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豫章節度使
前幾日,2020年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交流會在廣東深圳舉行,再度推動贛粵合作深入發展。
從歷史上看,贛粵兩省淵源頗多。
元朝時期,廣東省幾乎全境地區與今日之江西省,同屬於當時的江西行省管轄。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等路行中書省,治所龍興府(今江西南昌),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4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將江西行省的廣東地區分出,設置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元朝時的江西行省,是歷史上江西第一次跨越五嶺管轄廣東,也是江西歷史上第一次成為沿海一級行政區。
五嶺是橫亙在贛粵邊境的大山脈。五嶺之中,以大庾嶺最為著名。大庾嶺之名,得於漢武帝時在此築臺屯兵的將軍庾勝。歷史上,自秦軍南徵百越過大庾嶺,到南越王趙佗隔絕五嶺,再到漢武帝平南越駐兵大庾嶺,再到東晉末年盧循北上,南梁末年陳霸先北上,大庾嶺一直都是南下北上的交通咽喉要道。
循著大庾嶺,古代中原地區發達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商貿物流、文人士子等源源不斷經長江、鄱陽湖、江西南下,進入百越兩廣地區,為當時尚屬蠻荒的兩廣地區帶去了先進文明,鞏固了中原王朝對兩廣地區的統治,促進了兩廣地區百越民族同內地華夏民族的融合。
唐開元四載(716年)冬,張九齡監督開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樹,故大庾嶺又名梅嶺。白居易詩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開。是也」。張九齡整修大庾嶺官道後,從長江鄱陽湖南下五嶺到廣州出海的通道變得更為平坦。張九齡在《開鑿大庾嶺路序》中稱「私販運「轉輸不以告勞,高深為之失險。於是乎鐻耳貫胸之類,珠琛絕贐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此可知,大庾嶺官道開通後,販夫走卒、商賈客流南北穿梭更為便利了。
因梅嶺別名,大庾嶺官道又稱梅關古道。時至今日,當地仍有「小梅關」地名。梅關古道是目前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寬約6尺,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這條古道位於今日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餘縣城10公裡,距南雄市區20公裡。
大庾嶺官道的修通,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促進了鄱陽湖贛江珠江沿岸的商貿繁榮。故而大庾嶺官道又被後人稱為「古代的京廣線」。宋明以來,大量人口沿著這條官道南來北往,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讓廣東海運貿易越發繁榮,也讓江西在宋明時期走向經濟、文化的全面大繁榮。宋朝時期,歐陽修、晏殊、王安石、晏幾道、曾鞏、文天祥等名家皆出自於江西,到明代時,甚至更有「朝士半江西」的局面出現,楊士奇、夏言、嚴嵩等名臣均來自於江西。此時的江西,可謂人文薈萃,實乃正宗的「文章節義之邦」。這也造就了江西人耕讀傳家的傳統,讓江西在宋明時代發展佔盡了便利。
然而,隨著近代粵漢鐵路(京廣鐵路前身)的開通,新的交通幹線繞開江西,江西開始在近代走向衰落。廣東等沿海地區和湖南這樣的鐵路沿線地區開始大發展。江西因四周山脈阻隔,對外交通閉塞不便,發展被大大甩下了。
隨著1996年京九鐵路的開通運營,江西南下廣東大灣區出海的道路才又暢通起來。但由於鐵路沿線基本經過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故而江西的發展後勁還是不足。近期,隨著贛深高鐵橫嶺隧道的全面貫通,贛深高鐵距離通車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江西南下大灣區的道路也將越來越便捷迅速。江西融入大灣區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勢頭也將更加強勁。
千年大庾嶺官道,折射著江西人千年以來生生不息走向外部世界的努力,顯現出今日江西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決心。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是江西推進「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突破方向,是江西招才引智、招商引資的重要目的地,是江西走向世界、融入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橋梁樞紐。相信江西通過贛深高鐵的修建和此次對接大灣區經貿合作活動,能用好粵港澳地區的產業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資源,高水平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全面擁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弄潮兒。
歡迎點讚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豫章節度使,與我一道品茶說歷史,煮酒論英雄。