒,只得下令:命令當地官員,必須親力親為,在蜀道沿途的山川上植樹造林,並且要多植柏樹,因為松柏容易存活。
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劍州知州喬缽,因公務行到蜀道之上,有感而發,作詩一首,其中有詩句寫道:「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裡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溼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因為將古柏樹道,比喻成翠雲廊,十分生動形象,所以這條古道有了新的名字——「翠雲廊」。
從秦朝到現代,兩千多年恍如隔世,當年的入蜀古道到如今,不僅變了名字,也早已變了容顏。今日的蜀道,以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沿路幾百公裡的道路,兩旁都是挺拔的古柏,而翠雲廊也早已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是一個4A級風景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的遊客。
而在蜀道上,在「翠雲廊」中,有秦始皇留給我們後人的珍寶,那就是當時他命人栽種的柏樹,後世人將這些最古老的柏樹稱為「皇柏」,所以這條「翠雲廊」又被叫做「黃柏大道」,雖然這些柏樹在種植時,都是「生於毫末」,但是兩千多年過去了,它們早已成長為了「合抱之木」,它們翠碧連雲,風姿各異,粗大挺拔,形態萬千。
翠雲廊的皇柏中,大多是胸徑在2米以上的柏樹,其樹齡都應在2000年左右,如此的大樹,其年齡不可估量,其價值更是不可衡量。我們的先人將如此珍貴的自然資源留給了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們,因為它們還在不斷地生長,這是秦始皇給我們留下最珍貴的「珍寶」!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