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歷史上最悠久的官道,翠雲廊龍源古道

2021-01-10 豹走天涯

作者 陳冠兵 海天豹

今天是2021年元旦,豹走天涯謹祝各位讀者新年吉祥,萬事如意,幸福安康!

金牛古道翠雲廊是我們每年都要走的經典線路。2020年11月28--29日,我們一行38人來到金牛古道翠雲廊龍源景區。

by 黛墨

龍源,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無非就是古韻濃了一點點,皇柏密了一點點,農產品土了一點點。

三國時期已有人在此定居。

傳說唐宋時期此地建有柳溪寺,寺廟東側雲霧山修行求仙的九條龍不甘畫地為牢,其中五龍趁亂外逃,沿途興風作浪,殃及黎民,二郎神與哪吒奉命追逃。兩龍向東南逃竄,一龍被哪吒用乾坤圈圍住便有了現在的圈龍鎮,白龍就地藏身成為現在的白龍鎮;兩龍向北逃跑,被二郎神用縛妖繩降服於劍閣鶴鳴山下聞溪河兩邊,即為臥龍山和對面的青龍山;還有一黑龍向南逃竄,被降伏於義興黑龍潭;其餘四龍則齊藏雲霧山中。九龍常在柳溪飲水,不知何年柳溪寺更名為龍源寺,繞寺而建的集鎮被稱為龍源場。龍源鎮尖嶺水庫西岸仍有九根巖石陡伸如龍嘴。這便是「九龍」「龍源」的由來。

by 陳冠兵
by 陳冠兵

龍源鎮地處劍閣縣地理區域正中心,境內有全縣海拔位置最高的尖子山,以及雲霧山、青龍山、七寶山、登雲山、水觀音等山峰、古蹟和寺廟。

2008年512地震前龍源老街 by 陳冠兵
2008年512地震前龍源老街 by 陳冠兵

早在三國時期,蜀軍大將姜維鎮守劍門關,張飛鎮守閬中古城,兩地往來必經龍源。龍源古柏驛道上尚存女兒碑、官兒墳、大石口(羅盤石)、一碗水、殺人溝、蠻子洞等地名、古蹟或傳說,這裡僅列舉一二。

女兒碑:碑高約1.2米,寬約0.6米,陰刻,明朝萬曆十年落款。碑文內容為「都察院示喻軍民人等知悉:今後男年至十五六歲以上方許迎娶,違者父兄重責枷號,地方不呈官者一同責罰。萬曆拾年拾月」。據考證此碑應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有關計劃生育方面較早的實物資料,「地方官員同責」在碑文中出現,也或多或少可以窺視當年的社會和行政管理模式。

女兒碑 by 陳冠兵
女兒碑 by 陳冠兵

白老爺(一說柏老爺)的傳說:傳說一江湖郎中,白髮蒼蒼,心慈面善,善長治療外傷,收水接骨技術高超,遠近有名,後老於此(即現江石窯廠進龍源古柏道口),後人為紀念他曾建有一白老爺廟,現已垮塌,但至今逢年過節附近百姓仍然在此燒香祭拜。後有楊姓人家為方便來來往往的行人過客,在此開飲食店,所以該地段小地名又叫柏老爺灣或楊家店。

白(柏)老爺灣 by 陳冠兵
白(柏)老爺灣 by 陳冠兵

大石口(石埡口):這裡有一形似羅盤的圓形大石,石面平整,北高南低,直徑約3米。傳說當年諸葛亮沿金牛道去往閬中途中,到此人困馬乏,於是在此石上休息,一覺醒來,卻天昏地暗、大雨瓢潑,不知所向,於是掏出隨身所帶羅盤測量,但因風大雨急無法施展,一氣之下怒將手中羅盤砸向大石,致使此石北高南低,故名羅盤石。

羅盤石 攝於2017年5月30日

據筆者之一陳冠兵2005年4月在龍源鎮七寶村5組時年70歲唐彥模家,見到了他在柏樹頭挖出的一對兩漢時期的青銅瓶,說明秦漢時期甚至更早這一帶就有人類生活。

青銅瓶 by 陳冠兵

龍源古樹數量佔全縣翠雲廊古樹27%

《劍州志》記載:「自劍南至閬州,至梓潼三百餘裡,明正德間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曾植柏數十萬株,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

清代劍州知州喬缽賦詩云:「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溼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詩中運用了對偶、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並引用李白典故,表達了喬缽對劍門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詩名《翠雲廊》也成了這條古道的名稱。

值得一提的是,網上引用喬缽詩句,有多處錯誤,如將「三百長程」寫為「三百裡程」、「苔花陰雨」寫為「苔滑陰雨」、「錯莫劍門路」寫為「莫錯劍門路」。筆者已通過百度百科、搜狗百科予以更正。

翠雲廊古柏始於秦漢,完備於明。歷史上翠雲廊上有過七次大規模的植樹活動,分別集中於秦朝、蜀漢、東晉、北周、唐代、北宋和明朝,當地老百姓將古柏稱為「皇柏」「張飛柏」,將翠雲廊也稱為「皇柏大道」。這裡的古柏雖歷經千古,卻仍生機盎然,是目前世界上樹齡最古老、數量最多、生長最集中、樹種最珍稀、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樹,翠雲廊也被譽為「世界第一生態文化長廊」「世界奇觀」「世界陸路交通活化石」。

劍閣縣政府對翠雲廊保護區的每株古樹都編號,「數樹」成了到翠雲廊遊覽、徒步的代名詞,沒準能數到與你出生年份或生日巧合的編號。

據2020年統計,四川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劍閣縣境內尚存7803株古樹(包含古柏、黃蓮和青岡等),其中龍源段(從江石至斷碑梁)就有2111棵(90號--2200號),多為漢唐兩朝所植。這裡古柏參天,古驛路猶存,尤其是小石口到大石口約1.7公裡路段就有形態各異的古柏240多株,如當地老百姓取名的牛擺柏、馬鞍柏、猴子爬樹、夾石柏、天蓬柏、七猴戲狗、夫妻柏、猩猩觀月、褲衩柏、雙柏撐碑、大鵬展翅、一株香等等形象生動,極具觀賞價值。

以下古柏圖片為陳冠兵拍攝。

天蓬柏
天蓬柏

天蓬柏:位於九龍村三組刺芭林,鼎盛時期樹冠覆蓋一畝地,龍源段最大古柏,目測直徑有一米五、六。

七猴戲狗

七猴戲狗:位於九龍村三組刺芭林處,樹瘤形似七個猴頭,猴身覆蓋有樹皮,一狗身無樹皮。

馬鞍柏
一株香

一株香:一根粗幹上生九根直立粗細相同的分支,遺憾的是此樹因水泡已經枯死,並且分支斷掉二支。

柏樹瘤
猩猩柏

猩猩柏

雙柏撐碑

獅頭柏

褲衩柏

劍閣土雞鳴天下

劍閣土雞是劍閣原產物種,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因在山坡上放養,吃的是昆蟲、雜草和野菜,喝的是山泉,養殖周期長,肉質細膩緊實,雞湯清澤鮮美,香氣濃鬱四溢,營養豐富,堪稱舌尖上的美味。若託龍源當地人去鄉下搜羅,是能買到正宗劍閣土雞的。除了劍閣土雞,這裡的獼猴桃、核桃、山羊、豬肉也值得購買。

劍閣土雞 by 黃巧玲
劍閣土雞 by 黃巧玲

導航地址: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龍源鎮

徒步線路:橋邊河--江石社區--紅彤村--龍源鎮--小石口--大石口--斷碑梁

門票:免費

停車: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

土特產:土雞、土雞蛋、酸菜、豬肉、獼猴桃、核桃、山羊、獼猴桃

耍法:攝影、寫生、徒步、購物

提示:景區未開發,火種禁入,請愛護環境,將垃圾帶走。

感謝廣元劍閣龍源鎮九龍村陳冠兵書記、廣元徒友蒲公英對此次徒步活動的大力幫助!

感謝徒友胡同幫助查找翠雲廊文獻資料!

圖片/未標註作者的圖片為海天豹拍攝。

提醒:戶外有風險,參與須謹慎。安全自負,風險自擔。

申明:本號原創作品歡迎分享、轉載、節選,但請標註出處(朋友圈、社交群原文轉發,不受限制),以示尊重。對不標註出處、去除「豹走天涯」水印、未徵得作者同意的抄襲、洗稿等盜版侵權行為,本號保留起訴權利。

相關焦點

  • 春季踏青‖3.29徒步千年上青古道,覓竹林幽幽綠仙蹤
    上青古道盛名久已,是指從上灶村到青壇,傳聞乃古時嵊州一帶通往紹興的唯一官道,也有人稱之為會稽古道。 紹興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的都城-會稽所在地,所以在紹興有許多條古道山路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內涵,單就紹興平水鎮就有好幾條著名的古道:日鑄嶺古道,陶宴嶺古道,駐日嶺古道
  • 恩施地心谷有一古道,稱為歷史的高速公路,一起看看吧
    恩施的大地自古以來就以「險、奇、古、野、秘、秀」而聞名,在悠久的自然環境中,有許多獨特的人文景觀和神秘的風景,最有特色的景點就是那片心之谷,整個地心谷景區有六大景區「地心天險、地心奇觀、巴鹽古道、地心洞天、地心秘境、巨猿黑河」,有最獨特的「山、石、道、穴、縫、水」和顯著的立體氣候,有很多珍貴的植物
  • 秦始皇在翠雲廊留下活寶,此寶的歷史有兩千多年,我們要好好保護
    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天下終於重新合為一體,氣貫長虹的秦始皇,在今天的西安市西鹹新區附近,修築了歷史聞名的阿房宮,修築時使用的巨量木材,都來自蜀地,後世杜牧作《阿房宮賦》寫道:「蜀山兀,阿房出」。意思就是說,阿房宮建造了起來,蜀山因此便禿了山。
  • 恩施地心谷有一古道,與五千年中華文明同生,稱為歷史的高速公路
    自古往今來,恩施大地以「奇、奇、古、野、秘、秀」而聞名,神秘的自然地理環境,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使許多美麗的景色深藏於人們的心中,而恩施地心谷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景區之一,整個地心谷景區有六大遊覽區,「地心天塹,地心奇觀,巴鹽古道,地心洞天,地心暗河」,還有「山、石、道、洞
  • 廣東省南雄市旅遊攻略之南雄梅關古道
    市內特色旅遊景點頗多,有梅關古道、磯珠古巷、古銀杏群等。當地特產有板鴨、銀杏、嶺南鵝王等。小編這次介紹的梅關古道,是古代和近代中原與嶺南的來往路線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北伐軍出徵處梅關古道,是一條穿越大庾嶺的道路,橫貫江西大餘縣與廣東南雄市之間,是古代經貿來往的必經之道,也是現在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說到梅關古道,就不能不提梅嶺。
  • 【歷史】礬山五裡坡——京西古道上二百多年的歷史記錄
    這塊石碑就是在這裡被發現的,這也是在礬山發現的古道的第一塊石碑,是對京西古道在礬山的有力佐證。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官府也是重視各地的道路建設的,而當地的社會民眾也很支持道路的修築工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礬山堡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貿流通最發達的地方之一,特別是糧食的流通數量特別大,所以官府下決心來修五裡坡這條道路。
  • 從大庾嶺千年官道,看江西今日為何選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從歷史上看,贛粵兩省淵源頗多。元朝時期,廣東省幾乎全境地區與今日之江西省,同屬於當時的江西行省管轄。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等路行中書省,治所龍興府(今江西南昌),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4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 「百花」行走在青泥古道
    行走在青泥古道楊豔輝在隴南古河池大地的西南部,長龍似的盤踞著一條古道,它就是隴蜀道——青泥古道。青泥古道,素有「秦隴屏障,巴蜀咽喉」的美譽,早在公元前206年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聞名;又有詩仙李太白的「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讚嘆;還有詩聖子美行走至此的不朽之作……思緒穿越到公元759年深秋,在秦州旅住三個月的杜甫一家,陷入了無衣裹身、無米可炊的困境。同谷一位官友聽聞,發出邀請。詩人興致前往。抵達之時,卻官邸緊鎖,衙門緊閉,朋友失去聯繫。
  • 遊記-徒步上青古道,尋找蘭真假蘭若寺
    關注藍鯨俱樂部,發現不一樣的旅行點擊觀看俱樂部-上青古道活動經典視頻↑「如果你的幸福感沒有那麼強烈。那麼就請讓這些美好的小確幸溫暖彼此的生活吧。」戶外徒步-走一次上青古道。。此次走的上青古道,處在歷史文化古城「紹興」中,是一條悠久經典的未開發徒步路線。它是指從上灶村到青壇,傳聞乃古時嵊州一帶通往紹興的唯一官道,也有人稱之為會稽古道。沿途有秀美的水庫,鬱鬱蔥蔥的竹林、班駁的青石古道、滄桑的古村落以及野趣的雜草密林泥路。這條古道強度不大,除了路程稍長,是一條大眾皆宜的線路。
  • 廣西知名三大古道,鏌鋣古道堪稱最牛!
    可以引用廣西最知名的古道對比一下:瀟賀古道,瀟賀古道位於湘桂之間,連瀟水達賀州,古道路寬為1米左右;賀州古道,湘桂邊界的嶺口古道擴建而成,水陸聯運路寬1~1.5米。鏌鋣古道工程之浩大,堪為廣西古道之最!它是中國西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深山古道清涼路
    徒步古道,眾多遺蹟不時映入眼帘,使人倍感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這也許就是古道帶給許多徒步愛好者的特有魅力。初級版古道 尋訪沿途遺蹟古道在許多徒步愛好者眼中,分為「初級版、進階版」兩類,其中初級版路程短、路途平坦,很適合孩子和老人徒步。紹興適合初級徒步者的古道不少,最受推崇的當屬位於上虞區長塘鎮的諸葛山古道。
  • 歙縣霞坑鎮鴻萌古道上的「和尚帽尖」
    登頂鬼頭尖的路在鴻萌古道新娘墳路亭邊上,從鴻飛走鴻萌古道進萌坑是最便捷的途徑。為迎合搞鄉村遊鴻飛人把鴻萌古道改做徽商古道,對外的宣傳資料上說是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曾經走過的路。鴻萌古道其實並不是什麼徽商古道,而是古代鴻飛、溪上、裡方一帶山民們走出的一條便道。徽州人歷來把修橋、鋪路、建祠堂這三樣公益事業頗為看重,認為是積陰德的好事,為了行人安全好走,一般交通主幹道都會用平整的石板鋪就路面。
  • 瀟賀古道:千年古道見證民族融合
    永州新聞網訊(江華特約記者 王輝)瀟賀古道是2000多年前的「國道」,地處湘桂粵三省交界邊陲,是歷史上溝通內地與嶺南諸道中最重要的一條通道。這裡是秦皇漢武徵伐嶺南的軍事要道,也是瑤族千年遷徙的南嶺民族走廊。在江華縣內多個鄉村,還能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古道印跡。
  • 雲南大理返鄉青年8年前沙溪古鎮建馬幫,4年前回故鄉守護茶馬古道
    對於馬幫和馬鍋頭,現代人或許很少聽說過,但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馬幫是雲貴高原上重要的物流與信息傳遞途徑,馬鍋頭作為馬幫的首領,自然也有著響亮的名頭和無上的榮光。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開闢的道路。「茶馬古道」這個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名詞,正是因為馬幫的行走而形成的。
  • 重溫古道 感懷雄關——記2019年7月修善蔚嶺關
    最年長的同志說我們今天運氣挺好,如果這雨在路途中下的話,個個都得成落湯雞,加之那樣的路況,肯定只能打道回府,現在可好,雄關成了咱的避雨亭!我們吃完八寶粥大雨也停了,陽光照在樹葉上奕奕生輝,看了下時間,剛好13點
  • 悠悠古道不了情
    古老的興化官道從莆田沿海東嶠鹽場析出,經城廂過了龍橋到常太上河浪嶺,最後進入興化縣地界,從宋時仙遊四大名街上宮街直達古邑街(舊興化縣駐地),經打鐵宮(今橋光村)進入域內的辜寨頭,下了3458級石板路後,經墩後、烏裡、洋尾到達寨前沿溪岸西出,與永泰縣境內官道相連,通往省城福州,俗稱鹽茶古道。
  • 探訪800年歷史的黃葛古道,途經黃桷埡老街,竟是作家三毛的故居
    重慶城,依山而建,城市之中,就有許多條登山步道,這其中,最著名,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條登山古道,就是位於南山風景區的黃葛古道,這是一條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遠的古道,為什麼這麼說呢?800年歷史的黃葛古道黃葛古道從唐代開通了,經歷了宋,元,明,清的近800年歷史的洗禮,一直延續到本世紀的70,80年代,依然在發揮著它重要的作用,自古以來,這條道路一直起著連接重慶到川黔等地的「茶馬古道」,也被稱之為重慶的「絲綢之路」。
  • 江西廣東交界處的古道,有著千年的悠久歷史,被稱「嶺南第一關」
    文/匯潮旅遊說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人生不要猶豫,想去哪就去哪古驛道,是我國古代的主要陸上運輸通道,一些商業,軍事都會用到,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的存在,相當於現在我們聽到的國道一般,像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 是龍奇官道,不是龍遜官道
    其次是2010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孫吳縣歷史》第一卷第9頁:1932年秋,日軍沿古龍遜官道侵入孫吳。經龍門首站北進,經過西遜別拉和腰遜別拉,(曾家堡和腰屯),在吳家窩堡(龍遜官道遜河設置局第五號驛站)安營紮寨。
  • 五福亭、古瓷窯址……竟在飛鸞嶺古道
    民族之間長期的融匯交流,促進了海陸交通樞紐的開闢,這種精神非崇山峻岭所能阻擋,非虎豹狼蟲所能震懾,逐漸開出了一條造福千秋的沿海大通道——福溫古道。作為福溫古道的重要連接部分,蕉城南路官道是白鶴嶺道開闢以前,商賈仕宦北上江浙、南下福州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